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甲午战争期间,清朝陆军的武器装备如何跟日军相比有优势吗
甲午战争我们输了,到底输在哪?如今依然是众说纷坛!今天我们就从武器装备这个问题上,来说说清军和日军在海军和陆军两个方面,到底谁更好一些?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只能欺负欺负农民,打打杂牌,和人家久经训练的日军比,高下立判,这个高下就是一生一死。装备不比别人差,可是军队却比别人差一大截。
甲午战争失败,暴露出清朝军队质量迅速下滑的情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器装备问题,而是腐败制度使然,晚清重文轻武的政策,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岌岌可危,出了风头的湘军等实力派马上被朝廷要求解散,可见清朝不允许战力强悍的新军存在,而自己的嫡系八旗已经没落,愈发演进成用文防武,说是满朝文武,实则已经全成文官,甲午战争最后输给日军也无话可说,其实是输给了自己!
B. 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便宜。在明朝时候,火器是用来弥补战斗力不足的。三眼铳的射程大概只有50米到70米之间,而且穿透力也有限。
如果敌军是身穿铠甲,那么对对方的杀伤力其实很有限。三眼铳对于没有铠甲的蒙古骑兵和日本倭寇,有较好的效果。
当然,在一些绿营军队中,三眼铳也还是有在继续使用,但是越到后期比例就已经越来越低了。在抗日战争中,虽然我们国家的火力和日本相比差距很大,但是当时并没有放弃抵抗。
很多老人家还是在继续制造三眼铳来对抗,由此可见三眼铳的制作并没有太复杂。
C. 八旗兵和绿营兵有哪些不同
八旗兵分为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驻京八旗也称京营八旗?禁旅八旗,分为回郎卫和兵卫?
驻防八旗答由镶白?正红?正蓝?镶蓝?镶红等下五旗担任,分驻全国冲要城镇,以畿辅?东北?内蒙古为最多,作为震慑地方的武力,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
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绿营兵是参照明代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而得名?有骑兵?步兵和守兵之分,骑兵和步兵也称战兵,沿江和海处设有水师?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武器装备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鸟枪?铳枪?抬枪及火箭?火球?火罐?喷筒等火器,此外还有云梯?藤牌?鹿角等?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均优于绿营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八旗兵与绿营兵战斗力下降?此后组建的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不堪用,最后的新军也随清朝的灭亡而终?
清代兵俑
D. 为甚麼有的清兵如:绿营兵、乡勇只是穿一件单薄的衣服就当作军服,而八旗兵则有盔甲穿呢是否因为八旗兵是
您说的不错。
绿营兵是汉族兵,不仅装备薪饷不及八旗兵,而且平时版的绿营兵是不成建制权的,只有当有用的时候才集结起来分配将领。有点像现在预备役的感觉,这就决定了绿营兵战斗力不能长久维持。
乡勇则类似现在的民兵,但比民兵还要业余。大约是临时征召的平民百姓,经过简单训练甚至不训练就投入使用。太平天国时代的乡勇朝廷甚至不拨发饷银,相应的则对其劫掠行为采取放任态度,真正后娘养的孩子。这样的状态自然不能指望有太严整精良的装备。
E. 清军什么时候装备左轮手枪的什么型号装备的是绿营还是新军
欠缺指挥官的决心仅供参考八国联军和清军兵力装备对比竟然发现清军比联军实力还强?
