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北伐军的武器装备

北伐军的武器装备

发布时间:2021-02-22 07:43:08

㈠ 国民党在蒋介石1926年北伐的时候,10万刚入伍的杂牌军在武器装备和经验都不足的情况下,是怎么做到

个人认为,军阀混战,互相是不帮反而互相拆台的,北伐军好像是各个击破的,其实也不是完全的消灭

㈡ 北洋军阀时期武器

事实上中国军队所装备的武器直到抗战快结束之时美国援助才装备了世界上先进的武器,一直来都是装备的比国外先进装备低一个层次的武器。主要表现在枪炮大都为仿制国外型号。(自己买不起)
国产武器最著名的肯定就“汉阳造”啦,这是汉阳兵工厂仿制的步枪,知道抗美援朝,这种步枪都还有装备。
1、以滇、桂为主的护国军——靖国军系列

1915年12月,蔡锷、唐继尧在云南举旗反袁,组织护国军,出师北伐。清末民初,滇军的素质在西南各省为首屈一指,值得注意。护国军采用了战时编制,以军为战略单位,初期每军辖四个梯团,每梯团辖两个支队,支队由原来的团改称,军直编有炮兵、警卫等大队。实际上,军-梯团-支队组编与军-师-旅-团组编相比,相当于取消了师部,由军直辖四个旅。减少了一层指挥机构,增加了作战效率,又弥补了护国军初起时装备、干部等方面的不足,后来扩编到八个军。

1916年初,广西的陆荣廷也加入护国军,并占据广东,其后来扶植成立的护国军军政府军务院,其下也编有七个军,军下或辖师,或辖旅,或辖支队不一。护国战争之后,护国各军纷纷改编为平时编制,恢复为师、旅。

1917年护法战争起,桂系组织两广军队八十个营,编为五个军入湘,号称“两广护法联军”,而唐继尧则号称“靖国军”。二者成为南方护法军的两大主力。此外,川、陕、闽、豫等各有靖国军的分号出台,成分庞杂,编制不一(军下或为师、旅,或为纵队、支队,或为统领,等等)。到了1921年,陆荣廷被粤军赶下台,广西出现了几年混乱局面,最后由新硅系李、黄、白的定桂讨贼军统一,并加入了广州国民政府麾下。

1921年唐继尧被顾品珍赶走,次年虽恢复政权,重举靖国军大旗,但号召力已大不如前。而且唐鉴于顾品珍之叛,对下疑忌甚重,取消了滇军中的师和大部分旅,将三、四十个团的指挥权抓在自己手中。其间在滇桂战争中一度采用建国联军的称号,恢复军的组编,但战后又撤消复原。唐的上述这些防范措施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北伐时仍然没自己手下握有兵权的镇守使们废黜。

2、张作霖的奉军

在直皖战争后,张作霖的奉系军队握有四个师、二十三个混成旅、三个骑兵旅及若干个独立团的庞大兵力,编制与番号仍为北洋定制。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张宣布东北“自治”,从此脱离了中央管辖范围,所部番号一律改为“东三省陆军”,独立编号,且编制与北洋定制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奉天兵工厂的发展,使得奉军的装备在北京政府后期与国民政府初期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东三省陆军”改以旅为平时编制单位(军仍在战时组编单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暂1师等三个师的番号外,其余一律统编为旅,共计二十七个旅(含师属旅)和五个骑兵旅。三个师的编制大致如北洋旧制,旅实际为混成旅,每旅辖步兵两至三团,骑、炮兵各一营至一团不等,此外还有工兵连、辎重连、无线电队的附属部队。其中某些旅的实力(如张学良的嫡系第2旅)不亚于北洋军制的一个师。骑兵旅仍辖骑兵两团。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奉军入关,到1925年5月改以师为平时建制单位。成立了“东北陆军”二十个师,共有步兵四十余旅,骑兵十余旅,炮兵两旅,工辎各一团,总兵力达35万。在新制中,步兵师分为甲、乙两种,师有步兵两旅(甲种为三团制旅,乙为二团制旅),辎重一营,工兵一连,骑兵减为一连,炮兵减为一营,原来旅属的骑、炮兵大多移出另组为骑兵师、旅和炮兵旅;步兵团内除了步兵三营外,另直属有机关枪连、追击炮连、通信班等。骑兵师为两旅四团的乙种骑兵师,独立骑兵旅仍为两团制,骑兵师与独立骑兵旅均有骑炮兵一连,骑兵团由骑兵四连、机枪连、迫击炮连、通信班组成。炮兵旅、工兵团等多为三三制,炮兵为四门制连(迫击炮为六门制)。同年10月间,奉军又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六个方面军团。

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奉军编制再次为之一变。在奉军嫡系的三、四方面军团内将师的编制取消,并在对国民军、下河南等诸次战役中在方面军团和旅之间增设军的建制,成为方面军团-军-旅的体系,通常一军辖三旅,或多或少。炮兵废旅留团,设炮兵司令统辖,工兵、辎重兵都以营为单位,并有装甲车队、汽车队、探照灯队、铁道大队、通信队、航空队、交通旅等。

