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目标需求研究
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现状
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50~60年代的基础性研究与初步建设阶段、70年代的深入发展阶段、80年代的实际应用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改进、完善阶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指挥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不断对系统进行更新、改进与完善。特别是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随着军事理论和建军方针的调整,俄军在重点改善反弹道导弹系统和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正积极发展“非战略导弹防御综合系统”等新一代指挥自动化系统。
俄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可分为战略级和战役/战术级两个层次。战略级指挥自动化系统由战略预警探测系统、指挥控制中心和战略通信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家最高指挥当局对战略核部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控制。战术级指挥自动化系统相对落后,80年代未开始装备师和师以下单位,其中包括C-300PMU地空导弹系统C-300V反战术导弹系统、火箭炮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以及各种电子战系统和战术通信系统。90年代以来,俄军开始在集团军和方面军司令部建立战役级指挥自动化系统。
二、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特点
1、集中领导,统一建设。俄军在指挥自动化的建设上始终坚持一体化的设计思想,打破军兵种和部门界限,对全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实施集中领导,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建设,并以国家行政力量进行干预,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保证。俄军总参谋部成立了俄联邦武装力量信息与自动化管理局,负责全军的指挥自动化管理和信息保障工作。为保障联合作战,俄军还组建了综合性研究所。在分工上,军方的综合性研究所负责提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战术需求,地方军工部门的综合性研究所负责进行系统的设计。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工作综合了各兵种部队、后勤保障部队、战术导弹部队、战术空军部队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从而在体制上避免了各自为战的“烟囱式”局面。
2、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俄军一贯重视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军民兼容能力,并将军事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国家信息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其军用和民用系统兼容性好,平战转换能力强。俄所有采用先进技术的民用信息和通信系统,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了与军用系统的兼容问题。如俄国家通信系统就是一个军民共用系统,其大部分通信网络和设备可直接用于保障军事目的。在通信系统建设方面,军用固定通信设施的建设也充分利用了民用通信系统,而军队则重点发展支线传输设施和关键的交换设备、终端设备。军民共用通信系统具有相当高的冗余度,平时军民分立,相对独立使用战时则重点保障军事行动。
3、立足国产,讲求实效。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坚持国产化原则,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集成电路、各种通信和交换设备以及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完全立足于国内。同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俄军在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各种设备的数字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但俄军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和先进技术,提高系统与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高度重视对指挥自动化方法论的研究,注重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论证工作,并提出系统建设的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弥补技术与设备上的不足,增强系统的机动能力、生存能力、抗干扰能力、全天候作战能力和相互替代能力,形成了与西方国家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相抗衡的局面。
4、强调生存,注重防护。俄军认为,未来战争以及洲际核冲突,在战争初期就会遭受多次核攻击,因此非常注重系统的生存能力,主张通过隐蔽、分散、加固、机动、冗余备份和通信保密等手段提高系统的生存能力。俄军重视指挥系统的配套建设,基本设施与备用设施的配套结合,固定设施与机动设施的配套结合,有线通信、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的配套使用,形成了空中与地下、地面相结合并具有较强抗干扰与反摧毁能力的综合指挥体系。俄军的固定指挥自动化系统大都配置在地下坚固的防护工事内,其中一些战略指挥自动化所建在数百米的地下,每平方厘米能承受70公斤爆炸冲击波的压力。战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车以履带式装甲车为主,具有良好的装甲防护性能。俄军还建有多个备用指挥所,配置有各种主要指挥与通信设施,保存有当前的战场态势及必要的情报信息,以便在基本指挥所遭到破坏时能迅速接替工作。俄军的大部分通信设备和电台都采取了防截收措施,对通信实行严格控制,平时使用的都是战时通信的备用频率。
三、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加强战略火箭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1998年出台的《俄联邦2005年前国家军队建设政策构想》认为,对俄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是地区性冲突和局部冲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出现大规模侵略的可能性,俄仍要保持足够强大的核威慑力量。1999年出台的《俄联邦军事学说》(草案)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俄联邦把核武器视为遏制侵略、保障俄罗斯及其盟国安全的有效因素。根据这一战略,俄军将进一步加强战略火箭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扩大核遏制范围,随时做好应付核战争的准备工作。
2、加强空间指挥自动化系统研究。俄军认为,建立和保持太空优势,是未来武装斗争的一个发展趋势,空间、空中、地面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制天权将成为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的重要基础,对达成现代战争目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太空的攻防能力。1994年,俄军正式决定建立统一的空中空间防御系统,以防空军为基础,使各军兵种的防空力量和军事航天力量相结合,建立统一的空中空间侦察体系,形成统一的防空防天部署。最近,俄军又提出研制“往返式航天系统”。该系统可实施战略与战术空间侦察,也可实施太空战,以高精度武器装备打击敌地面目标。专家预测,该系统的研制成功将是俄航空般天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其军事天事业的发展铺平道路。针对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俄正积极发展“非战略导弹防御综合系统”。
3、强调积极防空,优先发展高度机动的防空系统。1998年,俄在C-300V防空导弹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出车载机动“安泰-2500”反导、反飞机一体化防空系统。该系统可同时跟踪24架飞机或16枚弹道导弹,拦截射程在2500千米以内、飞行速在4500米/秒以下的各类弹道导弹的飞机。今年2月,俄罗斯成功地进行了新型C-400防空系统的试验,这一系统可探测和摧毁400千米以内的目标。
4、积极发展和部署新一代国防卫星系统。俄军的战略通信和空间预警主要依赖卫星,其卫星系统是在前苏联卫星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设备多是70年代研制的,技术上已相对落后。俄目前正积极倡导发展新一代国防卫星系统,采用最新技术提高卫星的功率,增大通信容量,延长卫星的寿命。在移动卫星方面,俄正全面落实的“马拉松”计划可为俄提供1800~2000条移动电话通道。
5、发展新型通信技术装备,改进和完善通信系统。俄军计划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装备,分阶段逐步完善现有的通信系统。在不断完善反导反航天力量、战略核力量、战略侦察力量、电子战力量的通信和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各军兵种共用的地区性通信系统,尔后进一步完善野战通信系统,提高野战通信系统的机动性和综合性。在通信体制上,俄军正由模拟化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俄正在兴建一条穿越全国的数字微波干线,可使俄境内多数大城市接入长途数字网。在陆上移动通信方面,到2010年,俄将建成GSM国家数字网,并实现与国家模拟网的互联。
6、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深入研究信息战理论,发展信息武器。俄军事科学院在预测21世纪战争时明确提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即信息战将成为一种新的战斗行动,它将在武装斗争各个领域和各个水平上进行”。进而提出俄“必须加紧研制信息武器,把它作为军事技术装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国家军事政治和战争潜力的组成部分”。据外刊报道,目前俄军研究的微波武器“释放出的强烈的微波能脉冲,可以摧毁北约用于控制雷达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固态神经系统”。1998年,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小型强电流电子加速器,它所发出的激光、X射线、宽带无线电波和高功率微波,其能量脉冲可以使军事指挥中心计算机内的细小电路开关“熔断”,从而造成系统瘫痪,指挥失灵。这种强电流电子加速器的体积比手提式公文箱还要小,重量只有8公斤。
指挥自动化建设必须坚持走一体化发展道路
编者按:为全面落实中央军委颁发的《指挥自动化条例》和《指挥自动化建设纲要》,进一步推进我军指挥自动化一体化建设,最近,《指挥自动化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已由总部有关部门颁发全军贯彻实施。《体系结构》是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标准化技术纲要,是面向系统顶层设计和互连互通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它吸收和借鉴了外军C4ISR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紧密结合我军实际,提出了在系统建设中各部门应当共同执行的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南。为进一步增强标准化意识和依法建设的自觉性,促进指挥自动化一体化建设,我们特编发刊登这组文章,以飨读者。
指挥自动化建设,要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相互兼容,必须克服“结构病”,突破部门之间各自封闭的小天地,走出“春秋战国”———
重在搞好系统的顶层设计