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徵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战争爆发前夕,在直隶、京津地区的清军共113000人,其配置如下:
北京地区约65000人。荣禄自统武卫中军30余营12940人,驻南苑;尚书衔武卫后军总统董福祥部20个营6786人,原驻丰润、玉田一带,6月10 日后调驻北京东南郊;奕部神机营25个营14000余人,载漪部虎神营14个营8640人,分守北京各城门;此外尚有八旗、绿营兵2万余人,驻北京城内。
天津地区约25000人。直隶提督、武卫前军总统聂士成部34个营(队)15070人,驻芦台、开平一带;天津镇总兵罗荣光部淮军10个营4750人,驻大沽、天津等地;总兵李安堂部淮军5个营2318人,驻北塘、圣头沽一带;总兵何永盛部练军6个营2500人,驻天津;工部侍郎、武卫右军总统袁世凯率七千余人去山东后,余部3000余人驻小站。
山海关地区约14000人。总统武卫左军、四川提督宋庆及会办武卫左军、浙江提督马玉昆部25个营9806人,驻山海关内外(6月17日后,宋庆、马玉昆部奉命陆续赴津);淮军总兵吕本元部五个营2500人,驻山海关一带;八旗兵马步千余人守山海关城。 保定、正定、大名府等地驻有练军16个营,约5500人。 宣化、永宁、古北口、热河(今承德附近)一带,驻有练军11个营3200余人。
此外,清廷又于6月中旬谕令各省督抚迅速挑选马步队伍星驰赴京,听候调用,并令马玉昆、张春发、陈泽霖、袁世凯等迅速统兵来京;同时,招募民团、乡勇及一部分精壮义和团员,编练成军,以增强北京和天津的防御力量。但是,各省督抚接到谕令后,或借故推诿,或行动迟缓,真正应命前来参加勤王作战者寥寥无几。 而从天津分两路进攻北京的八国联军有18050余人,火炮81门,其中从北运河右岸进发的日军达8000人、英军3000人、美军2100人,炮53门。
1900年的清兵,已经是一支经过近代化改造的新式陆军。吃尽洋人“船坚炮利”的苦头之后,19世纪中叶开始,洋务运动开始在大清国自上而下地启动。洋务运动的核心,就是实现军事的近代化。1895年的甲午海战中,李鸿章精心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洋务运动的声浪。但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即戊戌变法后,慈禧还是同意了兵部尚书荣禄加强京畿防御的建议,并委任荣禄新编组了武卫左、中、前、后、中5个军约60000人。 这60000人包括,聂士成编练的武毅军13000人,董福祥编练的甘军约13000人,宋庆编练的毅军约13000人,袁世凯编练的新建陆军10000 多人,以及荣禄亲自统率的南苑驻军10000多人。武卫军装备的火炮,按作战用途区分为步兵野战炮(亦称行营炮)、炮兵野战炮和野战重炮、山炮等,基本上形成了陆军完整的火器装备系统。
武卫军的建成,表明清军的主力已基本上成为装备近代枪炮和包括步、骑、炮、工、辎重等兵种在内的合成军。武卫军外,清军还在湖北、江西中扫募了10个营,编成左、右翼武卫先锋,以便声援京师。 以武卫军中装备最精良的聂士成武毅军为例。这支13000人的部队,拥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径的后装单发和连发毛瑟枪1万支、7.9毫米口径的后发毛瑟枪200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枪1万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骑枪1400支,还有军官用6轮连发左轮手枪和少量的温彻斯特、哈齐开斯等步枪与骑枪。 此外,武毅军还有7.9毫米口径的马克沁机枪2挺,75毫米口径的12磅克虏伯炮16门、60毫米口径的7磅后装炮32门、57毫米口径的6磅格鲁森速射炮32门,这些炮每分钟都可以发射10发以上的炮弹。另外还装备了37毫米口径的2磅克虏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径的20磅后装炮等。这些火炮发射的开花弹、子母弹、葡萄弹、实心钢弹等,可以分别摧毁城墙和炮台工事、击杀密集进攻之敌、杀伤敌冲锋散兵、击穿敌舰钢甲. 如此精良的装备优势人数,比起八国联军任何一支都毫不逊色。
1900年6月10日,西摩率英、美、奥、意、俄、法、德、日八国联军2000人,分数批乘火车自津赴京,10日晨,第一批共500人,其中英军300,美军100,奥军60,意军40。随即又由英、俄、法、日、德等国军队组成第二批约600人。次日又陆续出发,至11日晚共达2000人。 裕禄以京津火车不通为由,试图阻止联军北上,各国领事严词相抵。德法两国军队甚至抢夺车头而行。联军随车带工程师、工人和修路材料,以图边修边行。 当日晚,西摩联军行至落垡,被数百名义和团拦截,双方交仗,团民50余人阵亡。洋兵下车追赶
