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未来武器装备发展趋势是
简单来说越来越贵复
具体来说,首先随着制战争次数减少,地区冲突增加,武器智能化,小型化的高威力武器
其次,武器无人化,大规模采用隐身技术。
近些年来太空技术的发展卫星武器可以大规模装备
卫星的战略价值上升后卫星干扰技术,以及高科技电子信息战。
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慢慢退出舞台,成为核威慑。
B. 中国的战略武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装备发展状况和经验教训
50年代,我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走过了一段仿制定型的历程。仅陆军装备就仿制定型生产了各类武器、弹药50多种,初步实现了陆军武器装备的国产化、制式化。这是我国近代武器装备史上的一次飞跃,对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增强国防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在苏联政府全面毁约停援之后,我国完全走上了一条自力更生发展武器装备的道路。在短短的12年里,我国先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常规武器装备也从仿制走向自行设计制造。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赢得了难得的机遇。在技术引进方面,比较成功的范例是“旅沪”级舰船的建造和“强-5”强击机的改进。广大读者都知道,这两种型号的平台,都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因此,就总体设计思想而言,完全体现了我军武器装备体系的特色。引进国外技术、规范必须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加以改造、吸收并进行“系统集成”,使之成为我国装备系统的一部分,绝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将受制于人。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任何国家的武器装备现代化都不能依赖引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人家也不会卖给你。我们绝不排斥一切可能条件下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但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争取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武器装备的高、中、低档搭配是世界范围的一种普遍现象,各国军队无一例外。这方面,各国的差异很大。美国的高档武器装备也仅占三分之一左右,中档武器装备的比例较大,低档装备的比例很小。俄罗斯则更重视高档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出口,自己装备的高档装备却不多。我军引进数量极少的高档装备,完全是为了适应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使武器装备的高、中、低档的体系配置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低档武器装备体系不仅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而且也使它的内在质量配置更加合理。
武器装备研制实行“一体化设计”是由于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已经成为“系统”而提出来的。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只考虑“打”的问题,而忽视运输、技术保障等与“打”密切相关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即使装备部队了,也难以形成战斗力。因此,在发展武器装备时必须严格实行“一体化设计”,保证使配套装备、设施、仪器、仪表等能够同步装备部队,迅速形成部队战斗力。
然而多种原因会造成装备研制周期过长,比如前期技术储备不足、经费投入不到位、生产工艺落后,或者一味追求先进性造成设计方案一改再改从而延误了时间等等。1957-1959年,美国三军因论证不充分,就造成了装备采办过程中重复、过时而被取消的31种重要武器计划,浪费了35亿美元。70年代,美国国防采办管理体制已经实现了高度集中统一,但仍有21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费超支21%以上。我国也有因技术储备不足和生产工艺不过关而造成装备研制失败的事例。1958年,我国曾进行过“东风”107型和“东风”113型两种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设计试制,但因战术技术要求过高,脱离当时航空科技与工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不得不中途停止研制,浪费了经费、资源和时间。这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
二、“杀手锏”武器与体系对抗
“杀手锏”是对敌具有巨大震慑作用,可以取得巨大杀伤效果的武器;体系对抗是全面发展陆、海、空军和战略武器,提高装备体系的整体对抗能力。应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思路,但两者不对立。“杀手锏”不是孤立的,而应当成为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杀手锏”,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装备体系,并且可以带动装备体系更快地发展,使体系对抗的能力上一个档次。在这方面我国是有成功经验的,曾独立自主地研制成功导弹、原子弹,填补了我国装备体系中战略核武器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三个大国之一,就没有这样的地位。
体系对抗的思想,是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新思路。作为一个有几百万军队的大国,必须树立“强敌对抗”的思想,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应当全面建设装备体系。在军费紧张、科技力量有限的条件下,可以有重点地发展几种“杀手锏”武器。但必须指出,武器装备发展应当树立大系统观,绝不能在系统之外再去发展独立的“杀手锏”武器,而应当把“杀手锏”作为装备大系统的一部分,使“杀手锏”和提高装备体系的整体对抗能力统一起来。
