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日军一个联队武器装备山炮

日军一个联队武器装备山炮

发布时间:2021-03-12 23:54:08

A. 二战时期日本侵华陆军人员、武器装备的具体情况

日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日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而不是4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的),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侵华日军陆军的编制 中佐 少佐)

下面是详细文章 很长 如有兴趣慢慢研究
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日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1907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占的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这样,加上守卫日本东京皇宫地区的日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主力平时的基本框架。

在不断的对外侵略扩张中,日本开始在别国领土上及被其控制的地区驻扎军队。如:1895年后在中国台湾组建日军台湾军;1901年后在中国京津地区驻扎日军华北驻屯军,1915年在朝鲜组建日军朝鲜军;1919年在中国东北组建日本关东军。这些部队在当时被称为日军在其本土以外驻扎的"四大兵团"。它们有些由日军正规主力师团固定担任,如日军朝鲜军即长期由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组成;有些由正规主力师团轮流调防担任,如日本关东军;有些则由混成旅团或其他建制的部队担任,如日军台湾军和日军华北驻屯军。1925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当时国际和平裁军的压力下,同时为了节省军费以研制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也曾裁撤了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共四个师团的部队。日本在建立现代陆军的过程中,初期曾崇拜学习法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后来基本上改为以德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为蓝本,并向先进的西方制度学习,建立起地区义务兵役、军事预备役的征兵体制。即日军每个师团平时驻守的地区,本身就是其征兵机构的师团管区,也是其征集补充兵源的地区,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全部来自这一地区。所以,在日军部队的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一家祖孙数代都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支部队中服役并参加历次战争的情况。同时,日本陆军常备主力师团也常以地名来表示。如;第一师团,因其长期驻守东京地区,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级军官为东京地区人,故又称为东京师团。以此类推,第二师团又称仙台师团,第三师团又称名古屋师团,第四师团又称大阪师团,第五师团又称广岛师团,第六师团又称熊本师团,第七师团又称旭川师团,第八师团又称弘前师团,第九师田又称金泽师团,第十师团又称姬路师团,第十一师团又称善通寺师团,第十二师团又称久留米师团,第十四师团又称宇都宫师团,第十六师团又称为京都师团等等。日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日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而不是4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的),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

日本军队只有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虽然其曾拥有强大的航空兵部队,但也只是分属于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而没有独立的空军。日本的海军和陆军,从服装颜色上很容易区别出来。而日本陆军各兵种的服装虽基本一致,但也可以从其佩带的肩章和领章的颜色上加以区分,如日本陆军步兵肩领章底色为红色,炮兵为黄色,骑兵为绿色,工兵为茶色,辎重兵为深蓝色,航空兵为天蓝色,宪兵为黑色,军医为深绿色,军法官为白色,财会官为银茶色等等,按照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日本天皇为国家最高元首,为日本陆海军最高统帅,可以指挥全国所有军队。但实际上由于20世纪以后日本军阀势力强大,形成由军人左右国家政策方向的局面,而军方人物中最有实权的是当时被称为日本陆军"三总长"的陆军大臣、参谋总长和训练总监。陆军大臣是日.本陆军省的首脑,主管政府国防政策、部队动员、国防预算、武器研制等,对有关军政问题可以与总理大臣或参谋总长并列上奏天皇,也可单独上奏天皇;参谋总长是日军参谋本部的首脑,其主要职责是辅佐天皇指挥陆军,并代表天皇下达作战命令;训练总监则控制着日本陆军各兵种的全部初、中级军校。所以,日本陆军"三总长"的倾向常常决定着日本军方的决策方向。如果日本军方对日本某一届内阁政策不满,即可不派现役陆军中将或大将至政府中担任陆军大臣,使内阁无法产生或倒台。通过这种方法,日本军阀就可以操纵国家的政策方向了。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自甲午战争以来逐步付诸实现,至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通过数次战争已侵占了中国的台湾诸岛、东北地区、热河省和冀东地区,还在中国干津地区驻有华北驻屯军,在上海、青岛等地驻有海军陆战队部队。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日军陷入持久战的泥淖之中,其部队作战时间之长,损失耗费之巨,军以下基层部队序列变化之大,在日本与各国盟军的作战中是少见的。但总起来说,侵华日军的序列还是可以归纳成几条线索。

一、台湾地区日军。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地区,后建立起日本台湾总督府和日本台湾军。日本总督多兼台湾军司令官,曾任总督的有桦日资纪、桂太郎、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佐久间左马太、安东贞美、明石元二郎、长谷川清、安藤利吉等。其台湾军的规模约有1个步兵独立混成旅团,用以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维持其殖民统治。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台湾军曾抽调兵力参加侵华战争,如进攻武汉的波田支队和1939年底在钦州湾登陆的盐田旅团就是日军台湾军的部队。1942年后随着日本各条战线局势的恶化,日军在台湾地区也大肆扩充军队,至1945年组成由日军大本营直接指挥的由安藤利吉中将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军,共约19万人,负责台湾地区防务。至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湾军司令官率部在台北向中国接收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将军投降,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50年之久的台湾宝岛才归还给中国政府管辖.

