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到清朝前期这段时期内中国军事思想的特点
宋到清朝前期这段时期内,中国军事思想的特点是革新与守旧并存,是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但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是逐步走向保守和没落。
北宋初期,火药、指南针开始用于战争。军事技术的发展对作战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北宋前期,编纂出了中国第一部兵书汇编《武经总要》,总结了古今兵法和当时朝廷的方略。
宋神宗年间,又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经典课程。
从明朝至清朝前期,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不仅有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而且这个时期,西方列强也开始入侵中国。
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一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也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到了清王朝时期,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虽然出现一些总结实战经验或论述防务、训练的兵书,但总的讲军事思想趋于陈旧与保守。
(1)秦至明清时期的军事著作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1、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
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军事著作有《军政》、《军志》,已失传。
2、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峰。
3、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
公元前221年-公元1368年,秦代至元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时期。
㈡ 先秦时期我国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哪一部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 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㈢ 从中唐到晚清,国防的基本历程是
从中唐到晚清,国防的基本历程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唐代兵役制度更加完善,国防思想进一步成熟,统治者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使得当时中国疆域扩大,周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迎来中国历史上国防的鼎盛时期。
到了宋朝积贫积弱,国家的国防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的国防进一步下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有国无防。
纵观我国古代国防史,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时,国防就强盛,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
(3)秦至明清时期的军事著作是什么扩展阅读:
我国古代的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
逐步上升阶段:春秋至汉代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是国防观念迅速得到了强化。形成了诸如“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
到了汉代,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兵役制度和国防策略,筑建了许多坚固的国防工程。(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
㈣ 秦至唐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代表作或代表人物的是
代表作:《曹操兵书》《诸葛亮兵书》《唐李问对》
代表人物很多,
秦朝的蒙恬、白起、杨端等
汉朝的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司马懿、羊祜、杜预、刘牢之、刘裕
隋唐时期:杨素、杨广、李靖、李勣、苏定芳、封常清、李克用、柴荣
㈤ 列举秦到明清时期地方制度的演变
1,秦为郡县制,并天下置三十六郡,约1000个县。郡设守、尉、监御史。
2,汉实行 “郡国并行”制 ,又封二十等列侯,侯国相当于县。封给皇后、公主等的有“汤沐邑”,邑相当于小县。汉代州开始形成:中央派丞相史去“刺察”地方,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州。东汉中叶以后,刺史把兵权、财政权、人事权、行政权集中于一身,就由单纯的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3,魏晋南北朝行政建制,南朝时都督管辖二州或二州以上,就形成“都督区”(北朝称为“总管”)这样在州郡县之上又有了都督州,就形成了都督州、州、郡、县四级建制。
4,隋唐五代, 州、县二级到道、州、县三级演变 ,唐代的州县根据辖区的大小、地位的轻重、人口的多少、经济水平的高低,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
唐代“道”的形成 《旧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元年„„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至十三年(贞观)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举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后来各道变成镇统辖数州,节度使逐渐演变成地方军阀。
5,宋代, 1、行政建制:“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
宋代的州有二种划分:第一种是分为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和刺史州六个等级。
第二种,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州八个等级。 宋代的府、军、监
北宋最多时有府37 (京府、次府),南宋时全境34府(《宋史·地理志》)。 所谓“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处,则为军”。军和府、州、监是同一个等级。 在坑冶、铸钱、制盐、牧马之地置监。 (县: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 。)
6,元明清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
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一般设平章政事二员,左右丞各一员。) 明代三司分立行省制: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既是官府名称,又是省一级民政、军事、监察三区划的名称。乾隆二十五年后,全国确定为8总督15巡抚。
行省制之下地方行政制度 元代有:路、府、州、县等。明代有府(州)、县。清代府、厅、州、县。
㈥ 秦朝到清朝各朝代简介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始皇帝嬴政
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汉高祖刘邦
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新朝 (公元9-23年) 王莽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 汉光武帝刘秀
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魏文帝曹丕 蜀汉:汉昭烈帝刘备 吴:吴大帝孙权
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晋武帝司马炎
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晋元帝司马睿
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六国(公元304-43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
南朝
宋 420-479 宋武帝刘裕
齐 479-502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557 梁武帝萧衍
陈 557-589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魏道武帝拓跋珪
东魏 534-550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周孝闵帝宇文觉