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跃迁式”发展,是指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跨越发达国家发展武器装备的一个或二三个历史阶段,而直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做法。通常情况下,军事技术是很难实现“跃迁式”发展的,必须严格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分类方法,坚持国内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近期与中长期相结合、重点发展与技术领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为研制新武器和改进在役装备提供必需的技术准备。
军事技术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加以引进,但引进的大都是二三流技术,而不是最先进的。如果没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即使引进了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也会因为国内的基础差而无法实现消化、吸收,最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跃迁式”发展。武器装备也是这样,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在国内雄厚的军事技术基础上研制,也可以从国外引进,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本国先进的军事技术。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把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跃迁式”发展建立在本国军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能指望“买”来的“跃迁式”发展。
至于“跃迁式”发展与循序渐进模式之间的效费比孰优孰劣,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实施跨阶段的“跃迁式”发展,是有很大风险的,常常会欲速不达。就我个人的看法,尽量不要做出超越阶段的选择。即使选择,象有些人所说的跨越常规排水型舰队模式,直接过渡到以大型导弹地效应飞艇和深V型舰船等平台为主的舰队结构;跨越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反导模式,直接发展射束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新的反导模式,也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慎重决策。因为各国还都有很多技术难点没有突破,还要走很长的路。
三、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是最终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将朝着综合化和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体系将更加完善。枪械、火炮、坦克仍将是未来陆战场上的主战武器装备,但其弹药尤其是火炮和坦克炮弹药将逐步实现制导化,武装直升机已成为立体化陆战场的空中打击力量,作战指挥也将实现自动化。作战飞机的机载武器和火控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垂直/短距起降、无人驾驶飞机将加入对地攻击的行列,电子对抗飞机、空中预警飞机、空中侦察飞机也将成为作战飞机的一部分。
从长远看,还是要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样,既可以产生一种威慑作用,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一旦战争不可避免,还可以用高技术武器毁伤敌人,尽量减少己方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近年来的局部战争表明,技术优势已成为一种战争优势,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往往成为战场上的胜者。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高技术武器。
虽然从经济的角度讲,高技术武器的确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征。但是,它还有高经济效益和高军事效益的一面。如果简单地对单件武器装备的价格做比较,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价格的确显得“十分昂贵”。但只要认真地算一笔细帐就会看出,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军事经济效益却高出常规技术兵器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常规技术兵器的战场毁伤率是很高的,造成人员、装备的损失也很惨重。高技术武器则不同,它实施非接触式的远程打击,或在敌射界外实施攻击,人员、装备的损失很小。这笔帐算下来,恐怕就不会再认为高技术武器价格昂贵了,反而会感到它比常规技术兵器“便宜”得多。
用成熟技术改造大量现役装备、弹药,是大幅度提高装备性能的有效方法。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如美国的B-52战略轰炸机。众所周知,B-52飞机于1948年立项设计,1952年交付部队,1967年在越南战争中首次亮相投入实战,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也都有上佳表现。B-52早已于1958年停止生产,但美军坚持用成熟技术对其进行改造,现共有八种型号,使B-52飞机成为一株“常青树”,也树立了改造现役装备的成功典范。
在普通航空炸弹上加装制导装置、可控弹翼及相应的控制设备,将其改装成为精确制导弹药,的确是大幅度提高现有普通航弹效费比的有效途径,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当大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但是,改造现役装备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必须是利用已成熟的技术,而不是重新研制;另一个是现役装备确有改造价值,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不但不能提高现有装备的效费比,反而会增加新的投入,造成新的浪费和负担。
