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孙子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

孙子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2-22 15:25:48

①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孙子》十三篇,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全面阐释军事活动的规律的军事理论专著。

②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③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④ 10. 孙子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
(二)"胜专兵先胜"——孙子的先属胜论
(三)"五事七计"——孙子的战力论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全胜论
(五)"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的制胜论
(六)"舍事而言理"——孙子的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

⑤ 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分析如下: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五个:

1、战略运筹。

2、作战指挥。

3、战场机变。

4、军事地理。

5、特殊战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书》、《孙武兵书》、《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主要有五种军事思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5)孙子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孙子兵法的传播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学者佐藤坚司却认为,说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时间过晚。按照他的推断,中国兵法传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儿。

这一年,来自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几位兵法家到达日本,在那里领导修筑了几座城池,并因为精通中国兵法被授予荣誉勋位。佐藤推测很可能是这几位百济兵法家把中国兵法(当然包括《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

他的证据是,在57年之后成书的《日本书纪》中,出现了“倏忽之间,出其不意,则破之必也”这样的话,这与《孙子兵法·计》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虚实》篇的“趋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巧合,是因为该书的编纂者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已熟知《孙子兵法》上的话,所以用这些话来描述神武天王时代的战法。

佐藤的推断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写该书传入日本的路径,即:《孙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从中国大陆循海路直达日本,而是先传入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代的朝鲜半岛,然后才由百济兵法家们传入日本的。

⑥ 《孙子兵法》阐述的主要军事思想观点及其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意义是:

1、《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

3、《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4、总体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6)孙子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1、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2、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⑦ 谁知道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

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成为当代战略理论研究的热点,这在当今东西方思想文化还很难融合的世界里,堪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战略思维的不同,中外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学者研究《孙子兵法》
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弘扬孙子兵学思想,着重于从宏观上把握《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突出构建孙子的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国外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是始终把《孙子兵法》作为战争和战略问题来研究,主要把握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和原则,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分析比较中外孙子兵法研究的基点,是我们认识当代《孙子兵法》研究热的起点,也是认识现代军事理论发展的起点。

《孙子兵法》诞生20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积极防御理论以及我国现行的战略方针、作战条令,都无不留有孙子思想的烙印。但是,当代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是作为学科领域研究而发展起来。在中国军内外,孙子兵法研究归属于古代兵略研究范畴,治学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宏扬中国兵学文化。

中国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热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思想得到解放,出版了郭化若《孙子译注》、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等《孙子校释》、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炳安《孙子会笺》等大量著作。由于1978年以前,《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少,关于孙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做,因此,时代要求中国学者的研究基点首先定位在学术上。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整理孙子的兵学思想、孙子版本的考证、孙子的校勘、孙子的哲学思想、孙子的故里考证等等,学术性很强。

第二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以后,中国学者研究领域开阔起来,关注现实问题的文章逐渐增多。如吴如嵩、陈维民的《孙子思想与多极竞争》,陶汉章的《孙子思想对当代战略的影响》,刘永新、张秦洞的《〈孙子兵法〉与现代局部战争》,刘鲁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应用孙子战略思想的成败》等,直接对当前最前沿的战略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的主题是“孙子兵法与世纪之交的国际安全”,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大多数联系现实问题,但仅止于赋予孙子兵法在现代条件下的新的内涵,并没有对现阶段各国政府特别是对我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直接进行分析评估,更谈不上参与与影响战略方针的讨论和制定了。

西方孙子兵法研究热源于西方现代战略理论,从克劳塞维茨“绝对战争”模式的直接路线战略理论向利德尔·哈特的“有限战争”模式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转变,以英国的利德尔·哈特、美国的柯林斯等为代表的西方战略理论家对孙子兵法的推崇直接推动了西方对孙子兵法研究热的兴起。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在为格里菲斯的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序言中写到“人们早感到需要有一种《孙子兵法》的新译本,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孙子的思想。在可能导致人类自相残杀和种族灭绝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冷战期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推行核威慑战略,使得孙子兵法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成为其核威慑战略的总方针,《孙子兵法》思想开始登上当代西方大国战略决策的“庙堂”。

