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军事理论什么是战略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公元579年,罗马皇帝毛莱斯用拉丁文写了一本名为《stratajicon》的书,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本战略著作。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1.作战的谋略。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一:“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杨忠武公训子语》:“公一生战略,具载国史。”
2.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对战术而言。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五:“兵书上说得好:战略与战术乃二个全异之行动。战术是关于战斗诸种行动之指导法,战略乃连系配合各种战斗之谓。战略为作战之根源,即创意定计;战术乃实行战略所要求之手段。”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敌人最初的计划,据传是将采取大迂回的包围战略。”
3.比喻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邓小平 《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编辑本段]相关词语战略导弹
用于攻击战略目标的导弹。射程在10000千米以上。包括中程、远程、洲际导弹。主要攻击政治军事中心、军事或工业基地、交通枢纽以及核武器库等重要战略目标。
战略物资(战略物资)
与战争有关的重要物资。如钢材﹑石油﹑橡胶﹑稀有金属等。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包括以下三个过程:战略制定:确定企业任务,认定企业的外部机会与威胁,认定企业内部优势与弱点,建立长期目标,制定供选择战略,以及选择特定的实施战略。 战略实施:树立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员工和配置资源,以便使制定的战略得以贯彻执行。 战略评价:重新审视外部与内部因素;度量业绩;采取纠偏措施。
战略学
研究带全局性的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学科。它在军事学术中处于首要地位,指导并直接影响战役学和战术学。战略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战争中各种基本因素及其对战略的影响;战争指导的历史经验和未来战争的性质、特点;进行战争的样式、方法;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略布局、战略指挥等战争准备和实施的指导原则;后方勤务、战略后备等问题。战略学来源于战争实践 ,是战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始终受政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社会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武装斗争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战争中出现的新课题。战略学是军事理论的骨干,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地理、人口、民族、文化、思想,以及科学、 技术等各个领域,并互相发生影响、互相渗透,不断形成许多新兴交叉学科。
中国《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古代军事名著。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战略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K.马克思、F.恩格斯、V.I.列宁、I.V.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军事著作,都对战略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坚实基础。战略学是军事学的八个一级学科之一。 [编辑本段]战略的定义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本义即军事战略。战略可按 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作战性质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见核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等。
凡属有关战争准备与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内容,都是战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为制止和推迟战争而进行的斗争;为对付战争而进行的长远准备和临战准备;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领导与指挥;结束战争的战略决策与处置等。
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逐渐形成了战略。在中国古代,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曾使用兵略、谋略和方略等特定的术语表述战略。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讲的就是战略。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这些术语,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战略意义有类似之处,但与战役法、战术区分不严格,有时还含有政治、外交谋略和战法之意,使用也不统一。19世纪末,中国开始用“战略”翻译西方的“strategy”一词。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毛泽东关于战略的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国战略定义的基础。
分析战略上成功的战例,以供将军们提高运筹和指导战争的能力。东罗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于公元580年前后写了一本训练高级将领用的军事教科书,名为《将略》(Strategicon),意为将道或统帅艺术,与战略名异实同。18世纪末,普鲁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战争体系的精神实质》中,将战略与战术加以区分,并赋予其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第3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普鲁士C.von克劳塞维茨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战争论》第1卷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78)瑞士A.H.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争艺术概论》第8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美国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军事战略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对战略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日本《世界大网络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力量的科学与策略。”《苏联军事网络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对战略的称谓繁多,性质不同,定义各异,但有其相同之处;即都是指在一定时期,建设和使用以军队为主体的军事力量,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准备与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为一定的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方略。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西方有的国家出现了更高层次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及有关的发展战略。战略这一概念,已扩大延伸到军事领域以外,为其他许多领域所借用,泛指对全局性重大的、高层次决策的谋略。