●总参通信部 徐小岩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主要样式是联合作战和信息作战。采用先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已成为夺取战场制信息权、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保证。为了统一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技术体制,最近颁发了《指挥自动化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简称《体系结构》)。这标志着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去年,中央军委颁布了《指挥自动化建设纲要》,今年8月,经军委批准又颁发了《指挥自动化条例》,这两个重要文件,明确了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目标和政策法规,确定了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已从分散建设、单项应用,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化、综合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并开始纳入依法建设的轨道。制定和颁发《体系结构》,是全面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实现《纲要》确定的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
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是将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和其他作战信息保障系统功能融为一体的大型系统工程,各分系统的类型不同、作战使用要求各异,并且是由各部门根据各自不同的建设目标分别组织建设的。要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相互兼容,确保作战信息在各分系统之间能够“无缝隙”流通,首先必须统筹规划,从顶层设计入手,突破部门之间各自封闭的小天地,形成观念上、认识上的共识和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其次,在系统研制和集成过程中,以信息交换和信息安全为突破口,组织各有关单位共同贯彻实施一系列相关标准规范。第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已建系统与在研系统的有效集成。《体系结构》是指挥自动化系统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所涉及的技术内容都与“一体化”要求密切相关。它针对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规律,从加强系统顶层设计出发,从对全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处理、信息传送、信息建模及元数据、人机界面和信息安全五个方面,对系统各要素进行描述和规范,具有继承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各部门按照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共同贯彻实施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必将推进整个系统向一体化目标迈进,从而增强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
随着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系统工程标准化已成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的重要支撑点。所谓系统工程标准化,就是将谋取 “系统最佳组合效益”的系统工程理论和以“统一、协调、简化、优选”为内涵的标准化活动,在系统工程建设实践中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发挥合成效应。系统工程标准化,综合反映了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所提出的“统一、合成、高效、系列化、通用化”等要求。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已发展为跨部门、多领域、面向诸军兵种综合应用的一体化建设,这一特点决定着标准化工作必须纵观全局、统筹规划、总体设计,采取自顶向下的方式,分步分工实施。
《体系结构》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渐进获取法”、“快速原型法”等科学的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发展目标、发展对策、应用环境、技术体制、管理要求和思想方法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整体发展的思路。
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存在着历史性差距。借鉴外军C4ISR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提高起点,实现跨越发展。海湾战争以后,美军认真总结了C3I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针对陆、海、空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系统自成体系,互操作性差,呈“烟囱式”发展,效费比低等问题,设立专门机构,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资金对系统进行集成和整治,将作战需求、系统功能设计、技术实现和标准化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面向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功能完善的一体化C4ISR系统。我军当前面临的问题,与美军等发达国家军队早期出现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系结构》正是将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有:坚持面向“总体设计”,提出综合标准化要求,提高系统研制起点;强调“共同执行”,在统一指导下,各部门共同执行相关标准,确保系统实现“三互”;突出“最低限度”,提出系统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的标准最小集,各军兵种分系统建设还可根据特殊需要,相应提出具体的技术、管理要求;适应“动态发展”,根据系统发展的渐进性,寻求有限目标和阶段成果的发展对策。
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已进入整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标准化工作已越来越成为系统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回顾过去,在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中,既有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取得整体效益的经验,也曾有过部分单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效益的教训。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继续深化对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和组织运用问题的研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不断改革与创新,努力开创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新局面。
没有统一的技术体制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严重制约指挥自动化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
必须确立一体化的技术体系结构
●海军司令部通信部 陈国和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系统对抗特征越来越明显,联合作战能力将是军队作战能力的根本标志。未来联合作战,首先是一种信息上的“联合”。信息网络将众多军兵种的武器系统、各种作战要素、分散的作战单元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战争这台机器能在更大的范围联结、互动,呈现出兵力群数量多,作战强度大,组织指挥与协同复杂,指挥方式方法转换频繁,新一代高技术武器对战场信息保障依赖性大等特点。参战部队信息获取、处理和分发信息能力的强弱,将成为联合作战胜负的关键。因此,迫切需要确立诸军兵种一体化的技术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确保联合作战中获取制信息权,满足实际作战需要。
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与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将对夺取和保持战场制信息权带来困难。针对目前出现的条块分割、自主开发、 “三互”能力弱等现象,军委和总参首长曾多次强调,没有统一的技术体制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严重制约指挥自动化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必须首先确立一体化的指挥自动化技术体系结构。
坚持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是搞好指挥自动化建设的前提。如何加大统管力度,除了加强组织领导和有效的协调外,还应当有一个能够在统一技术体制、统一标准方面用于规范、指导全军指挥自动化一体化建设的技术文件。《体系结构》的适时颁发,使得指挥自动化建设从系统方案论证、总体设计、研制开发,到系统质量检验和装备购置,有了可遵循的技术标准和结构模型,可操作性较强,将从技术体制上保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的落实。
美军于1995年成立了由参联会、各军种和国防部各厅局代表组成的C4ISR一体化任务委员会,专门筹划C4ISR系统体系结构,1996年颁布了“C4ISR体系结构框架”(第一版)。作为国防部的政策指示和指导指令,1997年又颁布了第二版。美军要求,从最顶层到基层的系统,都必须遵循这一体系结构框架,要在诸军兵种和总部各厅局形成一套统一的描述、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及技术标准。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现在,我军颁布的《体系结构》,包括技术参考模型、通用应用服务、应用支撑平台和外部环境,涵盖了软件、硬件和逻辑结构等内容,是一套较完整的技术指南。我们应当结合实际,查找问题,看哪些相符,哪些还不相符,努力克服前进中的问题。今后,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已建系统改造升级,都必须以《体系结构》为准绳,遵循全军统一的技术体制和标准,确保系统优化设计和与全军系统互连互通,凡未列入《体系结构》的标准和数据格式不得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系统运用的不断深入,要及时验证、反馈信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系结构》。
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是指挥自动化装备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减少重点建设,缩短研制周期,缓解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
努力提高系统“三化”水平
●二炮司令部通信部 王连生
《体系结构》是在总结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经验基础上,借鉴外军C4ISR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成果,提出的具有我军特色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标准化技术纲要。它的发布实施对于促进指挥自动化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通用化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同一单元的使用范围,这种通用化单元可以是系统、分系统或设备。系列化是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将分系统、设备按照对形式和结构的需要作出统一规定。组合化(模块化)是在一定范围内对不同产品进行功能分解并设计出标准模块,按要求组成不同产品。“三化”体现了当今世界高科技军事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系结构》针对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要求,提出了一种面向系统顶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将有力推动系统“三化”工作,为实现指挥自动化装备的抗毁重组功能奠定基础。