C. 谁有武器发展历史多来点!!
一、我国装备发展状况和经验教训
50年代,我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走过了一段仿制定型的历程。仅陆军装备就仿制定型生产了各类武器、弹药50多种,初步实现了陆军武器装备的国产化、制式化。这是我国近代武器装备史上的一次飞跃,对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增强国防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在苏联政府全面毁约停援之后,我国完全走上了一条自力更生发展武器装备的道路。在短短的12年里,我国先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常规武器装备也从仿制走向自行设计制造。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赢得了难得的机遇。在技术引进方面,比较成功的范例是“旅沪”级舰船的建造和“强-5”强击机的改进。广大读者都知道,这两种型号的平台,都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因此,就总体设计思想而言,完全体现了我军武器装备体系的特色。引进国外技术、规范必须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加以改造、吸收并进行“系统集成”,使之成为我国装备系统的一部分,绝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将受制于人。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任何国家的武器装备现代化都不能依赖引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人家也不会卖给你。我们绝不排斥一切可能条件下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但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争取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武器装备的高、中、低档搭配是世界范围的一种普遍现象,各国军队无一例外。这方面,各国的差异很大。美国的高档武器装备也仅占三分之一左右,中档武器装备的比例较大,低档装备的比例很小。俄罗斯则更重视高档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出口,自己装备的高档装备却不多。我军引进数量极少的高档装备,完全是为了适应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使武器装备的高、中、低档的体系配置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低档武器装备体系不仅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而且也使它的内在质量配置更加合理。
武器装备研制实行“一体化设计”是由于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已经成为“系统”而提出来的。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只考虑“打”的问题,而忽视运输、技术保障等与“打”密切相关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即使装备部队了,也难以形成战斗力。因此,在发展武器装备时必须严格实行“一体化设计”,保证使配套装备、设施、仪器、仪表等能够同步装备部队,迅速形成部队战斗力。
然而多种原因会造成装备研制周期过长,比如前期技术储备不足、经费投入不到位、生产工艺落后,或者一味追求先进性造成设计方案一改再改从而延误了时间等等。1957-1959年,美国三军因论证不充分,就造成了装备采办过程中重复、过时而被取消的31种重要武器计划,浪费了35亿美元。70年代,美国国防采办管理体制已经实现了高度集中统一,但仍有21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费超支21%以上。我国也有因技术储备不足和生产工艺不过关而造成装备研制失败的事例。1958年,我国曾进行过“东风”107型和“东风”113型两种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设计试制,但因战术技术要求过高,脱离当时航空科技与工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不得不中途停止研制,浪费了经费、资源和时间。这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
二、“杀手锏”武器与体系对抗
“杀手锏”是对敌具有巨大震慑作用,可以取得巨大杀伤效果的武器;体系对抗是全面发展陆、海、空军和战略武器,提高装备体系的整体对抗能力。应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思路,但两者不对立。“杀手锏”不是孤立的,而应当成为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杀手锏”,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装备体系,并且可以带动装备体系更快地发展,使体系对抗的能力上一个档次。在这方面我国是有成功经验的,曾独立自主地研制成功导弹、原子弹,填补了我国装备体系中战略核武器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三个大国之一,就没有这样的地位。
体系对抗的思想,是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新思路。作为一个有几百万军队的大国,必须树立“强敌对抗”的思想,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应当全面建设装备体系。在军费紧张、科技力量有限的条件下,可以有重点地发展几种“杀手锏”武器。但必须指出,武器装备发展应当树立大系统观,绝不能在系统之外再去发展独立的“杀手锏”武器,而应当把“杀手锏”作为装备大系统的一部分,使“杀手锏”和提高装备体系的整体对抗能力统一起来。
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跃迁式”发展,是指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跨越发达国家发展武器装备的一个或二三个历史阶段,而直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做法。通常情况下,军事技术是很难实现“跃迁式”发展的,必须严格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分类方法,坚持国内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近期与中长期相结合、重点发展与技术领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为研制新武器和改进在役装备提供必需的技术准备。
军事技术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加以引进,但引进的大都是二三流技术,而不是最先进的。如果没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即使引进了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也会因为国内的基础差而无法实现消化、吸收,最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跃迁式”发展。武器装备也是这样,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在国内雄厚的军事技术基础上研制,也可以从国外引进,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本国先进的军事技术。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把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跃迁式”发展建立在本国军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能指望“买”来的“跃迁式”发展。