二、东北地区日军.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目1895年甲午战争后,尤其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逐步侵入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其控制的中国大连成立了关东州,并于1919年组建日本关东军,开始正式在中国东北部署军队。初期这支由南满铁路护路部队编成的军队只有数千入,系逐步发展到近万人,达到日军正规师团的规模,后又形成由日军务主力师团轮流调至中国东北,担任关东军部队的惯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其扶植下的伪满洲国也随即成立。作为东北的太上皇,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成为集日本关东州长官、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三位一体·的极权人物。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将中国东北逐步变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关东军建制逐步扩大,并建立了大量特务、情报机构和称为国境守备队的武装部队.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决心将中国东北变成其发展大帝国霸业,将来与苏美英争一雌雄的坚实基地,更对于关东军的发展以种种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日本陆军中最强大、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战略集团.它拥有完备的基础军火工厂』l练基地及庞大的军需供应基地和边境工事体系,日军所仅有的坦克部队、臼炮部队、火焰喷射器部队及细菌战部队都在关东军编制内,就连该部的给养服装标准也高于日本陆军其他部队。如此优势,加之"天高皇帝远",日本关东军常常骄横无比,自行其是,在许多重大军政、边界等问题上无视当时日本当局的约束,引起多次军事冲突,成为日本当时存在的"下克上"现象的典型,也使得许多日本法西斯少壮派军官乐于到关东军内服役,以田"建功立业".由于关东军装备最为精良,又是对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和战略总预备队,故曾在当时被喻为"皇军之花".1941年7月,关东军举行针对苏联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此时关东军实力已达极盛,辖有"个师团及大量边境守备部队和特种兵部队,全军近100余万人.后因日军在南洋战场接连失利,从关东军抽调大量部队,致使其实力不断下降。转至1945年夏,为对苏联进攻做好准备,关东军再度扩展到3个方面军,计约96万余人。1945年8月8日,用当时欧洲战场最新式武器和装备武装起来的130万苏联红军越过边境,向中国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猛攻,迅速歼灭其主力;9月5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率部向苏联红军投降,日本关东军从此彻底消亡.日本关东军的历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将、河合操中将、尾野实信中将、白川义则中将、村冈长太郎中将、烟英太郎中将、菱刈隆中将、本庄繁中将、武藤信义大将、檀田谦吉大将、梅津美治郎大将、山田乙三大将。

三、华北地区日军.1937年?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在其原华北驻屯军的基础上大举增兵华北.8月31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在北平成立华北方面军,以寺内寿一大将为司令官,统一指挥沿乎汉线和滓浦线向南推进的以香月清司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一军和以西尾寿造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军。1938年3月,日军大本营将自中国热河方向攻入察哈尔省及绥远的关东军部队脱离原指挥建制,组成蒙疆驻屯军司令部,先由日军大本营直辖,后划给日军华北方面军指挥.至1938年春末,日军华北方面军占领了中国绥、察、晋、冀,鲁、豫,苏各省的大部或一部,形成尔后该方面军的大致控制范围,第一军调至山西太原,第二军进至山东济南.1938年夏,第二军的番号转给进攻武汉的日军华中派遣军,济南地区日军改称第十二军。1944年春,第十二军番号又转给准备参加"一号作战"进攻河南黄河南岸的由华北方面军抽调组成的突击兵团。济南地区日军又改称第四十三军。至1945年夏,日军华北方面军共辖在太原的第一军,在张家口的蒙疆驻电军,在郑州的第十二军和在济南的第四十三军。华北方面军的历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杉山元大将、多田骏中将、冈村宁次大将、下村定大将和根本博中将.1945年10月10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及部分兵员共12.7万人在北平向中国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投降,该方面军在绥远、山西、河南、山东的部队也分别向中国第十二战区、第二战区、第一战区等部投降。

四、华中地区日军。1937年8月13日中日凇沪会战爆发,日本在其驻上海海军陆战队的基础上又向上海增派大批军队.8月15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后因上海战事胶着相持不下,日军大本营于10月21日组建了以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军,井于11月5日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包抄上海战区.u月7日,日军大奉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华中方面军,以统一指挥日军上海派遣军和日军第十军.1938年2月18日,日军大本营为准备进攻武汉成立了以烟俊六大将任司令官的华中派遣军,并下令解散华中方面军及上海派遣军、第十军,改由华中派遣军统一指挥占领京沪杭、苏、浙、皖的全部华中日军。1938年6月起,日军华中派遣军指挥第二军、第十一军沿长扛两岸及大别山区进攻武汉.1938年10月25日日军侵占武汉后,以冈村宁次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一军的7个师团占据武汉外围鄂、湘等省的部分地区。1939年9月23日,日军大本营为统一指挥在中国关内各地的日军,配合汪精卫筹建伪政权的活动,在南京成立了以西尾寿造大将为司令官的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统一指挥日军华北方面军及所有在中国关内战场的部队。与此同时,日军华中派遣军撤销,在江浙地区成立了军司令部设在上海的以酉尾寿造大将兼任司令官的第十三军.1944年7月31日,日军大本营为准备"一号作战"华中攻势,又在湖南成立自日本关东军调来番号的第二十军;并在武汉成立第六方面军,统一指挥两湖地区的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在汉口留守的第三十四军和两广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及香港占领地日军,以准备参加'一号作战"中的湘桂战役.至1945年夏,日军第六方面军管辖第十一军、第二十军、第三十四军,控制中国鄂、湘、皖、赣等部分地区。日军第十三军仍驻上海,日军第六军驻在杭州,控制江、浙、皖等部分地区。日军第十一军历任司令官是冈村宁次中将、园部和一郎中将、阿南惟几中将、横山勇中将、上月良夫中将;日军第十三军历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泽田茂中将、永津佐比季中将、松井太久郎中将.日军第六方面军只有两任司令官,即冈村宁次大将和冈部直三郎大将.1945年9月18日,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在武汉向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投降。1945年9月中旬,日军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在上海向中国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官汤恩伯投降。

五、华南地区日军.1938年10月中旬,日军大本营为配合日军华中派遣军对武汉的攻势,并逐步切断中国政府从港澳地区的外援通道,成立以古庄干郎中将为军司令官的第二十一军,并在中国广东大亚湾地区登陆,很快占领广州,控制了两广部分地区.1940年日军向越南进军时,第二十一军番号撤销,成立日军华南方面军。1941年为准备太平洋战争,华南方面军撤销,在广州成立以酒井隆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十三军,占驻中国广东沿海、香港等地。1945年9月16日,日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率其在中国广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地区的日军共8.3万人,在广州向中国陆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投降.