在安国军军政府成立后,为壮大声势,又将旅改制为师或暂编师,成为方面军团-军-师的体系。此外,炮兵司令部改为炮兵军,辖三团制的炮兵旅三个,并有两师(旅)制的骑兵军列编。工兵、辎重分别编成工兵集团、辎重集团,另外还有交通旅、航空队、铁甲车队等。东北易旗后,奉军改称东北边防军,原有军团、军、师番号取消,步兵统编为27个国防旅(三团制)、3个省防旅又若干个团;骑兵编为6个国防旅(二至三团)、一个省防旅和若干骑兵团;炮兵整编为十个团,分属于三个炮兵旅;工兵整编为八营,其它下略。

3、国民军

1924年冯、胡、孙发动首都政变,组建国民军。以后国民军陆续出现七个军,但这个“军”实际上只是一种势力表示,并无确切的编制意义在内。除了冯的国民一军外,其他各军的编制与原北洋定制大同小异,只是各自独立编号而已。冯玉祥的国民一军在最初也是采用旧制,但在1925年改称“西北陆军”之后,编制较前有较大变化。那时,冯军先后组成步兵十三个师、骑兵两师又七团,另有卫队旅、交通团、钢甲车团等。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军的步兵师是师辖三混成旅(实际为步兵旅),每混成旅辖三步兵团,是典型的三三制。骑兵师也是三旅六团制的。三三制在冯军中的采用应该是与苏俄顾问的建议有关系,应是在中国的首次采用,在南口会战中表现较著。

在五原誓师举行北伐后,国民联军在总部下设立“路”的战时建制,每路视情况辖若干师、旅不等。在进入河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后,编制向南方各军看齐,将各路改编为三师制的军(有的或两师,或三师以上),并在集团军与军之间加设方面军一级,直至北伐结束。

4、直鲁联军、五省联军、讨贼联军

直鲁联军前期指张宗昌的鲁军和李景林的直军,但当李景林被免、所部回归奉军后,直鲁联军一词的直是指接任督办的褚玉璞。鉴于张、褚是同一系统,以后的" 直鲁联军"实则指张宗昌部。直鲁联军在安国军成立后,改称为安国军第二、七联合方面军团,其先后成立有三十多个军。初期各军辖师、旅数不等,但大多有名无实,能够一战的只有不过六、七个军,各军编制尤其混乱。张宗昌的“三不知”之一就是“不知自己有多少兵”,当其实也。在直鲁联军盛时,估计兵额应在二十万以上。第二期北伐前夕,为提高战斗力,直鲁联军进行了点验,致使大量散兵回归为匪。点验后的六万余部队中,一些名额不足的军进行了缩编,取消师、旅、团,分别改称中将支队、少将支队、上校支队等。

五省联军在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内部番号的整编,首先整编了浙、苏两省军队,统一了番号。在北伐期间,其余各省残余部队也加入了整编。五省联军总共统编了十五个师,和几个混成旅,内部编制在北洋旧制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如师属炮兵减为一营、骑兵减为一连,增加团属轻机枪和轻型炮的数量等。孙传芳曾参考国内外的变化,制定了一个较为先进的部队编制定制表,但由于战争原因,只停留在纸面上。投靠张作霖后,五省联军编为安国军第一方面军团,辖三个军,下面的各师、旅番号基本不变。

1925年10月吴佩孚在汉口重起后,宣布成立“十四省讨贼联军”。实际上只有鄂、豫两省听其指挥,川、陕、甘等还有少许军队奉其旗号,其余的虚张声势的成分居多,总兵力号称二十万。但在前期,讨贼联军实际上并未统一编制,部队一般以各自的本来师、旅番号存在,与国民军、北伐军作战时临时编建军、路等建制。但在武昌战役失败,吴退居河南之后,才有了统一部队番号的行动,曾先后任命了“讨贼联军”十五个军的番号,每军辖二、三师或混成旅不等。不久奉、国、冯军三路入豫,“讨贼联军” 或被解决,或加入靳云鹗的“河南保卫军”,最后降附于国民革命军。

5、粤军和孙中山的前期北伐军

独立的粤军是从朱庆澜为省长时拨与的二十营省长亲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初期带有旧巡防的痕迹。援闽时的组编为军-支队-营,支队相当于团,辖3-4营,每军由4-5个支队组成,另外还有相当于团的“统”的编制,直辖于军。粤军回粤驱逐旧桂系后,改为正式陆军编制,有三个师和十个独立旅,此外还有若干路、统等。粤军的师除辖两旅四团外,尚直属步、炮、工、辎各一营。1922年6月陈炯明反孙,粤军分裂。拥陈的粤军仍以原师、旅、路组编,到1923年组成了七个军又三个独立师共五万余人,每军各辖几个师和独立旅不等,多者一两万,少者两三千,这七个军分别归属林虎、洪兆麟、叶举三部指挥,以后曾用救粤军的名义,二次东征后瓦解。拥孙的粤军编成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下辖三个军,每军辖四个旅,另有几个独立旅。

