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军事理论论述题: 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科学内涵 是大一军事理论的。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科学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来源于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是建立在马恩列斯军事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体系之外的另一个体系。另一方面,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来源于马恩列斯军事理论。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的理论表现,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军事实践的结果,正确反映了军事实践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在军事领域的体现和反映。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来源于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是建立在马恩列斯军事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体系之外的另一个体系。马恩列斯军事理论与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马恩列斯军事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一脉相承,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以来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军队建设的行动指南。但是,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一般原理的同时,必须根据本国革命和军队建设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来运用它,并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中国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科学原理,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剧”的理论,开辟了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战争与和平,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等情况,结合我军实际,不断地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二)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理论来源于实践,伟大的革命来源于伟大的实践。中国革命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赖以产生、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又在指导中国革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场革命武装斗争,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道路之曲折,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取得胜利之辉煌,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缅勘界警卫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长期亲身参加和领导战争实践,而且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战争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从多方面进行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建设。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会议总结了建国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明确规定把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作为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完成了由革命战争向和平时期建设的转变,是人民解放军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里程碑。贯彻这次会议,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迅速出现了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军队现代化建设由临战状态转入和平建设轨道,在全面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动力,以“精兵、合成、高效”为要求,由人力密集和数量规模型转向科技密集和质量效能型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为了适应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以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都是被中国革命、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军事指导理论。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无论是出自领袖本人的言论还是党的文件,都不能纳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范畴。
(三)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名字分别命名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但它不是一个人智慧的产物,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军事理论是代表我党、我军根本利益,从总体上统一思想和行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因而,这一思想体系,有主要代表人物,但又不仅仅是哪一个人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作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集大成者,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起了主导作用。作为这一思想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恰当的,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只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这一思想从整体上来说,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因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中国革命战争、国防和军队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进行这个实践的是一个群体。探索规律,发现真理的,不仅仅是党的领袖一个人。一方面,伟大的革命战争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家,如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陈毅、刘伯承、罗荣垣、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粟裕、陈庚、张云逸、黄克诚、谭政、徐海东等。他们在创建人民军队、参加领导历次革命战争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中,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也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实行集体领导,党关于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的许多重大决策和军事理论的形成,都是中央军委和领袖集体智慧的体现。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科学内涵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第一句话是核心。
『贰』 军事理论论文 2500字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 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
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
军事战略指针
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
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
"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
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
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
·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
中国获得了力量投射资源,包括远距离的军事通信系统,空中指挥,控制和通信用飞机,耐久力很强的潜艇,无人战斗机(UCAVs),以及新的精确制导空对地导弹.这些都表明,解放军正在形成采取先发制人军事行动的更强实力.解放军的训练注重"出其不意的"远程打击训练或针对敌人海军舰只群的协调一致的空中/海军打击.这也可能显示出,它打算赶在本地区爆发危机之前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选择.
根据解放军的《战役学》文件(2000年),一旦敌对行动开始,"'积极防御'的要旨就是主动歼灭敌人.……虽然从战略上讲,要以积极防御为指针,但'在军事战役中'重点要放在掌握主动和积极进攻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积极防御的战略目标".
除了开发歼灭敌军的实力之外,解放军还正在探索动用有限武力的选择方案.中国的战役理论把这种选择定义为武力的"非战争"用途———政治胁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战争行为.1995年和1996年在台湾海峡进行的两栖演习和导弹发射就是武力的"非战争"用途的实例.然而,这一概念还包括空中和导弹打击,暗杀和破坏等.这种文章突出显示了中国做出错误估计的可能性,因为任何这种行动的打击对象,即使不是范围更加广泛的国际社会,都会视之为战争行为.
有关战争的一项全面观点20年来,中国的文职与军事战略家一直就现代战争的性质问题进行辩论.这些辩论汲取中国战略传统及其历史经验内部的来源,以提供对"军事革命","非对称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看法.这种辩论突出表明了中国对战争的非动能手段的兴趣,以及经济,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国的战争计划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强.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文件《军事战略科学》(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国军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战争观点.文件说:"战争不仅是军事斗争,而且还是政治,经济,外交和法律战线上的全面竞争."