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西晋曾出现司马彪以“战略”命名的历史著作。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 ,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
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的觉悟程度,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主观指导,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战略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运输,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关系。
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战略的核心观点是人民战争思想,即广泛宣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广泛依靠群众,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失败走向胜利。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著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就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完成并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民战争的观点,而且由八路军、新车军和抗日根据地干部群众进行了成功实践,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依靠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它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的原理、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指导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立足点。②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为目的,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根本出发点。③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基础。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⑤积极防御,持久作战。这是统管革命战争全局的指导方针。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战略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其他许多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诸如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适时正确地实施战略转变;掌握决战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和稳定、高效能的战略指挥,以及按照“平战结合”、统筹兼顾等原则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战争准备,等等。革命战争战略这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必须按照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发展和运用,依据新的情况,制定战略行动的具体指导方针,才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不断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和教育训练,加强军种、兵种建设,发展高新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力求有效地解决战争指导上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作好一切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古时代的军事战略关键,在于支配财富的经济基础,因为后者意味着届时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战场上。在中古初期,由于所有的财富均来自于农田和牧场,所以乡间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透过贸易和工业,逐渐演变成重要的控制点,俨然成为财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战争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护卫着农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战士会控制邻近的地区。随着城镇的发展,它们也需要防御工事的修筑。防卫与攻取城镇,逐渐地比争夺城堡变得更为重要。
在战场上的军队会用计取得重要的防守点并攻掠乡间地区,或制止敌军采取同样的军事行动。野地战通常会持续到粉碎敌军的侵略行动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鲁撒克逊人群起作战,制止诺曼人的入侵。不过,英格鲁撒克逊人失败了,而诺曼人在威廉的领导之下,则在随后数年的征服战中,逐步确立在英格兰的控制权。955年的莱区菲尔德之役,日耳曼人与来自东方的马札儿侵入者作战。在奥图一世的带领下,日耳曼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终结了马札儿人的入侵。在732年,铁锤查理打败了摩尔人,终止了回教徒的入侵,并把势力扩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亚琴科特等战役,是法军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力图阻止英军入侵的抗战行动,但是法国人在这三场战役中均告失败,使得英国得以入侵不断。不过,在这个案例中,英国人的入侵并未能让他们建立永久的控制权,而法国最终却赢得战争。
十字军企图在圣地夺取并保有重要的据点,藉以维持这个地区的控制权。十字军东征期间的诸多战役,都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权。萨拉森人在萨拉丁的领导之下,于1187年赢得哈丁之战,为夺回耶路撒冷铺下成功之路。
战略研究、解决的问题
战略所要研究、解 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备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等。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
B. 如何理解军事理论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新材料在军事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 前言
新材料,又称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是指新近研究成功的和正在研制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能满足高技术需求的新型材料。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材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而新材料则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
