① 为什么清朝武器装备百年没怎么发展,却还仍然是东亚军事强国
首先,当时的东亚除了中国之外就那么几个还算是比较大的国家,例如朝鲜在清朝时期是中国的附属国,再还有就是海东岸的日本,紧接着就是东南亚的那几个小国,如安南(越南)、老挝、暹罗(泰国)、高棉(柬埔寨以及缅甸。
话说回来,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都一直是作为一个东亚第一强国的身份闻名于世界。虽然在清缅战争中,清军被装备新式火器的缅军所击败,曾有一部分目睹西方火器之强悍的清军将领曾上书乾隆皇帝,希望能雇佣西方军事人员,购进西方新式枪支,但都被乾隆皇帝以“骑射乃建州之本”的祖训,认为发展火器会使原本入关过后对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更加依赖火器,从而就没有重视。
此战过后,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直至日本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上台开始实施明治维新之前,清朝的军事力量可以说一直是处于东亚强国之首位,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东亚第一强国的称号就随之消失了。
② 甲午战争期间,清朝陆军的武器装备如何跟日军相比有优势吗
甲午战争我们输了,到底输在哪?如今依然是众说纷坛!今天我们就从武器装备这个问题上,来说说清军和日军在海军和陆军两个方面,到底谁更好一些?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只能欺负欺负农民,打打杂牌,和人家久经训练的日军比,高下立判,这个高下就是一生一死。装备不比别人差,可是军队却比别人差一大截。
甲午战争失败,暴露出清朝军队质量迅速下滑的情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器装备问题,而是腐败制度使然,晚清重文轻武的政策,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岌岌可危,出了风头的湘军等实力派马上被朝廷要求解散,可见清朝不允许战力强悍的新军存在,而自己的嫡系八旗已经没落,愈发演进成用文防武,说是满朝文武,实则已经全成文官,甲午战争最后输给日军也无话可说,其实是输给了自己!
③ 1840年的清朝的武器装备的配备情况和英国的比有什么不同
满意答案知足者常乐3级2011-01-31其实不然 当年英国人的滑膛枪缺点很多 由于多为海战 导致发射桶里的火药潮湿 火枪成了烧火棍 当时虽然散弹枪(五连发)出世 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无法在英军部队普及双方的实力还是差不多的!多为政府腐败无能导致. 追问: 当时 英国的武器装备的配比是多少 清朝的武器的装备配比是多少 回答: 你是想问武器的配置还是什么 追问: 是的 谢谢 回答: 清军远程单兵武器多为弩机也有少量火枪 火炮还是老式切笨重的红衣大炮(由于做工很差容易发生炸膛)英军远程单兵武器为滑膛枪,火炮是比清军先进小巧切做工精细,准确度高,炮弹威力大! 追问: 我告诉你 清朝1840年的武器配备是很强大的按当时世界上来说那时代也是天下第一 火炮是前膛炮大孔径150的 清朝当时是以营为单位的 一个人一把鸟枪和一把佩刀 干当时来说很强大 对告诉你 英国1840的时候还没蒸汽机巡洋舰呢 一样和中国用的是一样的 前膛炮加鸟枪 大清不是武器败给大英蒂国而是官老爷没不占求和的政策没法再打了 我也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清朝是最重视实用火气的帝国 回答: 我没有说军舰有什么不同 但是当时清军依然重视冷兵器 当时火枪确实 没有弩机实在晨起沉落 的感言: 谢谢2011-02-03
④ 为什么清朝的武器装备没有明朝先进
统治者理念的问题。
早期的皇帝闭关锁国,认为用常规的刀枪就可以压制反抗者,也版就不在科技上多权花心思了;
道光以后的清廷吃了外国人的亏,开始考虑以夷制夷的策略,但没有从骨子里认识到科技和管理的理念,只是花一些大洋买回先进武器当摆设,譬如慈禧朝的北洋水师,战船很先进,但对于战法根本不研究,后来吃了大亏;
真正重视军队改革是清末,训练了新军,也正是新军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⑤ 清朝最先进的武器是什么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痛定思痛开始寻求变法,而学习的对象就是西方先进国家。在洋务运动当中,清政府开始着力建设新的国防军事力量,这其中,主要的力量就是李鸿章。
1862年李鸿章到达上海后,命令淮军开始操练西洋枪法,并且大量装备洋枪、洋炮。两年之后,原本只有六千多人的淮军扩充到了五万人,洋枪四万支,炮兵营七个,而炮兵营所装备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德制克虏伯大炮。
从1877年到1896年,清政府一共采购了2000多门克虏伯大炮,并且将他们安装在岸防线主要超市的炮台上,可能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四十年后,这些大炮依然坚挺,给妄图入侵的小日本当头一棒。
1937年9月,日军进犯厦门。胡里山炮台上配备的克虏伯大炮发出怒吼,一炮击烂日军一艘轻巡洋舰“若竹”号。此后8个月内,日军未敢再犯。这一炮,也打出了中国几十年以来的怒火!