在指挥自动化装备建设中,通过推行“三化”,集中力量发展基本型,合理使用派生型,实现“一机多用”、“一机多型”,不但可满足多层次需要,而且减少或消除了同一水平的重复研制。同时“三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利用现有成果,减少设计和试验,节省经费,缩短研制周期,降低风险。可以说“三化”是综合解决指挥自动化装备发展中高投入要求与经济承受能力等诸多矛盾的战略举措,也是解决装备多样化需求与批量生产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同时还是提高作战效能的有效途径。《体系结构》提出统一的技术体制,为实现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和“三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不管是通用化、系列化产品的实现,还是对不同产品的模块分析和分解,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没有标准化,不可能设计和生产出一系列通用模块,也不可能设计出可供“三化”使用的零部件及标准接口。为保证“三化”的实现,系统的应用支撑平台、通用接口、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等必须严格执行《体系结构》所规定的技术标准,以便为系统的方案论证、总体设计、研制开发、质量检验和系统集成提供标准依据。
指挥自动化装备“三化”建设,一方面要继承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系结构》既适用于新系统研制,也适用于对原有系统的改造。它在为新装备研制确立技术标准的同时,也为现有装备的升级指明了技术改造的方向,有利于指挥自动化建设成果的继承和创新。贯彻实施《体系结构》,必将促进指挥自动化装备“三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提高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三化”水平。
战区指挥自动化建设必须由分散向统一、由单一向综合、由科研试验向实战应用跨越,实现多向并轨,无缝衔接———
把握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
●沈阳军区司令部通信部 高德福
纵横交融。目前,战区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必须注意解决标准不统一、技术不规范、相互不兼容、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加速实现横向纵向一体化。而解决横向纵向一体化问题,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自顶向下组织建设,上级系统对下级系统提供约束,下级系统对上级系统提供支持,上下之间形成无缝连接。为此,首先应抓好战术系统建设。师、团以下部队是遂行作战任务的基本战术单位,战略、战役系统必须依靠战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源,并依靠战术系统最终实现对部队的指挥控制。因此,应当使指挥自动化系统尽快向一线作战部队延伸。其次应抓好野战系统建设。科索沃战争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在现代防空袭作战中,必须解决部队的野战生存和指挥控制问题。应集中力量建设适应各种环境下使用的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动中通”、“野外联”。再次应抓好主战武器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指挥自动化系统必须与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与主战武器平台对接,使指挥自动化系统能够对主战武器平台实施不间断控制,武器平台的各种信息能够自动提供给指挥自动化系统。
多向并轨。近年来,战区指挥自动化建设呈现出多头并进的局面,有业务主管部门“统建”的,有各业务部门“分建”的,还有各单位“自建”的。欲使这些系统发挥整体效能,必须按照《体系结构》进行并轨。一是抓好“自建”系统的标准化改造,使其与全军“统建”系统接轨。对符合标准的将其纳入装备保障系列,作为“统建”系统的有效补充。二是抓好“分建”系统的综合集成,使这些分系统在为本部门提供服务的同时,成为战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综合系统提供功能支持。三是抓好“统建”系统的扩充完善,使其成为各级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主体,满足各级实际需要,并能有效地将“自建”、“分建” 系统吸纳进来,起到合纵联横的纽带作用。
全向契合。实现战区指挥自动化,是一个涉及建设、管理、训练及使用于一体的整体概念。首先应按需建设。使用部门充分发挥需求牵引作用,提供详细、具体的使用需求。建设部门按照作战需求,依据《指挥自动化建设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体系结构》确定的标准,组织系统建设,做到需要什么就建什么。其次应依法管理。依据系统运行规律,建立健全系统运行、使用管理、安全保密等各项法规,按照《指挥自动化条例》明确的职责分工实施管理,防止多头共管打乱仗。再次应按纲施训。将指挥自动化训练内容纳入首长机关合成训练,统一规范训练内容,明确训练标准,按纲组织训练与考核验收,进一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做到部队使用什么就训什么。最后应列装使用。必须按照装备体系从上到下统一规范,做到装备什么就用什么。凡推广使用的列为正式装备,凡未通过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不得投入使用,更不能联网运行。通过全向契合,努力形成一个建设、管理不分家,训练、使用相一致,全局、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为实施战区联合作战提供高效、综合、一体化的指挥自动化系统。
解决各级、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问题,有利于形成综合集成、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
联合作战的技术基石
●总参某研究所 蒋晓原
未来高技术战争的突出特点是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谁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整个战场态势和其它相关信息,就能有效指挥诸军兵种各种打击力量,夺取战场主动权。指挥自动化系统是获取信息优势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我军作战能力的倍增器。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基本上是先从各军兵种或某一系统开始,由各军兵种和业务主管部门分工组织建设,通常对联合作战需求考虑较少。现在,必须着力解决各级、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问题,形成综合集成、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为此,应当从顶层设计入手,确定各军兵种与各系统之间必须遵循的技术标准,使分工建设的各级、各类系统实现一体化与最优化,以满足联合作战要求。
最近颁发的《体系结构》,是为保证各级各类指挥系统之间实现信息“无缝隙”流动和互操作性,以及相关体系结构之间的兼容性而确定的需共同遵循的规则,包括系统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以及相关标准等。其着眼点是:明确信息传输、交换和处理的规则和标准;充分考虑指挥与作战平台和网络连接的需求;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逐步淘汰陈旧、落后的技术和相关标准;尽可能采用商业标准、工业标准和技术,减少对专利技术的依赖。
《体系结构》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分为作战使用、通用服务、支撑平台和外部环境等。作战使用是完成作战任务所需的具有各种特定作战功能的软件;通用服务包括了可标准化、适应不同作战任务的应用软件;支撑平台由操作系统服务和基础服务两部分组成;外部环境包括通信实体、信息交换实体和用户实体。它们分别采用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商业标准。尽可能促使各军兵种指挥自动化系统在技术与标准上的统一,提高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相关体系结构的兼容性,减少技术风险,降低成本,加快系统一体化建设进程。
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⑵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是什么
新型战场体系建设是加快推进部队转型,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重要任务,应着眼部队改革调整和遂行使命任务需要,按照体系建、建体系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战场体系建设规划设计,突出一体化联合作战需求,突出军事斗争准备,突出新型作战力量运用。
突出边防战场体系建设,瞄准未来筹划好各方向、各领域战场体系建设的目标蓝图和实现路径,着力构建重心向外、立体多维、相互策应、全域支撑的新型战场体系。
(2)武器装备体系作战需求分析框架研究扩展阅读:
特点:
武器装备体系具有自己的特点,最典型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对抗性。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武器装备体系研究的核心与重点应该是其内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通过这些相互关系产生出来的整体涌现性,而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甚至不同时代的武器装备主要是通过信息建立起互相的联系和作用。
由于国情军情不同,这几种选择,各有各的道理,但从实践情况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休克式”快捷,但需要大量财力投入,一般国家不敢干也干不起。“渐进式”稳妥,但只能在发达国家后面跟进,难以有大的作为。
“复合式” 既积极又稳妥,比较可取,可以边开发边改造边形成战斗力。 这三种办法,有的我们可学,有的不可学,有的是我们学不了的。我军处于后发之势,要想实现跨越,完成好双重历史使命,而不是在发达国家后面尾随或跟进。
⑶ 军队信息体系建设指什么
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努力使我军信息化水平与履行使命任务的要求相适应。要坚持需求牵引,把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全面准确地理解体系作战能力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增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自主创新,把学习借鉴外军与保持我军特色统一起来,立足国情军情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要坚持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抓好关系全局、影响重大的关键项目,加强侦察情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武器装备系统、战场环境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军队信息化水平整体跃升;要坚持军民融合,把军队信息化建设深深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推进信息化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信息技术资源体系的军民融合。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经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开始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
教学重心向新的战场需求转移