材料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规划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公认为是当今社会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总揽人类全局的高技术。材料高技术还是支撑当今人类文明的现代工业关键技术,也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国防工业往往是新材料技术成果的优先使用者,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军用新材料的战略意义
军用新材料是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关键技术。而军用新材料技术则是用于军事领域的新材料技术,是现代精良武器装备的关键,是军用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对军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加速发展军用新材料技术是保持军事领先的重要前提。
三 军用新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军用新材料按其用途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主要应用于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和船舰工业中。
1 军用结构材料
1.1 铝合金
铝合金一直是军事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结构材料。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加工性能好等特点,作为结构材料,因其加工性能优良,可制成各种截面的型材、管材、高筋板材等,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提高构件刚、强度。所以,铝合金是武器轻量化首选的轻质结构材料。
铝合金在航空工业中主要用于制造飞机的蒙皮、隔框、长梁和珩条等;在航天工业中,铝合金是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行器结构件的重要材料,在兵器领域,铝合金已成功地用于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上,最近研制的榴弹炮炮架也大量采用了新型铝合金材料。
近年来,铝合金在航空航天业中的用量有所减少,但它仍是军事工业中主要的结构材料之一。铝合金的发展趋势是追求高纯、高强、高韧和耐高温,在军事工业中应用的铝合金主要有铝锂合金、铝铜合金(2000系列)和铝锌镁合金(7000系列)。
新型铝锂合金应用于航空工业中,预测飞机重量将下降8~15%;铝锂合金同样也将成为航天飞行器和薄壁导弹壳体的候选结构材料。随着航空航天业的迅速发展,铝锂合金的研究重点仍然是解决厚度方向的韧性差和降低成本的问题。
2 钛合金
钛合金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441~1470兆帕),较低的密度(4.5g/cm3),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和在300~550oC温度下有一定的高温持久强度和很好的低温冲击韧性,是一种理想的轻质结构材料。钛合金具有超塑性的功能特点,采用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可以以很少的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将合金制成形状复杂和尺寸精密的制品。
钛合金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制作飞机的机身结构件、起落架、支撑梁、发动机压气机盘、叶片和接头等;在航天工业中,钛合金主要用来制作承力构件、框架、气瓶、压力容器、涡轮泵壳、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及喷管等零部件。50年代初,在一些军用飞机上开始使用工业纯钛制造后机身的隔热板、机尾罩、减速板等结构件;60年代,钛合金在飞机结构上的应用扩大到襟翼滑轧、承力隔框、起落架梁等主要受力结构中;70年代以来,钛合金在军用飞机和发动机中的用量迅速增加,从战斗机扩大到军用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它在F14和F15飞机上的用量占结构重量的25%,在F100和TF39发动机上的用量分别达到25%和33%;80年代以后,钛合金材料和工艺技术达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架B1B飞机需要90402公斤钛材。现有的航空航天用钛合金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多用途的a+b型Ti-6Al-4V合金。近年来,西方和俄罗斯相继研究出两种新型钛合金,它们分别是高强高韧可焊及成形性良好的钛合金和高温高强阻燃钛合金,这两种先进钛合金在未来的航空航天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陆军部队需求具有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多功能的先进加榴炮系统。先进加榴炮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新材料技术。自行火炮炮塔、构件、轻金属装甲车用材料的轻量化是武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保证动态与防护的前提下,钛合金在陆军武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155火炮制退器采用钛合金后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还可以减少火炮身管因重力引起的变形,有效地提高了射击精度;在主战坦克及直升机-反坦克多用途导弹上的一些形状复杂的构件可用钛合金制造,这既能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又可减少部件的加工费用。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钛合金由于制造成本昂贵,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年来,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发低成本的钛合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提高钛合金的性能。在我国,钛合金的制造成本还比较高,随着钛合金用量的逐渐增大,寻求较低的制造成本是发展钛合金的必然趋势。
1.3 复合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是比通用复合材料有更高综合性能的新型材料,它包括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基复合材料等,它在军事工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耐烧蚀、抗侵蚀、抗核、抗粒子云、透波、吸波、隐身、抗高速撞击等一系列优点,是国防工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类工程材料。
1.4.1 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形工艺性、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低的密度、抗疲劳性、减震性、耐化学腐蚀性、良好的介电性能、较低的热导率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中。树脂基复合材料可分为热固性和热塑性两类。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各种热固性树脂为基体,加入各种增强纤维复合而成的一类复合材料;而热塑性树脂则是一类线性高分子化合物,它可以溶解在溶剂中,也可以在加热时软化和熔融变成粘性液体,冷却后硬化成为固体。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制备工艺容易实现,原料丰富。在航空工业中,树脂基复合材料用于制造飞机机翼、机身、鸭翼、平尾和发动机外涵道;在航天领域,树脂基复合材料不仅是方向舵、雷达、进气道的重要材料,而且可以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绝热壳体,也可用作发动机喷管的烧蚀防热材料。近年来研制的新型氰酸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耐湿性强,微波介电性能佳,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用于制作宇航结构件、飞机的主次承力结构件和雷达天线罩。
