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及相互关系
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时曾经这样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①毛泽东军事思想虽然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但是,它并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学说,而是人类优秀的军事理论遗产的继承和①《列宁选集》第2卷,第441页。
发展。它不仅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而且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古代和外国的军事理论。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战争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科学的军事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奠基的。他们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为适应无产阶级进行武装斗争的需要,他们运用所创立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深刻分析和总结了他们所处时代发生的大小数十次战争和重要战役战斗的经验教训,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战争不是永恒的自然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战争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起着残杀破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着促进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革命作用,即“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②无产阶级革命虽不排除和平斗争手段,但只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和消灭战争的目的。(2)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建立无产阶级的军队,认为“军队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①揭示了军队的本质。(3)武装起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暴力革命的开始形式。武装起义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决心,坚决采取进攻方式,出其不怠地袭击敌人,力求不断获取新的胜利。(4)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5)经济是暴力的本原,暴力的胜利是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都是由经济所决定的。(6)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必须实行人民战争,而不应当局限于用正规军的一般的作战方法。群众起义,全民武装,到处组织游击队,采取游击战,进行人民战争,才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唯一方法。
列宁、斯大林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总结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战争的经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理论。主要有:(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明确指出私有制引起战争,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强调要从战争的政治目的上来考察战争,根据战争的性质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来决定对战争的态度;
战争的性质是由政治目的决定的;只有彻底消灭阶级和私有制才是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阐述了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指出革命就是战争;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把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在阶级斗争已尖锐到国内战争的程度时,不仅应当参加这个国内战争,而且要在国内战争中起领导作用。(3)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规则”,进一步作了理论的分析和概括。强调必须在革命形势出现时才能发动武装起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成为起义的领导者;起义必须在决定的关头和地点,集中很大的优势力量,采取迅速而坚决的进攻。(4)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队建设理论。指出常备军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中,必须打碎旧军队,建立起自己的②《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360页。
①同上书,第1卷,第342页。
新军队;军队必须实行共产党的领导,在军队建立党的组织,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工作制度;培养自己的军事专家;执行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严明的纪律,实行统一集中的指挥和革一首长制。(5)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战争的理论。认为要发动和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觉悟和英勇战斗的精神去战胜敌人。(6)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这就是利用敌人之间的利害矛盾,争取联合各种可能的同盟者,战胜强大的敌人;在决定时机和地点拥有压倒敌人的优势;除了学会进攻以外,还必须学会正确的退却;必须建立和巩固强有力的后方;军队的统一指挥,国家的一切力量和资源的严格集中管理,是保障战争取胜的重要条件;等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理论和战争指导艺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并逐步为中国的共产主义者所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是中国较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人物之一。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他逐步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到了1920年的夏天,他已经“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①从1927年我军建立起来之后,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和理论创造中,不断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吸取营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这就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这也就是毛泽东自己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主干,我们是枝叶。
(二)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但毛泽东毕竟是生长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的伟大人物,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对他不能没有影响。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确实读了许多中国古时打仗的书,研究过《孙子兵法》之类的著作。”事实也正是如此,1936年9、10月间,毛泽东曾两次写信给叶剑英和刘鼎,要他们给买《孙子兵法》等军事书籍。因此,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奴隶社会以来,经历了无数次不同规模的战争,并有很多军事著作。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的批判继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代农民革命战争和历史上著名战争战例的经验进行批判继承;二是对《孙子兵法》等古兵法中的军事原则进行批判继承;三是对中国其它古文化,如《三国演义》、《水符传》等中体现的战争艺术进行批判继承。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在治军思想方面,毛泽东批判吸收了中国古代治军思想的这样一些观点:(1)关于建军的思想原则。
1938年张国焘叛逃后,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作了讲演,在讲演中,他指出:
唐僧取经的时候,遇到了那么多困难仍然坚定不移,始终没有开小差,我们军队必须在政治上学习他的坚定性。同年他在一次讲话中又说:历史上有个禹王办河工,三过其门而不入,这说明他办事是全心全意,大公无私的。我们共产党和红军比禹王还高明,高明之处就在于七八过其门而不入。我们应①《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单行本)第39页。
该发扬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在讲到军队必须加强纪律时,他又举例说,宋朝民族英雄岳飞,他有严明的纪律,提出“冻死不撤房,饿死不强民”的口号,正像我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以老百姓都很喜欢这支军队。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更要勇于为人民的利益付出牺牲。毛泽东还用中国历代农民革命军队由于胜利时骄傲,或腐化堕落,或争权夺利导致战争不能取得彻底胜利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来教育全党全军。他于1944年11月建议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全军的整风文件,以吸取李自成失败的教训。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提出的军队在政治上必须坚定不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自觉的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建军思想原则与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恩是有很大关系的。(2)在用兵和战争指导思想上,毛泽东批判吸取中国古代的作战思想更为突出。第一,吸收“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毛泽东对孙子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能轻视这句话。”①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②如何才能达到知已知彼呢?孙子提出“用间”的思想。毛泽东也吸收了孙子的这一思想,明确指出“用间”在现代战争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和朱德在合著的《游击战讲话》一书中强调,这些间谍手段,虽是孙子时代提出,但在目前民族革命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基本上仍是可用的。第二,吸收了“避其锐气,击其情归”
