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有什么作用教案

历史有什么作用教案

发布时间:2021-03-10 06:25:14

A. 人教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重点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

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建议教师分两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 “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课文引言是王安石的一首反映变法后农民生活的诗歌,一派歌舞升平,太平治世的景象。教师可回顾第2节引言部分王安石的早期诗作《河北民》,把两首诗作进行对比。两首诗反映了不同时期王安石不同的思想情绪,也反映了变法前后北宋社会局面的变化。比较讲解,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新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引言部分还对王安石变法做了一个简要但客观的评价,明确了一个基本结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变法的进步作用值得肯定。

第一目“变法的命运”

本目教材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曲折的过程和失败的最终结局,印证了王安石变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目教材共介绍了四个问题:第一,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变法触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们千方百计反对变法是必然的。熙宁七年(1074年)春,河北等地旱象严重,九月不雨,免役钱激起群情汹汹、民心不稳,神宗忧形于色,寝食不安。光州司法参军郑侠,见新法招致天怒人怨,欲猛醒王安石,遂绘东北《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神宗反复观图,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或身无完衣,或拆屋纳钱,种种惊心怵目之状,竟夕不眠。示之后宫,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教师可结合插图《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泣》进行讲解。第二,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在变法过程中,随着新法一项项颁布,造谣诬蔑直向王安石泼来,他坦然处之,说:“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人言固有不足恤(不足虑)。”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1072年司天监灵台郎(管天文)亢瑛奏言:天久阴,星失度,这是由于强臣擅国,政失民心之故,应当罢免王安石。王安石则以“天变不足畏”加以反击。王安石指出,天意不是人可以知道的,人的行为,也不必去合乎什么天意。保守派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来恫吓王安石。王安石喊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守”的口号,王安石说:“仁宗在位四十年,曾有好几次修改过法令。如果说法不变,子子孙孙当世世守成,那么为何祖宗屡屡加以变动呢?” 王安石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高举“三不足”的理论武器,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第三,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的动摇不定,使变法的过程更加艰难和曲折。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第四,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去。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佑更化”。宋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新法成为各派系倾轧的工具。于是,变法运动完全失败。对于本目内容,要求按教材讲述清楚即可,为了增加讲述的生动性,可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但不应过多。

第二目“积贫局面的改变”

“富国”是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的,本目就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中“富国之法”各项法令的成效。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对此,教材分两部分进行了介绍。第一部分介绍了“积贫”现象改变的主要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教材对这一部分内容交代比较简单,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数据、文字资料,对课文加以补充说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数据、文字的选取上可将变法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增强材料的说服力。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各项“富国之法”的成效。它以各项法令为线索,主要介绍了变法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进步影响,分三点:(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也介绍了变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第三目“积弱局面的改善”

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本目内容主要是介绍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改善,北宋国力的增强。建议教师可分三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第一部分,保甲法的作用。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一是加强军队。保甲法兼而有之,而侧重于前者。教材对保甲法单独介绍,突出了保甲法在变法中的重要地位。教材阐述了保甲法推行的两大成效:一、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二、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教师可把保甲法作为本目的重点讲述。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军器监、保马法、将兵法、精简军队等措施的成效。建议教师按教材内容讲解即可,不必做太多补充。第三部分,国力增强的突出表现——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教材主要介绍了和西夏关系的发展。建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变法前后宋与西夏关系进行对比,通过前后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变法促进了北宋国力的增强。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课文的导入。建议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范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但是,范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教师提出问题:范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引言部分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王安石在诗中对变法成效的叙述是否客观,变法真正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

关于“变法的命运”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庆历新政”由于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继续改革又会面临何种命运呢?由此进入第一目的学习。教师在本目的教学中,要注意讲清楚四个问题。第一,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为什么反对变法?是如何反对变法的?让学生理解,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和破坏是变法最大的阻力,也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第二,王安石面对阻力,提出的“三不足”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它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王安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三,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宋神宗态度的变化对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并归纳出变法的曲折过程。第四,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意味着变法最后失败了。建议教师在学习本目内容时,注意把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进行对比。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比较,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积贫局面的改变”和“积弱局面的改善”两目的教学。“积贫”和“积弱”是北宋社会危机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建议教师可以将这两目的内容结合起来讲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第二节的内容,王安石针对“积贫积弱”的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提出新问题: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由此导入对本目教材的学习。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然后用图表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表1 积贫局面的改变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表2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主要表现: 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通过总结填写以上两个表格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变法成效的基本事实;同时,得出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论。

教师还应注意讲清楚:一、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二、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为了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地主阶级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变法侧重点在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不在改善农民的处境,所以农民的负担仍然沉重。

关于课后小结。建议教师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全面正确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课文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回答导入新课时的两个问题,并做进一步的探究。一、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如何?并进一步探究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并进一步探究如何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概括总结。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原因有四点:(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教师应该强调,第一点是主要原因。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不可避免的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不满和反对。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出,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一是变法的不足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二是应该充分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这主要表现在:(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教学案例

案例1 在介绍“变法的命运”一目时,可将课文知识归纳为下列图示:

案例2 在介绍“积贫局面的改变”一目时,可以利用图表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首先,教师出示图表:积贫局面的改变(内容见“教学设计与案例”)。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和均输法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填写此表。在学生阅读填写表格过程中,指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积贫局面改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积贫局面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王安石变法“富国之法”的各项措施有什么成效?变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是什么?