1.4.3 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良好的高温性能、低的热膨胀系数、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在军事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铝、镁、钛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基体,而增强材料一般可分为纤维、颗粒和晶须三类,其中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进入型号验证,如用于F-16战斗机作为腹鳍代替铝合金,其刚度和寿命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在具有高比强度的同时,还有接近于零的热膨胀系数和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成功地用于制作人造卫星支架、L频带平面天线、空间望远镜、人造卫星抛物面天线等;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抗磨损的特点,可用于制作火箭、导弹构件,红外及激光制导系统构件,精密航空电子器件等;碳化硅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抗氧化性能,是高推重比发动机的理想结构材料,目前已进入先进发动机的试车阶段。在兵器工业领域,金属基复合材料可用于大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托,反直升机 / 反坦克多用途导弹固体发动机壳体等零部件,以此来减轻战斗部重量,提高作战能力。
1.4.5 陶瓷基复1.4.6 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以纤维、晶须或颗粒为增强体,与陶瓷基体通过一定的复合工艺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材料的总称,由此可见,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在陶瓷基体中引入第二相组元构成的多相材料,它克服了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方面。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热机械性能和抗热震冲击性能好的特点,是未来军事工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材料之一。陶瓷材料的高温性能虽好,但其脆性大。改善陶瓷材料脆性的方法包括相变增韧、微裂纹增韧、弥散金属增韧和连续纤维增韧等。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作飞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喷嘴阀,它在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和降低燃料消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7 碳-碳复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增强剂与碳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抗热震性好、耐烧蚀性强、性能可设计等一系列优点。碳-碳复合材料的发展是和航空航天技术所提出的苛刻要求紧密相关。80年代以来,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入了提高性能和扩大应用的阶段。在军事工业中,碳-碳复合材料最引人注目的应用是航天飞机的抗氧化碳-碳鼻锥帽和机翼前缘,用量最大的碳-碳产品是超音速飞机的刹车片。碳-碳复合材料在宇航方面主要用作烧蚀材料和热结构材料,具体而言,它是用作洲际导弹弹头的鼻锥帽、固体火箭喷管和航天飞机的机翼前缘。目前先进的碳-碳喷管材料密度为1.87~1.97克/厘米3,环向拉伸强度为75~115兆帕。近期研制的远程洲际导弹端头帽几乎都采用了碳-碳复合材料。
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装载质量不断增加,飞行着陆速度不断提高,对飞机的紧急制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碳复合材料质量轻、耐高温、吸收能量大、摩擦性能好,用它制作刹车片广泛用于高速军用飞机中。
1.5 超高强度钢和先进高温合金
超高强度钢是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超过1200兆帕和1400兆帕的钢,它是为了满足飞机结构上要求高比强度的材料而研究和开发的。超高强度钢大量用于制造火箭发??压容器和一些常规武器。由于钛合金和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应用的扩大,钢在飞机上用量有所减少,但是飞机上的关键承力构件仍采用超高强度钢制造。目前,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0M,是典型的飞机起落架用钢。此外,低合金超高强度钢D6AC是典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材料。超高强度钢的发展趋势是在保证超高强度的同时,不断提高韧性和抗应力腐蚀能力。
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动力系统的关键材料。高温合金是在600~1200oC高温下能承受一定应力并具有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的合金,它是航空航天发动机涡轮盘的首选材料。按照基体组元的不同,高温合金分为铁基、镍基和钴基三大类。发动机涡轮盘在60 年代前一直是用锻造高温合金制造,典型的牌号有A286和Inconel 718。70年代,美国GE公司采用快速凝固粉末Rene95合金制作了CFM56发动机涡轮盘,大大增加了它的推重比,使用温度显著提高。从此,粉末冶金涡轮盘得以迅速发展。最近美国采用喷射沉积快速凝固工艺制造的高温合金涡轮盘,与粉末高温合金相比,工序简单,成本降低,具有良好的锻造加工性能,是一种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制备技术。
1.6 钨合金
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最高,其突出的优点是高熔点带来材料良好的高温强度与耐蚀性,在军事工业特别是武器制造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特性。在兵器工业中它主要用于制作各种穿甲弹的战斗部。钨合金通过粉末预处理技术和大变形强化技术,细化了材料的晶粒,拉长了晶粒的取向,以此提高材料的强韧性和侵彻威力。我国研制的主战坦克125Ⅱ型穿甲弹钨芯材料为W-Ni-Fe,采用变密度压坯烧结工艺,平均性能达到抗拉强度1200兆帕,延伸率为15%以上,战技指标为2000米距离击穿60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目前钨合金广泛应用于主战坦克大长径比穿甲弹、中小口径防空穿甲弹和超高速动能穿甲弹用弹芯材料,这使各种穿甲弹具有更为强大的击穿威力。
1.7 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长程有序的超点阵结构,保持很强的金属键结合,使它们具有许多特殊的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能。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优异的热强性,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积极研究的重要的新型高温结构材料。在军事工业中,金属间化合物已被用于制造承受热负荷的零部件上,如美国普奥公司制造了JT90燃气涡轮发动机叶片,美国空军用钛铝制造小型飞机发动机转子叶片等,俄罗斯用钛铝金属间化合物代替耐热合金作活塞顶,大幅度地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在兵器工业领域,坦克发动机增压器涡轮材料为K18镍基高温合金,因其比重大、起动惯量大而影响了坦克的加速性能,应用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及其由氧化铝、碳化硅纤维增强的复合轻质耐热新材料,可以大大改善坦克的起动性能,提高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此外,金属间化合物还可用于多种耐热部件,减轻重量,提高可靠性与战技指标。