六、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此系1939年9月23日,由日军大本营下令组建的指挥中国关内战场上所有日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其目的是摆脱过去由日军大本营远离战地分别直接指挥各军经常造成失误的窘状,希望协调指挥中国关内各战场的所有日军,加快军事征服进程;并配合中国各地伪政权等合流,组成统一伪政权的所谓"和平"攻势。至1945年夏,日军中国派遣军统辖有:在华北的华北方面军、在湘鄂赣等地的第六方面军,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军、第六军,在两广及香港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和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日军中国派遣军历次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烟俊六大将、冈村宁次大将。1945年9月9日上午10时,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代表日军中国派遣军等部队在南京向中国政府投降。

七、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日本海军在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就在中国上海、青岛等地驻有舰队。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抽调在上海的第三舰队、在青岛的第四舰队及其他舰只,组成中国方面舰队,支援其陆军登陆作战,运输物资。海军航空兵部队曾多次参与轰炸中国各大城市,并在上海、青岛、厦门、香港建立据点,对中国沿海实施封锁。其历任舰队司令官为长谷川清中将、古贺峰一中将、福田良三中将。1945年9月,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共3.9万余名官兵向中国政府缴械投降。

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期总兵力已近600万,拥有200多个师团的番号。其陆军常备主力师团(师)下辖有两个步兵旅团(旅),每个步兵旅团(约7700人)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团),每个步兵联队(约3870人)下辖三个步兵大队(营),每个步兵大队(约1215人)下辖四个步兵中队(连)和一个重机枪中队,每个步兵中队(约250人)下辖三个小队(排),每个小队约70人。另外,师团还直辖骑兵联队(约1400人)、炮兵联队(约2500人)、工兵联队(约1500人)、辎重兵联队(约2800人)及通信队(约650人)、卫生队(约500人),野战医院(约150人)等。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4万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故这种师团又被称为甲种师团,日本陆军第一至第二十师团、近卫师团及中日战争爆发后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二、第三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1938年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兵力消耗极大,其后组建的第二十一师团至第四十九师团均取消了旅团级建制,由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同时指挥炮、工、骑、辎重兵联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减至1.8万人,配备军马2065匹,步骑枪8940枝、掷弹筒216个、轻机枪216挺、重机枪54挺、平射炮18门、山炮12门等武器装备,这种类型的日军师团被称为乙种师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线再度拉长,兵员更加缺乏,于是又开始缉建丙种师团。这种被称为丙种师团的部队又恢复了旅团建制,但取消了旅团下面的联队,、即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直辖四个步兵大队,全师团共八个步兵大队,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通讯大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1.3万人,配备军马2550匹,步骑枪6500枝、掷弹筒192个、轻机枪192挺、重机枪48挺、平射炮16门;迫击炮32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日军第五十师团至第一O九师团均属于这种编制的部队。

至1944年秋,盟军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为准备"本土决战",又开始组建丁种师团。丁种师团的建制定员与丙种师团大致相同,只是特种兵和自动火器、重火器很少,番号在第一一O师团以后的各师团都是属于这种编制的师团。

另外,日本陆军部队中还有独立步兵混成旅团、独立警备队、骑兵旅团、野战重炮兵旅团等编制的部队。步兵独立混成旅团下辖五个独立步兵大队及炮、工、通、辎重队,全旅团约8280人,配备军马1800匹、步骑枪4050枝、掷弹筒120个、轻机枪120挺、重机枪30挺、平射炮10门、山炮20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是具备相当野战能力的作战单位。而日军独立警备队一般管辖六个独立步兵大队,共有兵员5450人,配备军马420匹、步骑枪3660枝、.掷弹筒144个、重机枪24挺。由于这种部队没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担任后方警备任务。日军骑兵旅团一般下辖两个骑兵联队,共有兵员5600人,配备军马5668匹、步骑枪3705枝、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日军野战重炮兵旅团是其陆军预备队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余人,配备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或加农炮70余门,常用于重点攻坚任务。以上这些部队常随作战任务的变化,配属各部队作战。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坦克部队。日本军方自1925年开始研制坦克,1929年组建坦克部队。但初期多以坦克联队为建制配属于陆军师团,至1936年后才在中国东北公主岭组建日军第一坦克旅团。1942年6月,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宁安、勃利和绥远的包头又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战车师团,1944年在其国内组建了第四战车师团。日军战车师团一般装备轻型坦克100辆、中型坦克335辆、各种汽车1272辆、加农炮36门、高射炮12门、野炮4门、速射炮12门、平射炮6门、重机枪18挺、轻机枪144挺、步骑枪2900枝等。在日军准备"本土决战"时期,他们还陆续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个独立战车旅团。但由于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火力、速度、装甲防护力等方面均与欧美先进工业国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战中对苏、对美的历次战役中均显得不堪一击。

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也组建过摩托化部队。1941年夏,日军首批改建四个师团为摩托化师团,它们是近卫师团、第五师团、第十八师团和第四十八师团。