1923年孙中山在滇桂粤各军的支持下再次回粤执政,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并就大元帅职。孙将各军一律改称讨贼军,其中将在粤的外省部队编为国防军,直属大元帅指挥,归附帅府的粤军编为地方军。待平定沈鸿英及再平陈炯明后,又将讨贼军改称建国军,并加委了建国粤、滇、桂、湘、赣、鄂、川、山陕、奉等军总司令,其中只有粤、滇、桂、湘等军尚可使用,内部编制以师、旅为主。其余各军或规模很小,甚至只有空架子,或在远域他省。1928年两广统一后,建国既各军与新兴的黄埔校军统一组建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广西的定桂讨贼军改编为第7军(军辖二团制的旅),以上成为北伐前夕的七个军。

其它各小军系,也有一些特色之处,如晋军曾以师辖一旅又一团,以弥补人力不足的方法等,鉴于篇幅,这里从略。
作者: af 发布日期: 2005-8-12
五、北伐和十年内战——军制的改革

国民政府成立,北伐军兴。国民革命军在初建时,改用军为平时建制,并完全按照苏俄式军制,从军到班皆为三三制。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制定颁布了第一个《国民革命军编制表(草案)》,其中规定:军除辖三个师外,军直属部队可编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指挥处、一个通信处、一个特务队;军部设政治部、参谋处、副官处、经理处、军医处、军法处,军、师、团三级均设党代表。此外,《编制表(草案)》还规定,师属步兵团除辖三个步兵营外,团直分队可编机关枪连、特务队、侦探队、通信队、辎重队、卫生队各一个。一军与北洋定制一师相比,人数大致相当,步兵稍多,特种兵稍少。当然,在实际中,有的军较大,有的较小,内部编制也不尽统一。北伐期间在军之上临时设立“路”的指挥机构。宁汉分裂后,汉方军队按照既定计划,在集团军和军之间增设方面军一级,宁方则以带序号的“路”代替了方面军。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28年1月正式颁布了去年重新修订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编制草案》,正式取消了军队中的党代表制,规定以军为基本作战单位,军以上称路,指挥官称总指挥;军以下师、团、营、连等;每军编三个步兵师及教导团、炮兵团、骑兵队、工兵营、通信队、宪兵队和军乐队各一个,军部设军长办公厅、参谋处、副官处、经理处、军医处、军法处、政治训练处;甲种师编四个步兵团,乙种师编三个步兵团,每师编特务营、炮兵营各一个;团编三个步兵营及迫击炮连、机关枪连、卫生队各一个;营编四个步兵连。

1928年春第二次北伐前夕,原宁方的第一集团军又废除路,改设军团。第二次北伐过程中,蒋中正的第一集团军和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均采用集团军-军团-军的组编形式;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采用的是集团军-方面军-军的组编形式;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直辖军,并保留了部分“路”的编制。其他地方势力仍有保留路的编制者,如留守广东的李济深“第八路军”等。在北伐过程中,各个集团军的部队,前后相加,总计有上百个军的番号。

北伐结束后,鉴于全国部队太多,进行了国民政府军事上的首次编遣。计划全国编遣额定为六十个师,平时以师为最大单位,以军为战时单位。师分甲、乙种,分别辖三个与两个步兵旅,此外师还直辖骑兵连、炮兵营、工兵营、特务营、通信队等。这实际上是从苏俄的三三制向欧日军制的一次回归,不同的是甲种师可辖三旅。若与老北洋的旧制师相比,甲种师因多一旅步兵,人数要多三千左右,乙种则少一千余人,骑兵减为1/4,炮兵减为1/3,但团属迫击炮连有所弥补火力不足。从作战效能来讲,旧式方块制的师不如三角制的灵活,这点后面再议。但对于压缩军队规模、达到裁军整军的目的,这种编制形式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此次编遣虽然形式上完成了,但由于各派系内部分配不均,酿成了后来的中原大战。在战争中,军作为战时建制再次出现,并且在军之上还设有路。中原大战结束后,路和军实际上一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不合规制的平时建制。

在1930年,曾推出《民国十九年陆军暂行编制表》,将师的编制分为三种:甲种师,二旅六团制;乙种师。三旅六团制;丙种师,二旅四团制。实际上,不少嫡系部队甲种师(如十一师、第一师等)后来多以独立旅、补充旅的名义增募一旅,成为三旅九团制的师。1932年6月再次出台的《民国二十一年陆军师暂行编制表》,拟将陆军师以步兵两旅四团、骑兵连、炮兵团、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卫生队、特务连组成,实际上只有少数师(如第87、88师等)采用的这种编制。