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来源于《孙子兵法》。毛泽东通过对历代有关战争战例的研究,加深了对这一思想的理解。使之成为我军与强大敌人作战时实施战略防御的基本指导思想。他曾以《水待传》上的林冲先退让一步,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将其打翻为例,和以春秋时齐鲁之战,鲁军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齐军的战例,说明了战略退却的积极意义。继而指出,中国战史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这些战例共同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就是:
弱军在强敌进军面前,往往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利用敌之弱点,创造战机,适时进行反攻,最后将敌打败。毛泽东正是批判地吸收了这一基本思想。
第三,吸收了“示形”与“动敌”的想。所谓“示形”与“动敌”,就是用欺骗的方法诱骗和调动敌人;同时不为敌所调动,从而使作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思想毛泽东在其军事著作中多次运用。他要求我军各级指挥员必须善于以各种手段隐蔽自己的企图,迷惑引诱敌人,给敌造成错觉和不意,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和歼灭敌人。第四,吸收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思想。这一思想出自《老子》,《孙子》中也有“予之,敌必取之”,即予敌以利,必为我所诱的思想。毛泽东在吸收这一思想时认为,在战争中,必须正确处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与丧失土地两者之间的关系。
只有丧失土地而换取大量歼灭敌人,这便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发出指示:“暂时放弃若干地方和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传统军事思想在现代最好的运用。第五,吸收了“先礼而后兵”的思想。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政治上的主动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在政治上取得主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0页。
动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前提,这便是“先礼而后兵”的思想。1945年,毛泽东说:我曾经对国民党的联络人员说过,我们的方针,第一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即“不为天下先”,不打第一枪。第二条,就是《左传》上讲的“退避三舍”,你进攻,我们暂时向后转。先让你一下,然后待机反击。第三条,是《礼记》上讲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下往也非礼也,就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除此以外,毛泽东还吸取了中国古代集中兵力、灵活机动等思想。这就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的军事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对此,一些国外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人也是这样看的。法国的鲍威尔将军就说过:“事实上,尽管毛泽东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素养,但他毕竟是一个继承了古典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他受孙子的影响更大些。”
(三)批判吸取了外国军事思想的优秀成果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的同时,也批判吸取了外国军事思想的一些优秀成果。这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取了国外革命战争的一些理论,二是吸取了国外资产阶级的一些军事思想成果。对于后者,毛泽东说过,我看了不少外国战争的书、在一部叫做《世界英杰传》的书里,我也读到了拿破仑、俄国叶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①这说明外国军事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中,就曾引用过十九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军事家拿破仑,俄国资产阶级军事家库图佐夫等人指挥的战役,来阐明军事理论问题。
还引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朗盟军最高指挥官蒙·巴顿“认为原子弹能解决战争是最大的错误”的观点,来说明应正确地看待武器的作用。
特别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毛泽东是十分重视的。至迟在1938年春,毛泽东就已经读《战争论》,而且在他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做过记载。
据《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记载:“一九三八年春,毛泽东..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三月二十四日,《战争论》读到第一百一十一页。”
在《论持久战》这一著名的军事论著中,毛泽东直接引用了《战争论》中的论述,批判地吸收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关于“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的目的”和战争“概然性”的思想观点。
当然,毛泽东对外国军事理论的吸取,并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批判地继承,并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内容,使之成为自己军事理论的一部分。
例如,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吸收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目的的思想。
关于战争目的这一思想,在克劳塞维茨这里是从战争抽象概念中得出来的。
他认为战争既然是迫使对方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那么,“它所追求的就必然始终是而且只能是打垮敌人,也就是使敌人无力抵抗”。①这是“抽象战争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所使用的方法,即消灭敌人军队和占领敌人地区”。对于这两者的关系,克劳塞维茨认为:“在以打垮敌人为目的情况下,消灭敌人军队才是真正有效的行动,而占领敌人地区不过是消灭敌人军队的后果。”②他承认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是相互联系的。他说:
“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这两种企图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它们是相互①《西行漫记》第114页。
①《战争论》第61页。
②《战争论》第63、40页。
影响的,它们是同一意图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不过消灭敌人军队具有积极的目的,“是战争的长子”;保存自己军队则是具有消极的目的。毛泽东吸收了克劳塞维茨的上述思想。他说:“这里不是说战争的政治目的..。
这里说的,是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的所谓战争,两军相杀的战争,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③他认为战争中的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原则,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行动,一点都离不开战争的这一目的,它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彻于战争的始终。因此,“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④不难看出,毛泽东和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目的的思想,虽有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差别之一,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目的,即“打垮敌人,也就是使敌人无力抵抗”的思想,完全是从纯战争概念中推演出来的,从而认为这一战争目的只能适用于“绝对战争”,而“不能普遍地适用于现实战争。”毛泽东则从对战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分析入手,把战争这一目的上升到战争本质的高度加以认识。差别之二,克劳塞维茨虽然对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但他并没有把“保存自己”作为战争目的来看待,而认为“保存自己军队”则具有消极的目的。毛泽东明确地把战争目的规定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两个方面,并强调“保存自己”的积极作用。毛泽东之所以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由于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处于敌强我弱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这一特点所决定的。可见,毛泽东是用批判的理性眼光来看待外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
2.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什么
就是“毛泽东思想 ”
3.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包含哪些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包含,战争观、军队理论、武装起义理论、作战指导理论和科学技术与军事关系论述等。