⑥ 清军的武器装备发展状况如何
清朝统治者自诩复“以制武功开国,弧矢之利精强无敌”。然而,时当火器逐渐代替冷兵器的伟大转折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清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火器的发展,始终非常缓慢,用来镇压国内之敌尚有余力,用来抵抗外敌入侵就显得落后,力不从心了。
总的说来,清军的装备是:金、鼓以示进退之节制,海螺以定早晚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视,甲胄以卫身体,器械以制敌人。各兵专习者为弓箭、鸟枪、火炮、藤牌,兼习者为长枪、大刀、挑刀。水师则除火炮外,仍兼习排枪、钩镰枪、标枪、火箭。马兵每名马1匹,甲胄1副,弓箭1副,囊楗1个、箭40枝、腰刀1把。步兵有甲胄1副、腰刀1把。弓箭兵有弓箭1副、箭30枝。长枪兵有长枪1枝。鸟枪兵有鸟枪1枝。武官的装备各按其官品级别规定,战马、箭数等多少不一。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等的装备也不一致。总的说来,八旗兵的装备比绿营兵的精良。
⑦ 清朝末期军队都使用什么武器
这是网上查到的一段文字“1884年清廷向李氏公司购买了九千把以上雷明顿制造的M1882式步枪(序号14000至21000及23000至25000), 口径是43西班牙型。 枪匣上烙刻有『林明敦厂制造 瑞生洋行经承』(德商瑞生洋行Buchheister and Company)中文字样。 此外又加买了3900到4000枝现成的M1879旧型枪, 并交由雷明顿厂改装成使用相同的弹匣。 该批步枪正好赶上了中法战争, 老将冯子材率领中方部队, 拿精锐的法国外籍兵团试枪。 1885年3月25日到28日, 中法双方在镇南关附近的大青山、 凤尾山隘口麈战三天, 法军伤亡官兵463员, 占入侵兵力五分之一左右。 最后法军退走海岸, 清军一直追到谅山, 整个法军布局濒临崩溃, 史称镇南关大捷。 法军的事后报告指出, 大部份法军使用单发步枪, 少数使用管状弹仓手动枪栓步枪的陆战队, 又因重新装填费时太久, 在第一次装填打完后, 多以单发射击。 清军的李式步枪, 装填容易, 火力惊人, 因此以优势火力压制了法军的攻击。 感谢雷明顿公司,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数几次我军火力优于敌军的战事, 下一次大概要等到抗战未期, 滇缅远征军以全套美式装备痛宰日军了。 当时还闹了个笑话, 据说清廷派去买枪的人, 之所以选择李氏步枪, 是因为他们以为这是中国人设计的, 肥水不落外人田, 当然要爱用一下了。”除此之外,清军还大规模装备了哈奇开斯5响步枪,斯宾塞9连发步枪,温彻切斯十七响步枪
⑧ 清代武器装备特点及形成原因
最早冷兵器为主,后得到了一些从明军手里缴获的火铳、大将军炮等热兵器。内
后与弗朗机人取得容联系后,得到红衣大炮,在热兵器上开始超过明军。
但在入关前及入关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以冷兵器为主。
中后期八旗退化,兵备松驰,热兵器水平大幅度下降,不仅比不上入关前,甚至连明军中后期的水平都不如。
乾隆时期,曾有英人向乾隆介绍欧洲燧发枪,其嗤之以“奇技淫巧”。
后期遭西方入侵,鸦片战争数年后,当时的咸丰皇帝仍不知“英夷国”何在。广州前线的将军不知西人铁甲船是如何驱动的。疑之牛拉
太平天国起义后,见识了西方坚船利炮的清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引进西方先进的火枪,火炮,并在由汉人为主的团练武装,湘军,淮军,楚军中大量普及。
双方战斗 时已经是冷热并重。
清晚期社会动荡,革命风潮暗涌。革命党人以暗杀为主要反清手段,慈禧就被炮弹所袭,还有著名的汪刺载沣案。
清末期时中国已完全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⑨ 清朝时期武器
虽然有枪有炮,但是机械化程度不高,也只是个别部队。
战败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版败无能。慈权禧卑躬屈膝,李鸿章保船避战等等所有的腐败原因导致战争失败。
如果当时政府励精图治,用国库的大量金钱买弹药使军队全部机械化而不是赔款的话,那我们中国人是永远都不会输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凭国力是赢不了中国的,虽然他们有枪炮,我们输就输在领导者上面。
你可以想到共产党当时也是在武器上处于劣势,但为什么会赢得战争,原因就是领导者好,得民心。
所以要想强大,就要自强!!