1.8 结构陶瓷
陶瓷材料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材料,它已经由单相陶瓷发展到多相复合陶瓷。结构陶瓷材料因其耐高温、低密度、耐磨损及低的热膨胀系数等诸多优异性能,在军事工业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国内外对军用发动机用结构陶瓷进行了内容广泛的研究工作,如发动机增压器小型涡轮已经实用化;美国将陶瓷板镶嵌在活塞顶部,使活塞的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德国在排气口镶嵌陶瓷构件,提高了排气口的使用效能。国外红外热成像仪上的微型斯特林制冷机活塞套和气缸套用陶瓷材料制造,其寿命长达2000小时;导弹用陀螺仪的动力靠火药燃气供给,但燃气中的火药残渣对陀螺仪有严重损伤,为消除燃气中的残渣并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需研究适于导弹火药气体在2000oC下工作的陶瓷过滤材料。在兵器工业领域,结构陶瓷广泛应用于主战坦克发动机增压器涡轮、活塞顶、排气口镶嵌块等,是新型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目前,20~30毫米口径机关枪的射频要求达到1200发/分以上,这使炮管的烧蚀极为严重。利用陶瓷的高熔点和高温化学稳定性能有效地抑制了严重的炮管烧蚀,陶瓷材料具有高的抗压和抗蠕变特性,通过合理设计,使陶瓷材料保持三向压缩状态,克服其脆性,保证陶瓷衬管的安全使用。
2 军用功能材料
2.1 光电功能材料
光电功能材料是指在光电子技术中使用的材料,它能将光电结合的信息传输与处理,是现代信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功能材料在军事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碲镉汞、锑化铟是红外探测器的重要材料;硫化锌、硒化锌、砷化镓主要用于制作飞行器、导弹以及地面武器装备红外探测系统的窗口、头罩、整流罩等。氟化镁具有较高的透过率、较强的抗雨蚀、抗冲刷能力,它是较好的红外透射材料。激光晶体和激光玻璃是高功率和高能量固体激光器的材料,典型的激光材料有红宝石晶体、掺钕钇铝石榴石、半导体激光材料等。
2.2 贮氢材料
某些过渡簇金属,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晶格结构的原因,氢原子比较容易透入金属晶格的四面体或八面体间隙位中,形成了金属氢化物,这种材料称为贮氢材料。
在兵器工业中,坦克车辆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因容量低、自放电率高而需经常充电,此时维护和搬运十分不便。放电输出功率容易受电池寿命、充电状态和温度的影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坦克车辆起动速度会显著减慢,甚至不能起动,这样就会影响坦克的作战能力。贮氢合金蓄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耐过充、抗震、低温性能好、寿命长等优点,在未来主战坦克蓄电池发展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 阻尼减震2.4 材料
阻尼是指一个自由振动的固体即使与外界完全隔离,它的机械性能也会转变为热能的现象。采用高阻尼功能材料的目的是减震降噪。因此阻尼减震材料在军事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金属阻尼材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船舶、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美国海军已采用Mn-Cu高阻尼合金制造潜艇螺旋桨,取得了明显的减震效果。在西方,阻尼材料及技术在武器上的应用研究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成立了阻尼材料在武器装备上应用的研究机构。80年代后,国外阻尼减震降噪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们借助CAD/CAM在减震降噪技术中的应用,把设计-材料-工艺-试验一体化,进行了整体结构的阻尼减震降噪设计。我国在70年代前后进行了阻尼减震降噪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阻尼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主要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喷气机等控制盘或陀螺仪的外壳;在船舶工业中,阻尼材料用于制造推进器、传动部件和舱室隔板,有效地降低了来自于机械零件啮合过程中表面碰撞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在兵器工业中,坦克传动部分(变速箱,传动箱)的振动是一个复杂振动,频率范围较宽,高性能阻尼锌铝合金和减振耐磨表面熔敷材料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主战坦克传动部分产生的振动和噪声。
2.5 隐身材料
现代攻击武器的发展,特别是精确打击武器的出现,使武器装备的生存力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单纯依靠加强武器的防护能力已不实际。采用隐身技术,使敌方的探测、制导、侦察系统失去功效,从而尽可能地隐蔽自己,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抢先发现并消灭敌人,已成为现代武器防护的重要发展方向。隐身技术的最有效手段是采用隐身材料。国外隐身技术与材料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源在德国,发展在美国并扩展到英、法、俄罗斯等先进国家。目前,美国在隐身技术和材料研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在航空领域,许多国家都已成功地将隐身技术应用于飞机的隐身;在常规兵器方面,美国对坦克、导弹的隐身也已开展了不少工作,并陆续用于装备,如美国M1A1坦克上采用了雷达波和红外波隐身材料,前苏联T-80坦克也涂敷了隐身材料。
隐身材料有毫米波结构吸波材料、毫米波橡胶吸波材料和多功能吸波涂料等,它们不仅能够降低毫米波雷达和毫米波制导系统的发现、跟踪和命中的概率,而且能够兼容可见光、近红外伪装和中远红外热迷彩的效果。
近年来,国外在提高与改进传统隐身材料的同时,正致力于多种新材料的探索。晶须材料、纳米材料、陶瓷材料、手性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等逐步应用到雷达波和红外隐身材料,使涂层更加薄型化、轻量化。纳米材料因其具有极好的吸波特性,同时具备了宽频带、兼容性好、厚度薄等特点,发达国家均把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隐身材料加以研究和开发;国内毫米波隐身材料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中期,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兵器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预研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该项技术可用于各类地面武器系统的伪装和隐身,如主战坦克、155毫米先进加榴炮系统及水陆两用坦克。
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的第四代超音速歼击机,其机体结构采用复合材料、翼身融合体和吸波涂层,使其真正具有了隐身功能,而电磁波吸收型涂料、电磁屏蔽型涂料已开始在隐身飞机上涂装;美国和俄罗斯的地对空导弹正在使用轻质、宽频带吸收、热稳定性好的隐身材料。可以预见,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国防技术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四 我国军用新材料的产业化趋势