在1933年,根据与红军作战所得出的经验,感到以前的编制太大,在与红军作战中很不灵活。于是又推出了《民国二十二年剿匪军编制》,“剿匪师”编制分为三种,甲种为二旅五团制,除了师辖两个两团制的旅外,再直辖一个独立团或补充团;乙种为二旅四团制;丙种为师直辖三团,取消旅部。三团制的“剿匪师”一般都增编一个特务营,以对付红军的游击战,而炮兵则被大大压缩,甚至取消了师属炮兵营、连。如18军的11、14、67、94师等四个师均为此种编制:师司令部、步兵团三、工兵连、通信连、辎重连、特务营,此外军直属有特务团。另外,1934年10月的步兵独立旅编制表颁布。

在骑兵方面,分别有1933年12月的两团制骑兵旅编制表和1935年7月的三团制骑兵师编制表的出台。

九一八事变后,中央曾计划借助德国的帮助,编练三十六个德械师,使中国有独立抗衡日本陆军的能力。计划中的新制师计划辖步兵旅二、补充团、炮兵团、工兵营、通信兵营、辎重兵营、骑兵连、卫生队、特务连、化学排、探照排等,人数17000余人。与日军师团相比,步、炮兵数目装备相近,骑、工、辎、补充部队要少,全师人数相当于一个日本常备师团75%-80%。另外也曾有一个三团制新制师(教导师)的构想。上述计划由于从德国购入重武器受阻,而最终告吹。因此才有了以后在现有基础上的“调整师”和“整理师”的折衷。

1935年1月在南京召开全国军事整理会议,部署整军工作。同年3月,在武昌行营设立陆军整理处,综理陆军整理事宜。整理原则为:“依国防之目的,统一编制,混合编成,按管区配置,集中训练干部”。计划三至四年里调整60个师,凡未编练各师,均先照整理师编制,改四团制,有余或不足者互相裁补。同年10月,颁布的《陆军整理师编制表》,将各师再原1933年的编制表上改编为整理师,整理师仍分三团制师、四团制师和五团制师三种,此外,师直属炮兵一营(或一连),骑兵一连(或一排),工兵、通信、特务各一连及师医院等。1936年起,每半年为期,开始逐步选择60个师进行调整,是为“调整师”,调整师编制主要特点是:步兵连为9班混合制,班增编轻机枪;团属迫击炮连分属各营为排,增强战术单位火力;原各营所属小炮排集中成连,直属团部,作为防空及防战车火力。至年底,完成调整师两期二十个师。1937年原拟再调整两期二十个师,但第一期十个师尚未调整完毕,而抗战全面爆发,整军被迫中止。

六、抗战和内战——军制的调整和冲突

抗战爆发后,按战时编制成立了一大批军,在军之上又先后设置军团、集团军,加上原来部分保留的“路”,以及临时设置的兵团等,使得指挥系统错综复杂。于是在1939年春的南岳会议上,决定取消路、军团、旅等编制,从战区到团成为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组编。其中师属旅部取消,由师直辖三个步兵团,一个野战补充团,师司令部增设少将步兵指挥官一员,必要时起代原旅长的作用。以后另在后方成立补训处,撤销师内野战补充团,成为一师三团的“三角制”,这一制度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抗战末期,曾用美械装备的阿尔发师,编制大体如旧,只是兵器赂有增加。抗战后期曾采用“后调师”制度,即各军以两师在前线作战,一师在后方补训,轮流交换。

抗战结束后,在形势的要求下,开始了复员整军的行动(中央军事机关开始按美国制度布设,这点从略)。到1945年底,已从原有的120个军,354师、31个独立旅,112个独立团和独立营,裁减为89个军、2个骑兵军、235个步兵师,其余的旅、团、营统充实步兵师中。在整编部队的同时,部队的装备也在更换,其中36个美械师已经完成配备78%,58个国产武器配备的整编师,轻兵器配备已达70%,重兵器仅达34%。

从1946年春起,根据三方会谈的精神,国军部队整编“应在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12个月内,将现在部队整编为30个军,90个师又10个骑兵旅”。为达到这一目标,军政部拟定了两个步骤,第一步,先将各军裁减1/3,即原三师九团之军,缩编为三旅六团之师(甲种整编师),原二师六旅之军,缩编为二旅四团之师(乙种整编师),各独立师一律改编为二团制的独立旅。第二步,再按照《基本方案》,整编为90个师,并逐步编为30个军,每军辖三个师,每师为二旅四团,共1.4万人。上述第一步,又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将陇海路沿线及西北部队(新疆、河西部队除外)共27个军,66个师整编;第二期,5至6月,将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部队共32个军,92个师整编;第三期,自7月1日起,将东北、华北、新疆部队约30军,95个师整编。在陇海路沿线的国民党部队,实际整编为29个军,80个师,至于东北、华北及新疆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整编。自1946年6月下旬起,全面内战已经爆发,其原定的整编计划

㈢ 二战时!小鬼子的人员编制和武器装备!国民革命军的人员编制及武器装备!