⑩ 清朝军队是用的哪些武器
清朝统治者自诩“以武功开国,弧矢之利精强无敌”。然而,时当火器逐渐代替冷兵器的伟大转折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清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火器的发展,始终非常缓慢,用来镇压国内之敌尚有余力,用来抵抗外敌入侵就显得落后,力不从心了。
总的说来,清军的装备是:金、鼓以示进退之节制,海螺以定早晚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视,甲胄以卫身体,器械以制敌人。各兵专习者为弓箭、鸟枪、火炮、藤牌,兼习者为长枪、大刀、挑刀。水师则除火炮外,仍兼习排枪、钩镰枪、标枪、火箭。马兵每名马1匹,甲胄1副,弓箭1副,囊楗1个、箭40枝、腰刀1把。步兵有甲胄1副、腰刀1把。弓箭兵有弓箭1副、箭30枝。长枪兵有长枪1枝。鸟枪兵有鸟枪1枝。武官的装备各按其官品级别规定,战马、箭数等多少不一。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等的装备也不一致。总的说来,八旗兵的装备比绿营兵的精良。
清初各处营伍所用器械向来无一定之例,往往以本部武官的爱好和习惯为转移,故士兵武艺难以精专。雍正五年下令各省将军督抚提镇要“因地制宜,酌定规制,永远遵奉”,自此各省驻军所用器械归于统一。根据雍正的旨意,清政府规定内地各省与沿海沿边各省的装备因地而异。如山东省,弓箭、鸟枪、炮、藤牌、长枪、大刀均系通设之械,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三分、乌枪五分、藤牌一分、长枪一分,此外别设炮手专习演放,不得擅自更换。山西省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六分、鸟枪四分。福建省陆路各营,每兵千名分作20队,其中弓箭马兵4队、弓箭步兵2队、鸟枪兵10队、炮兵1队、藤牌兵l队、长枪兵1队、大刀兵1队。
军器制造以实用为主,式样有规定,给发有定数,简阅有定期,年久朽损或出征残缺者及时修补,多余的武器存库备用,私卖私典者依法处置。军器一般由兵部定式后移交工部制造,按名给发,也有少数自备的。鸟枪一般不许民间私造私藏,子母炮等只许八旗兵使用,不准绿营兵制造和使用。清兵入关后,其火器的发展方向是轻型化,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目的。对于某些很有发展前途的火器,如戴梓的连珠铳、伍连登的爆炸弹等,虽然引起康熙皇帝的惊喜,但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清朝统治者对于前人的经验和西方的先进技术都重视不够,所以,在火器制造方面日益落后。各省炮位长短、大小、轻重不一,其制法亦互异。八旗和绿营的军器本有专官负责制造、保管和检查,但后来执行不严,形同虚设,以致军队装备逐渐落后,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
清军平时的训练因时因地而异。太宗天聪年间亲率八旗演习行阵,是为清代皇帝举行大阅之始。后来皇帝每年亲巡塞外校猎行围,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典礼,在京师南苑、玉泉山、王家岭等地检阅京营八旗。此外,京营训练各有定制。如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亲军,每月分期轮流训练骑射二次,步射四次。八旗骁骑营每月习射六次。春秋二季还披甲练步射和骑射。春月分操二次,合操一次,秋月合操二次,仲春孟秋还要登城操习鸣螺。汉军每月练习鸟枪外,春秋月,每旗出炮lO位,在卢沟桥试炮五日。春秋两季,四旗合操四次,八旗合操二次,初冬,各旗演习步围。