院校教学内容体系一定程度存在着信息技术学科与指挥专业相互独立、教学内容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训练脱节、体系作战教材针对性与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与体系作战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效益。因此,转移教学重点,增强教学针对性,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拓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指挥专业内涵。随着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素质已成为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核心素质。作战指挥专业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交融,是指挥专业建设的必然趋势,必须在抓紧指挥专业信息化改造的同时,大力加强信息类学科专业建设,找准指挥专业与信息学科的结合点,在指挥专业中融入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装备等知识,拓展指挥专业信息化内涵,促进信息学科与指挥专业的交融互动,改变片面强调指挥或片面强调技术的指挥专业建设模式,打好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基础。深化以体系作战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改革。在转移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学内容与体系作战能力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把现代信息系统作为体系作战教学的重要基础,把提高体系作战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围绕体系作战的筹划、指挥、协同和保障,突出战术与技术、指挥与管理的知识融合。一是要打牢体系作战基本理论。这是组织实施体系作战的重要条件,课程重点是体系作战理论、外军体系作战实案、联合训练为主。二是贯穿现代军事信息技术。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特点、规律、作战方法和技术需求,将电磁基础、频谱管控、指挥控制、军事通信、计算机应用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决策、信息运筹、信息对抗等知识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培养体系作战所必需的信息素质。三是要注重全局运筹谋划能力。围绕统筹协调诸军兵种参战力量、统筹安排各个战场的作战行动、统筹谋划体系作战阶段转换三个重点,培养指挥员正确判断和处理体系作战问题的宏观意识、战略头脑、前瞻性眼光和谋略水平。四是突出体系作战指挥业务。围绕战场作战业务,重点突出分析判断作战情况、制定作战决心、组织作战实施、控制协调作战行动等实践性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加强以实用为导向的体系作战教材建设。按照紧贴实战、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质量的原则和教材建设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要求,以教学的体系性和针对性建设为核心,深入研究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确定教材建设的类别、名称、内容和适用对象,避免教材内容陈旧、交叉、衔接不紧密,形成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等科学配套的教材体系。文字教材建设应既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充分反映知识在未来战争中的具体应用;多媒体教材应忠于主教材,并融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做到构图取景有较高的艺术性;网络教材要借助自身特有的双向互动功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尽可能纳入更多的信息,以适应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对诸多知识的需求;其他辅助性教材应围绕体系作战指挥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可读性、易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学员自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创造与未来战场接轨的训法体系
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全军院校的共同任务,单靠某一所院校或某一种方法是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目前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信息化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培训效益比较低,创新教法训法是当前提高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重要课题。
探索实行横向流转的教学模式。横向流转是指在培养适应体系作战指挥人才时,将陆军、海军、空军和二炮学院实施“两层、四校”流转式教学。一方面是把“基本层”学员的体系作战教学固定在本军兵种院校进行,教学力量立足于本院校,必要时可协调其他军种院校教员流转教学;另一方面是“提高层”学员应打破军兵种界限,统一调学、混合编班、分处四校、同步流转,让学员到不同军兵种院校进行分课题流转教学,流转教学结束后,集中到一所院校或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联合演练,以拓展目前的军兵种交叉培训模式。
推广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作战指挥教学应形成“基础理论专题式教学、应用理论案例式教学、前沿理论研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灵活运用“两案对抗式”、“角色扮演式”、“易地互动式”等方式,采取教员引导控制、学员讨论激励等提高案例教学质量;通过小班化研讨、集中交流、精讲多研等方式,打造专题研讨教学特色,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采取“无原案、分方向、小班作业、集中研讨”等方法,加强想定作业教学,提高学员分析、处理、判断、决策能力。
创新着眼提高效益的组训方式。按照内集外联、体系集成的思路,强化编组训练、要素训练和对抗训练,逐步扩大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化训练方法。一是开展多装备组合套训,将各种信息化装备操作使用与管理维护技能设在一定的复杂战场环境和作战背景下,进行指挥和操作的一体化训练,解决指挥训练和技术训练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二是开展多科目交叉联训,合理配置各科目训练时间,整合不同层次不同课题,按体系作战进程组织多科目融合训练,变各兵种科目单一训练为体系作战条件下任务牵引式集成训练。三是开展多方式并用合训,按照先应用后基础,以应用带基础的思路,按作战编组加强谋略训练,按作战要素加强指挥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对抗性训练和指挥协同训练。
扩大多方合作的实战化演练渠道。加强不同军兵种院校、院校与部队之间的实战化联合演练,统一制定教学训练计划,力争使体系作战教学实践能够与部队演练活动同时同地开展,形成“联合组织、联合导调、联合训练、联合考评”的演练模式。如果在同地组织联合演练难度较大,则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网络化异地分布式联合演练,共同预设方案,模拟生成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环境,科学设置危局、难局和险局,加大双方对抗演练的难度和强度,使学员在应付各种复杂局面中与部队官兵一起练程序、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共同提高体系作战指挥能力。
⑷ 军事高技术基础技术主要包括
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复在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期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它包括五种类型的技术:1、侦察监视技术,2、精确制导技术;3、隐身伪装技术;4、指挥自动化技术;5、航天技术。
⑸ 联合作战七大装备体系
武器装备体系是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指导下,按照建设信息化军内队、打赢信息或战争容的总体要求,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点和规律,为发挥最佳的整体作战效能,而由功能上相互联系、性能上相互补充的各种武器装备系统按一定结构综合集成的更高层次的武装装备系统。请采纳
⑹ 关于“构筑科学有效平台,努力形成军事训练新常态,促进提升新装备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的发言稿
强军必须兴训,兴训贵在创新,改革重在突破。我军在长时间缺乏实战检验和国家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战争威胁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投身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这一开拓性的伟大军事实践,才能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打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一、深刻认识训练演变客观规律,科学把握训练转变时代方位
1、信息化训练是发展的必然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战斗力生成模式,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性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天然具有的渗透性、联通性和融合性,已使军队战斗力的生成机理和基本形态,具有了主导性、突变性甚至革命性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大趋势面
前,依然沉浸于机械化条件下训练的渐进性和长期性,看不清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所带来的突变性甚至革命性推动作用,只会因彷徨徘徊导致战略机遇的痛失。
2、作战需求强制牵引训练状态转换
历史上,以昨天的作战经验指导今天的训练,曾酿成战争史上众多不堪回首的惨痛教训。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军事训练已不再由战争“被动牵引”,而越来越多担负起未来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设计”和“验证”任务。面对这一跨越性的军事发展趋势,训练的作用正沿着信息化战争发展方向革命性跃升。既然已经确立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既然已经看清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客观需要;既然已经认定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是我军训练发展的时代主题,
就应该勇于吹响信息化条件下训练进军号,毫不犹豫、只争朝夕地把部队信息化建设探索成果集成、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切实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提高部队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在未来信息化作战需求牵引下,当前训练状态的革命性转换,既是趋势性的,又是现实的;既是强制性的,又必须是自觉的。
3、以训练转变推动军队整体改革
充分发挥训练的中心作用,能够实现部队战斗力较快提升,促进部队全面建设科学发展。
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军队建设成果难以直接接受战争实践检验。如何使军事训练比
较真实地“代表”战争实践,对各项建设成果行使“检验”职能,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和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紧迫课题。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对中国特色军
事变革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效的训练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检验完善作战方案、优化部队体制编制、促进武器装备研发和培育官兵战斗精神,这是打造我军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必须,也是部队全面建设迈向信息时代的强烈需求。
二、核心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关键是创新信息化训练模式
1、按战斗力生成机理创新训练模式
训练模式是指从训练实践中总结、提升,用以规范、指导训练组织实施的基本方式。创新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能,历来都是训练改革的不懈追求。从这一角度研