日本陆军师团以上的单位是军,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曾出现过近60个军的番号,但用数字序号表示的军的作战单位所辖师团数不尽相同,有的军辖二至三个师团,是典型的军级单位,也有的军指挥四至五个师团。更有的军管辖指挥着九个师团,兵力多达数十万,这种军显然已属于兵团级的作战单位了。如侵占中国武汉地区的第十一军,就曾指挥过九个陆军主力师团、四个混成旅团及大量特种部队。日本陆军军以上的作战单位是方面军,二战时日本陆军曾出现过近20个方面军的番号。而方面军以上就是大战略区的指挥机构,如日本关东军、日军中国派遣军、日军南方军、日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等,其再往上就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战时大本营了。至1945年8月中旬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时,其大本营指挥下的日本陆军有6个大战略区级的作战单位:①在中国关内战场的日军中国派遣军,下辖在北平的华北方面军、在汉口的第六方面军、在上海的第十三军,在杭州的第六军、在广州的第二十三军及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的3万余兵员,共计109万多人。②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下辖驻牡丹江的第一方面军、驻沈阳的第三方面军及驻朝鲜的第十七方面军,共计兵员96万。③司令部设在越南西贡的日军南方军,下辖驻缅甸的缅甸方面军、在新加坡的第七方面军、在菲律宾的第十四方面军、在曼谷的日军第十八方面军,共计75万余人,④在日本东京地区的日军第一总军,下辖在仙台的第十一方面军、在东京的第十二方面军、在名古屋的第十三方面军。⑤在日本广岛地区的日军第二总军,下辖在大阪的第十五方面军、在二日市的第十六方面军。⑥设在东京的日本航空总军,下辖四个航空军及八个航空师团。加上直属日本大本营指挥的驻扎幌的第五方面军,驻守在日本本土的部队共240万人。另外,还有驻台湾的第十方面军,残存在拉包尔地区的第八方面军和特鲁克岛的第三十一军也归日军大本营直接指挥。以上所有这些日军均在1945年8月下旬至lo月中旬在各地向中、美、英、苏、澳等盟国军队缴械投降。至此,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寿终正寝。

B. 二战时日军的编制及武器配置

各个时期日军步兵中队的基本武器配置是不同的。

一、火炮一般只配属内到大容队一级,一个大队配属一个55人的步兵炮小队,2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

重机枪也只配属到大队一级,每个大队配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

一个步兵中队的基本武器配置为:

9挺轻机枪;

9具掷弹筒;

110支以上的步枪。

二、日军步兵中队的编成:

日军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 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

小队:日军的一个小队有前述编制的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共54人。

中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C. 二战中日军一个联队配备多少火炮和机枪

联队直属的炮兵中队有6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直属反坦克中队有6门37毫米反坦克炮; 联队下辖3个大队,每个大队有1个机枪中队,8-12艇九二式重机枪,还有1个炮兵排,2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 大队下辖3-4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辖3个小队,每个小队装备2挺歪把子机枪和2个掷弹筒; 所以整个联队装备12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24-36挺九二式重机枪,54-72挺歪把子机枪,54-72门掷弹筒。

D. 二战期间,日军装备了多少个野战重炮旅团他们的建制级武器配备

抗战开始前是5个,建制上本是2个联队,但战争爆发后却大相径庭。
当时除各师团隶属炮兵联队外,日军还拥有3个山炮联队、1个骑炮联队、9个野战重炮联队、12个重炮联队、1个高射炮联队。

E. 日本军队的一个联队拥有多少火炮,为何会那么难打

经常看抗战剧的朋友,肯定能够看到这样的镜头。日本军队使用一排排的火炮,轰击着对面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火炮,只能挨炮轰。最多就是布置掩体,减轻自身的伤亡。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当时,日本军队的一个联队到底拥有多少火炮。其实,日本军队拥有的火炮数量当真不少。这也是当时差距最大的地方,那么,一个联队到底拥有多少火炮?

日本军队的编制与世界各国都不一样,按照日本军队的编制,从上到下分别是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等等。其中,军是临时性组建的,师团是常用的最高编制。按照日本军方的规定,一个甲级师团由8个联队组成。其中4个步兵联队,炮兵联队、骑兵联队、工兵联队、运输联队各1个。在这8个联队中,骑兵、工兵和运输联队都是没有装备火炮的。步兵联队和炮兵联队都装备了火炮,火炮的数量和口径不同。

首先说一下步兵联队,一个甲级师团的步兵联队有3800多人。这个联队会有一个专门的炮兵中队,装备4门75毫米野战炮或者70毫米步兵炮。至于小口径迫击炮和掷弹筒,则不会计算在内。也就是说,4个步兵联队加在一起,也只有16门中上口径的火炮。比较这都是步兵部队,主要任务不是远距离轰击。专业的炮兵联队就强悍的多了。

按照甲级师团的标准,一个炮兵联队拥有48门火炮。一般都是75毫米和105毫米火炮,特殊的部队装备大口径重炮。当然,这是甲级师团的标准,也就是最高标准。乙级师团和丙级师团的炮兵联队,只有36门火炮。只有丁级师团,干脆只有一个炮兵大队。当然,除了炮兵联队以外,日本军队还有炮兵独立旅团。这种炮兵旅团的地位很高,一般装备105毫米和150毫米重炮。但日本炮兵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运输工具。所以说,日本炮兵部队都养了大批的骡马。

火炮是双方差距最大的方面,当时,我们的军队火炮数量很少。无力与日本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炮战,在亮剑中,李云龙也只能用与日本步兵缠在一起,以避免被日本炮兵轰击。按照李云龙的话说:“那也不能全赶出去,否则还得挨炮轰。”重武器的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军工生产力的体系,这方面需要长期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超越的。

日本的炮兵部队在东亚战场上大显威风,但是与世界强国相比也是差距明显。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日本与苏联进行炮战。结果,日本炮兵不是苏联炮兵的对手。苏联火炮不仅口径大,而且数量众多。1945年,苏联加入对日本作战,150多万苏联军队南下。当时,苏联就调动了5000多门火炮,让日本军队见识了大炮兵主义的厉害。在建国之后,我们国家的军队也装备了各种口径的火炮,而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F. 抗战时期日军一个旅团,联队,支队的编制及装备情况。

