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军事理论戴

军事理论戴

发布时间:2021-02-04 04:58:12

① 大学生军事理论考试 题目 希望各位军事高手回答下!!!谢谢

(一)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无产阶级战争观主要包括战争的起源和根源、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战争的性质、无产阶级对战争的态度和战争的最终目的等。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导师对战争起源和根源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对于战争的本质,毛泽东通过对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论述,得出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无非是为了取得或维护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在论述战争与政治关系时,毛泽东发展了列宁的观点,提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而对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毛泽东看得非常清楚,他把"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量"作为选择和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之一。他认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也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
对于战争的性质,毛泽东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2. 战争方法论
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研究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方法,对研究和指导战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具体来说,毛泽东的战争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战争规律研究指导战争
毛泽东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客观物质运动的形式之一,像自然界和其他社会活动的领域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他说,"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定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既然这样,人们就可以认识战争,把握战争的规律,并通过此去指导战争。
(2) 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指导战争
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的一种方法。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学说,成功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例如,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提出了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论证了无产阶级如何实现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以及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问题。
(3) 坚持辩证的观点研究指导战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指导战争,是毛泽东战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这种方法包括:着眼特点,具体地研究战争;着眼发展,动态地研究战争;着眼全局,整体地研究战争;着眼实际,客观地研究战争;着眼矛盾,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战争。
综上所述,毛泽东战争方法论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一切从战争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导战争,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人民军队建设、我军战略战术的形成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法宝。
1. 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
人民战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人民战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战争的正义性,二是广泛的群众性。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最先进的军事理论科学,成为我党进行革命战争的基本指导路线,就在于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1)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其人民战争想的基本出发点。
(2)战争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考察战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所起的伟大作用,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革命战争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进行战争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辽沈战役中,东北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先后组成了个二线兵团,约30万人,不断补充我军。陈毅同志曾形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3)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之所以成为我军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法宝,就在于他最合理地把进行战争的人力、物力这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革命战争中发挥出最佳的作战效能。在人和物这一战争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人的因素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一条重要的军事原理,也是我党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理论依据。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2. 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实行人民战争必须要有正确的领导,必须要有革命的政策和措施。我国的革命战争,从星星之火开始,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最后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取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所进行的革命战争,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首要条件。
(2)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无产阶级要用暴力夺取和巩固政权,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毛泽东指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观点看来,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份。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作骨干,就不能对付反革命军队的猖狂进攻,人民群众的斗争就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人民战争就难以蓬勃开展起来和长期坚持下去。
(3)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战略后方。创建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中国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战略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显著特点之一。其具体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和组织民主政权,进行武装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革命阵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广泛的人民战争。
(4)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人民战争的威力,在于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参加战争的广度和深度,人民群众参加战争的广度和深度又取决于革命政党对人民群众发动的广度和深度,而人民群众的发动,只有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才能实现,这是人民战争赢得胜利的最基本条件。