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
士兵:6.5毫米38年式友板步枪,30年式刺刀,11年式轻机枪(仿丹麦制,中国习惯就它歪把子)28式重机枪,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30年式钢盔等。至于防毒面具等就不列举了!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日本陆军的作战编制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 。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
中国军队:《以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为例》
抗战前,国民政府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整编。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
至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了两期,计20个师,第三期10个师正在进行之中。实际在已完成整军的20个师中,其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国顾问的训练程度也各有不同,实际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只有下述各师: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 至1937年7月,国军中中央系共调整35个师、整理24个师,东北军调整10个师,运用调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个师,另有粤军10个师、川军26个师、9个独立旅被整理。在中央系的30个师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装备,其中还有几个师是接近全部实现了德式装备,并接受德国顾问的系统训练。以经过这样的整军而面貌一新的中央军,堪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在抗战初期,就是以这些经过整军的德式师担当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不少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抗战再晚一年爆发,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军队接受先进的德式装备和德式战术思想训练,抗战局面至少说可以乐观很多.
步枪: 德式师主要单兵武器是国造7.92毫米中正式或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系列步枪,也就是K98k的前身。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德式师里还有其他各式型号的步枪,如汉阳造等。
轻机枪: 德式师装备的轻机枪多是国造仿制捷克ZB26,也有少量的比利时和法国的轻机枪。但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最为出名的MG—34轻机枪却没有采购装备,中国也没有仿制生产。轻机枪装备数量基本能达到每班一挺的标准。

手枪: 德式师装备的手枪自然是名闻遐迩的驳壳枪,也叫盒子炮、快慢机或二十响,在很多电影和小说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其真正的名称应是7.63毫米毛瑟M1932型半自动手枪,欧洲多称为C96手炮。这种手枪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极高的评价,很多军人莫不以得到一把驳壳枪为荣!当然,德式师装备的毛瑟手枪可不同其他部队里由中国兵工厂、修械所甚至私人制枪作坊仿制的,全都是正宗从德国进口的原装货。
重武器
重机枪: 多采用仿制马克沁的二四式水冷式重机枪,该枪是根据1934年由德国兵工署向中国免费提供的马克沁重机枪全套制造图纸生产的,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与德国陆军装备的1908式重机枪稍有不同,确切地说应是1909式外销型号,采用250发帆布弹带供弹。一般情况下,重机枪的装备数量是每个步兵营建制里设有一个重机枪连,共3个排6挺。这一配置标准只相当于德国陆军标准步兵营的一半!
火炮
这是现代化军队所必不可缺的武器装备,可惜中国由于技术和财力所限,连号称最现代化的德式师在此方面与现代化军队的差距都是非常悬殊的。德式部队中,除了教导总队拥有自己独立的直属重炮部队,其他各德式师都没有师属重炮部队,就以装备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师为例,也只有1个师属炮兵营而已(在最初的计划中应是1个辖3个营的炮兵团)外加战防炮连和高射炮连各1个。炮兵营下辖3个榴弹炮连,每连装备4门德制75毫米克虏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营共12门,战防炮连装备4门德制37毫米Pak35战防炮,高射炮连装备6门20毫米高射炮(高射炮型号较多,主要有瑞士的奥力根(Oerlikon)、丹麦的麦迪森(Madsen)、德国莱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索罗通(Solothurn)等)。除了师属炮兵营外,每个步兵团还有迫击炮连和小炮连各1个,迫击炮连装备6门仿制法国81毫米布郎得(Brandt)迫击炮的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小炮连装备6门20毫米索罗通机关炮。 为弥补炮火不足的缺陷,德国顾问建议将少量先进火炮集中编成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统一使用,由火力的集中调配,来达到支援作战的目的。为此组建了一些装备重炮的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如装备75毫米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山炮的炮兵第2旅、装备75毫米德制L/29克虏伯(Krupp)野炮的炮兵第六旅。火炮性能最好当属装备24门150毫米德制L/32sFH18莱茵公司(Rheinmetall)重榴弹炮的炮兵第10团(1934年采购)和装备24门150毫米德制L/30sFH18克虏伯重榴弹炮的炮兵第14团(1936年采购)。
编辑本段通讯
在法肯豪斯将军的强烈要求下,德式师在师通信营的建制内设立一个无线电通信排,配备15瓦无线电台,并在各步兵团团部建立一个配备5瓦无线电台的无线电通信班,构成了师团两级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每个士兵标准个人装具包括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弹带为帆布长条形,不同与德军的皮制弹包,通常是一条长弹带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条打结扎紧,可以携带20个子弹夹。也有少量采用两条短弹带或在胸前如X型交叉,或在两肩下如V型分叉,或在肩上腰上各一条。很遗憾,德式师没有配发二战中德军标志性的个人装具Y形背带。水壶一部分是从德国采购,一部分是由国内仿制,椭圆形木塞盖,肩背带。这与德军所采用的系在腰带上的金属盖水壶略有不同。干粮袋为方形,背带跨肩,也与德军系在腰带上不同。防毒面具是采购德国的1930式面具,也有部分仿制的,但与德军不同的是装在帆布袋中,而非装在圆筒中。但是不少照片资料上可以看到德式师士兵携带的防毒面具是装在圆筒中,其实那是仿制法国的防毒面具圆筒容具,两者区别在于德军圆筒容具上是直向形增强条纹,而仿制法国的则是横向形增强条纹。
编制: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德式师的编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是一支装备最齐全,训练最正规的精锐之师,1937年11月扩编为3旅6团的甲种师,总兵力达三万余人,其中3个团即第1、第3、第5团为全德式装备,另3个团(多为新兵)则在整训之中。 基本编制如下: 师直属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营、军士营、特务营、输送营各1个。 师辖3个旅,旅辖2个团。 以全德式装备的第1团为例: 团直属榴弹炮连、战防炮连、通信连、输送连各1个。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辖3个步兵连(9挺轻机枪)、1个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1个迫击炮排(2门82毫米迫击炮)。