师团平时编制:指挥官:中将 11340人。辖:步兵2个旅团、炮兵1个联队、骑兵1个联队、辎回重答1个大队、弹药纵列1个大队、军乐队;战时:增加大小桥梁纵列各1个大队、野战卫生部
旅团编制:指挥官:少将 5690人。辖:2—4个联队,包括骑、工、炮及其他兵种
人员计算:
(一)分队:
(二)小队:(排)三至四个分队;骑兵为50人;步兵为70人;指挥官为:中、少尉
(三)中队:(连)三至四个小队;骑兵为150—200人;步兵为210—280人;
210人为:大尉指挥官
(四)大队:(营)二至四个中队;骑兵为300—600人、400—800人;步兵为420—840人、
560—1120人;630人为中佐、少佐指挥官
(五)联队:(团)三个大队;骑兵为900—1800人、1200—2400人;步兵为1200—2400人、
1680—3360人;1890人为大佐指挥官

G. 求二战中日本的所有武器

1.九四式90mm轻迫击炮
步兵轻型支援火炮,装备日军野战师团步兵联队,每个联队4-6门,用来对付机枪阵地与战壕,并配合联队山炮或野炮进行战场压制
94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70 mm (L14)
炮重量:159.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5.26 kg
弹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2.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
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破坏力很大
96式15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325 mm (L12.7)
炮重量:72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25.65 kg
弹药初速:214 m/sec
最大射程:3900 m

3.九七式90mm轻迫击炮
94式90mm轻迫击炮的修改型,使用很广泛,在中国江南战场,这类火炮对日军步兵联队的重要性比联队山炮或野炮还高
97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17 mm (L13.4)
炮重量:172.5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弹丸重量:5.26 kg
弹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4.九七式150mm短迫击炮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一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用于登陆作战及山地战,是97式150mm中迫击炮的短炮管型
97式150mm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395 mm (L9.2)
炮重量:23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23.8 kg
弹药初速:—
最大射程:3200 m

5.九七式150mm中迫击炮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重量比96式150mm中迫击炮轻很多,是96式150mm中迫击炮的改进型
97式15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935 mm (L12.8)
炮重量:34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23.8 kg
弹药初速:212 m/sec
最大射程:3850 m

6.二式120mm中迫击炮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本土沿岸设置师团迫击联队,这种迫击炮射程与威力都令人满意,是当时日军迫击炮部队最喜爱的装备,战争末期日军疯狂的生产这种迫击炮,用来代替山炮野炮武装新增设的沿岸设置师团。
2式12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2—1945
口径:120mm
炮管长:1535 mm (L12.7)
炮重量:26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0 to +80 度
弹丸重量:12.76 kg
弹药初速:239 m/sec
最大射程:4200 m

火箭炮

1.四式203mm重火箭
重型炮兵火箭,主要装备火箭炮兵联队,这种火箭也可以直接放在木架子或地面斜坡上发射,这种火箭威力大,使用方便,日军在各个战场均有大量使用,为了争取火箭的精度,日军这种火箭的射程是不远的,主要用于近迫攻击
4式203mm重火箭资料
服役年代:1943—1945
口径:203mm
发射管长:1920 mm
发射器重量:含弹227.6 kg
配用弹种:火箭榴弹
火炮俯仰角:+40 to +65 度
弹丸重量:83.7 Kg
火箭速度:175 m/sec
最大射程:2400 m

2.四式400mm重火箭
重型炮兵火箭,主要装备火箭炮兵联队,这种火箭也可以直接放在木架子或地面斜坡上发射,使用情况与203mm重火箭一样,当然,这种火箭的威力更大
4式400mm火箭资料
服役年代:1943—1945
口径:400mm
发射管长:3220 mm
发射器重量:220 kg
配用弹种:火箭榴弹
火炮俯仰角:—
弹丸重量:508 Kg
火箭速度:220 m/sec
最大射程:3700 m

3.五式150mm多管火箭炮
支援压制射击用途,野战炮兵火箭炮,主要装备本土防御师团迫击联队,火箭炮联队,这种火箭精度好,火力密度大,真在战场上使用起来那是很恐怖的,不过这种火箭炮出现的太晚,并没有在本土以外部署,因美军没有与日军发生本土决战,这种多管火箭炮也就失去了实战机会
5式150mm多管火箭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5
口径:150mm
发射管数:20管
发射管长度:—
方向射界:车载 >180度 地面 360度
发射俯仰角:—
发射器重量:—
配用弹种:火箭榴弹
齐射速度:20发 < 30 秒
火箭速度:190 m/sec
最大射程:4200 m

山炮

1.明治四十一年式75mm山炮
41式75mm山炮装备精锐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或一般野战师团的步兵联队,每个精锐步兵大队追加2门,是步兵大队的压制火炮力量,至于一般步兵联队装备4-6门,战争后期随着部队规模的急剧扩大,新式火炮由于成本高,难以达到装备需求数量,所以日本陆军基本停止了生产新锐重型火炮,大力生产低成本的老式火炮,其中41式山炮是日军主产火炮之一,很多后期组建的野战师团所属的师团炮兵联队也开始装备这种原本属于步兵大队与步兵联队用的山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点是重量很轻,2个士兵就能推着到处跑,机动性很好,在各种地形使用都很方便,41式75mm山炮除了用于压制炮击外,日军在巷战时也经常把这种炮推到街上当平射炮使用,轰击对方机枪火力点。

明治41年式75mm山炮资料
服役年代:1908—1945
口径:75 mm
炮管长:1300.0 mm
重量:540 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铝热剂纵火弹,化学弹
弹丸重量:爆破弹5.71 kg
弹丸初速:360 m/sec
最大射程:6300 m

2.九四式75mm山炮
94式75mm山炮重量很轻,便于分解驮运,而且射程不低,设计的非常成功,主要装备野战旅团,野战师团的山炮兵部队与独立山炮兵联队,用于山地或其他复杂地形作战
94式75mm山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75 mm
炮管长:1560.0 mm
重量:536 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铝热剂纵火弹,化学弹
弹丸重量:6.34 kg
弹丸初速:392 m/sec
最大射程:8300 m