最近,中国的军事战略家对国际法越来越感兴趣,把它当作在战斗前对敌手产生威慑的一项工具.在台海背景下,中国可能会利用一场信息战,把第三方的干预描绘成按照国际法属于非法.中国还试图影响国际舆论,使之有利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曲解,通过在学术意见和国家观点中放弃长期公认的航行自由规范,而接受有关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其上空,可能还有外层空间享有更大主权的解释.
非对称战争
确认和利用非对称性是中国战略和军事思维的一个根本方面,尤其是作为一支较弱的军队打败比较强大的军队的手段.自从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联军行动"以来,中国的军事战略家一直注重采取非对称对策来利用技术上占优势的对手的弱点.1999年《解放军报》的一篇社论明确阐述了这一点:"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当然并非没有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点.……我们的军事准备的直接宗旨必须是找到利用强敌弱点的策略."中国对非对称战争选择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资于弹道和巡航导弹系统方面看到.这些系统包括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水下作战系统(包括潜艇和先进的水雷),太空对抗系统,电脑网络作战和特别行动部队.
中国军事战略中保密性和诡计的作用
中国军事战略中对在冲突中掌握主动权和使敌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带来了对在战略,作战和战术层次上采用诡计的重视.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把战略诡计定义为"引诱对方形成错觉……并在造成人力和物资方面的最小代价情况下,以一种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方式产生各种假象,从而使自己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地位."
除了信息战和常规的掩护,隐蔽和诡计之外,解放军还汲取中国的历史经验,并从战略和诡计在中国的治国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贯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几十年,解放军内部重新掀起研究孙子,孙膑,吴起和商鞅等中国经典军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热潮.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关运用诡计的戒律.
中国共产党对保密性的严重依赖与军事上的诡计共同作用,限制了国家安全决策,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方面的透明度.然而,过度的信心可能是由于军事领导人迷恋于战略和诡计所带来的捉摸不定的好处.此外,指挥官用来对付敌手的技能也可以用于掩盖解放军系统内部的坏消息的传播.而这种传播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保密性和诡计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中国的敌手,而且给中国领导人造成迷惑.
『叁』 军事理论论述题(给分一定高)
海事大学杨大伟老师班上的吧.
『肆』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要求字数在1500以上!!!!!!
一、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 中央军委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军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需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这是我国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指导思想。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方针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去研究新问题、新特点,迎接新挑战,树立新观念。 1、要严格服从政治的需要 由于信息化战争的手段能够对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决策者必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出发点,准确判断战争威胁的性质、程度、方向等情况,根据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军事上的反应程度。因此,军事行动必需以国家政治斗争目的为依据,即战争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斗争的需要,确定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目的、作战目标、作战方法、指导原则等,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筹划军事行动,确实做对慎重组织、严格控制、不打则已,一打必胜、速战速决,要使敌人屈服或让步,为政治解决创造有效的条件。 2、要周密谋划战争全局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上情况多变,战场空间广阔。各种武器装备既综合运用又自成系统,同时军事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的手段融为一体,作战保障复杂,技术性强。所以战争决策者必需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湛的谋略艺术,对信息化战争进行全面周密的谋划。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一要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在战争力量的使用、作战手段的选择、各种斗争方式的配合,特别是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利用方面和精心谋划,积极创造战机,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赢得战争的胜利;二要充分预见各种复杂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积极谋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达到灵活随机应变取胜的目的;三要主动把握战争进程,注重战争阶段的谋划,要有连贯性,以便给敌人连续不断的攻击,不给敌人喘息和还手的机会,力争速战速决。 3、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能量的联合,而且是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空间、各种作战方法、各个斗争领域的大融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威力和综合效能。