究,我们当前深化训练转变的核心,就是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而拓展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关键,又在于创新发展信息化训练模式。这是科学生成信息化战斗力
的革命性创造,也是训练领域能动的深刻实践。
2、训练模式创新是改革的突破口
纵观我军训练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训练改革,都是以训练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的。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革命战争年代训练的主要特点,训练模式是“以战代训”,强调作战实践对训练的直接牵引。新世纪新阶段,信息化战争形态根本改变
了传统战斗力生成模式,必然要求训练采用不同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时期的训练模式。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新训练模式的灵魂。
3、创新训练模式的必由路径
创新训练模式的基本途径,是按照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生成机理,推动我军组训体系、内容标准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训练环境的全面优化和改革。这既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实现战斗力诸要素组合方式变革的原动力。
4、训练模式应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
目前,我军已初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模式雏形。这就是以联合训练为背景,依托信息网络平台,以集成训练为途径,按照单装抓精准、单元抓合成、要素抓联动、体系抓融合的方法,最终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这一训练模式雏形的核心是改革训练内容,以创新联合训练体系引领诸军兵种训练内容改革,按照信息化条件下联合军事行动需求、信息流向、网络体系结构和战
斗力生成规律内在要求,先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作战体系集成训练,后全系统全体系联合训练,实现各单元、各要素、各体系在作战效能上的有机融合。这一新的
训练模式,在我军一些军兵种部队训练中其实已具有一定基础,关键在于如何以信息主导实现体系化和模式化,如何按信息流程谋求更大体系范畴的“联合”与“融
合”。
三、破解制约训练发展瓶颈难题,探索我军特色兴训强军之路
1、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矛盾
我军训练领域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观念滞后、机构臃肿、职能交叉、训考不分等深层次矛盾,与新的训练模式不相适应,严重制约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
形成。如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突破原有生产关系,信息化训练模式生成的“新质”战斗力,也必然强制性地变革传统训练体系,从源头上解决训练领域的结构性矛
盾。
2、呼唤信息化训练新观念
坚持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战斗力标准,坚持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是部队的中心工作,也是重要治军方略和管理模式的战略指导,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为重要切入点,科学解决部队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从基于安全威胁、基于作战任务的被动训练指导,向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能力,主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全面履行使命任务的观念转变。全面拓展军事训练本质内涵,切实增强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满足国家发展和利益拓展需求,发挥军事训练战略威慑功能,切实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效益。
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以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引领深化训练转变实践,支撑持续兴起的训练新热潮。联战必须联训。聚焦联合训练这个我军战斗力生长链条最关键、也最薄弱的环节,突出指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聚合各类作战单元、各项作战要素、各种作战系统,有效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训练效益始终应是衡量训练质量的重要标准,反对偏重“产出”而忽略成本。既应对训练改革方案充分论证和试验,又应对训练实践实施严格成本核算,避免“歧路”建设和铺张浪费,杜绝演习“演戏”和各种形式主义。
紧密跟踪世界军事领域最新进展,客观认识我军与外军训练差距。既反对闭关锁军、拒绝学习,也不盲目崇外、照搬照套,立足我国和我军实际,走出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路子。
2、构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体系
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迫切需要健全完善训练法规制度,创新优化训练机制。
强化指导,完善训练法规制度。
理顺职能,改革训练管理机构。
效益优先,规范训练运行机制。
战训一体,缩短平战转换时限。
3、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把实战化对抗训练作为检验部队战斗力的尺度。实战打赢始终是推进训练创新“根”和“魂”。
应围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能力,改革训练考核办法,建立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标准和考评机制,以考促训、以考促建、以考促战,
使实战化对抗训练真正成为提升训练质量和推动训练发展的强力杠杆。
四、构建信息化训练需求环境,打磨信息化作战实战能力
1、大力营造信息化训练大环境
作为军事训练五大要素之一的训练环境,在机械化条件下训练中曾始终被置于次要地位。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和信息化战场环境日益复杂,传统训练环境已严重制约信息化训练的展开、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训练目标的实现。
2、由基于场地向基于环境转变
机械化条件下训练,重在提高以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为主的作战能力,训练保障重点放在与之相适应的场地上。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训练重点拓展为提高情报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电子对抗、
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必须尽快实现由基于场地保障向基于环境构设的观念转变,科学构建信息化训练环境,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提供有
效依托,为提高信息化训练质量提供坚实基础,最大限度满足未来作战环境的强制性要求,努力实现“仗在什么环境下打,兵就在什么环境下练”。
3、以“三化”为基础建好硬环境
当前训练仍缺少要素齐全、贴近实战的硬环境,导致部分训练与实战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以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为基础,加快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硬环境建
设,通过信息化改造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使“三化”有机融合,构建异地分布、功能一体、多场联动、开放共享的训练硬环境体系,使受训者能够全方位“进入”
逼真战场环境。
4、以战斗精神为主线营造软环境
信息时代,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奉献牺牲的价值追求,多层次道德评价模糊尚武精神的时代内涵,多品位文化生活干扰军营文化的主旋律,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冲
击训练动力。应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营造尚武精艺的浓烈氛围,激励军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家安全威胁,肩负党和人民的殷殷重托,每
一个当代军人、每一支部队,只能奋发进取,勇敢投身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伟大实践,打造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国家民族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⑺ 陆军压制武器主要包括
近年来,中国各军种发展突飞猛进。
首先从大炮说起,1332年元朝中国军队就装备了世界最早的火炮“青铜火铳” 要说玩大炮中国人才是祖宗。美M270多管火箭系统的发射箱可以携带12枚火箭或两枚MGM-140 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导弹,前者携带有导引或无导引的弹头射程才42 km,战术导弹的射程只有300km远。
中国陆军的卫士2是目前解放军口径最大,射程最远的火箭炮,六联装 最大射程可达480公里 火箭弹直径406毫米,杀伤半径在450米以上。
PLZ一05 155毫米52倍口径自行榴弹炮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立项。自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之后,中国陆军的主力身管压制火炮已将口径标准改为155毫米。可靠度、性能、射程、单价都优于竞争对手——美制M一109A6。
美国陆军步兵也不咋样,近百年的老寿星还在当着火力支柱的角色。M2勃朗宁机枪俗称0.50重机枪,是由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大口径重机枪,没错是勃朗宁老爷子的作品 从1921年开始已在美军中服役近百年,结构上依然没有大的改变 重量依然是50多公斤! 中国的.50机枪才20多公斤!
89式12.7mm重机枪是解放军现役步兵分队远层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该枪以26.2千克的全重,成为世界上最轻的现役12.7mm重机枪。
中国主力榴弹发射器QLZ87的特点是重量轻,轻型全重12kg,重型全重20kg,比美国Mk19轻70%!
美国陆军的M1坦克各项技术均处于世界先列,但是其120MML44火炮各项性能已经落后了。用贫铀弹1000米上最大穿深也就800MM左右,而且M1坦克几十年都没造新货,全是在用老坦克缝缝补补的“改进”。
⑻ 1浅谈现代兵器发展趋势2浅谈现代战争中各种武器的综合运用使作战模式趋于立体化