3.九九式105mm山炮
99式105mm山炮射程较远,威力大,轻便,容易分解组合,主要装备野战师团的山炮兵联队与独立山炮兵联队,用于山地复杂地形作战
99式105mm山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1303.0 mm
重量:800 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铝热剂纵火弹,化学弹
弹丸重量:12.34 kg
弹丸初速:334 m/sec
最大射程:7500 m

野炮

1.明治三十八年式75mm野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面十分广,日军精锐步兵联队,野战旅团与野战师团所属炮兵部队都可以装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最低成本武装新设部队,38式75mm野炮成为日本陆军的野炮生产重点,是日军装备量最大的野战压制火炮之一,这种老式火炮射击精度很高,射程在同口径火炮中也不算近,而生产成本很低,性能还是不错的
明治38年式7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05—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325.0 mm (L 31)
重量:947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 to +16.5 度
弹丸重量:6.41 kg
弹丸初速:510 m/sec
最大射程:8350 m

2.明治三十八年式改75mm野炮
压制射击用途,是改良炮架的38式75mm野炮,可以使火炮达到43度的最大仰角,最大射程因此提高到了11500m,相当有威力,不过这种炮的生产成本比38式75mm野炮高,在日本陆军大力扩充部队后就很少生产了
明治38年式改7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6—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325.0 mm (L 31)
重量:1135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
弹丸重量:6.41 kg
弹丸初速:510 m/sec
最大射程:11500 m

3.明治四十一年式75mm骑兵野炮
压制射击用途,主要装备乘马骑兵联队,机甲骑兵部队与机动步兵联队,精度与射程性能与38式75mm野炮差不多,但重量更轻,不过此炮的成本比38式75mm野炮高,产量远不及38式75mm野炮
明治41年式75mm骑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08—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195.0 mm (L 29.27)
重量:903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 to +16.5 度
弹丸重量:6.41 kg
弹丸初速:510 m/sec
最大射程:8350 m

4.明治三十八年式105mm野炮
压制射击用途,战争爆发时性能已经过时,不过依然有一些这种火炮编在独立野炮兵部队里
明治38年式10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3325.0 mm (L 30)
重量:2594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2 to +15.0 度
弹丸重量:18.0 kg
弹丸初速:540 m/sec
最大射程:10800 m

5.明治三十八年式120mm野战榴弹炮
压制射击用途,开战时性能已经过时,早已停产淘汰,属于储备品,只有很少一些编在独立炮兵部队或步兵联队里凑数,很少在战场上出现
明治38年式120mm野炮主要缺陷是做为野炮射程太近,而且弹丸威力不大,做为山炮又重了些,复杂地形不那么好机动,所以山炮兵野炮兵都不愿要
明治38年式12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径:120mm
炮管长:1440.0 mm (L 12)
重量:1257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弹丸重量:—
弹丸初速:276 m/sec
最大射程:5650 m

6.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炮兵联队,这种炮的性能也很过时,不过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产新式150mm炮费用较高,所以38式150mm野战榴弹炮虽然早已停产,但日军没舍得淘汰这种老式大炮,这种炮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陆军部队急剧扩充,而国内拨给陆军的材料却遭紧缺,陆军被迫停止了所有新式150mm炮的生产,反恢复了这种古董大炮的生产,用来为新部队提供一定的大口径火炮,因此产量很大,这种大炮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有一部分还被装在战车底盘上改成了自走炮
明治38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1880.0 mm (L 12.6)
重量:209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0 to +43.0 度
弹丸重量:36 Kg
弹丸初速:275 m/sec
最大射程:5890 m

7.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
压制射击用途,为步兵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战重炮兵旅团的野战榴弹炮,性能比38式150mm野炮好,开战时已接近停产,但一直用到了战争结束,这种火炮重量很轻,精度较高,在战场上威力还是很大的
大正4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5—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2190.0 mm (L 14.7)
重量:280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65.0 度
弹丸重量:36 Kg
弹丸初速:389 m/sec
最大射程:8800 m

8.九零式75mm野炮
压制射击用途,射程很远,但不太受日军步兵欢迎,主要是日军嫌这种炮比其他的75mm野炮重,所以后期90式75mm野炮主要做为战车炮生产,装备1式75mm自走野炮,3式75mm炮战车,3式中战车。太平战争后期90式野炮经常被日军当作对战车炮使用,用来攻击美军的M4中型坦克,对美军的坦克部队造成了很大威胁,在冲绳战役期间日军1门控制道路的90式75mm野炮由于炮位隐蔽,难以发现,击毁了美军多辆M4坦克,使美军坦克部队长达2个月时间无法通过
90式7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883.0 mm (L 38.4)
重量:160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
弹丸重量:6.56 kg
弹丸初速:683 m/sec
最大射程:13890 m

9.九一式105mm野炮
压制射击用途,射程较远,重量轻,很受日军步兵部队欢迎,该炮为日军旅团以上级别精锐作战部队所辖炮兵部队的压制火炮,此种火炮还有自走型称做1式105mm自走野炮,战争后期也充当反坦克火炮使用,用于射击美军M4中型坦克
91式10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2090.0 mm (L 20)
重量:175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弹丸重量:15.76 kg
弹丸初速:454 m/sec
最大射程:10800 m

10.九五式75mm野炮
压制射击用途,射程较远,重量轻,身管寿命长,很受日军步兵部队欢迎,主要装备日军步兵旅团以上单位的野战部队的炮兵部队,原本日军准备将此炮做为3式中战车主炮,也因遭到步兵部队的强烈抗议而改用了90式野炮,原因是步兵部队害怕会因此影响到95式75mm野炮在步兵部队的装备数量,不过因90式75mm野炮的反坦克能力更强,所以结局反是皆大欢喜
95式7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325.0 mm (L 31)
重量:1108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
弹丸重量:6.56 kg
弹丸初速:520 m/sec
最大射程:10700 m