要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就要掌握好两个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一是在技术上既要组织自己的信息化作战,又要对付敌人的信息化作战,更要注重发挥整个社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形成整体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国家的整体优势聚合在交战的主要地区,形成整体合力,构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威力,信息化战争。 4、加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信息化战争具有爆发突然、进程短促、战场广大、体系对抗等优点,几乎没有双方态势优劣、力量强弱转换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之际就有可能进入战略决战的高潮。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各种准备。这也就是常说的有备无患。在信息化战争中,只要善于积极筹划备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就能打赢高技术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对我国来说,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备。 二、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履行军队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着眼信息化军队建设;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突出针对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在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创新成果来。 1、改善军事理论创新机制,抓住有利的机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一要激励军事理论创新精神,营造人人爱科学,学科学,争当科技专家的良好氛围,用科学理论、方法、知识来发展军事理论;二要改善军事理论创新的条件,运用虚拟实验技术,建立作战实验室,把电脑推理和专家经验相结合,为军事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方法;三要营造宽松的军事学术争鸣环境,要造就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军事人才;四要建立健全单键激励机制,使各种优秀人才和有价值的成果脱颖而出,不论学历、资历、年龄、职位,只要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就能得到奖励重用。这样就形成了、人人创新、关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新局面。 2、积极探索制胜的作战理论,从更广阔的视角,突破传统领域,研究新问题、新理论,切实摸索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挥“力量保证、安全保障、战略支撑、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为我军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理论指导。 3、扩展我军理论创新成果,必需紧跟世界新军事潮流,着眼面临的种种重大现实困难,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紧创新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导理论,研究如何按照信息技术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并健全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机制等,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理论指导成果,为我军官兵履行新的使命,驾驭信息化战争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三、以科技强军战略为条件。打什么样的仗,就要什么样的军队。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技强军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 1、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创新步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促进机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统推进。 2、提高军队信息技术含量,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设军队,把军队现代化的着眼点放在提高部队信息技术含量上,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变旧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装军队,全面实现“看得见,传得快,打得到、打得准”的作战能力。 3、建立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C4ISRK为核心的装备体系。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体系的对抗,谁的装备体系出现缺陷,谁就吃亏。我军必需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研制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资源,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让研发的武器装备向更精确、更灵活、更可靠、更及时的方向发展,随时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战争。 4、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加强培养信息化作战人才,提高军队信息化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意识强烈,具备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关于运用多种方法、手段采集信息;二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熟悉敌我双方的信息武器的技术性能,并熟练的使用它;三是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关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各种信息。 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研制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旧武器进行升级改装,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作战要求。这两条路我们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要驾驭信息化战争,人才是关键。