常规兵器工业是军事工业中最早出现和形成的一个行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冷战结束后,世界常规兵器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在兵器工业中的应用使现代兵器工业进一步高技术化,同时兵器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进一步集中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兵器工业上遇到了更高的技术门槛和资金困难,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兵器工业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国军事霸权的科技产业基础不断提高,其他国家在建立独立自主的国防能力方面遇到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世界常规兵器工业发展现状 现代常规兵器工业是以设计、试制和生产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弹药、枪械、反坦克导弹、防化器材、工程破障器材以及侦察、信息处理、指挥装备等常规武器装备为主的工业体系。根据德国《军事技术》杂志2002年第一期发表的“2001~2002世界防务年鉴”统计(见表1),按国家计算,世界上能够生产坦克的国家(地区)有31个;能生产装甲车辆的国家(和地区)有47个;能生产火炮的国家(地区)有52个;能生产轻武器的国家(地区)有64个;能生产弹药的国家(地区)有94个。按各洲计算,世界上能够生产主战坦克、装甲车辆、火炮、轻武器和弹药的国家(地区)以北美洲所占比例为最高(100%),欧洲次之。根据美国《防务周刊》公布的“2000年世界军工公司100强”,有一半以上公司涉及兵器产品,其中,前30家大公司(除日本和以色列各有1家外,其余全为美国和欧洲的公司)有90%涉足兵器产品,前10家大公司(其中7家是美国公司,2家法国公司,1家英国公司)100%生产兵器产品。因而,世界常规兵器科技开发和工业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均主要集中于北美和欧洲,更确切地说,主要是集中在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军事大国。在其他地区,拥有较强常规兵器科技工业能力的国家虽有,但数量有限,如:亚洲只有日本、以色列、印度、韩国等国相对强一些。 二、世界常规兵器工业的结构与产品 1、坦克行业 由于坦克装甲车辆装备质量和数量是一个国家陆军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国均以有国产主战坦克来显示本国的军事和军事工业实力,如美国的艾布拉姆斯坦克,俄罗斯的T-80 、T-90坦克,德国的豹-2坦克,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英国的挑战者2坦克,日本的90式坦克,印度的阿琼坦克,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韩国的K1A1坦克等,所以,坦克装甲车辆行业是各国兵器工业领域最重要、最庞大的行业。 美国坦克行业主要由国有私营兵工厂构成,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经营的莱马坦克总装厂是美国唯一一家坦克总装厂,底特律兵工厂是坦克总装厂的配套企业,生产坦克车体、炮塔、底盘。俄罗斯坦克生产主承包厂商有捷尔任斯基乌拉尔车辆厂、基洛夫股份公司、鄂木斯克运输机械厂等。德国坦克总装企业有克劳斯·玛菲公司-韦格曼公司和克虏伯·马克公司两家;法国主战坦克的研制与生产几乎由国有的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公司垄断,此外,私营的克勒索-卢瓦尔工业公司有能力进行AMX-13坦克系列的总装;英国坦克行业的总承包商有阿尔维斯-维克斯公司、利兹皇家兵工厂、皇家军械防务公司火炮和车辆分部等;日本唯一的坦克生产厂是日本三菱重工的相模原制造所。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坦克发展了三代。一代坦克,如美国的M48、英国的逊邱伦,二代坦克,如美国的M60、德国的豹1、法国的AMX-30、日本的74式和以色列的梅卡瓦等,三代坦克如美国的M1及其改进型、德国的豹2及其改进型、法国的勒克莱尔、英国的挑战者2、日本的90式等。从装备情况看,除美国陆军已全部换装为第三代的M1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外,包括俄罗斯和德、英、法等军事强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目前仍装备有一定数量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主战坦克。各国在积极进行第三代主战坦克现代化改造的同时,也在加强对新型地面主战武器的系统概念、总体方案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比如,美国在研制未来战斗系统(FCS);英国发展未来快速有效系统进入招标,法国也启动了方案与FCS相似的新项目。 2、装甲车辆行业 装甲车辆同坦克行业一样,参与分系统和零部件生产的企业众多。美国装甲车辆行业的总装企业有4家,即联合防务公司、卡特皮勒公司、AM通用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装甲车辆行业的配套企业约有20多家。俄罗斯的主要承包商有鄂木斯克运输机械制造厂、鲁布佐夫斯克机械制造厂、库尔干机械制造厂、阿尔察马斯机械制造厂、图拉装甲厂等;德国装甲车辆的主合同商有波尔舍公司、克虏伯·马克公司、蒂森·亨舍尔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英国装甲车辆的总承包商有皇家军械防务公司、沃斯珀·桑尼克罗夫公司、阿尔维斯-维克斯公司等;在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履带式装甲车辆的主导企业,克勒索-卢瓦尔工业公司与雷诺防务公司是VAB装甲车系列及AMX-13装甲人员输送车的总承包商。 目前,世界各国列装的步兵战车均采用履带式,典型产品主要有:美国的M2A3布雷德利、俄罗斯的BMP-3、英国的武士2000、德国的黄鼠狼、瑞典的CV9040、意大利的标枪等,这些步兵战车在火力、防护力以及指挥与控制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进入21世纪,为提高部队的快速部署和机动的能力,不少国家研制并装备了新型轮式装甲车。美国陆军选定以轮式的LAV-Ⅲ轻型装甲车为基础发展过渡性部队主装备——斯特赖克过渡型装甲车;德国确定用新型SPz-3步兵战车取代黄鼠狼-1步兵战车;法国的新型步兵战车VBCI 8×8初步成形。 3、火炮行业 美国火炮行业约有50家总装企业和配套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是沃特弗利特和岩岛兵工厂2家国有国营火炮总装厂。这两家陆军火炮总装厂都拥有雄厚的科研生产力量,从而保证其在火炮生产领域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外,私有私营的联合防务公司、哈斯科公司的BMY战斗系统分公司、环境计算机集团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是火炮行业的重要企业。俄罗斯的主要企业有巴里卡迪国营生产联合体、电子机械联合厂、摩托维里哈厂联合体、国家合金科学工业公司、叶卡捷琳堡火炮厂、沃特金斯克厂等。其他军事大国中,火炮研制、生产能力较强的国家及公司企业有: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和毛瑟公司,英国的维克斯公司、皇家军械防务公司的诺丁汉皇家军械厂、维克斯造船与工程公司的军械分部等,法国的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公司,日本制钢所以及瑞典的博福斯公司、南非的军械公司等。 现装备各类火炮口径多,品种也多,以美国为例,现装备有十多种口径、型号或系列的各类身管火炮、两种多管火箭炮。多管火箭炮,典型产品有俄罗斯装备的飓风和旋风火箭炮,以及美、英、法、德、意等装备的M270式多管火箭系统。现装备的高炮代表产品有德国猎豹双管自行高炮系统、瑞士空中盾牌35mm高炮系统等。弹炮一体防空系统综合了高炮和导弹的优点,许多国家都利用成熟的小口径高炮,配装先进的防空导弹,组成性能良好的弹炮一体防空武器系统。 4、轻武器行业 世界上能生产高质量轻武器的国家很多,能生产轻武器的企业更多。美国轻武器行业约有20多家企业,40%是国有国营公司。主要企业有8家,即联合研究公司、萨科防务公司、FNMI公司、史密斯·韦森公司、美国连珠武器公司、匹卡丁尼兵工厂、斯图姆·鲁格公司和柯尔特武器制造公司。俄罗斯的主要企业有杰格佳廖夫厂、依热夫斯克军械厂、科夫罗夫机械厂、维亚茨克·波利亚内机械制造厂等;德国生产轻武器的企业很多,最重要的有毛瑟公司等。 目前,国外单兵作战武器已向综合作战武器系统发展。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实施单兵综合防护系统(SIPE)计划、90年代初提出“21世纪地面勇士”计划以来,已形成了包括作战武器、头盔、单兵计算机、防护服和微气候空调/能源分配多个子系统的单兵作战系统;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都在实施了未来士兵综合作战系统计划。美国最近提出的“目标部队勇士”计划是现有“地面勇士”计划的延续,将进一步减轻下车作战步兵的负担。 5、弹药行业 美国弹药行业约有9家弹药厂和十几家火炸药与推进剂的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9家弹药企业中,3家是国有国营,6家是国有私营。弹药行业的主要企业主要有陆军湖城弹药厂、衣阿华陆军弹药厂、阿克辛制造公司、普利迈克斯技术公司、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萨科军品公司、CIC国际公司、派恩布拉夫兵工厂、隆斯塔陆军弹药厂、密西西比弹药厂、米兰陆军弹药厂等;俄罗斯弹药行业的主要企业有图拉弹药厂、三角旗国家生产联合体等;在欧洲军事大国中,德国共有弹药企业20多家,最主要的是迪尔公司、莱茵金属公司和布克化学技术公司;火炸药企业约16家,主要公司有诺贝尔火炸药公司、瓦萨克化学公司等;英国弹药的主承包商有BAE系统公司皇家军械防务公司、亨廷工程公司等;在法国,弹药的研制和生产基本由GIAT和SNPE两家公司垄断,若干生产枪炮弹药的私营企业都已被GIAT收购。在其他国家中,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瑞典博福斯公司等也都有较强的研制、生产能力。 近些年弹药发展的特点是:将功能单一的炮弹改用多功能战斗部,使其能攻击多种多样的目标;采用底部排气技术、火箭增程、复合增程技术等来提高大口径炮弹射程;大力发展子母弹技术;研制攻击坚固目标和深埋地下目标的战斗部;将制导技术引入常规弹药提高炮弹、火箭弹的打击精度。所以,就弹药产品结构来看,所表现出的特点是:弹种数量迅速增加;具有精确打击能力的弹种越来越多;远程、增程弹种不断涌现;功能各异的特种弹(炮射侦察弹、毁伤评估弹、巡飞弹)层出不穷。大口径火炮弹药,无论从装备还是从研制看,均呈多弹种齐头并进的局面,各发挥各的功能,互为补充。炮弹、火箭弹、航空炸弹和地雷都有子母弹弹种。为实现远程打击,火箭增程弹已成为美国榴弹炮用远程弹药的主要弹种,许多国家正在研制能够打得更远、更准的弹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制导技术的成熟,很多国家研制并装备了制导炸弹,电视制导、激光制导、红外制导、雷达制导和GPS制导的航空炸弹相继出现,并在近期的一些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激光制导炸弹已发展了三代产品,现装备与生产的是第二代和第三代产品,主要有:美国的宝石路II和宝石路III、法国的玛特拉系列、俄罗斯的KAB-500L和KAB-1500L等。航空火箭弹主要装备在强击机、歼击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上,是对地攻击的重要武器。迄今,已有美、俄、英、法、意等10多个国家的空军装备有20多种航空火箭弹。 6、军用光电、电子行业 军用光电、电子装备产品范围广泛。美国的主承包商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雷声公司、利顿工业公司等等;俄罗斯军用电子行业的主要企业有扎尔戈斯克光学机械厂、罗斯托夫光学机械厂、新西伯利亚仪器制造厂、科夫罗夫电子机械厂、喀山光学机械厂、依热夫斯克圆顶电子机械厂等;德国生产兵器光电装备的企业主要有卡尔·蔡斯公司、埃尔特罗公司、不莱梅电器专用公司;英国的主承包商有BAE系统公司、通用电气-马可尼雷达与防务系统公司、曾格莱琪防务系统公司、普莱西公司等;法国军用光电电子行业主要企业包括泰利斯公司、激光工业公司、测试仪器制造公司、GDI模拟公司、塞尔日-达索电子公司、萨吉姆公司等。 军用光电、电子器材包括用在现代武器平台和武器系统的光电、电子器材,以及外在的、网络状无缝连接的更庞大的系统,如美国陆军作战指挥系统、C4ISR系统等,仅用在武器平台和武器系统上的就有军用光学装置(望远镜、瞄准镜、潜望镜等)、微光夜视装置、红外热像仪、激光装置、导航定位装置、雷达、火控系统、通信装备、车辆综合电子系统、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等,它们对于提高每一个平台和武器系统的信息能力、在网络环境下作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些器材和系统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三、世界常规兵器工业的发展趋势 1、世界常规兵器工业将会继续进行结构调整 由于世界军火市场竞争激烈,军火公司通过合资经营或收购、兼并进行重组具有实现优势互补、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搞活企业等好处,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通过合(兼)并开拓军贸市场,促进军品销售。在军工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向是集中核心业务。军工企业集中核心业务,把大量辅助任务转包出去,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节省工时,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法国GIAT采用这一策略,只承担大型武器系统的研制和总装,将零部件、子系统等业务交给转包商完成;英国BAE系统公司的皇家军械防务公司向核心业务集中,扩大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和生产,逐步放弃非核心业务(如放弃轻武器和火药生产)。但世界级的大公司都具有多种经营、军民结合的特点,这在未来的结构调整中将不会改变。随着各国兵器的研制,尤其是坦克装甲车辆等的研制,已经注重并采取车族化、通用化、模块化发展战略,必将继续促进各国对兵器行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做出合理的调整。 