F. 晚清绿营和八旗士兵为何战斗力低下
一个人做好本职工作之后,还有余力,找份第二职业完全可以理解,世界上,兼有两种甚至更多职业身份的人比比皆是,但军人例外。军人是一个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为天职的职业,需要经常性的军事训练和严明的纪律保证其职业功能的落实。放眼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允许军队官兵从事第二职业。
制度比军备更重要,这是晚清腐败的军营和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道理。
G. 清朝军队是用的哪些武器
清朝统治者自诩“以武功开国,弧矢之利精强无敌”。然而,时当火器逐渐代替冷兵器的伟大转折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清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火器的发展,始终非常缓慢,用来镇压国内之敌尚有余力,用来抵抗外敌入侵就显得落后,力不从心了。
总的说来,清军的装备是:金、鼓以示进退之节制,海螺以定早晚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视,甲胄以卫身体,器械以制敌人。各兵专习者为弓箭、鸟枪、火炮、藤牌,兼习者为长枪、大刀、挑刀。水师则除火炮外,仍兼习排枪、钩镰枪、标枪、火箭。马兵每名马1匹,甲胄1副,弓箭1副,囊楗1个、箭40枝、腰刀1把。步兵有甲胄1副、腰刀1把。弓箭兵有弓箭1副、箭30枝。长枪兵有长枪1枝。鸟枪兵有鸟枪1枝。武官的装备各按其官品级别规定,战马、箭数等多少不一。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等的装备也不一致。总的说来,八旗兵的装备比绿营兵的精良。
清初各处营伍所用器械向来无一定之例,往往以本部武官的爱好和习惯为转移,故士兵武艺难以精专。雍正五年下令各省将军督抚提镇要“因地制宜,酌定规制,永远遵奉”,自此各省驻军所用器械归于统一。根据雍正的旨意,清政府规定内地各省与沿海沿边各省的装备因地而异。如山东省,弓箭、鸟枪、炮、藤牌、长枪、大刀均系通设之械,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三分、乌枪五分、藤牌一分、长枪一分,此外别设炮手专习演放,不得擅自更换。山西省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六分、鸟枪四分。福建省陆路各营,每兵千名分作20队,其中弓箭马兵4队、弓箭步兵2队、鸟枪兵10队、炮兵1队、藤牌兵l队、长枪兵1队、大刀兵1队。
军器制造以实用为主,式样有规定,给发有定数,简阅有定期,年久朽损或出征残缺者及时修补,多余的武器存库备用,私卖私典者依法处置。军器一般由兵部定式后移交工部制造,按名给发,也有少数自备的。鸟枪一般不许民间私造私藏,子母炮等只许八旗兵使用,不准绿营兵制造和使用。清兵入关后,其火器的发展方向是轻型化,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目的。对于某些很有发展前途的火器,如戴梓的连珠铳、伍连登的爆炸弹等,虽然引起康熙皇帝的惊喜,但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清朝统治者对于前人的经验和西方的先进技术都重视不够,所以,在火器制造方面日益落后。各省炮位长短、大小、轻重不一,其制法亦互异。八旗和绿营的军器本有专官负责制造、保管和检查,但后来执行不严,形同虚设,以致军队装备逐渐落后,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
清军平时的训练因时因地而异。太宗天聪年间亲率八旗演习行阵,是为清代皇帝举行大阅之始。后来皇帝每年亲巡塞外校猎行围,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典礼,在京师南苑、玉泉山、王家岭等地检阅京营八旗。此外,京营训练各有定制。如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亲军,每月分期轮流训练骑射二次,步射四次。八旗骁骑营每月习射六次。春秋二季还披甲练步射和骑射。春月分操二次,合操一次,秋月合操二次,仲春孟秋还要登城操习鸣螺。汉军每月练习鸟枪外,春秋月,每旗出炮lO位,在卢沟桥试炮五日。春秋两季,四旗合操四次,八旗合操二次,初冬,各旗演习步围。