11.九六式150mm野战榴弹炮
压制射击用途,日军精锐师团或旅团所属炮兵部队与精锐野战重炮兵旅团的野战榴弹炮,也是战争期间日本陆军产量最大的新型150mm口径榴弹炮,这种火炮精度极高,射程又远,被日军称做最完美的150mm口径榴弹炮,不过此炮因成本问题在1943年被迫基本停产,大多数96式150mm野战榴弹炮是在1936-1941年完成
96式150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3523.0 mm (L 23.6)
重量:414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65.0 度
弹丸重量:31.3 Kg
弹丸初速:540 m/sec
最大射程:11900 m

野战重炮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战加农炮
压制射击用途,日军野战重炮兵旅团,精锐旅团与野战师团以及野战重炮兵旅团所属炮兵部队的远射程野战加农炮
大正14年式105mm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3590.0 mm (L 34.1)
重量:3115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弹丸重量:15.76 Kg
弹丸初速:640 m/sec
最大射程:15300 m

八九式150mm野战加农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精锐步兵师团所属炮兵部队,野战重炮兵旅团,重炮兵联队,独立重炮兵部队的远程野战加农炮,这种炮射程远,而且弹丸威力比日军的150mm野战榴弹炮的弹丸更大,这种火炮在918事变后开始广泛用于中国战场,发挥了巨大毁伤作用,不过在太平洋战场,由于美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蛙跳战术,很少有机会遭遇到这种火炮的威胁,1945年冲绳战役,日军8门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参加了战斗,并取得了巨大杀伤效果,美军巴纳克中将也是被这种火炮击中身亡
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9—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5963.0 mm (L 40)
重量:1042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弹丸重量:40.2 Kg
弹丸初速:734 m/sec
最大射程:18100 m

九二式105mm野战加农炮
压制射击用途,野战重炮兵旅团,精锐旅团与精锐师团所属炮兵部队的远射程野战加农炮,精度高,射程远,非常有威力,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陆军4英寸大炮,在不使用次口径炮弹,火箭炮弹等远程弹的情况下就有超过18公里的射程,当时仅次于日本海军的100mm加农炮,92式105mm加农炮的射程就算是按现在火炮性能来看也是非常远的
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4725.0 mm (L 45)
重量:373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5.0 度
弹丸重量:15.76 Kg
弹丸初速:765 m/sec
最大射程:18200 m

重炮

明治四十五年式150mm重加农炮
海岸防御与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要塞重炮兵联队,这种150mm重炮也非常有威力,不过与96式150mm重加农炮不同,移动式大炮的移动底盘与发射底盘是分开安装,移动到炮击地点后必需卸掉移动底盘,然后再把大炮安装在发射底盘上,野外移动型火炮最大发射仰角只有30度,炮台固定式为35度,所以野外式发射没有炮台式射程远,这种大炮装备陆军第7师团函馆重炮兵联队,步兵第1师团横须贺重炮兵联队,步兵第20师团马山重炮兵联队等要塞炮兵联队,这几个师团有80门这种大炮,这种大炮还有改良式分别是大正7年式150mm重加农炮,90式150mm重加农炮,机动性比45式150mm好,野战发射底盘可以随炮机动。这种火炮战争中只在中国战场上使用过。

明治45年式150mm重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2—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71515.0 mm (L 50)
重量:炮台固定带护盾22800 kg 野外移动带护盾26136 kg (同时带射击底盘与移动底盘,护盾重量8吨)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炮台固定 -8 to +35.0 度 野外发射 -8 to +30.0 度
弹丸重量:40.2 Kg
弹丸初速:875 m/sec
最大射程:炮台固定22600 m 野外发射20200 m

明治四十五年式240mm重榴弹炮
摧毁敌对要塞防御工事用途的攻城重炮,装备常设步兵师团野战重炮兵旅团的攻城重炮兵中队,明治45年式240mm榴弹炮也是918事变时日军打出第1发炮弹的大炮,此炮在中国战场广泛使用,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曾参与过巴丹要塞总攻,发挥了巨大毁伤威力,不过美军的蛙跳反攻中,并没有遭遇到这种火炮的威胁,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这种火炮部署在拥有强大兵力的大前线重要要塞,而美军则跳开了这些日军苦心经营的坚固要塞,从而避免了与日军主力部队硬碰硬决战,自然也不会遭遇到日军重炮部队的打击。
明治45年式240mm重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2—1945
口径:240mm
炮管长:3892.0 mm (L 16.2)
重量:带护盾33058 kg
配用弹种:爆破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2 to +65.0 度
弹丸重量:200 Kg
弹丸初速:387 m/sec
最大射程:10350 m

大正七年式150mm重加农炮

大正十四年式270mm重迫击炮
攻城大炮,主要装备攻城重炮兵联队,用来破坏建筑物与工事
大正14年式270mm重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径:274mm
炮管长:1360 mm (L 4.9)
重量:4000 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75 度
弹丸重量:134 Kg
弹丸初速:166 m/sec
最大射程:2400 m

加式120mm重加农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重炮兵联队与要塞高射炮兵联队,该炮为海军换下的大正10年式与大正14年式120mm舰炮与高射炮改装,穿甲爆破弹对海有效射程16公里,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有效击毁驱逐舰,用于地面压制时发射榴弹射程23公里,也可以用于防空,日军台湾旅团也拥有这种重炮,并投入了武汉会战
加式120mm重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径:120mm
炮管长:—
重量:—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
弹丸重量:—
弹丸初速:—
最大射程:23000 m