在指导学生填写完成表格以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各项法令的推行所起作用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和积贫局面的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变法过程中存在着局限,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看待变法的成效和不足?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深化理解。

案例3结合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教师可向学生补充介绍商鞅变法、谭嗣同与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向学生提出要求和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去寻找材料,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最后指导学生对改革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比如,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从这些改革中,我们得到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资料内容见教材。

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

解题关键:三人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变法所持态度不同。

思路引领:变法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阶级不同(或集团利益不同),对变法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态度。文彦博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变法必然会危机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张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希望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王安石变法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改革必然会危害到保守守旧势力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思路引领:王安石变法危害了哪些人的利益,他们对变法是什么态度;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变法自身有什么不足之处。

答案提示:(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题关键: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的成效如何,如何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思路引领:变法各项措施的成效;变法推行后社会状况有何改变;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从局限性和进步性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答案提示:(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4)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B. 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责。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5、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史实
①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2、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性质: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广西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1856年,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7、日本东京和上海成为资产阶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两个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邹容、陈天华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发动起义,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史称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凯威逼下,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标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13、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15、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此后不久,宁汉合流。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
1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领导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称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其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左”倾冒险主义。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8、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作用)。
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19、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失败。胜利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总体失败
20、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②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③日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1、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2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24、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开始。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刘邓率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
2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俄国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结果是推翻了罗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选举国家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
3、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现行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9、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九二共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特权);“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4、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得益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帮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 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题。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 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日本早于美国正式同中国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这样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7、 新时期中国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目的:遏制共产主义;表现主要有:
美国方面: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加剧冷战程度;
苏联方面: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 (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朝鲜半岛的分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热战)
4、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5、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6、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7、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两德统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这标志着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http://..com/question/75579847.html
蛮好的

C. 历史:12《历史学什么》教案

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难点 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历史学包含的内容”“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等方面向学生简略介绍了历史学是什么。
第一目“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
教材从历史学研究对象与其他学问的最大区别;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几个特点,即历史学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研究对象是运动的与研究成果的相对静止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内容的广泛性与研究成果所能包含内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认识主体在反映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来说明“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从现存最早的史书──《春秋》到“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再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勒设立“史学祭酒”的过程,来说明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从宏观方面划分,历史学有自然史和人类史。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学有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来说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广泛性。
对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划分,根据不同标准将历史分为几个系列,主要有这么几种:
时间系列:通史、断代史、阶段史等;空间(地域)系列: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等;内容系列:综合史(总史)、专门史、资料汇编、年表、历史地图等;人物系列:个人、血缘群体、专门群体等;另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神话、音乐、戏剧、影视、民间故事等。
历史学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学问。有了历史就有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具体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历史学既要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又要研究影响人类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还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
第二目“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从“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方面阐述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历史事实是无穷无尽的,而历史的解释者却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解释历史,不同的人解释历史或同一个人变换不同视角解释历史,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义。不仅如此,历史意义并非隐藏在历史文本背后,而是常常决定着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取舍及其价值判断。因此,历史解释就成为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意愿、目标和价值观念去“复原”人类历史演变轨迹的载体,而历史学家在历史解释中所反映出的意志、愿望和追求,则会形成历史的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发现、取舍和认知,最后结构成人类历史的图景。所以说,历史观是历史解释的核心所在,这就决定了历史观会成为历史学的根本问题,成为历史学的核心。
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什么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是与历史密切关系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历史资料的内容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史迹遗存。这类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2)传世和出土的文物。(3)历史文献。这类历史资料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
历史资料的基本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历史资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历史资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第一单元 第2课 历史学什么教案第一单元 第2课 历史学什么教案。离开了历史资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掘历史资料并详实地占有历史资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在史学研究中,历史资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历史资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历史资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具体尝试历史资料的收集和运用,体会和认识历史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
历史比较法。通过搜集和整理获得了史料,并不是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它标志这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史学家将通过对所掌握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认识。对史事进行分类和比较,是史学研究的必要方法。历史比较法的范围也很广,它可以从多种情况作比较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两种比较。历史的研究,基本上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上下古今的研究,横向研究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或地域之间的研究。因之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也就成为比较史学研究的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即从古到今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种形式的运动:即波浪式运动和螺旋式上升运动。纵向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历史总体发展
统计方法在历史学中是经常使用的,特别是在经济史、人口史等的研究中应用特别广泛、重要。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定性多,定量少,因而在说服力方面是不足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靠加强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以统计方法将所搜集得来的数据系统化,用来说明事物的量的发展。从这种量的发展中,达到对事物的质的认识。这样,把定性研究放在定量的基础上,这种研究的科学性就增强了。科学研究都是老老实实的,以统计方法作研究也是同样如此,而不能例外。首先要认真搜集数字,分门别类,辨别数字中的真伪,然后进行排列,进行比较和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结论第一单元 第2课 历史学什么教案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列宁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观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阶级首先是来自于经济的分析,因而阶级分析运用到经济方面自然是顺理成章的。阶级分析也能够运用到政治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为经济服务,当权者集团的政治措施、方针、政策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而制订的。阶级分析还同样可以运用到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意识形态、思想都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经济基础的、阶级的烙印。(2)辩证的分析方法。辩证的分析方法,即是用辩证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
淘宝精品辩证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法则:对立统一法则;质量转化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第二,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确定历史的范围,也就是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之内。第三,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引用典型史学研究的案例,帮助学生体会在史学研究中,各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及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和体验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其研究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D.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历史课对什么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学生最终是会踏入社会的人,如果想让学生以后踏入社会自然,教师必须要将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涵养作为重要目标。然而理论是灰色的,枯燥的历史知识,会让学生觉得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没有意思,可能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因此,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良好的历史教学,可以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的独特魅力,将其中的精神升华为自己的精神需要。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立难点疑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语言尤为重要,而利用实物、历史文物、图片、地图等材料最能直观反映历史真相,能够以形象感人,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定期组织学生看一些有关历史题材或伟大人物的电影,对学生进行正面或反面的思想教育。开展电化教学也是教育学生的有效办法,这样能更直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面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等。创新的历史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创设出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接近历史,感触历史,感受历史,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会提出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中学生也正是通过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的。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二、历练学生的品质
历史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和发扬的精神品质,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也是历史学科独特的优势。现代社会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有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后,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伟大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撼,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升华,并且逐渐具有优秀的意志品质。