至于“跃迁式”发展与循序渐进模式之间的效费比孰优孰劣,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实施跨阶段的“跃迁式”发展,是有很大风险的,常常会欲速不达。就我个人的看法,尽量不要做出超越阶段的选择。即使选择,象有些人所说的跨越常规排水型舰队模式,直接过渡到以大型导弹地效应飞艇和深V型舰船等平台为主的舰队结构;跨越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反导模式,直接发展射束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新的反导模式,也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慎重决策。因为各国还都有很多技术难点没有突破,还要走很长的路。
三、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是最终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将朝着综合化和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体系将更加完善。枪械、火炮、坦克仍将是未来陆战场上的主战武器装备,但其弹药尤其是火炮和坦克炮弹药将逐步实现制导化,武装直升机已成为立体化陆战场的空中打击力量,作战指挥也将实现自动化。作战飞机的机载武器和火控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垂直/短距起降、无人驾驶飞机将加入对地攻击的行列,电子对抗飞机、空中预警飞机、空中侦察飞机也将成为作战飞机的一部分。
从长远看,还是要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样,既可以产生一种威慑作用,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一旦战争不可避免,还可以用高技术武器毁伤敌人,尽量减少己方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近年来的局部战争表明,技术优势已成为一种战争优势,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往往成为战场上的胜者。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高技术武器。
虽然从经济的角度讲,高技术武器的确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征。但是,它还有高经济效益和高军事效益的一面。如果简单地对单件武器装备的价格做比较,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价格的确显得“十分昂贵”。但只要认真地算一笔细帐就会看出,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军事经济效益却高出常规技术兵器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常规技术兵器的战场毁伤率是很高的,造成人员、装备的损失也很惨重。高技术武器则不同,它实施非接触式的远程打击,或在敌射界外实施攻击,人员、装备的损失很小。这笔帐算下来,恐怕就不会再认为高技术武器价格昂贵了,反而会感到它比常规技术兵器“便宜”得多。
用成熟技术改造大量现役装备、弹药,是大幅度提高装备性能的有效方法。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如美国的B-52战略轰炸机。众所周知,B-52飞机于1948年立项设计,1952年交付部队,1967年在越南战争中首次亮相投入实战,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也都有上佳表现。B-52早已于1958年停止生产,但美军坚持用成熟技术对其进行改造,现共有八种型号,使B-52飞机成为一株“常青树”,也树立了改造现役装备的成功典范。
在普通航空炸弹上加装制导装置、可控弹翼及相应的控制设备,将其改装成为精确制导弹药,的确是大幅度提高现有普通航弹效费比的有效途径,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当大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但是,改造现役装备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必须是利用已成熟的技术,而不是重新研制;另一个是现役装备确有改造价值,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不但不能提高现有装备的效费比,反而会增加新的投入,造成新的浪费和负担。
楼主有问题可以联系我
D. 新军事革命武器装备的形态向什么方向发展
新军事革命武器装备的形态向【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E. 未来全球主战武器发展方向
装备模块化,打击能力全天候,打击范围全方位(海 陆 空 天立体化),信息技术和机动性能的大大提高还有无人利器使战争越来越高科技…比方美国研发激光武器以及下一代航母采用磁动力…谢谢采纳!
F. 中国武器发展史
1896年,湖北总督张之洞创建的汉阳兵工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支步枪“汉阳造”。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小说里看到的红军手里的“老套筒”。1929年,东北王张作霖的沈阳兵工厂亦能生产、仿制步枪、轻重机枪。沈阳兵工厂是当时中国最大、最先进的兵工厂。1935年,国民政府在德国的帮助下,仿制了一款德国毛瑟步枪,后来命名为“正中步枪”。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仿制苏式武器如:54、56式步枪、冲锋枪,喀秋莎火箭炮,萨姆式防空导弹。在苏联的帮助下,空军仿制了米格15喷气战斗机,我们空军现在天上飞的歼7也是仿制苏米格21的产品。海军除了苏联援助我们的四艘驱逐舰(旧舰),在北海舰队号称“四大金刚”外,主要是仿制一些苏式的鱼雷快艇、猎潜艇类。我们当时生产的鱼雷快艇大都是木壳的。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力提升,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的军工产业迎来了脱胎换骨爆发式的发展。逐步摆脱了仿制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先后研制列装了空军;歼8、歼10、飞豹战斗轰炸机,四代机歼20的横空出世代表中国空军的研制水平已进人世界最先进的行列。海军:我们的核潜艇093、094,我们的不依赖空气的lp常规动力潜艇完全有能力在美国的太平洋东西两岸游弋。驱逐舰、护卫舰,特别是170、171驱逐舰的列装,使我们的海军有了真正意义的防空能力。陆军:我们的远程火箭炮完全有能力覆盖整个台湾岛,是那些台独分子的梦魇。99A坦克,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坦克较量而丝毫不落下风。而我们的反坦克利器“末敏弹”的研制成功又是这些钢铁怪兽变成了“死老鼠”。我们的二炮是一支世界上任何敌人都不敢小觑的强大力量,它是我们祖国的镇宅宝剑,有了它,我们就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总之,中国的武器装备在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的探索、厚积薄发,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向那些科学家、祖国的功臣、民族的脊梁致敬!!。