(三)人民军队思想
1、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严酷现实,使毛泽东悟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武装斗争的领导权,他第一个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毕生重视枪杆子,视军队为命根,他一生把掌握军权作为实现革命理想的最主要手段。
2、创立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毛泽东吸取了中外军事家的文韬武略,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治军方略和建军原则。
一是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毛泽东认为,我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首先要从政治上建军。要从政治上建军,靠的是党的力量,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直至今天,这仍然是我军遵循和坚持的根本原则。
二是规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毛泽东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区别于其他任何军队的本质特征,是毛泽东建军原则的核心。我军在革命战争和保卫祖国的长期斗争中,始终遵循这一宗旨,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三是创立了政治工作三大原则。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我军的政治工作,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
例如:在平津战役中,北京能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就是瓦解敌军原则正确使用的典型。当时,以傅作义为首的55万国民党军队盘踞京津地区。如果硬打,只能是城毁人亡,其后果不堪设想。毛泽东高瞻远瞩,一方面在军事上兵临城下,以造成大军压境之势;一方面开辟第二条战线,进行政治瓦解。最后迫使傅作义起义,北平和平解放,使古老的名城丝毫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简单地说,是指毛泽东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原则和方法。它是毛泽东高超战争指导艺术的总结,它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规律,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十分精彩的部分。
1、立足全局,审时度势
立足全局,审时度势,是毛泽东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第一个原则。不考虑长远利益的人,就不能策划好眼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人,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谋万世"、"谋全局",就是全局观念,就是战略意识。
例如:1947年上半年,蒋介石虽然在军事上处境日益不利,但同我军相比,其兵力、兵器仍占优势。蒋介石决心不变,继续贯切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的战略方针,加强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力求迅速解决这两个战场的问题,再行转兵其他战场,以达到最后摧毁解放区、消灭我军主力的目的。蒋介石的这一"哑铃"战术,棋着不为不高,用心不为不绝。
从受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来看,形势也相当严峻。山东解放区已大部被敌占领,只剩下胶东半岛的片偶之地;陕北方面,胡宗南的25万大军已占领延安,毛泽东率领着中央机关和警卫人员组成的小分队,经常被敌人追击,爬山越岭、风餐露宿。可就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毛泽东坚持不过黄河。他目光敏锐,审时度势,对全局作了透切的分析。他认为,中国的时局将要发生一个新的变化,军事形势在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毛泽东抓住影响整个战争全局的重要关节,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胸有全局,高瞻远瞩,而各路大军指挥员又能创造性地贯切统帅部的意图。刘邓大军为了全局的胜利,面对着40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刘邓大军占据大别山,东震南京,西挟武汉,南控长江,北瞰中原,象一把利剑插入国民党的心脏。象这种战略全局上的出敌不意的进攻行动,在战争史上是绝无今有的。三路大军突破黄河以后,与国民党主力逐鹿中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2、灵活用兵,因敌制胜
我国历代有作为的军事家无不重视灵活地使用兵力。兵圣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宋代军事家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要根据敌情的变化和战场的情况,灵活地使用兵力。
毛泽东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作灵活。根据毛泽东的论述和他指导战争的实践,灵活用兵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因时用兵。所谓因时,即天时,指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战场情势变换无穷,战机稍纵即失。因时用兵,要抓住战机,分秒必争;定下决心要当机立断,切不可犹疑寡断,贻误战机。
(2)因地用兵。战争指导者不仅要巧借天时,还要会妙用地利,根据战场环境摆兵布阵。解放战争时期,首先发起辽沈战役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辽沈战役战役打响以后,我军先克锦州、再歼廖耀湘、后取沈阳和营口。辽沈战役,我军历时52天,歼灭了卫立煌集团38个师47万人,取得了我军第一次战略大决战的伟大胜利!
(3)因敌用兵。解放战争,对国民党军队作战,我军多以大兵团决战,一次歼敌几万乃至几十万人。但到了朝鲜战争时期,美军有强大的空中优势,且战术上采取集团滚进、齐头并进。尤其是作战初期,遭到几次惨败以后,变得谨慎小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对此,毛泽东变换战法,采取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术,最终将美和南朝鲜的军队控制在三八线以南,并签订了板门店协定。
(4)因己用兵。毛泽东因己用兵,有两大要则:一是择其优,避其弱;二是知人善任,择优选将。毛泽东对其统领的将帅知仁善任,非常了解,非常信任,除委以重任外,还赋于其指挥决策权。而各路将帅都能根据毛泽东总的战略意图,临机处置,灵活指挥,在各自统领的战场上,打得有声有色。
(5)因势用兵。势指态势、气势。简明地说,"势"是"形"的运用,也就是军队实力的发挥。因势用兵,要因势而乘,因势而动。毛泽东向来重视谋势,三大战役结束后,我军控制了大半个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已基本解放。这时,国内外许多人提出了穷寇莫追,划江而治的主张?quot;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吸取了项羽未能乘势击败刘邦,纵虎归山,最后落得霸王别姬、自剔乌江的教训,乘势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毛泽东一声令下,于1949年4月20日,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突破汤恩伯、白崇禧两个集团70万大军防守的长江天险。以大迂回、大包围的战术对敌实施战略追击,夺南京、战上海、攻武汉、取重庆,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江南各省,终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3、集中兵力,运动歼敌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提出?quot;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例如:
(1)重点用兵——牛刀战术。即要想集中兵力,必须重点用兵。
(2)是后发制人——猫盘老鼠战术。意思是说,同强大的敌人作战,要象猫盘老鼠一样,盘软了再吃。盘的过程,就是调动敌人,将肥的拖瘦,瘦的拖疲,疲的拖垮,使其由强变弱。尔后集中兵力,加以各个歼灭。
(3)是击其要害——虎口拔牙战术。先弱后强,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并不排除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打"强"敌。打敌要害,往往能够取得全盘皆活的效果。
(4)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 叫花子打狗战术。
古今中外,聪明的军事家都力争打运动战。在毛泽东的著作里,军队的机动被他简单地称之为"走"。毛泽东善打运动战。为此,西方军事界称毛泽东为"东方运动战的大师"。还有人称毛泽东是以走起家的统帅。
战争不仅是力量的竞赛,而且是双方智慧的较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战略战术的精髓。
在战争指导上,毛泽东从不按常规办事,他的办法是"放开两手,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战争年代,我军除济南战役等少数战例外,大多是运动战。如被毛泽东称为"一生中的得意之的四渡赤水河战役、三次反围剿战役,都是运动战。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运动战规模越打越大,从几万人的仗发展到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军队参加的大战役。毛泽东说:"大踏步进退,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完全主动作战,....调动敌人各个击破"。