恩格斯军事理论,是恩格斯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指南,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列宁军事理论扩展阅读:
恩格斯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军事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后期,是恩格斯为指导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研究战争与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使军事科学领域实现了根本变革,使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获得了制胜的科学指导,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建设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军事理论的基础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是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它的发展历史生动地说明,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在于结合实际的应用,并在运用中进行创造。
4. 军事理论课主要内容有哪些
军事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综合训练等。军事理论讲的主要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
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并在不断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着重研究探讨的军事理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规律新特点。
(4)列宁军事理论扩展阅读:
学生通过学习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并在不断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军事理论》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军事理论课的出现,适应了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
在军事理论课上,可以学习到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军事理论课的性质及其内容、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等。
同时可以学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等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军事理论课教程
5. 军事理论论述题: 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科学内涵 是大一军事理论的。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科学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来源于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是建立在马恩列斯军事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体系之外的另一个体系。另一方面,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来源于马恩列斯军事理论。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的理论表现,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军事实践的结果,正确反映了军事实践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在军事领域的体现和反映。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来源于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是建立在马恩列斯军事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体系之外的另一个体系。马恩列斯军事理论与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马恩列斯军事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一脉相承,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以来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军队建设的行动指南。但是,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一般原理的同时,必须根据本国革命和军队建设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来运用它,并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中国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科学原理,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剧”的理论,开辟了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战争与和平,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等情况,结合我军实际,不断地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二)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理论来源于实践,伟大的革命来源于伟大的实践。中国革命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赖以产生、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又在指导中国革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场革命武装斗争,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道路之曲折,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取得胜利之辉煌,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缅勘界警卫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长期亲身参加和领导战争实践,而且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战争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从多方面进行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建设。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会议总结了建国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明确规定把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作为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完成了由革命战争向和平时期建设的转变,是人民解放军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里程碑。贯彻这次会议,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迅速出现了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军队现代化建设由临战状态转入和平建设轨道,在全面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动力,以“精兵、合成、高效”为要求,由人力密集和数量规模型转向科技密集和质量效能型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为了适应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以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都是被中国革命、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军事指导理论。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无论是出自领袖本人的言论还是党的文件,都不能纳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范畴。
(三)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名字分别命名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但它不是一个人智慧的产物,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军事理论是代表我党、我军根本利益,从总体上统一思想和行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因而,这一思想体系,有主要代表人物,但又不仅仅是哪一个人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作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集大成者,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起了主导作用。作为这一思想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恰当的,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只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这一思想从整体上来说,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因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中国革命战争、国防和军队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进行这个实践的是一个群体。探索规律,发现真理的,不仅仅是党的领袖一个人。一方面,伟大的革命战争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家,如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陈毅、刘伯承、罗荣垣、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粟裕、陈庚、张云逸、黄克诚、谭政、徐海东等。他们在创建人民军队、参加领导历次革命战争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中,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也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实行集体领导,党关于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的许多重大决策和军事理论的形成,都是中央军委和领袖集体智慧的体现。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科学内涵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第一句话是核心。