G. 在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上主要途径是什么
在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上,主要途径有:
1、一个是对机械化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需要说明的是,武器装备信息化不是对机械化武器装备的简单否定抛弃,而是对机械化武器装备改造和提升。
形象地讲,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以模块形式嵌入机械化武器装备之中,使机械化武器装备具备类似于人的“眼睛、神经和大脑”的功能,从而使其综合作战效能倍增,满足信息战争作战的需要。
2、另一个方向是研制新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如C4ISR系统、计算机网络病毒、军事智能机器人等。武器装备信息化将使电子信息系统在武器装备体系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相应的作战保障装备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武器装备体系中除了传统的硬杀伤兵器,还将出现软杀伤兵器。
(7)一体化武器装备发展扩展阅读
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
1.人才团队建设。胡锦涛主席指出,军方应加强联合指挥人员的建设,联合参谋人员,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新设备操作和维护人员,并指出军事人员的建设方向,并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可操作性。
2.信息化武器装备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信息化指导下的装备一体化、集成化建设。与此同时,要推动国内关键硬件和软件在军队中大规模、系统地应用。
3.三是加强基于信息系统的系统作战能力本质内涵、作用机制、基本途径、核心作战方法、检测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4.摆脱军民融合的信息化道路。要进一步研究建立军民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促进军民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和军民战略信息资源共享。
H. 综合比较外军武器装备整体发展水平中国武器装备如何 差距 改进
轻武器方面:
1.目前的制式枪族95式枪族,射击精准度及杀伤力尚可,但人机工效太差(无空仓挂机、抛弹口的瘸脚设计致使左撇子无法使用等),而且涉及之初未统筹考虑各种战术挂件的加装(无战术导轨),瞄准基线过高,战士瞄准时头部暴露面积较大不利于隐蔽。
但是目前已设计出05式战略步枪,根据目前公开的照片和数据来看,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期待着尽快大范围列装部队。
2.单兵装备方面:
野战部队单兵携行具仍较混乱,无制式携行具可言,不过目前也在完善中。与外军差距最大的在于信息化、战术化装备的欠缺,如单兵夜视仪、单兵电台及卫星导航定位装备的欠缺、单兵防弹防护装备的欠缺。就目前来看,北斗导航系统正在普及中,近期至国外维和的步兵营也已全部装备整套防弹铠甲,应该可以看到在将来这些差距会逐渐缩小。
3.主战装备方面:
空军3代机数量已较可观,且3+代战机正在陆续入役中(歼10B、歼16等),目前我军新锐战机歼20及歼31亦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实验定型,陆航武直10正大范围列装且重型通用直升机直20也已曝光,空军整体战力将不断提升!
海军方面,052D驱逐舰在江南等造船厂正批量建造、舾装还海试,批量入役在即~ 大连造船厂001A型滑跃起飞式国产航母已在建造中,江南造船厂002型直通甲板弹射起飞式航母也已曝光方案(见江南船厂纪念币),海军综合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
战略装备方面,东风31A及东风40洲际弹道导弹实际上已达到了俄罗斯白杨-M及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的威慑水平,部分技术指标因有后发优势甚至领先于俄罗斯同类装备。
4.综上所述,目前我军整体的装备水平是在不断提高中的,可以说在武器装备水平方面,整体暂落后于美军,与俄军不相上下!另外,部分武器装备因有后发优势(如歼20及052D、055驱逐舰的技术定位是领先于F22及阿利伯克级的,起点高于美军现役,毕竟美军同类装备研发时间在几十年前),在实际列装后是不惧外军装备的。
但是,我军目前装备水平最大的差距是缺乏各类新式装备的协同性,就像将巴西的前锋、西班牙的中场及意大利的后卫组拼在一个队伍中,未必能取得胜利。
改进的重点就在于大力提高信息化时代下各种高新尖武器的统筹、一体化利用。
I. 在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上,主要途径有:
在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上,主要途径有:
1、一个是对机械化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需要说明的是,武器装备信息化不是对机械化武器装备的简单否定抛弃,而是对机械化武器装备改造和提升。
形象地讲,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以模块形式嵌入机械化武器装备之中,使机械化武器装备具备类似于人的“眼睛、神经和大脑”的功能,从而使其综合作战效能倍增,满足信息战争作战的需要;
2、另一个方向是研制新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如C4ISR系统、计算机网络病毒、军事智能机器人等。武器装备信息化将使电子信息系统在武器装备体系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相应的作战保障装备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武器装备体系中除了传统的硬杀伤兵器,还将出现软杀伤兵器。
(9)一体化武器装备发展扩展阅读:
我军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
1、一是人才队伍建设。胡主席指出,军队要加强联合指挥人才、联合参谋人才、信息技术管理人才、新装备操作及维修人才的建设,为我军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2、二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及配套系统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信息主导下的三军装备集成化、一体化建设思想,同时要推动国产关键软硬件在部队成规模、成体系地运用。
3、三是要加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本质内涵、作用机理、基本途径、核心战法、检验评估等问题研究。四是要走开军民融合的信息化建设路子。要进一步研究建立军地信息化建设资源融合共享机制,推动信息技术军民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军民共用、战略信息资源军民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