新式中央军
德式师的另一类是以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为代表的所谓新式中央军,基本编制如下:(一)师直属部队:
1个炮兵营: 3个榴弹炮连(12门75毫米山炮) 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 1个高射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
1个工兵营
1个通信营(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
1个辎重营
1个特务营
1个卫生队(平时为师医院)
(二)师辖2个步兵旅: 旅辖2个步兵团: 团直属部队: 1个迫击炮连(6门83毫米迫击炮) 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 1个通信连 1个特务连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直属部队: 1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 营辖3个步兵连: 连辖3个步兵排: 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 (三)师辖2个补充团:采用换装德式装备时淘汰下来的旧式装备。 全师总兵力约1.4万人。

1937年9月,教导总队一部参加淞沪会战。同年11月奉军政部命令扩为三个旅六个团制的甲种师。所属六个团中,三个团(第1、3、5团)已完全实现德式装备与编制。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损失惨重,余部退到汉口后进行整编,与戴嗣夏第46师合编重建为三个旅六个团制的第46师。

总的里说,抗战中,中国军队的中央军精锐部队在轻武器方面是绝对不输给日军的,但是在战场火力支援方面,在重炮.坦克.飞机等方面就差很多。再加上指挥上的问题,结果精锐部队很快在各个战场消耗掉了。