② 大学考试容易吗第一次考试考了军事理论,觉得还挺简单,其他考试也是这样的吗一般人考试都能拿多少分

这个因学校而定的,不过只要你平时没有旷课太多,按时交作业,一般都是可以回过的。

③ 军事理论考试可不可以带手机

应该要求关机的吧

④ 求《军事理论》复习笔记

-。-不是开卷考试么

⑤ 大学军事理论考试不带东西好过吗

最好还是带本课本吧,每个情况人不一样,有的人考军理可能不需要课本,但是带一本课本比较保险。

⑥ 戴凤翔的简介

19岁投军南京两江总督府,任勤务兵兼督府子弟陪读,1902年考入江南将弁学堂,开始接触西方军事指挥理论。1904年毕业充新军第9镇马标任排长,时晚清政府为培养现代军事指挥人才,鼓励在职军官进新式军校继续学习。经湖南同乡两江总督魏光焘举荐,同年入江南骑兵学校,1906毕业回9镇马标任队官(连长),受该镇三十三标统带赵声(黄花岗起义总指挥)影响加入同盟会,在新军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秘密开展武装反清活动。1908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前身),与李济深、齐燮元同期。
戴凤翔先后就学中国近代著名的三座新式军官学校,军事理论全面丰富,在新军中具有广泛人脉。辛亥革命爆发后,迅速潜回湖南老家,联络在新军中任职的同学,于1911年10月22日发动长沙起义,长沙光复后,配合湖南军政府组织湘军援鄂,并亲临前线督战。湘军班师,经黄兴举荐任湖南军务部长、湖南陆军小学校长,1912年授陆军少将衔。1924 年,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受该校教练部主任、保定同
学李济深邀请,赴广州参与黄埔军校建校工作。后退出军界,赴日本考察军事教育,潜心军事学术研究,期间多次上书国民政府,积极应对日本随时可能发动的侵略。日军侵华期间峻拒伪职,重回陆军大学授课(1938年陆大迁长沙),鼓励学生殊死抵抗。抗战胜利后,任“辛亥革命湖南同志会”会长虚职,著有《兵要地理》、《骑兵要术》、《九一八以来之中日关系》等。