三、鼓励学生学会质疑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随便讨论自己的想法,气氛活跃了,和谐了,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同时收到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双重教学效果,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捷径。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要抓住这个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不熄灭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答案,耐心倾听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而不要急于下结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再耐心帮其解释,学生的错误思维通过老师的点拨得到纠正,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在思考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社会中,初中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一般家庭条件都不错。由于家长的溺爱不少学生显得特别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不懂得如何正确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接受别人的表扬,却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我行我素不顾别人的感受。历史课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的学科,不仅能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可以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历史课也是培养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手段。 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深刻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其民族意识等等。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讲解和评说,以及对一定社会政治史实的阐述,使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课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不仅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而且担负着政治思想教育的责任。它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手段。

望采纳噢!

E. 什么是历史教案和教学设计

这个不同地区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这两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设计需要写设计意图,就是为什么会这样设计这个环节,而教案一般没有。

F. 历史教案怎么写

怎样写好历史教案?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设计书写

1.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2.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外,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文章

G. 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虽然被漫长抄的岁月袭罩上了层层迷雾,但她始终是我们华夏民族生存繁衍,国家盛衰兴亡的大道。她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天文、地理、科技、人文……都只是我们历史的一部份。

我们的文明从有记载以来,就从未间断。各种史书典籍的记述,各类考古发现的应证。都表明了我们的文明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

而其他的三个文明古国,不但人被肉体消灭,没有了后代,还被侵略者取而代之。被取而代之后,这些占领者还声称,他们是这些文明的继承者。



(7)历史有什么作用教案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身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地域,都会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文化和悠久历史。现在有很多人,不愿意读历史。

因为历史既不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引人入胜、爱不释手;也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更不是摇着纸扇,唾沫横飞的野史趣闻、后宫隐私,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那么多的激扬文字埋在了故纸堆里积满灰尘,少有人问津。先贤圣人的经典成了一些歪嘴和尚解读的专利,真正读懂读通的人屈指可数。



H. 导入在历史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领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中导入设计恰当的话,可以吸引学生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用历史故事导入。比如我在教学《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知道马拉松长跑吗?同学们当然说知道了,然后我再问她们是否知道马拉松长跑还与一次战争有关吗?同学们对世界史了解的少,几乎没有人知道,然后我就顺机导入,那么就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这一课,来找找答案吧!同学们有了疑问,学习注意力积极性都很高,导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就是用同学们生活经验设疑导入的。
2,复习导入。再如我在教学《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时,首先我以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我出示了这些问题: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最先开始的国家,最先发明的机器是什么,动力机是什么,发明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等,让学生回答,然后我再说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希望同学们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也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这些问题。这样导入,既复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给学生介绍了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比较好!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导入,让导入发挥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与历史有什么作用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