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文帝杨坚
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宋太祖赵匡胤
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宋高宗赵构
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
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
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后迁都京师,今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皇太极
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㈦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书目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被称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归吴,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例。《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7000余字。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后有法、英、德、捷、俄等文译本。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系孙武裔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其书原98篇,图4卷,失传1000余年。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经整理得11000余字,30篇。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吴子 战国吴起(?—前381年)撰,计二卷。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起初在鲁国为官,后赴魏、赵、楚等国,被楚贵族谋杀。吴起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务在强兵。据传,《吴子》汉初时尚有48篇,今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6篇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义,明教训是其书主要内容。《吴子》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六韬 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籍贯不祥,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辑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砺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
尉缭子 战国尉缭撰,计五卷。尉缭的身世说法不一。一说是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游说入秦,受秦王政重用,任为国尉,因此称尉缭;一说是魏惠王时人,善于军事韬略。《尉缭子》5卷22篇:卷一天官、兵谈、制谈,战威;卷二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卷三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兵教、兵令。共4400余字。前12篇为政治观、战争观,后10篇论述军令和军制。如“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等待,求已者也”的“求已”政治观,主张实行“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原则,“权敌审将而后举兵”的作战思想等,含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司马法 春秋时司马穰苴撰,计三卷。穰苴姓田,齐景公时尊为大司马而改氏。《司马法》为齐威王时诸臣追辑而成,称为《司马兵法》。该书原有155篇,今存5篇3000余字。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组义,糅合儒、道两家思想,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帅军队、军队内部制订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司马法》主讲军事理论。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的全称是《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书分为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10门。这部兵书本于君王昌明,国家富强,内外兼修之旨,论次军事攻守战取之法,颇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虎钤经 《虎钤经》为宋代许洞所撰写,全书20卷,共120篇。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10卷主要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申请”、“训练”、“公移”和“或问”,其中“或问”一篇最为重要。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此书注重实践,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必备书。
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七大军事著作。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宋神宗元丰时颁布列此7种兵书为武学。南宋初,宋朝政府曾指定这7部兵书为选拔军官的考试内容之一和入武学学生的必读书。自宋以后,“武经七书”遂成为古代军事著作的主要内容,一直沿袭到近代。
孙子兵法 见“十大兵书”。
吴子 见“十大兵书”。
司马法 见“十大兵书”。
六韬 见“十大兵书”。
黄石公三略 传为黄石公撰,计三卷。黄石公,又名圯上老人,身世不祥。据传说,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一老人于圯桥上。老人给张良《太公兵法》1部,自称:13年后“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13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一黄石。张良不忘老人知遇之恩,死后与黄石一起入葬。后世流传兵书《黄石公三略》,便传为黄石公撰。
尉缭子 见“十大兵书”。
李卫公问对 全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别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撰,实际出自唐末宋初人之手,计三卷,记述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封卫国景武公)有关军事问答言论98次,1万余字。《李卫公问对》大抵采贞观遗事,附益《通典·兵典》而成,包括作战与训练等内容。对战争的攻守原则、阵形变换与兵力指挥等战术,以及军队教阅等问题,多有精辟论述。对于前人的军事理论,也有一些独到的解释,是研究唐代军事思想的参考资料
㈧ 先秦时期我国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哪一部
《孙子兵法》
㈨ 列举秦至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加强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郡县制,思想文化、货币的统一,修建直道渠道
汉: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统一,内外朝制较少了宰相权利
魏晋南北朝:比较混乱
隋唐:三省六部,决定权实质任属皇帝
宋:杯酒释兵权
元:这到没什么重大的
明:厂卫制度,废除丞相之,设内阁
清:南书房,军机处
㈩ 从秦、汉到唐末出现的军事著作有
《尉缭子》对于此书作者和成书时间有所争议,有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隐士所著,有说是秦朝时期大梁人尉缭。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
作者相传为汉初隐士黄石公,《史记 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果,遭到追捕,逃亡时遇到一位自称’谷城山下 黄石即我‘的老者,授予他一本《太公兵法》
唐朝
《李卫公问对》别名《唐李问对》相传由唐初名将李靖所著,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探讨军事问题的观点以及言论。
《太白阴经》原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