2、常规兵器制造技术和加工手段将日益精良 常规兵器制造技术的特点是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大小不一,加工难度大,加工精度要求高,工艺复杂,既包括大量的通用制造技术,也包括许多专用技术。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对提高兵器性能与质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国都十分注意适时利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有计划地对兵器制造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各国兵器工业企业将会拥有更多的生产兵器产品所需要的各种通用和专用机械设备,实现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在火炸药、弹药等危险性高的生产领域,将会进一步实现自动化、连续化、遥控化;满足高新兵器产品高质量、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特点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将会得到更广泛应用。 3、常规兵器科研和生产领域的国际合作将不断加强 由于现代新兵器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成本也愈来愈高,有些技术的攻关不是一国、一时可以解决的,因此,为了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各国及其国防工业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开展国际合作。如,美国与许多国家有合作关系,美、英、法、德、意在生产多管火箭炮系统和研制制导型多管火箭炮上的合作;美、英、法、德在研制大口径火炮模块化发射装药系统的合作;美、英在研制轻型155mm火炮、研制通用导弹上的合作;美、法在火炸药柔性制造技术研究上的合作等。在欧洲,为了能与美国抗衡,欧盟范围内的国际军事合作是有目共睹的。俄罗斯也改变了以前封闭式的做法,不仅允许国防科研和生产部门开展国际合作,而且授权一些竞争能力强的兵工企业独立开展国际军贸业务。 4、各国军品出口政策将更加灵活,世界军火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未来世界各国军工界将更会加重视国际军火贸易,把武器出口视为搞活经营、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全世界出口常规武器的国家和地区有六十多个,进口国家和地区有近150个。近几年,世界局势的不稳定因素,带动世界军火市场日趋红火。全球军贸总额不断呈上升趋势。除了美、俄、法、英、德等武器出口大国外,以色列、瑞典、南非、巴西、印度、韩国等在国际军火市场也日益活跃起来。为满足部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应付地区冲突、加强国内治安与反恐等需要,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开支预算会呈回升的势头,许多国家将会增加武器装备的采购费和武器进口。 5、世界常规兵器工业发展将更加高技术化,新式武器将不断涌现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一些国家已对未来武器装备提出了高杀伤力、高机动性和高生存力的要求。未来武器系统将会进一步处理在武器系统轻型化与高杀伤力之间、轻型化与高生存力之间的矛盾,使武器系统的性能有显著的提高。未来战争中信息和信息战能力不可或缺,信息和信息战装备的研究已得到普遍的重视。光电技术不仅是发展高技术兵器的技术基础,而且是改造现有武器装备、提高其信息能力、夜战能力、光电对抗能力的技术资源。抓光电、电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是加速兵器装备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未来常规兵器将会进一步实现打击精确化、远程化和毁伤高效化。目前已经有许多导弹、制导炮弹、制导炸弹具有精确打击能力,更多的新型制导炮弹或灵巧炮弹正在研制中,随着火炮性能的提高以及制导或简易制导、增程、滑翔等技术在弹上应用,常规火炮的打击将越来越精确,射程更远。先进战斗部的研发及新型引信、高能量密度材料等在弹上适时应用,将不断提高弹药毁伤效率。当前武器种类繁多,导致常规兵器工业基础庞大,经济效益低下;品种繁多,导致武器通用性差,加重了战时供应和保障的负担。一些国家和兵器企业已经在重视研制多用途武器系统、多用途弹药,减少武器品种,提高武器的通用性。 随着网络中心战概念的提出,武器装备发展的中心将有所转移。以往武器系统的发展多以平台为中心,围绕平台来考虑系统配置;而网络中心战则需要转变为以网络为中心,规划武器平台的任务与作战需求,设计武器系统和平台的配置,制订武器系统的战技指标要求。 网络中心战将使未来战争武器体系对抗的特点更为突出,同时也要求武器系统与平台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更高,战场感知能力更强,实现武器平台之间的互通、互操作。目前新武器系统的开发已很重视开放式结构原则,以便于系统的改造和升级。在未来地面作战和联合作战中,要求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等及其平台呈车族化发展模式。平台车族化,既可以避免平台种类繁多,减少研制和生产工作量,又能提高部件通用性,便于减轻日常保养、战时维修的负担。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低强度战争、民族纠纷或地区冲突不断,尤其是反恐怖、反走私、辑毒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频繁发生,已经对适合城市作战、山地作战、特种作战使用的兵器装备有越来越多的需求。这类兵器装备包括各种枪械、单兵作战系统、便携式攻坚(反坦克、反掩体、破门)武器、轻型(地面或空降)作战车辆、轻便探测装备、夜视装置、非致命武器、探雷和扫雷装备、防毒面具、防弹衣等,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已发表于《国防科技》,2003、10)
⑼ 什么是军事典型
关键词:军事技术学;跨学科学;体系对抗
军事技术,又称军事科技或国防科技,是在军事领域内研究、发展和应用的技术的总称。它是建设武装力量、巩固国防、进行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军事技术的创新构成了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战争的模式也从实验室迅速进入实际战场。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军为首的西方军队凭借功能强大、可靠性高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将遍布太空、空中、地面、海上的作战单元联结成一个整体,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战争能力。
所以,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战场体系对抗的军事需求引导着各种武器装备系统形成体系,进而影响了整个军事技术体系的运行进程。军事技术体系化的趋势从来没有这么明显过,使得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军事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于是,一个赋予了新含义的名词——军事技术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战场体系对抗视野中的军事技术体系
将一支军队的作战人员、武器装备紧密的联系起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如手之使臂,臂之使指,是千百年来无数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梦想。如刘邦就评价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是在信息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不可能真正做到联合作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战场上指挥和控制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战场的体系对抗特征就凸现出来。
战场体系对抗,即利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特别是c4IsR系统超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横向组网能力,将战场上的各种作战单元(如各军兵种的作战部队、各类武器装备、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等)和各种作战要素(如火力和信息能力、进攻能力和防御能力、机动能力和隐蔽能力等)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利用该整体对敌作战的一种作战思想。体系对抗的思想使战场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1体系对抗的需求
战场体系对抗的作战思想主要表现为:地面、海上、空中和空间力量的协调配套(或军种结构以及同一军种中不同兵种的合理配置与协调);武器装备配置和使用要综合构成完整的体系,如火力与信息力的综合,进攻和防御武器的体系化,硬杀伤和软破坏的体系化等;装备与人员的配套;作战力量与保障力量的配套等。美军专家称战场体系对抗为“系统的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系统集成概念。它的理想境界是:体系内的各种探测器(从侦察卫星到舰载雷达、从无人驾驶飞行器到水下遥感声纳装置)借助信息化的互联网络,为所有需要信息的用户(如飞行员、坦克手、战地指挥官等)提供它们所采集到的信息。用户可以按照体系内统一的作战指挥序列和程序要求,对目标和环境做出实时、准确和恰如其分的反应。
战场体系对抗的思想屉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的一部分。美国作为这次军事变革的中心,走在了各国的前列,率先提出了联合作战的观点。从指导美军联合作战和联军作战的纲领性文件——第1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中可以看出,美军联合作战的精髓是“共同行动达成共同目标”,即美军与盟军在统一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共同行动,形成整体合力,夺取联合、联军作战的胜利。
联合作战是由两个以上军种共同进行的行动,其本质就是在“共同作战”思想指导下的作战。此外,武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现代战场环境日趋复杂化,军事行动由过去的少数军兵种在单维空间进行争夺,发展成为目前由多个军兵种在多维空间共同作战;作战手段日趋多样化,军事行动由过去主要靠兵力打击、火力突击,发展成为兵力、火力打击与电磁、信息、心理等攻击行动并重,多种手段共同运用的作战行动;作战样式日趋多样化,军事行动由过去的兵力攻防发展为导弹战、火力战、电子战、指挥控制战及计算机网络战等多种样式同时或交替运用的作战。美军把联合作战作为其基本的作战样式,是基于现代作战就是联合作战,即体系对抗的认识。
在海湾战争后,我军也高度关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进展,发展了体系对抗的思想。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原国防科工委领导和许多军事技术专家在深化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根据海湾战争与科索沃战争的经验,提出了高技术战争不是单件武器与单件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作战双方武器装备体系与体系的对抗的观点。
1 2武器装备体系的构建
各国在战场体系对抗思想的引导下,积极推进武器装备系统的体系化工作。
美军基于战场体系对抗的思想,积极构建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中心的武器装备体系。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军不但在《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2叭0年联合构想》、《2020年联合构想》中规划了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蓝图,还先后提出了陆海空三军的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方略,制定了各军种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计划:
(1)陆军制定丁《21世纪部队》、《2010年陆军构想》、《后天的陆军》等战略性文件,提出了应完成的7类任务和建立6太作战能力,经过努力将在20年左右的时问内建立以“未来战斗系统”为核心的陆军武器装备体系的基本构架,实现各种装备的高度融合,以最终把陆军作战部队建成为数字化的“目标部队”。
(2)海军制定了“海军作战概念”以及《海军远期计划目标》,提出作战海域将从大洋前推到各国的近海海岸,从夺取制海权到打击陆地纵深目标;确定了“由海到陆”和从平台中心战转向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概念与作战思想。为此,海军重点发展以数据链和网络化的c4IsR系统以及信息化主战平台和信息化弹药为主体的装备体系,以形成更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