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新型军事人才制胜观念,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目标是“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是指要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创新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因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作战要靠信息化人才来谋划。 2、确立新型军事人才素质指标要求,信息化战争对未来的军事人才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未来的军事人才必需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军事理论素质、灵活的战略思想素质、先进的军事技术素质、高超的军事指挥素质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预测力、果断的决策力、灵活的协调力、及时应变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一句话,要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需关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先进的国家成功经验,追踪高技术前沿,执着追求、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新抢占,找出新办法。 3、改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充分发挥院校的渠道作用。走开拓国民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路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育投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培养模式。二是培养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三是实现培训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打破专业限制,院校界限,实现教学力量与信息资源共享,借助地方院校、科研单位,集中各方面优势培养特殊人才。二要充分发挥重大演习平台作用。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考核、检验评估指挥员素质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应对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练中磨砺、摔打、培育、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要尽力开拓多元化培养途径。
『伍』 有关于二战的军事理论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英译Blitzkrieg或lightening war),也叫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古德里安
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将奇袭、快袭集中一起,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理论根据
1、德国军事家A.von施里芬关于采取战略迂回和包围, 实施速决歼敌的观点; 2、意大利军事理论家G.杜黑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 3、英国军事理论家J.F.C.富勒关于组织几路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敌军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运用包含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于作战层面进行高度协同攻击。 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对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达到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自乱阵脚。 以侧面迂回方式,隔开并切断他们的兵力。 阻扰他们的后路。威胁他们的后路,使其与基地之间丧失联系与补给。 讲求速度。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 就会被歼灭。
战术层面
由于闪电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即受英美等军事学者热烈研究,在战术上勾勒出一个详细的面貌现已不是难事。关于战术上的细节,根据各家的说法,综合整理一个对闪电战的全貌概述。“闪击战”大略可略分以下几个阶段: 集结(Aufmarsch):意即在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 由于该战术需“形成重点”(Schwerpunktbilng)之故,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 展开(Gefechtsstreifen):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力,机械化部队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 突破(Einbruch):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 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军战车部队最常使用的攻击队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进行突破。不过若想保留装甲兵的实力以供往后作战计,亦有将突破任务交由步兵担任,待步兵突穿后装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着机动向敌后挺进以扩张战果的事例。 突穿(Durchbruch):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 此时各部队指挥官会在部队先头,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突进纵队中除了战车外,尚会编入战斗工兵、装甲步兵以在任何情况下对前进中的战车单位提供支援,他们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带装甲人员车辆上,战斗工兵则携带各种器材甚至架桥装备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碍物。 击虚与钻隙(Die Flächen und Lückuntaktik):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这样的做法扬弃了传统的向两翼席卷的战法,不过这算是法国人所创的较快捷的方法。 一旦通过突破口后,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壅塞现象发生。先头通常由侦蒐部队组成的前卫尖兵,他们在前方或侧翼上搜索前进,进行寻找开放道路、侦测敌情,并提供预警并抢占如制高点、桥梁等重要战术要点。突进纵队便会依照他们的情报,选择适当、无敌方顾虑的路线前进。面对敌人时,如无须做战斗时则尽量避免,选择绕开,尽可能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至于绕过的敌人则由后续部队赶上肃清之。由于持续不断的运动,战斗时将以机动炮兵或申请战术空军火力支援攻击。这支深入敌后的机械化大军并不顾虑逐渐延长的暴露侧翼,因为快速的机动将提供他们足够的保护。如非得已,突进部队将不会离开道路做越野运动,因为这会产生不必要的延误。在领先挺进的装甲部队后面则是机械化步兵部队,以填补装甲部队推进后产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运动的一般步兵师。机械化部队的补给车队也沿着同一条交通网以追赶战斗部队。为了要在少数可用的道路上运动上千辆的车辆以维持其攻势的高度动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将格外重要,工作也极端复杂。 席卷(Aufrollen):这是“闪电战”最后一个阶段。现在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尔克包围战是利用英伦海峡进行单翼包围外,几乎二战所有的“闪电战”皆是以两翼进行包围作战。待双钳合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包围网内的敌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战例