绿营训练方法是沿自明代的旧法,以所谓连环法阵势为主,“平时较阅虽属可观,临阵打仗竟无实用”。其法是,每年秋季霜降日,绿营将弁率兵入教场,设军幕。中军建大纛于场中央,士卒披甲列阵肃立,统兵大臣传令合操,中军便扬令旗指挥,发炮三响,鸣角击鼓,步兵骑兵列队行阵,施放火枪,连环无间。同时也表演长矛、短刀、藤牌等武艺。平时也有小操、大操、合操、试炮、巡察、步围、步行等制度。乾隆五十年(1785),“以绿营阵法,向习两仪四象方园等旧式,无裨实用,改仿京营阵式,由提督颁发各标镇,如式教练,各营每月定期合操,并演九阵十连环之阵”。分散驻防应差的绿营平时训练最少,巡抚标兵也如此,只得抽空训练。绿营鸟枪兵照八旗火器营进步连环之法操练,统兵官习射以六力弓为度,习枪以迅速命中目标为度。尽管朝廷大臣和将军、提督、总兵等不定时地到各地营伍中巡视训练的情况,但总的说来,各地清军“甲仗旗帜尚属鲜明,而鸟枪骑射各种技艺则皆属平常”,“营伍整饬者少,废弛者多”。由于清朝统治者顽固坚持“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的观点,所以,对火器的装备和训练仍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清军战斗力的进一步提高。
清太宗皇太极曾把入关前的八旗军制和明朝军制作过对比,他说:“明国小民,自谋生理,兵丁在外,别无家业,惟持官给钱粮;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先还之兵,俱已各理器具,治家业,课耕田地,牧马肥壮,俟耕种既毕,即令在家之人经理收获,伊等军器缮完,朕即率之前往。”由此可见,八旗军制兵民结合、耕战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其后勤供应必然是“军器、军粮使之自备”。又因当时后金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转化时期,抢夺明朝的人口和财物是战争的重要目的,所以,出征的八旗官兵,“家有奴者,不限多少,自以其意,甲骑偕行”,并且“各带子弟甚多”,这些随征的奴隶和子弟,既是预备兵,又是后勤兵,“随伊家主于战阵之间则奋力向前,到营则汲水造饭,夜则牧马匹”。八旗官兵“专为抢掠财物”而战争,必然通过以战养战来解决其主要的后勤供应问题。因此,清兵入关抢掠时,一般只自备一月左右的粮料,入关后,全靠抢掠来维持供应和鼓励士气。
清兵入关后,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权,清朝统治者基本上禁止军队的公开掠夺行为,通过户部、兵部、工部的分工合作来解决军队的后勤供应。至于清军官兵及其家属的生活,主要靠其俸饷和旗地来维持,总的说来八旗待遇比绿营优越得多。如“八旗兵饷之制: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月给银四两,骁骑、铜匠、弓匠月给银三两,皆岁支米四十八斛;步军领催月给银二两,步军一两五钱,皆岁支米二十四斛;炮手月给银二两,岁支米三十六斛;由觉罗补前锋、亲军、护军者,月加银一两。教养兵月给银如步军之数,不给米。绿旗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给米五斗;各省镇标马兵月饷银三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
清军平时军费的开支,每年大约2000万两银,占清政府每年财政支出的2/3左右。战争期间,又有行粮、装备、募勇、募夫、采买、赏恤、转运等项战时军费开支,平均每年约400余万两。平时、战时两项军费开支,用去国库收入的大半,因此,一旦财政危机,清政府就只有通过对地方厉行田赋考成、超额起解地方钱粮,鼓励屯垦,实行捐纳、加征多派,就地设法解决等办法来缓和危机,以确保战争供应。
为保证前线的军需供应,户部曾在某些前线省份设饷司,专司钱粮。后因奏销制度不完善,饷司官吏利用部规、仓规、加耗、口袋等项制度钻营射利,使需费倍于正额,民不堪命,故于顺治十一年(1654)将饷司撤了。以后前线的军需供应主要由户部、兵部的官员,与有关的地方官员联合负责,利用沿途的驿站、军台,募夫转输,运输工具有车、马、驼、船等。出塞远征,很难因粮于敌,故运粮尤艰。“康熙漠北之役,西路惟归化城满兵不恤驼马,中途馁匮。而宁夏镇兵以总兵殷化行有备无患,令多携而啬用,又亲相水草,恤马力,故虽行寇虏烧荒之地,而一军饱腾,且分余粮以济满兵”。“塞外运载,莫便于驼,一驼负米一石五斗,饮水不多,食草不择”。特别是沙漠地带,炮车、粮车行走十分艰难,很难按时将军需运到前线,最理想的办法是“改用驼负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