⑦ 关于军事理论的诗句 最好带出处 急用 谢谢

《前出塞》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⑧ 军事理论小论文

everyheart1991 ,你好:
我就选第一个方面吧,下面我给你一些提示,希望对你有帮助。
毛ZD同志认为,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诸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条件。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总是通过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诸因素的分析,揭示每场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的功能性,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战争与政治。首先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这一论述造成我们,无论任何战争都是政治的产物,都是为政治服务的,都是在政治的领导下进行的。政治贯穿于古今中外的一切战争之中,政治贯穿于每场战争的全过程。纵观人类战争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战争,无不是从事这场战争的阶级、民族、国家、集团的政治的继续。每一场战争的爆发进行和结局,一刻也离不开政治。革命战争是革命政治的继续;殖民战争是殖民政治的继续,帝国主义战争是“世界霸权”政治的继续,因此,从本质上讲,战争就是政治。
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因而,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其次,战争从属于政治,由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必然使政治对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也就决定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是服从关系。战争必须服从政治、战略必须服从政治。
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治决定着战争的爆发与结束。第二,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和结局,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政治目的的进步或反动,决定着战争的正义性或非正义性,而战争的性质决定着人心的向背,从而对战争的前途和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正象毛泽东分析人民解放战争时指出的:“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也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毛泽东选集》第1246页)第三,政治规定着战争的指导路线,政治对战争的领导作用,是通过战争指导路线实现的,而战争指导路线又是由领导战争的阶级的政治路线规定的。第四,政治统率一切斗争形式,为战争创造条件,在战争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军事斗争形式是大量的和主要的,同时还需要有其它斗争形式作直接或间接的配合,例如,经济、文化、外交等斗争形式,而这一切斗争形式都由政治统率着。充分发挥政治的这种统率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斗争手段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为战争的胜利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此外,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还突出地表现为人的精神因素对战争作用上。精神因素是战争胜多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加强战争中精神因素的培养与建设,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再次,战争反作用于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毛泽东在论述政治对战争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充分肯定战争对政治的反作用,首先,战争一旦发生,它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政治必须充分注意战争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使自己的活动有助于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如果政治的活动忽视或违背战争的客观规律,就有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其次,历史经验证明,战争的结局直接影响双方战后的政治发生方向和政策。影响的程度因战争性质和情况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一方的失败,往往要改变战前的政治方向,国内政局和政策,因为“军事上破产不可能不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列宁军事文集》第13页)有时,也可能不改变政治方向,只调整某些政策。毛泽东说:“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14页)在历史上,还没有一个阶级不经过战争而夺取国家政权的。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正义战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取得阶级解放的正确途径。革命的阶级和民族只有胜利地进行革命战争,才能取得阶级和民族的解放,实现革命的政治目的。反之,如果不进行革命战争,或战争失败,则无法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

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任何非正义的战争,在民心正义面前都是纸老虎;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未来任何一个“强国”都不可能凭借强硬的武力去占领一个国家。任何侵略战争也许能够赢得一次战争的胜利,但是战争最后的胜利永远属于正义的国民。现今各国都注意发展各自的军事力量。而且一些大国正在发动第三轮军备竞赛,各国有的出自本国的安全考虑,有的是政治野心的膨胀和领导无能的战略转移……。
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持续走低,私欲的占有已经超过经济的平衡趋度;世界经济如负重超载的拖车在喘息前进,甚至停止不前。当今各国政府无人也无力改变这种整体世界经济形势。因此一些国家(如美、英、日、意等发达国家)为摆脱如今经济问题,而采取了战争方式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二来想通过战争消费来拉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今地区局部小规模的战火不断,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历史证明从海湾战争以来,到近期的伊拉克战争,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只能反映出他们国内经济矛盾进一步激化……;矛盾的加深趋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声称政治、经济大家的人们,只能望而兴叹,而无能为力,顺其自然、且得苟安。因此,他们即崇尚战争又害怕战争,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经济问题的发展似毕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也未必竟然。如何扭转这种畸形经济发展形势,它需要政治家们有过人的胆量和才能,转变经济模式,达到惊世的更高创举。我也不知道建立什么样的模式,但是,我知道要想做到这个转变很难,其中的关键就是打破人们的私有观念,改变经济的货币标志形式,为了更好地消费,要力求真实客观的平均,不至于出现主观形式上的平均,以至于经济的严重失衡;因此,要严控经济的平衡趋度,并保障人们的稳定的基本生活水平;不要让私欲侵吞了未来的发展,为自己和别人打造战争的坟墓;减少你的一点私欲,得到一份平安、幸福和美好的未来!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战争是政治争端的解决的终极手段,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对于一个政府来说,发动或进行一场战争,如果获胜,可以增加它的政权合法性,如果战败,就会削弱其合法性。比如,清朝政府和日本进行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朝政府的合法性就大大削弱,因为它不能再代表中国的民族利益了。
战争与经济。一定程度上的战争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比如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用我国的战争赔款大力发展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打败俄国奠定了基础。但超过国家承受能力的战争则会损害经济发展,比如俄国强行参加一战加快了本来就很脆弱的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凋敝和萧条,最终使得七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⑨ 大学军事理论课论述题:我军建军建军以来取得哪些成就主要分哪几个阶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 。土地革命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帽徽
争时期称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称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四军,从国共内战时期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解放事业和抗击外国侵略和帮助邻国(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艰苦的努力和伟大的贡献。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依靠基层民众,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参加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经艰难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事业立下不朽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抵御外来侵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在加强自身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安全的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37年7月7日爆发抗日战争,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45年,同盟国中国战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并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军”一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中国爆发国共内战,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经过数年的国共内战,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军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担当保卫国防,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时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之发展成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 从建国初至建国六十周年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进行过共14次阅兵式。

阅读全文

与军事理论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