绿营训练方法是沿自明代的旧法,以所谓连环法阵势为主,“平时较阅虽属可观,临阵打仗竟无实用”。其法是,每年秋季霜降日,绿营将弁率兵入教场,设军幕。中军建大纛于场中央,士卒披甲列阵肃立,统兵大臣传令合操,中军便扬令旗指挥,发炮三响,鸣角击鼓,步兵骑兵列队行阵,施放火枪,连环无间。同时也表演长矛、短刀、藤牌等武艺。平时也有小操、大操、合操、试炮、巡察、步围、步行等制度。乾隆五十年(1785),“以绿营阵法,向习两仪四象方园等旧式,无裨实用,改仿京营阵式,由提督颁发各标镇,如式教练,各营每月定期合操,并演九阵十连环之阵”。分散驻防应差的绿营平时训练最少,巡抚标兵也如此,只得抽空训练。绿营鸟枪兵照八旗火器营进步连环之法操练,统兵官习射以六力弓为度,习枪以迅速命中目标为度。尽管朝廷大臣和将军、提督、总兵等不定时地到各地营伍中巡视训练的情况,但总的说来,各地清军“甲仗旗帜尚属鲜明,而鸟枪骑射各种技艺则皆属平常”,“营伍整饬者少,废弛者多”。由于清朝统治者顽固坚持“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的观点,所以,对火器的装备和训练仍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清军战斗力的进一步提高。
清太宗皇太极曾把入关前的八旗军制和明朝军制作过对比,他说:“明国小民,自谋生理,兵丁在外,别无家业,惟持官给钱粮;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先还之兵,俱已各理器具,治家业,课耕田地,牧马肥壮,俟耕种既毕,即令在家之人经理收获,伊等军器缮完,朕即率之前往。”由此可见,八旗军制兵民结合、耕战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其后勤供应必然是“军器、军粮使之自备”。又因当时后金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转化时期,抢夺明朝的人口和财物是战争的重要目的,所以,出征的八旗官兵,“家有奴者,不限多少,自以其意,甲骑偕行”,并且“各带子弟甚多”,这些随征的奴隶和子弟,既是预备兵,又是后勤兵,“随伊家主于战阵之间则奋力向前,到营则汲水造饭,夜则牧马匹”。八旗官兵“专为抢掠财物”而战争,必然通过以战养战来解决其主要的后勤供应问题。因此,清兵入关抢掠时,一般只自备一月左右的粮料,入关后,全靠抢掠来维持供应和鼓励士气。
清兵入关后,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权,清朝统治者基本上禁止军队的公开掠夺行为,通过户部、兵部、工部的分工合作来解决军队的后勤供应。至于清军官兵及其家属的生活,主要靠其俸饷和旗地来维持,总的说来八旗待遇比绿营优越得多。如“八旗兵饷之制: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月给银四两,骁骑、铜匠、弓匠月给银三两,皆岁支米四十八斛;步军领催月给银二两,步军一两五钱,皆岁支米二十四斛;炮手月给银二两,岁支米三十六斛;由觉罗补前锋、亲军、护军者,月加银一两。教养兵月给银如步军之数,不给米。绿旗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给米五斗;各省镇标马兵月饷银三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
清军平时军费的开支,每年大约2000万两银,占清政府每年财政支出的2/3左右。战争期间,又有行粮、装备、募勇、募夫、采买、赏恤、转运等项战时军费开支,平均每年约400余万两。平时、战时两项军费开支,用去国库收入的大半,因此,一旦财政危机,清政府就只有通过对地方厉行田赋考成、超额起解地方钱粮,鼓励屯垦,实行捐纳、加征多派,就地设法解决等办法来缓和危机,以确保战争供应。
为保证前线的军需供应,户部曾在某些前线省份设饷司,专司钱粮。后因奏销制度不完善,饷司官吏利用部规、仓规、加耗、口袋等项制度钻营射利,使需费倍于正额,民不堪命,故于顺治十一年(1654)将饷司撤了。以后前线的军需供应主要由户部、兵部的官员,与有关的地方官员联合负责,利用沿途的驿站、军台,募夫转输,运输工具有车、马、驼、船等。出塞远征,很难因粮于敌,故运粮尤艰。“康熙漠北之役,西路惟归化城满兵不恤驼马,中途馁匮。而宁夏镇兵以总兵殷化行有备无患,令多携而啬用,又亲相水草,恤马力,故虽行寇虏烧荒之地,而一军饱腾,且分余粮以济满兵”。“塞外运载,莫便于驼,一驼负米一石五斗,饮水不多,食草不择”。特别是沙漠地带,炮车、粮车行走十分艰难,很难按时将军需运到前线,最理想的办法是“改用驼负以行”。
H. 绿营兵制有什么特点
绿营兵制的特点:
(1)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
