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战中德国军事顾问团什么时候撤走的
1938年6月 德国军事顾问团大多数成员离华回国;但是、仍有五位顾问,毅然舍去一切,坚持留了下来。
❷ 民国时期的德国军事顾问是谁,帮助中国做过那些事情。
一开始是德国的十万陆军之父,冯*西克特将军,1933年到1935年他来到了中国,担任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在西克特担任团长期间,德国顾问对中国统治集团和蒋介石本人的影响力之大到了异乎寻常的地步。比起中国工农红军的顾问李德,他为蒋介石设计的“围剿”方案显然高明得多(这就是军事素养的差距)。他曾担任委员长委托人,代表蒋介石本人处理军政事务。星期二、五上午十时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军校官员预约登记与西克特会面的时间,由于过时不候,大小官员们提前排队,成为一大景观。他为蒋介石提出的建军三大思想影响了蒋的一生。这三条是:1)军队为统治权之基础;2)军队之威力在于素质之优良;3)军队之作战潜能在于军官团教育之培养。
他于1936年12月27日死于心脏病。
西克特将军病逝后,由法肯豪森将军来代替他成为顾问团的团长,他协助中国发展自给自足的军火工业,帮助建立了长江以南防御体系, 法肯豪森对抗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拟订了抗日的战略总蓝图。这位正直的军人,对中国的军事训练,改革及部队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投入了满腔心血,尽心尽责地做了大量工作。 由于中国和苏联签定友好协议,使得中德关系“蜜月期”到此结束。德国政府下令停止对中国的一切无偿军事援助,但德国将领法肯豪森坚持留在中国,继续为中国的军事,国防无私奉献着。直到希特勒以法肯豪森的家人来要挟,他才被迫离开中国。
1935年7月,他拟就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对二年后爆发的抗战的大致走向,有相当准确的判断,并起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在建议书中写道:
“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然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知之极悉。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必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迟延其实现。”“设想则政府有坚忍意志,断无不抵抗而即承认敌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气即是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轻视。苟领袖无此种意志,则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须有实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础,目前中国陆军,故不能担任新式战争,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敌,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过于成立虽小而极端新式之国防军。”
“一旦军事上发生冲突,华北即直受威胁,若不战而放弃河北,则陇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于罪前战区,对黄河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对海正面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敌苟能控制中国最重要之中心点,直至武汉一带,则中国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据,于是至内地,中国截分为二。”
“目前国军主力,俱集中于南部、西部,宜速抽调可以节省之兵力,分驻各区,使能应作战之用。凡作战所用部队,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北方则掩护陇海路及沿路有关生存之设备,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是以沧县、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个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两者有密切之联带关系。次之为武汉、南昌,可做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通广州之联络。终之四川,为最后防地。”
他主持了长江江阴要塞的布防,凇沪线、吴福线、澄阴线的构筑。在中德军工间的合作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尽量使买卖双方互惠互利,各持所需。“极力介绍于中国最有利益而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价格,而不顾虑到原产地的情形和商号。”以致于有些德国公司气恼地骂他“是不是德国人?”
抗战爆发后,德国顾问的身影始终在最前线出现。华北、凇沪、徐州等等。德式样板师、德式装备在抗战初期,对支撑大局功不可没。
二战开始后,由于日德的特殊关系,1938年,德政府严令顾问团回国。甚至以不归国以叛国,取消国籍没收财产,要挟家人为胁。7月8日,冯法肯豪森等顾问在广州挥泪登船。