九零式240mm重加农炮
海岸防御大炮,装备要塞重炮兵联队,机动比较烦琐,一般不进行地面机动作战,这种大炮使用普通炮弹的射程超过50公里,极其夸张
九〇式240mm重加农炮
服役年代:1930—1945
口径:240mm
炮管长:12823 mm (L 53.4)
重量:55382 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0 to +45.0 度
弹丸重量:164.95 Kg
弹丸初速:1050 m/sec
最大射程:榴弹52100 m 穿甲爆破弹50120 m

九零式240mm列车加农炮
攻城大炮,主炮为90式240mm加农炮,总共开工4辆,炮架,机车均由法国设计,首辆列车炮由法国制造,1940年完成交付,1941年服役,另3辆在日本制造,但在完工前被取消拆毁,实际仅服役1门
九〇式240mm列车炮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径:240mm
炮管长:12823 mm (L 53.4)
重量:136000 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0 to +50.0 度
弹丸重量:164.95 Kg
弹丸初速:1050 m/sec
最大射程:榴弹52100 m 穿甲爆破弹50120 m

九六式150mm重加农炮
海岸防御与压制射击用途,是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的改进型。只装备常设师团的重炮兵联队,日军的重炮机动力一般不强,通常只在遇到坚固防线时才会调动重炮兵部队前往炮击,96式重加分机动式与要塞式两种,但都能整炮牵引机动。

96式重加农炮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威力的6英寸陆军大炮,发射普通弹丸射程比意大利150mm加农炮与美军的155mm加农炮都远,此外弹丸最重,比现在的155mm底排弹丸还重,只有日本海军的98式155mm加农炮才性能超过96式150mm重加农炮,海军的155mm加农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但都是舰炮或海岸炮,战争期间应该从未进行过地面机动炮击。
96式150mm重加农炮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实战纪录只有一次,那是在巴丹要塞总攻中有2门96式150mm重加农炮参与了炮击,至于其他炮击纪录都发生在中国战场。不过该型火炮最大规模运用是1948年,当时毛子把从关东军军火库收缴上来的要塞式96重加24门借给了解放军,这是国军根本无法抗衡的毁灭性炮击力量,东北战场国军很快土崩瓦解。
96式150mm重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7860.0 mm (L 52.7)
重量:24314 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7 to +35.0 度
弹丸重量:50.2 Kg
弹丸初速:860 m/sec
最大射程:26200 m

九六式240mm重榴弹炮
摧毁敌对要塞防御工事用途的攻城重炮,装备常设步兵师团野战重炮兵旅团的攻城重炮兵中队,在太平洋战场也只在总攻巴丹要塞之战动用过,至于中国战场运用的较多
96式240mm重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240mm
炮管长:5782.0 mm (L 24)
重量:带护盾37562 kg
配用弹种:爆破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0 to +65.0 度
弹丸重量:185 Kg
弹丸初速:530 m/sec
最大射程:16000 m

九八式320mm臼炮
攻城大炮,主要装备臼炮兵联队与独立臼炮兵联队,用于近迫攻击坚固要塞或摧毁障碍物,在各个战场上都有使用
98式320mm臼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径:320mm
炮管:有底盘棒式稳定器
重量:含弹1215 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榴弹
火炮俯仰角:固定+45 度
弹丸重量:300 Kg
弹丸初速:110 m/sec
最大射程:1100 m

五式100mm重加农炮
5式100mm重加农炮是陆军根据海军100mm驱逐舰主炮制造的远程加农炮,主要目的是想获得一种大威力的反坦克炮,所以这种炮主要用途不是压制地面,而是反坦克,这种炮也是战争末期日军几种重型炮战车的主炮,在3000米距离上能击毁当时盟军任意型号的重型坦克,压制地面时最大射程与美军155mm远程加农炮相当,威力十分强大,为本土决战用兵器
5式100mm重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5
口径:100.2mm
炮管长:L65
重量:—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
弹丸重量:—
弹丸初速:1100 m/sec
最大射程:22100 m

炮兵观测车

百式炮兵目标观测车

日军地面火炮类型定义:

山炮:口径75-105mm的驮载榴弹炮

野炮:口径75-150mm,射程低于15公里,重量小于8吨的轻榴弹炮

野战重炮:口径105-150mm,射程超过15公里但小于20公里的加农炮,或重量超过8吨的105-150mm榴弹炮

重炮:口径100mm以上,射程超过20公里的加农炮 /榴弹炮,或口径超过200mm的其他类型火炮

日本陆军的精华战斗力实际就是步炮结合战力,当日军能获得一定炮火支持时,战斗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失去炮兵支持,那多数日军普通部队的战斗力也没多强,太平洋战场经验表明,多数岛屿战的战斗时间与成败,实际取决于日军的炮弹何时消耗完毕

日本陆军另有305mm,320mm,356mm,410mm,510mm要塞重炮与海岸巨炮,射程在20-60公里,一些是榴弹炮,一些是战舰主炮改装的远程加农炮,510mm海岸炮为被取消的超大和级战列舰主炮仅1门,部署吴港要塞,至于305mm,320mm,410mm重榴弹炮射程均为20公里,356mm与410mm海岸加农炮则为战舰主炮,射程均在30公里以上.

日军缺乏橡胶,有限的橡胶优先用于制造汽车与飞机轮胎,至于火炮轮胎大多采用的是硬轮挂胶的方式,这种轮胎结实,橡胶消耗少,但弹性差,如果轮子太小那就不能用牵引车以较高速度牵引移动,所以必须采用大轮,尤其是野炮。至于重炮反正不需要高速牵引小轮的倒还多,而采用大轮的野炮由于炮座支架过高,进行大仰角射击时容易损害炮座架,所以通常仰角不大,这就影响了火炮的最大射程,而有远距离射击需要,又需要具备高速机动能力的野炮那就只好浪费点橡胶,采用充气橡胶轮胎了,日军称其为机动炮兵.
就这么多了

阅读全文

与日军一个联队武器装备山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