㈣ 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军的人数有多少武器装备主要是什么

有三个军,十万人,武器主要是步枪汉阳造,还有手榴弹神马的

㈤ WOW银色北伐军的银色卫兵的装备在那弄 我想用来幻化觉得很好看

军需官那有两件 其他外域fb

㈥ 请问国民革命军陆军配备的武器装备都有哪些,最好全一点。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仿佛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军服服制和单兵装备制度。这是源于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经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个帝国--满清王朝的覆灭之后,苦难的中国就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年代。军阀们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大量购进西方列强的各式武器,我国渐渐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万国军事博物馆”。同时也就出现了纷纷乱乱的军服及装备。直到中原大战的结束,国民党南京政府才在形势上基本统一了中国。但军队中除中央军外,还保留着大量的军阀残余部队。其都保留着原有的装备特征。 谈及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服制和单兵装备制度,必须先从国民革命军的整军运动说起。 1933年,南京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军政部根据德国军事顾问提出的建议.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整军计划。在整军过程中,不同编制的部队有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理师、整编师、调整师、新编师四种称谓,按照德国顾问塞克特《陆军改革建议书》所提方案.要将全国陆军重新编组成60个师,称为整编师,装备德国进口武器,应用德国先进的军事体制。 但其整理师的概念是最早提出来的。1934年12月,尚未轮到编组的部队根据军事委员会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的四团制师为标准进行整理,故整理师。它的编制为2旅4团,师直属骑兵1个连,炮兵1个团,工兵、通讯、辎重各1个营,1个卫生队,1个特务连。 1935下半年,第一批10个师的整编计划开始实施,由于当时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只得在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之为调整师。但lO个师中有一个例外,就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它完全按照当时德国陆军步兵师的编制编成,异于国民革命军其它师级部队。 1936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年内完成20个师的整编,先从中央军和东北军开始。中央军的37个师师共186个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军参与整军的135个团中先整编出18个四团制的整理师,再将其余63个团合编为32个团,在此基础上组建8个新编师,新编师基本上以2个整理团合并为1个团。东北军的18个师54个团计划整编为10个整理师(由原来40个团组成)和2个新编师(由原来8个团组成)。 整理师与新编师的差别在于,整理师的各级军官基本还是以原来的各级军官为基础,而新编师则完全打破原来的人事编制,由来自不同部队的各级军官进行混合编组,以彻底清除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的现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国家军队。整军过程中,当时担任第五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法肯豪斯对该计划提出了建议:“各师应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编制和装备为标准,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组建工兵营和通讯营的,可以先组建工兵连和通讯连;加强炮兵建设,各师应尽量配属一个辖3个炮兵营的炮兵团(山炮营、野炮营和105毫米榴弹炮营各1个);轻武器方面应统一武器制式,并在师建制里组建一个修械所负责武器的保养维护和修理。” 到1937年7月,中央军共调整35个师、整理24个师.东北军调整10个师,另有粤军10个师、川军26个师和9个独立旅被整理。在中央军的30个师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装备,其中还有一些全部实现了德械化,并接受德国顾问的系统训练。已经过这样的整军而面貌一新的中央军,堪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在抗战初期,就是以这些经过整军的德式师担当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至抗战爆发前.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了两期,共计20个师,第三期的10个师正在进行之中。在已完成整军的20个师中,实际上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只有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 德式师的编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中央军教导总队,为装备最全,训练最正规的精锐之师,1937年11月被扩遍为3旅6团的甲种师,总兵力达三万余人,其中3个团即第1、第3、第5团为全德式装备,另3个团(多为新兵)则在整训之中。另一类是以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为代表的所谓新式中央军。 基本编制如下: 师直属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营、军士营、特务营、输送营各1个。 全师下辖3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 以全德式装备的第1团为例: 团直属榴弹炮连、战防炮连、通信连、输送连各1个。 每团下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配9挺轻机枪)、1个重机枪连(配6挺重机枪)、1个迫击炮排(配2门82毫米迫击炮) 德式师的另一类是以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为代表的所谓新式中央军, 基本编制如下: ㈠ 师直属部队: 1个炮兵营; 3个榴弹炮连(配12门75毫米山炮); 1个战防炮连(配4门37毫米战防炮); 1个高射炮连(配4门20毫米高射炮); 1个工兵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个通信营(配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 1个辎重营; 1个特务营; 1个卫生队(平时为师医院); ㈡ 全师下辖2个步兵旅; 每旅下辖2个步兵团; 团直属部队; 1个迫击炮连(配6门83毫米迫击炮); 1个小炮连(配6门20毫米机关炮); 1个通信连; 1个特务连; 每团下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直属部队; 1个机炮连(配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 每营下辖3个步兵连; 每连下辖3个步兵排; 每排下辖3个班(每排配3挺轻机枪,30支步枪);) ㈢ 全师下辖2个补充团:采用换装德式装备时淘汰下来的旧式装备。 整军计划实施的同时,193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颁布了《陆军服制条例》,但限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或各地被服工厂的规格而有所差异,抗战后期更趋于混乱。在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部队的中央军三个军通过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抢运到华北、东北等地接受日本投降时,被美军评价为“装备不佳,使用不同枪械,穿着各色制服”,这些部队统统都是国民革命军中的嫡系部队,嫡系部队尚且如此,其他地方部队的状况当可想而知了。 如果对国民革命军陆军装具进行细分的话,主要可分为标准服制(即国民政府军队的基本服制)、中央军部队服制(主要以德械步兵师的步兵装具为主)及普通部队服制(主要以原地方军阀的部队装具为主)三大类。

㈦ 清末时期,各地新军和北洋新军的装备一般是什么

北洋新军的装备:
1、武器装备全部进口,而且按照制式武器编排,北洋军被指为北方新军,由于担负拱卫京师的任务,因此装备更加优越,后期配备有马克辛机枪(比南方新军多出来不少),大口径制退火炮,这些武器在当时是中国最好的,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先进的。1、清末时期,各地新军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淮军、湘军、练军以及部分绿营兵和八旗兵,均装备了从欧洲进口或中国军事企业仿制的近代枪炮。 70年代以后,西方更为先进的后膛枪炮开始输入我国,导致淮军装备的又一次更新。英国的马梯尼、士乃德、法国的哈乞开司、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枪种,均进入淮军部队。 90年代部分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主要枪种有奥地利的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枪等。如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快枪"。还装备了新式毛瑟枪和克虏伯炮。即使一些内地省份如江西、贵州、云南的练军,也都在70-80年代,装备了近代枪炮。清军还是亚洲第一个装备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发枪的国家。

在炮兵装备上,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克虏伯式后膛炮。仅1871年至1873年,大清就购置了德国克虏伯后膛四磅钢炮141门,到1884年淮军配备的后膛钢炮已达370多门。自1886年起。广东又陆续拨解北洋钢炮100多门,其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粤解八生脱钢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粤解七生脱钢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粤解八生脱七钢炮三十尊"。这期间北洋自购者尚不在内。另外,至1904年,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门,大部分用来装备了淮军。淮军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鲁森式钢炮还是西方80年代末才发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见,淮军的装备无论是质与量,都是堪称世界一流的。

2、各地新军装备不一,新旧差异很大,枪多为汉阳造和之前采购的外国军械,火炮比较多的是沪造山炮。

在国内各军阀来说,北洋新军的战斗力应该来说是比较厉害的。 但是和西方列强比,有些力不从心。北洋新军以东北奉系、华北直系、华东皖系为主,这三支北洋军是最厉害的。说是最厉害,倒不如说是装备厉害,例如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他手里的四十八万东北 军就是由北洋军奉系军队演变而来的。从东北军被蒋介石收编,再到在后来参加抗曰战诤来看,他们的战斗力应该来说还算不错的;皖系势力早在直晥战诤中就垮台了,至于直系势力,北伐的时候就打光了。直系的各个阶层的长官均受先进的教育,所以他们不愿再为曹坤吴佩服卖命,之所以说是打败了, 倒不如说是纷纷倒戈。这也就是十万北伐军为什么能打败七十万孙吴联军的原因。