在作为法国北部及比利时德军最高长官时,冯法肯豪森在“中国辛特勒”的策应下了,依*自己的官职,尽力救助比利时被纳粹逮捕的地下反抗人士,使比利时并没有发生向法国那样的惨剧。
他是卡尔弗里德里希歌德勒和陆军元帅埃尔温·冯·维茨莱本两个反希特勒的同谋者的亲密朋友,而且很快开始憎恶希特勒与纳粹政权,并开始支持维茨莱本的一个有计划的军事政变。1944年7月20日的密谋失败后,冯法肯豪森就从一个集中营被转移到另一个集中营,直至1945年被盟国给以自由之身。
法肯豪森在1948年被送往比利时受审,并在1951年3月,他被控驱逐25000名犹太人以及处死比利时俘虏并被判处12年苦役。然而,他却在被判决3个星期之后无罪释放,因为有压倒性的证据证明法肯豪森曾尽力挽救犹太人和比利时人。法肯豪森死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拿骚。
但在中国他干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36年他指导蒋介石掘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了千里黄泛区,华北人民民不聊生,但是也有力的阻力了日军的进犯。
❸ 为老蒋剿共出谋划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成员后来在德国都怎么样了
德国承认满洲国之后被迫回国了
(可惜在中德关系急转直下之后,法肯豪森不得不挥泪回国。回国之初,他拒绝接受任何工作,免费当起了中国的抗战宣传员。二战结束后,他不断给蒋介石去信,无偿给蒋提供军事情报和政策咨询。他还一度出任过德中文化协会会长。1966年,法肯豪森在德国塞纳河畔的厄姆斯村逝世。)
编辑本段历任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领导人列表
姓名 军衔 职务 任职时间 贡献
鲍尔 上校 第一任总顾问 1928年11月——1929年5月 成立教导队、储备编译人才、倡议中国军火工业的建立
柯利伯尔 中校 代理总顾问 1929年05月——1930年5月 实际军事训练与教学
佛采尔 中将 第二任总顾问 1930年05月——1934年4月 实际军事训练与教学、担任中原大战“第五次围剿”的作战顾问
塞克特 上将 第三任总顾问 1934年05月——1935年3月 促进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增强陆军的素质与战力
法尔肯豪森 上将 第四任总顾问 1935年03月——1938年7月 建立现代化的轻武装机动陆军、建立长江以南防御体系、大量引进德式装备与军事体系,奠立中国现代化军事的基础
❹ 为什么二战前国民政府的空军军事顾问是意大利人而非德国人
意大利一直想在东方发展自己的势力,早在1930年,张学良就结识了墨索里尼的女儿艾达专,两人关系暧昧。
张属学良于1933年访意,随后孔祥熙也到意大利考察。与意大利接洽军事援助。墨索里尼除安排代表团参观意大利空军阵容、飞机制造厂外,还允诺将协助中国建立空军及购买飞机。于是,中国方面决定拨款500万元购买意大利飞机,另出资400万元在其指导下建立新空军基地。
当时中国空军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际,中国空军能得到意大利的全方位支持,也算得上“雪中送炭”。1933年夏,应南京政府的邀请,墨索里尼正式派遣以著名飞行员罗伯托·洛蒂上校为首的意大利空军顾问团来华。1935年初,蒋介石为表示对意大利顾问的尊重,特派意大利总顾问洛蒂上校为航空委员会代委员长,委员会每个科室都由意大利人把持。
但是,意大利顾问素质良莠不齐,当时的美国顾问都在说:“不晓得意大利人是来发展中国空军还是毁灭中国空军。”
当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协定,与日本结盟后,空军的合作也就终止了
❺ 抗战中德国军事顾问团什么时候撤走的什么原因
1938年起,德国在调停中日战争失败后开始改变对华政策,在这种背景下,1938年7月,德国回军事顾问团经答过香港离开中国.德国撤走顾问团表面上是受到了日本的压力,但实际原因很简单,在中日之间,它只能选择一个盟友,毫无疑问,拥有强大海军的日本是德国在远东的最佳盟友,因此只能抛弃弱小的中国.
❻ 为什么蒋介石不接受德国调停然后继续剿匪
1937年10月下旬,希特勒密令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向日本外相广田探询日本所希望的中日和平条件。当时上海尚未全部陷落,日军在上海作战伤亡重大,广田提出了四个条件:(1)中国承认“满洲国”;(2)华北特殊化;(3)中日共同防共;(4)中日经济提携。
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第一次对华声明,“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为中日和谈之对象,中日问题绝无第三国调停之可能”。砰地一声,把中日“和平之门”关闭了。
❼ 为什么德国帮助蒋介石建立精锐军队
第一个可能是同病相怜,因为一战后的德国作为战败国遭到严厉惩罚,被迫割地赔款,这对好面子的日耳曼民族来说是无法忍受的。而中国自近代以来就遭受列强入侵,而且此时的日本已经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将东北全境占领,并窥视关内,中日大战迫在眉睫。这样,双方拥有了相似的民族情感经历。
历史原因介绍:
在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曾打算开辟一条从柏林到南京的直达航线,但在首次试航时就遭到苏联的阻拦,苏联战斗机将其在蒙古上空迫降,“德国飞行员和机械师都摔断了骨头,并在一座蒙古监狱中被判刑五年”,后中、德方面经过多方努力,他们才被释放。这个变故使得开通该条航线的计划中途流产。尽管如此,德国却给中国提供了大批贷款,而中国也以原料换取德国的军事装备、铁路器材和整座工厂等,正是这些工厂,后来奠定了中国国有工业的基础。