(2)绿营主要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还有少许马兵(骑兵)和水师。其营制分标﹑协﹑营﹑汛四种。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所属称标,副将所属称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称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称汛。标﹑协管辖一至五营不等,营以下分若干汛。每营的人数少则二三百人,多则六七百人。按道里远近,计水陆冲缓,分汛布防;
(3)绿营的军职以总督为最高,节制总兵以下各级军官。而各省区绿营自巡抚﹑提督﹑总兵各标以下统归所在总督节制。巡抚原则上不节制提镇。但在不设总督的省份及巡抚兼任提督的省份均可节制镇协。
(4)绿营在边区,如新疆﹑蒙古和西藏等地建立了屯戍制度。地方绿营基本任务是“慎巡守,备征调”。此外,绿营还担负差役﹑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河工﹑漕运﹑守陵等任务。
(5)绿营在内部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比如以文制武,地方绿营的各级统兵官均归地方最高文官统辖或节制。第二是确立了一套互相分权,相互牵制的体制。第三是实行兵皆土著,将则调补,兵籍和兵饷的发放统归兵部的制度。于是将不得私兵,兵不为将有,权利悉归中秧。
I. 晚清军队:八旗绿营不行,为何湘淮军也不行
八旗兵制度和绿营兵制度是清朝很早就确立的军事制度,在清朝存在的漫长过程当中这样落后的军事制度早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八旗兵和绿营兵也在安逸的生活当中失去了作为战士的基本战斗素质,西方国家用武力手段撕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八旗兵和绿营兵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战斗力,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一触即溃。湘淮军在镇压太平军起义的过程当中初次崭露头角,但本质上还是属于清朝体制内的一支军队,在对付国内农民起义上还可以小试牛刀,但是在和强大的西方列强进行战斗时就显得一无是处。
这支部队完全掌握在袁世凯手中。清王朝已经不能控制袁世凯的势力,北洋新军已经成为了袁世凯,私人化部队在清王朝灭亡的时候,袁世凯并没有做出任何行动,封建王朝也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J. 从堪比八旗的精锐到彻底崩塌,60万绿营军为何在清朝销声匿迹
当我们谈论清朝的历史,我们可以想到传说中的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八旗军。这可能是因为清朝是由八旗制组成的。八旗是士兵和人民军队,相当于全部打劫。因此,在与明军的斗争中,有不止一次的失败,这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吹捧为天下无敌的问题。首先,这个数字太小了。第二,入关贸总协定后,明朝人民和军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抵抗力更强。于是,八旗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被打破了。
完全切断
咸丰帝后,慈禧太后意识到绿营作为常备军的战略意义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依靠湘淮军作战。于是,清政府开始了裁军行动。既然没用,最好还是不要这样做。各省的减兵计划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清政府废除绿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保留绿营的实力和实力,二是临走前多送银子作为补偿;二是将素质好、战斗力强的人员纳入永营营,提高工资待遇。甲午战争前,共有17万多人被解除武装,占绿营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甲午战争的惨败表明,不仅绿营军队,整个满清军队都有问题。在一些有识之士的领导下,清朝开始了裁军和建设新军的浪潮。1895年,光绪下令“各省保留绿营三成,其余老弱一律废”。1909年,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