在当代世界军事领域里西方战略理论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对于西方来说,研究孙子兵法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帮助他们走出一条摆脱困境的路子。20世纪的战争几乎都是西方大国挑起的,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使其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战略理论。特别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后,布热津斯基、尼克松、威斯特摩兰等人直接从孙子的思想中探寻美国失败的原因。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是严格按照西方军事理论来打的,而且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然而却输掉了整个战争。众所周知,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发达和战略思想的不同,对于作战问题,总是强调注重依靠作战的物质力量因素。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乔·波拉克说过:“当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能有必要用兵时,他们更多地是注重敌方的能力,而很少考虑敌方的战略和意图。”美军从独立战争到越南战争,基本奉行的就是这种“以力量取胜”的战略战术思想。

越南战争之后,美军经历了一个重新估价和重建军事思想的过程。企图把孙子的智慧与克劳塞维茨的见解熔为一炉,从单纯的重力向重谋转化。当然,美军重技术的军事文化传统并没放弃,只是又吸纳了东方军事文化重权谋的一面。

70年代末,美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考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集中研究了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格兰特、富勒、利德尔哈特、隆美尔、成吉思汗、孙子和其他名家的著作,目的是创造一种在决战中以少胜多的新理论,结果出现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在火力和机动之间,在直接与间接手段之间,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动之间,取得较好的均衡。这里所说的机动,不单是机动力,更主要的是避敌强点,击敌弱点的非对称作战的相关行动。

在西方大国的带动下,当今世界军事领域里正进行着一场适应信息时代、以高技术战争为核心的军事革命和军备竞赛。为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西方大国在军事理论方面改变了单纯依靠技术优势的指导思想,开始学习东方的“以谋取胜”的战略理论。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正满足了他们的时代要求。

中国兵学自古倡导宏观整体思维,《孙子兵法》就是其杰出代表。所以中国学者在研究孙子兵学思想时,就十分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思想。吴如嵩的《试论孙子的战略指导思想》、谢国良的《论孙子的“善战”思想》、于汝波的《孙子势论探析》等论文都是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兵学思想。特别是1989年6月出版的吴如嵩著《孙子兵法新论》,该书运用历史的、系统的方法,突破以往单纯平面图解的思维模式,运用宏观整体思维方法,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归纳总结,研究提出孙子兵法“十六论”。这些理论思维为构建孙子兵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刘庆的《<孙子>兵学体系初探》一文中提出“循着古代兵家的思路去摸索其构筑的思想体系结构,便会发现,《孙子》大体上可分为战争准备理论和战争实施理论两部分”、“从更深层次的思维形式研究《孙子》,《孙子》一书包括战争问题、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三个基本范畴”。此外,许保林的《建立“孙子学”刍议》,杨丙安、陈彭的《孙子兵学的东流和西渐》,刘庆的《<孙子>兵学范畴的历史考察》,黄朴民的《孙子兵学与春秋哲学政治思潮》,于汝波的《宋代孙子学述论》,吴如嵩的《孙子兵学讲义》,季德源的《明代孙子学述要》,皮明勇的《清代孙子学初探》,杨炳安的《孙老兵学异同论》等,直接从孙子兵法的体系以及中国古代兵学、哲学等比较研究上,进行引经据典、细致入微的阐述,已基本确立了孙子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赵海军的博士论文《孙子学通论》,就是通过讨论孙子学的历史渊源、兵学体系、发展历程、与传统兵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一个孙子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孙子思想的热点。中国学者就有吴如嵩的《析“不战而屈人之兵”》,高锐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新探》,文荣任的《从国家利益出发试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施芝华的《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黄朴民的《对“不战而屈人之兵”评价要实事求是》,黄加林的《孙子的“全胜”战略及其国际关系理论》,任力的《春秋争霸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可以说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进行了充分深刻的研究。论文的角度和内容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反映孙子的思想,目的显然是在为了丰富孙子的兵学体系,给其“不战而屈人之兵”以现代诠释。

⑧ 《孙子兵法》十三篇题目论述主旨是什么孙子主要军事思想观点有哪些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主旨思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体现了孙子不战而胜的制敌思想,其核心在于造势,以势压人。

⑨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完)

⑩ 孙子兵法的四个军事观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马骏说孙子兵法》中的。这四个观点是:
1.“利害相辅”的观点。
2.“有备才能安”的观点。
3.“慎战”的观点。
4.“威慑”的观点。

阅读全文

与孙子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