但要说双方完全因为民族感情才交往频繁,是不恰当的。毕竟国家之间,利益是最主要的关注点。此时的德国急于摆脱凡尔赛体系对它的束缚,希望大力发展军备。但是德国领土面积较小,国内资源有限,特别是紧缺一种制造军火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钨矿。因为在钢铁中加入一定的钨,能大大提高枪炮管的熔点,不会出现因持续射击造成枪炮管高温软化变形的情况。可见,钨矿对于德国发展军事力量来说至关重要。但问题是,欧洲英、法等战胜国始终对德国存有戒心,严格控制钨矿等战略物资的出口,使德国十分恼火。无奈之下,德国只得将目光转向中国。早在1929年,德国工业界就通过民间贸易从中国获得了其所需的88%的锑和53%的钨。1915年至1937年,中国钨矿的平均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的38%。锑的重要用途在于制造印刷合金(铅字)及轴承合金等。1934年,中国也成为德国进口锑的主要来源。
为了东山再起,德国不断向外派遣军事顾问,一是为了保证退役军官的素质,二是为给德国的工业和军用品寻找市场与战略物资。由于德国被强制裁军,使得大批具有军事技术技能的军官们无事可做。根据《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战略物资的出口,同时也禁止德国公民以军事资格受聘于外国,所以德国军官们通常是以“平民”身份受聘,而德国政府则宣称无权阻止他们。这样,1928年11月,经过中、德两国反复磋商,由德国名将鲍尔率领下的首批德国顾问团来华,主要是为德国的军事装备开拓中国市场和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
早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蒋介石就使用了由德国人训练的军队,最后在张学良的帮助下,最终打败了反对者,蒋介石也渡过了他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些德式训练的军队,同时也被用于“剿共”军事。由于蒋介石利用德国军事顾问来训练军队,红军就要被他们俘虏的国民党军官来给红军战士讲授德式战术课,例如《多种武器的使用与作战》等。这大概有点冷幽默的味道,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方式,居然在国、共两党的军队中被同时使用。
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在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改变之前派兵“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实行“碉堡政策”。所谓“碉堡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在根据地周围连绵建筑一道道封锁线,在步枪火力能够交叉的地方修筑两个碉堡,每五个碉堡之间建筑一个大碉堡,并用公路连接起来,形成碉堡公路网,然后修建储藏弹药和给养的仓库;接着在若干距离处又修筑第二道碉堡封锁线,建筑的方法与第一道相同,待第二道完成后,再把第一道拆除,将砖石材料移建第三道碉堡。这样,逐次推进,在飞机和大炮的配合下,向根据地匍匐蚕食。这无疑增加了苏区的困难,使其与外界的联系完全被断绝,一时之间,苏区的物资变得异常匮乏,就连生活必需品食盐都难以供应。
实践证明,这种办法确实在第五次“围剿”中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蒋介石命令部队每天只向前推进固定的距离,然后就开始修筑碉堡。无论红军如何“示弱”,国民党军队皆不予理会,这让红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的战术基本失去了效用。而且蒋也仿照德国,对现役军官进行轮训。据当时在国民党军第十八军任连长的杨伯涛回忆,自从1933年蒋介石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后,该军上至军长、下至排长均分批前往受训。经过此次集训,该军的作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军官无论职位大小,一律不佩武装带,身着布制军衣,脚穿草鞋或胶鞋,和士兵一起吃大锅饭。这种办法使红军的狙击手无法确定狙击目标,同时也使国民党军士兵的战斗力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各师、团部均设置武装便衣队,专门负责侦查。这样,加之共产党方面的德国顾问指挥失误,红军损失惨重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所有的德国顾问中,最著名的是有“国防军之父”之称的塞克特将军了。塞克特曾在蒋介石的盛邀下两次来华,他1934年4月第二次来华担任总顾问之职时已是67岁高龄。蒋介石对他十分尊崇,使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自夸为“军事上的孔夫子”。南京给他每月2000美元工资,是前任顾问魏采尔的3倍,据说这是“南京政府付给一位外国顾问的前所未有的高薪”。他的门口还有礼仪士兵站岗,平时有4位保安跟随,旅行时乘坐特供的车厢。蒋介石不在时,他还可坐在蒋介石的办公室召见中国军官。1936年12月27日,塞克特因心脏病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还特别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蒋介石因“西安事变”后回溪口休养,由何应钦代他致悼词,给予塞克特高度评价。
德国顾问们在华使命的结束
在国、共两党的历史上,德国顾问都是值得书写的重要内容,因为他们对中国政局、军事力量的变革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但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蔓延,这些顾问们都先后结束了自己在华的使命。