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 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 3万余人。 二战初期,A.希特勒基于上述理论,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象漆黑的夜里突然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他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但在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最终遭到了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弱点
闪电战的最大弱点有二: 与留在后方的敌军部队只要没有被完全消灭,容易向后方发动反攻。 由于闪电战的快速进军,补给线一夕之间被迅速拉长,一旦补给跟不上,前方部队容易成为强弩之末,攻势停滞,就可能受到反攻。同时,补给部队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击。 如果游击战、反击战和巷战使用恰当,则可能克制闪电战。
『陆』 军事理论课主要内容有哪些
军事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综合训练等。军事理论讲的主要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
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并在不断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着重研究探讨的军事理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规律新特点。
(6)兵之情主速的军事理论扩展阅读:
学生通过学习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并在不断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军事理论》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军事理论课的出现,适应了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
在军事理论课上,可以学习到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军事理论课的性质及其内容、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等。
同时可以学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等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军事理论课教程
『柒』 诸葛亮的的兵要全篇
按:
张澍编纂的《诸葛亮集》之第二卷录有《兵要》十篇,皆是编者自《太平御览》及《 北堂书钞》中辑录的片言只语,其中有讲行军、扎营时需注意的要点,今选录其中论“将”之三篇,供大家参阅。
兵要(四)
不爱尺璧【1】而爱寸阴【2】者,时难遭而易失也【3】。故良将之趋时4也,衣不解带,足不蹑地,履遗不蹑【5】。
注 释
【1】尺璧 美玉之长大者。 【2】寸阴 指时间,寸金难买寸光阴。 【3】时难遭而易失也 指战机难遇而易失。 【4】趋时 指为将者要抓住战机,军情紧急,瞬息万变,而且人命关天。 【5】足不蹑地,履遗不蹑 此言为了抓住战机,必须行动迅疾以争取时间。蹑,追踪,言起身时足不停地,也就是毫无踪迹地去追踪,作战的时机即使脱落鞋子也不花时间睬它,以免贻误战机。
语 译
为将者要不爱美玉而珍惜每一次战机到来的时间,因为有利的时机难以相遇而极易错失,所以作为良将之追逐作战的时机,睡觉时衣不解带,起身时足不停地不露任何踪迹地去捕捉战机,即使脱落了脚上的靴子也不去睬它,以免贻误战机。
研 析
《孙子兵法》的军争篇称:“故其疾如风。”此言行军作战之时,为了应对战机,无论进或者退都必须做到来无影去无踪。当然这种快速应对也是有条件的,若兵处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进攻的话,“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到底是因为军情瞬息万变,为将之勇者,要能乘势决胜,决不能逡巡拖延贻误战机也。
兵要(五)
贵之而不骄【1】,委之而不专【2】,扶之而不隐【3】,免之而不惧【4】,故良将之不动也,犹璧之不污【5】。
注 释
【1】贵之而不骄 贵,高贵的地位。指处于高位而不骄傲。 【2】委之而不专
君主委其重任而不专断独行,《孙子兵法》计篇有言:“将听吾计,用之必胜。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3】扶之而不隐 指君主派人扶之而不是事事依靠他人。隐,凭倚。 【4】免之而不惧 指被免职时亦不患得患失。 【5】犹璧之不污 若美玉白璧而没有任何污点。
语 译
为将者,地位贵重的时候不骄傲,被委以重任时不专断,有人扶持的时候不依赖,被免职的时候不恐惧,所以良将的一言一行不为外物所动,就好似璧玉那样没有任何污点。
研 析
此言为将者所需之做人的品德。知兵知将,国家安危之主,择人授任,无非是德才二项,既要用其才,更要知其德。有时候,有才缺德者,个人私心重,患得患失,在关键时刻,往往祸莫大也。如蜀之彭羕,广汉人,才华横溢,但姿性骄傲。刘备领益州牧时,彭从布衣起为治中从事,便形色嚣然,自矜得意,位贵而骄。一旦被疏远,左迁地方太守,便私情不悦,被免而私心惧,往诣马超,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把彭羕的话上报给刘备,结果彭羕被下狱诛死,马超也处境艰难了。
兵要(九)
有制之兵【1】,无能之将【2】,不可以败。无制之兵【3】,有能之将,不可以胜【4】。
注 释
【1】有制之兵 制是指士兵受部曲编制和作战时金鼓进退的节制。《孙子兵法》计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官者,偏裨校列各有官司,道者,营阵开阖各有道径也。主者,君也。 【2】无能之将 言将若无能,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反之,将不能而君御之则胜也。 【3】无制之兵 指士兵没有严格的编制和训练,如同一盘散沙。 【4】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如果将无制之兵,其士卒“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孙子兵法》地形篇)结果是“卒强吏弱”,将无威重,何以使战,故云不可以胜。
语 译
编制清晰,制度和纪律严明的军队,即使统率的将领指挥无能,也不会被迅即打败。毫无法纪的军队,即使将领再有才能,也打不了胜仗。
研 析