应用于军事工业中的新材料均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而军用新材料的产业化速度普遍比较缓慢。世界范围内的军用新材料正向功能化、超高能化、复合轻量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此看来,钛合金、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在军事工业中具有十分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4.1 钛合金
钛是20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优异、资源丰富的金属。随着军事工业对高强低密度材料需求的日益迫切,钛合金的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在国外,先进飞机上钛材重量已达到飞机结构总重的30~35%。我国在“九五”期间,为满足航空、航天、舰艇等部门需要,国家把钛合金作为新材料的发展重点之一,预计“十五”将成为我国钛合金新材料新工艺的高速发展时期。
4.2 复合材料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要求材料不再是单一的结构材料,在这种条件下??国在先进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它在“十五”期间的发展会更加引人注目。21世纪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是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和智能化。
4.4 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涉及到现有的一切基础性科学技术领域,而且在军事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未来战争突然性的急剧增大,各种探测手段越来越先进。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纳米材料对雷达波的吸收率较高,从而为兵器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C. 军事理论的介绍
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并在不断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D. 军事理论概念是什么
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本着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军事理论》教材。
《军事理论概论》内容结合了新形势下的国防政策和国防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突出,理论性强。在树立大学生国防观念、掌握军事高技术知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及保卫祖国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军事理论概念扩展阅读
《军事理论概论》是根据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修订并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世界军事、中国军事思想、中国防、中国武装力量、高技术战争、军事高技术、信息战和军事地形学。
军队建设主要包括:改进武器装备,完善体制编制,创新军事理论,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军事人才,健全军事法规,依法从严管理,提高保障能力,从总体上加强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建设。它是国家武装力量建设的重点,也是国防建设的主体。
国际军事安全与合作是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之间为安全目的在军事安全领域进行的和平行动与交流协作,主要包括国际军事安全、国际军事合作、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等内容。国际军事安全,是国际间在全球、地区、多边或双边关系中利用军事资源维护和平与稳定的活动;国际军事合作,是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为谋求共同的战略利益在军事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是通过多边或双边国际协定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其他武器系统及武装力量规模进行的限制与裁减。不同的集团或国家利益,决定参与国际军事安全与合作的性质、目的、规模和形式。军事既为战争而存在,亦为和平而存在。
军事作为和平的保障手段,从一般领域向特殊领域延伸,从对抗领域向合作领域延伸,从国家领域向国际领域延伸,成为遏止和制约战争的基础,扩大了传统军事观的含义
E. 军事理论中的名词解释就是这个词的含义吗
军事理论里提到的名词大多是军语,
军语,亦称“军事术语”。是表达军事概念的语词,是规范化的军事用语。任何一支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都必须使用统一的军语。军语的特点是准确、简明、规范和统一。
军事理论也特别强调军语,这样更有说服力。
你所说的这个词的含义可能与军语里的解释很接近,但军语中的定义更加严谨,专业,军事化。但是既然是军事理论考这个,应该用军语。
希望回答能帮助你。
F. 军事的相关概念
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是依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地理等因素确定的。战略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规律的分析与判断;战略方针、任务、方向和作战形势的确定;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使用;武器装备称军需物资的生产;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相利用;国防工程设施建设;战略后方建设;战争动员,以及照顾战争全局各个方面、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战役是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和计划,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战役是介于战争与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它是战争的一个局部,是达成战争目的的主要的武装斗争手段。它直接服从和受制于战争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战争全局;它直接运用战斗,也为战斗的成败所直接影响。其规模大小,决定于双方参加兵力的数量。现代战役,通常是诸军种、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按作战性质分,有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按参战军种分,有陆、海、空等军种的独立战役,有陆海、陆空、海空和陆海空等几个军种的联合战役。按作战空间分,有陆上、海上、空中战役。按作战规模分,有大型战役,如大的战区或方面军群进行的战役;中型战役,如中等战区或方面军进行的战役;小型战役,如小的战区或集团军进行的战役。在一次大型战役中,通常包括几个中、小型战役。苏联军事理论认为:战役是近代战争中才出现的军事行动样式,而战区战略性战役,则是未来战争中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美英等西方国家一般都把集团军或军以上部队的作战行动,称为大兵团作战行动。