6. 列宁阐明了什么原理,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学说
列宁在领导俄国工人阶级革命和苏联人民抵御国际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反复探讨了军事问题.他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理论作为研究军事的理论指南.创造性地运用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学说.在战争理论方面,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本质以及消灭的途慷,进一步分析了战争、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阐明了区分战争类型的标准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待战争的态度,透彻地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实质,指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变现时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在军队学说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军队的阶级本质和使命,论证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的必要性,阐述了无产阶级建军的基本原则以及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系列措施,创建了第一支无产阶级军队,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队学说.在人民战争理论方面,指出了新时期高质量人才对战争的作用,论述了战争胜负决定于人民群众对待战争的态度和人民战争的基本理论.在武装起义理论方面,结合俄国的革命情况,论述了武装起义与暴力革命、战争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武装起义的规律、前提和条件,提出了武装起义一系列具体口号和措施.在战略战术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及前人有价值东西,论述了军事学术的基本原则,阐述了战略战术与经济、技术的关系,对集中兵力等战略战术原则作了创造性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战术原则.列宁的军事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列宁关于军事的基本观点.是列宁主义整个学说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7.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包括哪些
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马克内思主义容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思想、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毛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正确的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同盟军、中国革命的道路等一系列问题。
(7)列宁军事理论扩展阅读: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使军事科学领域实现了根本变革,使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获得了制胜的科学指导,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建设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军事理论的基础上。
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所创造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重大发展。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包括哪些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需要回到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命却遭到了失败。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
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运动中,特别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中,这一思潮曾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反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异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结合起来,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9. 列宁的简介
列宁主义(Ленинизм)(Leninism)和马克思主义一样,它的普遍原理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它常常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同志命名的。
来源
“列宁主义”一词始见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列宁主义,并把它定义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是很丰富的。
构成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①帝国主义理论。②无产阶级革命理论。③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④无产阶级专政理论。⑤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⑥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列宁主义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指引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它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它至今仍然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原则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下:
1.社会人群最重要的区别在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是对立的,而且对立的矛盾不可调和。
2.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实行集权的公有制。
列宁主义思想
而列宁主义者则认为,斯大林主义的官僚集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民主及无产阶级专政是有严重区别的。斯大林主义的主体是官僚特权等级。而列宁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的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建立在财产之上的等级制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是全社会最受压迫最底下的等级,他们得到了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此外,当代的民主国家,无产阶级并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民主中来,并不能有代表本阶层的代表,就是因为资本主义把选举的身份后面加入了身份和财产。而列宁主义者同时也认为,如果不通过暴力及专政,无产阶级将更困苦。历史上,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政府,枪杀三万余名公社社员。而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组成联合军队与沙皇俄国时期的封建主们组成白军,更是杀害了非常多的平民百姓。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们认为,革命在关键的时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将争夺社会的领导权。
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2)思想组织基础:80年代,普列汉诺夫、列宁等开始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3)列宁的准备工作。
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定义
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0. 和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列宁军事思想中继承了哪些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学说的继承者,并亲自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成为苏联第二位领导专人.他对马克属思主义的贡献被普遍称为列宁主义.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里变成现实.在这样的国度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课题.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他及时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并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和符合经济规律的新经济政策.在他的领导下,1922年建立了“苏联”.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脑溢血去世,他被美国《时代》杂志(Time,Magazine)评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