诸葛亮带兵,强调对军队必须要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胜于对将领才能的发挥和使用。在这一点上他的器度不如曹操和孙权,他们都善于使将,魏、吴二国都出了一批杰出的将领,在蜀国除了诸葛亮之外,将才很少,找不到几个能独立善战统率全局的将领,可以说诸葛亮缺少将将之才能。《孙子兵法》非常强调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其在作战篇云:“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在谋攻篇讲:“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将有强弱,关键将将之主如何用将。将之统兵,亦各有风格。《史记·李将军列传》便讲到武帝初年李广与程不识二人不同的带兵风格,其云:“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底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这是二种不同的带兵风格,用现在的话讲,李广比较接近人治,而程不识则比较接近法治。比较起来李广更人性化一些,二者之间,士卒更喜欢李广。李广为什么能得士卒之死力,那是因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兵法》地形篇)比较而言诸葛亮更倾向于程不识带兵的方法。司马迁为李广列传,程不识则附于李广传内,亦可见其倾向了。
关于这二种带兵的方法,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有一段精辟的议论,其云:“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而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诸葛亮偏于程不识的风格,他不放手,故其手下难有名将也。
补白:
将将与将兵是有区别的,《汉书·韩信传》记载有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其云:“上(指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所谓“天授”,乃是马屁话,然而韩信所言将将与将兵之区别确实存在,将兵是带兵在第一线作战,将将是用将带兵,制订战略,统将者为帅,统兵者为将。即以三国鼎峙这个时期而言,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是将将者,若曹操手下的夏侯渊,他是曹操的妹婿,一勇将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称:“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将将者,要知所将之将的长短,扬其长而戒其短。后来夏侯渊在汉中阳平关一役,为刘备所袭,渊战死,不幸为曹操所言中。再说吕布,是一员善战的勇将,他原来是丁原的部属,杀丁原而投靠董卓,与董卓以父子相称,后来又投靠王允而刺杀董卓。在长安他为董卓部下李傕所败,又投奔袁术,术不纳,转投袁绍,绍亦不容,转而与张杨合。吕布最终为曹操所败而俘缚,“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这从将将者若曹操而言,对于反复无常的人,虽善战,亦不可信用。从为将者言,真如东晋的刘牢之那样,“事不可者,莫大于反。”“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晋书·刘牢之传》)正如《兵要》所言:“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将将者还必须注意培养将的才智,若孙权要吕蒙好好读书,毛泽东曾要罗瑞卿及许世友读《吕蒙传》,其中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郷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将的成长还须帅来培养,既要有战争的历练,也要有思想文化的素养,要鼓励他们勤于读书学习。“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这个智从哪儿来,还得靠读书,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通过战前的调查研究才能知己知彼,面对现代化的战争,还必须懂得科学技术,掌握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战。战略战术,既要懂得现代战争的特征,也要懂得传统的军事理论,它能扩大将领们更为长远的眼光。《孙子·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者是为将必须具备之素质,其中“智”是第一位,“勇”在第四位。曹操注曰:“将宜五德,备也。”杜牧解释五德曰:“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其实这五者,在军事上是如此,在商战上,何尝不是如此。
为帅者,还必须调和将与将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才能协调好战场上如何协同作战。马超自汉中来投奔刘备,不是刘备的旧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
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这是诸葛亮在做关羽的思想工作。又如黄忠本是刘表的部属,曹操克荆州时,一度归属曹操,后归刘备,在定军山打败夏侯渊,立下大功,刘备以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对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当先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可见诸葛亮时时注意调节内部诸将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将领之间的团结与协调,这是巩固自身军队内部团结的首要任务。
『捌』 求军事理论答案
B C,√ / X
1、18世纪,英国的劳埃德在其著作中较早谈到军事科学,他认为军事科学只是研究军队准备战争的问题,而把作战问题排除在外。
2、普鲁士的比洛认为军事科学就是战略和战术,并把战略区分为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
3、奥地利的卡尔大公认为军事科学应划分为战略(或关于战争的科学)和战术(或军事艺术)。
4、瑞士的若米尼认为军事科学就是军事艺术,它有6个组成部分:战争政策、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艺术就是作战方法,区分为战略和战术。
5、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
军事科学military science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综合性科学。又称军事学。
所以关于军事科学的定义,比洛提出的 “军事科学” 是研究战略和战术或关于为了社会利益和荣誉而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巩固和捍卫社会的科学,第一题应该选择B(参考网上资料)
第二题的德法战争首先不是指二战期间的德法战争,是指1870~1871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战争。
所以第二题选择C、克劳塞维茨1831年就死了。
判断题第一题查到的资料:
1567年——莫里茨,奥兰治亲王,1567年11月13日生于迪伦堡,联省共和国(尼德兰)国务活动家、统帅和军事改革家。
第二题个人认为是错的、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毕竟,西方近代的军事理论的集大成者,并不仅仅是《战争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