战役决心:指挥员对战役目的和行动所做的基本决定,是实施战役的基础和制定战役计划、下达战役命令、组织战役协同的依据。战役决心的内容包括战役企图,战役部署,行动方法,重要保障措施,战役发起时间或完成战役准备的时限,指挥所开设等。 war: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 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与和平相对应的社会状态或世界、区域局势。用来解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以及不同阶级和宗教派别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特殊的政治表现形式。战争犯罪warcrimes:在把战争当做主权国家权利的情况下,战争犯罪仅指交战国军队违反战争法的行为,包括使用有毒或其他被禁止的武器,杀害或虐待战俘,攻击、掠劫和屠杀平民等。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从而扩大了战争犯罪的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6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5条规定,战争犯罪包括3类:危害和平罪;战争罪;违犯人道罪。
欧洲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还特别规定:原则上被告的官方地位,不问其为国家元首或政府部门之负责官吏,不应视为使彼等免受或减轻惩罚的理由;政府或上级命令,也不应成为免除被告责任的依据。过去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往往逍遥法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曾提出审判德皇威廉二世和其他德国战犯的要求,但未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犯进行了国际审判。 1945年8月8日,英、美、苏、法4国根据1943年10月30日莫斯科宣言,在伦敦签署了《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及其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随后,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加入了这一协定。按照宪章的规定,由英、美、苏、法各派法官1人组成法庭,各派检察官1人组成检察起诉委员会,于1945年11月20日~1946年10月1日在纽伦堡审判了德国主要战犯。东京审判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共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其间共开庭818次, 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规模超过了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也是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日本法西斯的种种罪行在审判中一步步被揭露。
东京审判的判决书宣布,确认日本有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及对苏联、美国、英国与其他盟国进行类似战争之罪。认为“九一八”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日本是中日战争的侵略者。判决书以最大的篇幅叙述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在国际法的高度上确定了日本侵华的种种罪行。
东京审判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惩罚了日本战犯,因而受到当时世界舆论的普遍欢迎。当然,由于在审判前后由美国操纵了执行和检察大权,使审判产生了一些缺陷和偏颇,如日军细菌部队细菌战的罪恶活动未被追究等等。东京审判的重要之处主要不在于确定某些被告人有罪无罪,而是伸张正义、鞭挞战争犯罪和呼吁世界和平。
伯力审判伯力审判即哈巴罗夫斯克审判是苏联对日本战犯的严正审判,它以追究日本进行细菌战的鲜明特色载入战犯审判史册,判处原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等12名战犯以2至25年徒刑,弥补了东京审判的明显缺陷,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和赞扬。
战争犯罪当中违反人道罪最典型的有二战时期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而实施的大规模种族灭绝及侵华日军在亚洲针对亚洲各国人民的大规模屠杀和各种惨无人道的行为。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道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军队在亚洲犯下了滔天的人道主义罪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单在中国就造成了至少3500万人伤亡,其中大多数都是无辜的平民。在人类文明史上,日本侵略军手段之残忍、残酷、灭绝人性实属罕见,无数的生命痛苦地消失在日本侵略军的枪口和刀口下。这种行为在人类文明史上找不到先例,是有史以来对人类文明、和平以及世界最疯狂、最野蛮地荼毒。其代表性实例有“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军遍及亚洲各地的细菌部队。 军事拓展形式上是在户外拓展的基础上融合军事项目,实质上是将军事理念与拓展技术,军事思想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体验式培训模式。旨在通过体验,分享,提升的经验模式,培养和塑造企业人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打造忠诚,敬业,高效,精锐的企业团队,全面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军事拓展训练是一种挑战,不仅是体能,更是意识;挑战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当今市场环境下,团队的综合战斗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生存的“能力”。
时下企业团队效率的提升靠的不再是技能,如何提升团队的素质从而提升业绩已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当务之急。有研究表明:许多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即便他们拥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验,在工作效率方面也会存在巨大差异,有时这种差异可高达20倍!差异的答案就在于素质,就是指那些能够直接影响工作结果的特质,素质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绩效的差异。而个人素质的差异同时也导致了企业团队的绩效成果!团队训练营正是针对企业中如何提升人的素质而打造高效团队的有力工具!
军事拓展项目:军队文化教育、军人风采展示、归零心态训练、队列训练、唱军歌、拉歌竞赛、军体拳、内务管理、生活作息管理、军事障碍、体能训练、紧急集合、野外拉练、军事项目体验、实弹射击、阅兵式、分列式、军训成果汇报表演、军人意志力训练、穿越封锁线、军事攀岩、军人梯、生死电网、穿越封锁线、共同进退、3000米拉练等团队合作与个人意志训练!
军事拓展他融入了军队的文化,更好的把军队文化融入到拓展项目中,达到“磨练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使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文化,建立员工的归属感 ,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 ,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为企业、团队融入更好的军人精神,以促进企业发展、员工进步的目的。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定向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群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种武器走向智能化和非核化。遇到了强劲的对手。更何况在未来的常规战争中,各种战术激光武器、电磁武器、微波武器、隐形武器、智能武器都将大显神威。它们可以替代战术核武器执行防空、反潜和打击地面目标等多种职能。不仅作战效能与核武器相当,而且无需冒政治风险,使战争走向“非常规化”。因此,以高技术兵器为支撑的战略,逐步取代以核威慑为主的战略已经势在必行了。
G. 军事理论考试里网络战,解释概念
在发展至目前的网络战中,这些基本的判断还仍然存在吗?