(3)空军制定了“2l世纪的空军”、“2025年的空军”等发展战略指南,将大力发展机载和星载电子信息系统以及高性能的主战飞机和包括作战航天器在内的军用航天器,以便共同构成新的航空航灭武器装备体系,逐步实现空军由传统的较为单纯的“航空77部队向“航空航天”部队转型,并最终实现建立崭新的“航灭航空”部队的目标。
除了美国之外,包括俄罗斯、日本、印度和西欧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也在采取措施,建立新型的武器装备体系。如俄罗斯从本国国情和需要出发,提出将建立以战略核武器为核心的武器装备体系等。
我国军事技术专家也通过研究提出我军应建立由主战装备、电子信息系统和支援保障装籍共同组成的武器装备体系。
1.3军事技术体系的重组
武器装备体系以军事技术为基础。我国军事技术专家在长期的技术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军事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军事需求牵引,技术、经济和管理支撑。正在进行的军事技术体系的重纽电符合这2 军事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个规律,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军事需求发生了变化。
如上文所述,战场体系对抗的思想要求建立协调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进而对军事技术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2)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大科学、大工程时代。
军事技术体系以国家科学技术体系为基础。经过力学革命、电磁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航天技术革命、计算机技术兴起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当今的科学技术已经进人大科学、大工程的时代。学科之间的综台剖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主要是起源于军事技术领域,如曼哈顿工程、北极星导弹计划、弹道导弹防御技术等,同时又对军事技术体系化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3)经济实力使复杂的武器装备体系成为可能。
军事技术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除了需要科学技术支撑之外,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即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实力显然是能否以及怎样发展军事技术或武器装备的又一个决定性因素。经过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宅前发展,有实力支持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武器装备系统的研制和装备部队。
(4)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复杂军事技术能够协调发展。
随着军事技术研究的深入和范同的扩大,专门研究资源配置的管理科学和技术就成为了军事技术研究顺利运行的保汪。在军事技术的论证、预研、具体研制阶段,管理科学与技术发挥了巨大白勺作用,其本身也成为军事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武器装备系统的研制过程中,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小可能在经费、时间和质量的严格约束下取得成功的。
军事技术在以上四个方面的推动下,已经并将进一步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也由此带来了观念上的革命。专门研究军事技术体系发展规律的军事技术学也就浮出水面了。
2 军事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
按照《中同人民解放军军语》的说法,军事技术学可以按照武器装备的种类建立体系,分为枪械、火炮、坦克、弹药、军用飞机、舰艇、导弹等技术学;也可以按照军兵种建立体系,分为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技术学。
显然,军事技术学是一个包含众多军事技术学科的学科群,内部各学科的关系比较复杂。同时军事技术学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新的技术学科一只进人军事领域,就会成为军事技术学的一部分。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军事技术学的学科体系。
2.1 基础研究一应用研究一发展研究体系
从军事技术发展或变革的角度考察,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军事技术实际卜主要是指国防科研,在美国则更具体地称为研究、发展、试验与鉴定(RDT&E)。根据国际通用的科研结构的分类,按照研究项目或课题的类型,国防科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美国还按照研究活动的类型或发展阶段的不同,进一步将国防科研划分为理论研究、探索性发展、先期发展(分为先期技术发展和先期系统发展两部分)、工程发展和作战系统发展等五个方面。我国则常分为目防预研、型号研制、试验与鉴定等三个方面。不管是五个方面还足三个方面,都可归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一结构中。
基础研究(对虚于美国的理论研究,或我国国防预研的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现象、掌握科学原理、进行知识储备,为新概念、新方法在军事上的应用寻求科学依据,而不在于直接解决当前特定的军事应用问题。其研究内容广泛,多涉及诸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空气动力学、弹道学等,甚至还涉及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应用研究(对应于美国的探索性发展和先期技术发展,或我国国防预研的一部分)的任务是探索基础研究成果在军事上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对可能的技术应用进行预研。其研究内容包括:为解决特定的军事需要进行模拟试验与仿真、原理性部件的制造与试验;对军事应用的各种先进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现实性进行鉴定和论证;按实际使用条件研制验证用的部件、分系统和原理性产品,以审查各项技术在实际条件下的可行性。应用研究带有通用性,一般不与武器装备具体型号的研制直接相联系。所谓“先期技术演示”(ATD)和“先期概念技术演示”(AcTD)均属于应用研究的范围。
发展研究(对应于美国的先期系统发展、工程发展和作战系统发展三个方面,或我国的型号研制、试验与鉴定两个方面)的任务是开发出町实际供部队使用的武器装备。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特定型号的武器装备系统进行全系统的方案设计、验证和审定;对武器装备进行详细的具体设计和试制;完成研制试验和作战使用试验;对使用中的武器装备系统进行改进。
由此可见,国防科技在学科专业门类上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国防科技在科研结构上全面包括三种类型的研究,但大量和主要的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重点是发展研究。以美国为例,几乎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国防科研总经费中,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占96%左右,而发展研究约占70%。另外,国防科技的发展也包括对已有武器装备的技术改造,同时还包括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批量生产后技术问题的解决。显然,国防科技包括国防工业发展中有关武器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国防科技是在科学指导下的技术,其最后归属是技术。从这种意义上看,军事技术实际上就是国防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及寻求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活动。
2.2共性基础技术一应用技术体系
第二种看法认为,军事技术包含两个层面的技术类型:共性基础军事技术和应用性军事技术。相应的,军事技术学的学科体系应该是一个两层的结构。底层是共性基础军事技术学科群,包括军用微电子技术、军川光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材料技术、军用动力技术、军用制造技术、军用仿真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技术等军事技术学科;顶层是应用性军事技术学科群,包括侦察监视技术、通信技术、导航与定位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信息战技术、精确制导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军事工程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等军事技术学科。这就是军事技术学的两层结构。
两层结构是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众所周知,一国的军事技术水平以其整个技术体系为基础,因此在学科体系上,军事技术学科与一般的技术学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而共性基础军事技术学科群正是联系军事技术与一般技术之间的纽带。另一方面,军事技术的指向是武器装备与军事工程,军事性作为军事技术体系的涌现特征,是一般技术体系所不能拥有的;而应用性军事技术学科群上接各种类型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工程,为军事技术的实际应用开辟的道路。可以用下图1表示军事技术学的学科体系两层结构。
图1 现代军事技术学的两层学科体系结构
2.3带头学科
带头学科是在一定时期内担当整个科学技术发展主导、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量子物理学、原子能科学、航天科学等学科曾经先后成为带头学科。军事技术学作为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其中也有带头学科的问题。一般而言,军事技术学的带头学科与科学技术领域的带头学科是重合的。这是因为,第一,军事技术学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一部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血脉相连;第二,由于军事斗争的紧迫性和统治者对军事技术的关注,新技术往往先用于军事领域,故应运而生的、有生命力的带头学科往往在军事技术学领域内立足,如计算机科学;第三,一些科学技术往往是因为在军事领域内有了充分的应用,得到了允分的研究,冈而能在民用领域内获得应用,典型的如原子能科学。
一般认为,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军事技术学的带头学科主要是发动机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而信息化战争时代,军事技术学的带头学科主要是信息科学技术。当今时代,军事技术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已经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主要方向,因此信息科学的研究也就成为军事技术学研究的主体。而我国的军事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离实现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抓住今后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快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全面提高我军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因此,我国军事技术学的带头学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应是机械制造技术、发动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等。当然,信息技术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预计到2020年前后,这个局面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