先说李德。在他的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反“围剿”频频失利,最后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在遵义会议上,李德因在军事指挥方面的错误被批评,接着被取消了军事顾问的名义。失去了顾问职位的李德跟随红军走完了长征的全部路程,最后到达陕北。由此,他成为唯一一个经历过长征的外国人。
李德在长征途中也经历了每个普通红军所遇到的困难。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对长征中过草地时的艰苦程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灰色的云层挂在天际,几乎一直贴到地面,往往白天冷雨淅沥,夜间雨雪交加。四处没有房屋,没有树,几乎连一丛灌木也没有。我们蜷缩着坐在高出沼泽的小丘上睡觉,只用薄毯子和大草帽这些军队发的装备,或者用油纸伞以及在极少的情况下用缴获的无袖雨衣来遮盖自己的身子。有的人早上就再也起不来了,他们在寒冷和疲惫中牺牲了。”
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李德也对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抵制,并在组建的红军大学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尽管他实际指挥作战水平不高,但毕竟是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他在军事理论、图上作业等方面还是有一套的。有时候,军事上已经靠边站的他,也会被邀请列席中共中央军委和政治局的会议。
抗战爆发后,他还担任过中央军事研究委员会编委会的主任,后去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过一些战术课。1939年,李德返回苏联,所幸的是此时大清洗已经过去,斯大林并没有为难他,在李德为自己在中国的失误做出检讨并保证对中国的事情守口如瓶后,将他调出共产国际,到苏联的外文出版社编译马列著作。二战后,李德返回东德,后为协助苏联反华写了一些文章,攻击毛泽东,并对中国革命史进行了歪曲性的报道。1974年8月15日,李德因病去世。
作为李德的同胞、在南京的德国军事顾问,除为“剿共”出谋划策外,还对南京政府的军事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为后来中国的抗战奠定了重要基础。例如塞克特在考察了南京政府的军队后,他给蒋介石呈递《陆军改革建议书》,建议加大对军官的培养与精锐部队的训练。在德国顾问的协助下,南京政府先后建设了一大批专门军事院校,比如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学校。特别是加强了军队的炮兵、装甲兵等。可以说,在1928年至1937年间,南京政府从武器装备到军事思想,几乎全部仰仗于德国。
塞克特返国后,由法肯豪森将军继任总顾问之职。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法肯豪森设计了从上海到南京间的江南国防工事图,这条被称为“中国的兴登堡防线”后来成为中国抗日国防的重要工程之一。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将德式装备的主力第八十七、第八十六、第三十三师全部投入作战,“打给外国人看”。在这些德式训练军队的顽强作战下,中国军队抵抗日军居然达三月之久,这对于坚定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信心具有积极意义。在此次战役中,德国顾问团在法肯豪森将军的率领下,亲赴前线协助作战,一些德国顾问甚至下派到师、团一级。
但是,好景不长,中德关系很快就随着二战的爆发而趋于冷淡。德国在华军事顾问也很快被终止了在华的使命。二战中德国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将所有在华的德国顾问全部撤回国内,中、德关系就此走向低谷。1941年7月1日,在德国承认了汪精卫政权后,重庆国民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第二天就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珍珠港事件后,重庆政府正式向德、意、日三国宣战,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❽ 二战时的蒋介石的私人德国高级顾问
抗战来爆发前,在华的德源国顾问团共有五位顾问,先后是鲍尔、克里拜尔、佛采尔、塞克特和法肯豪森。
第一任德国军事顾问鲍尔在华工作仅半年就因染病死在上海。接替他的克里拜尔在代理顾问团长的一年时间里,由于不太善于应付内外关系,引起顾问团内部矛盾激化,于1930年5月辞职。第三任德国军事总顾问佛采尔应老蒋之邀同期抵达中国履职,1934年4月11日离职。接替他的是老蒋最喜欢、最钦佩、在华待遇最高的、地位最高的德国顾问塞克特。德方评价说,在他来华期间,德国顾问对中国和老蒋本人的影响达到了异乎寻常、令人惊奇的地步。无奈繁重的事务使他精力不支,卧病在榻。1935年,蒋只能依依不舍地送别他回德修养。第五任,也是最后一任德国军事顾问是法肯豪森。他对中国的抗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拟订了抗战的战略总蓝图。这位较为正直的军人对中国军队的军事训练、改隔及部队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投入了满腔心血,尽心尽责的做了大量工作。
但二战开始后,鉴于德、日的特殊关系,1938年,德国正府严令顾问团回国。甚至以不归国则以叛国论处,取消国籍、没收财产为胁。7月8日,法肯豪森等顾问在广州挥泪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