审视网络攻击特点,树立“网络积极防御”作战思想
由于网络作战的瞬时性、交互性、脆弱性和复杂性等,网络攻击也具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一是作战行动的无时空限制性。网络战几乎不受自然时间和天候的影响,具有全天候、全时域等特性,使得网络攻击更加主动、突然,只要能进入对方网络并发出指令,哪怕万里之遥,也能一击中的。此外,网络及其空间的大小随计算机网络的延伸而拓展,只要计算机网络可及的地方,就是网络作战空间的延伸之处。
二是作战手段的多样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网络攻击的作战手段还具有超越网络的多样性。既可以利用电磁压制、病毒攻击、木马植入、网络渗透、拒绝服务等进行“软瘫痪”,也可以利用电子武器攻击、特种兵力破坏、火力打击等实施“硬摧毁”。
三是作战的效费比畸高。网络攻击的范围广、速度快、破坏力强,攻击本身的成本却相对较低:研制一种新型病毒进行网络攻击,费用远比研制其它高技术武器装备低得多。
当前网络战中普遍存在的“重攻轻防”思想,可能也主要是基于网络攻击的这些特点而产生的。这样的考虑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颇之处也在于过分夸大了主动网络攻击的可操作性。
第一,无法确保己方能够首先对对方实施网络攻击作战。通常,主动的网络攻击应基于“敌对双方明确开战”这一条件,但历史上不宣而战的战例比比皆是,谁能保证对方也不会不宣而战呢?即便是敌对双方同时宣战,由于网络战的瞬时性等特点,谁又能保证己方的网络攻击一定会比对方早那么“一个瞬间”呢?
第二,即便占有先机,也难以确保对方不会进行有效的反击。如果对方的网络防御能力稍强,己方的首次网络攻击便未必能全部摧毁对方的网络反击能力,因而也就无法确保对方不会进行有效的反击并被一击“致命”。
所以,“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一经典论断,在网络战中的合理表述就应修改为:当对方还没有发动网络进攻时,己方的网络进攻可能是最好的防御。之所以只是“可能”,是因为当己方第一波次网络攻击完毕或在己方发起第一波次网络攻击的同时,对方就可以凭借稍强的防御能力启动应急方案施以精确反击;此时,如果己方自身的网络防御能力跟不上,则必会遭受对方的网络反击而损失较大。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网络防御太难就忽视防御,更不能因为网络防御的建设成本较高就将网络作战主要寄望于进攻,只有积极防御下的进攻才可能真正握有主动。
所以,越是在网络防御很难的情况下,越要加大对网络防御的研究,建设和保持一支符合足够原则的网络战反击力量,保证在遭受对方首次网络攻击时仍能实时进行网络反击,这正是积极防御的网络战作战思想,即必须强调在网络总体防御的态势下,寓攻于防,攻防结合,以积极的攻势作战达成防御目的,使网络战在开局上是防御,但在作战过程中却又不局限于防御。
创新理论研究,加强系统建设,追求新的攻防平衡
除少数强国的军队之外,当前的网络防御作战研究,还大多徘徊在重技术、轻管理,重平时建设、轻实战运用的初始阶段;对网络防御作战的指挥控制、战法谋略、训练保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还没有一套科学实用的理论指导。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战争对网络依存度的飞速提高,必须适时地提出“网络防御作战”概念,深刻认识并把握计算机网络防御作战的发展规律。
网络防御作战是以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为指导,为保护和增强己方实时、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及利用信息的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连续性军事行动。网络防御作战应可分为评估侦查、拟制计划、应急处置和精确反制等必须的阶段。作为从实战视角提出的网络防御作战,其研究内容除了应科学地界定网络防御作战的概念、系统地分析网络防御作战的特点、合理地提出网络防御作战的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实用地区分网络防御作战的作战阶段,更应系统地研究网络防御作战的指挥活动,有效牵引网络防御作战的技术开发,不断创新网络防御作战的战法和谋略,积极探索网络防御作战的训练模式和保障思路。
尽管目前网络防御作战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但随着网络战能力和社会对网络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网络战威慑。消除信息网络霸权国家的网络战威慑,不仅要注意提高网络战攻击作战能力,更要注重提高网络战的防御作战能力。因为按照一般的理论推断,只有网络防御作战能力的提高,网络攻防作战能力大致相对平衡,才有可能带来网络攻防双方的相互遏制。因此,在“无网不在”的信息社会,只有扎实地搞好积极防御,才能确保在网络战中赢得主动。而从网络技术和系统建设及相应的网络防御作战研究和应用上不懈地追求先机,才有可能尽快实现网络战攻防的新的平衡态势,创造信息社会的新的相对和平。
H. 军事理论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军事理论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中国国防
国防基本要素
1.国防的含义:国防是国家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捍卫国家主权,保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的目的:捍卫国家主权,保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
3.国防的手段: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国防的基本类型:侵略扩张型,互助联盟型,中立型,防御自卫型。
第二章: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1.军事思想的定义。
2.军事思想的体系和内容。
3.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4.军事思想的特征: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明显的继承性。
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2.近代军事思想。
3.现代军事思想。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布局的现状和特点
1.国际战略格局,是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其消长和分化,组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世界战略全局具有重大影响而有相对稳定的力量结构。
2.国际战略布局的现状,国际战略布局的特点,国际战略布局的发展趋势。“多极化”将是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3.国际战略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中国在“多级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愈显突出,热点问题将会持续升温。
(8)军事理论概念扩展阅读:
军事理论简介
1.军事理论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本着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