㈧ 1926年北伐国军主要武器装备有什么呢

长沙会议之后,1926年8月16日,蒋介石发布了《讨吴佩孚宣言》。宣言说:现在国民革命军将要和北洋正统军阀吴佩孚决战于江汉,这次决战,不仅决定了军阀的存亡,也决定了中国国家和民族能否恢复自由与独立。当时,北洋军的兵力集中在平江、泪罗、岳州、澧州、安乡一带,以泪罗江为第一道防线,以羊楼司、五里牌、云溪为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以宋大霖、余荫森等部守汩罗江北岸的长乐街、浯口市、张家牌,以陆法部守平江。

19日晨,第四军经肥田、红石嘴、团山铺,向平江攻击前进,由缪培南的第三十五团进攻审思岭、天岳山、鲁肃山,牵制敌人,叶挺独立团和黄琪翔的第三十六团进攻平江城,经短时交战,北伐军就从北门攻入,陆法率卫队百余人躲进了下西街的肖曹庙,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陆法举枪自杀,参谋长以下官兵百余人投降。第三十五团也占领了鲁肃山、天岳山等敌军重点防守地区,守敌大部分被歼。

㈨ 魔兽世界银色北伐军的军需官在哪里来着。

魔兽世界银色北伐军的军需官在银白先锋驻地,如下图所示。

银月城是血精灵的首都,座落于奎尔萨拉斯王国内的永歌森林东北部。在乱世中幸存的血精灵主城可能比得上矮人的铁炉堡那样悠久的古都。

刚从邪恶王子阿尔萨斯的毁灭性打击中得以重建,这个城市容纳了艾泽拉斯剩余血精灵的大部分人口。银月城在最初建造的城市的东部,西面的部分几乎在三战时被天灾完全摧毁。鹰翼广场,血精灵的第二大城镇,是旧银月城西部仅存的血精灵控制区。

(9)北伐军的武器装备扩展阅读:

故事背景(黑石之祸)

经历了天灾入侵的艾泽拉斯大陆满目疮痍,费伍德森林变成了一片死地,提瑞斯法林地游荡者那些早已死去却又一次站起的腐朽身躯,夜色镇终日浓雾弥漫,希利苏斯的沙漠中暗流涌动,洛丹伦王国覆灭,伊利丹背叛暗夜精灵被流放外域,

阿尔萨斯这个曾经的王子终于登上了冰封王座,成为了坐镇诺森德的新巫妖王,似乎战争暂时平息,因为战争部落和联盟达成的那些脆弱的协议似乎已经逐渐被人遗忘。

在杜隆塔尔的干旱土地上,由萨尔所领导的部落安营扎寨并继续扩充军队的规模,他们邀请同样憎恨联盟的原高等精灵游侠,现任被遗忘者领袖希尔瓦娜斯以及其麾下的被遗忘者加入到兽人、牛头人和巨魔的部落中来。

㈩ 北伐军装备

主要是汉阳造,驳壳枪,大刀,手榴弹。少量英式法式日式步枪。
汉阳造的原型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该枪是德国在法国的1886式“勒贝尔”步枪(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无烟发射药的步枪)刺激下仓促研制成功的,其存在许多缺点如装弹退弹困难、容易炸膛、抽壳可靠性不佳等,德国军方在1898年就用毛瑟1898式步枪把它替换了。德军淘汰的1988式步枪设计资料和生产设备,后来被德国商人欺骗式的卖给当时我国清政府。自1896年我国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这种汉阳造步枪,一生产就是将近50年,是我国生产时间最长的武器。



盒子炮原名毛瑟军用手枪1896年式,它在我国的外号很多盒子炮只是其中之一,如还有大镜面、快慢机、匣子枪、自来得等名称。虽然该枪产自德国,但是对它感情最深的却是我国。毛瑟手枪由毛瑟厂于1896年正式生产,有6响、10响、20响三种。可以单发射击也可以连发射击,使用一个木盒当枪套。如果把它的枪套倒装在握把处(如图)手枪就变成了冲锋枪,这一做法可以大大加强它的射击精度。毛瑟手枪的射速较高可达每分钟900发,其有效射程为50-150m,口径为7.63mm。虽然毛瑟手枪的样子不好看,但是它有许多优点如威力巨大,使用方便等。
在20世纪上半叶,各方军阀相互争战,我国武器急缺,而日本为控制我国又阻挠西方国家卖武器给我们。由于毛瑟手枪去作为手枪不在限制内,所以大量毛瑟手枪流入我国。
毛瑟工厂在近40年的时间里共生产了一百万把,加上仿制的大概有150万把,而我国就有超过40万把的盒子炮

阅读全文

与北伐军的武器装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