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面条有多少年的悠久历史

面条有多少年的悠久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9 15:59:51

1. 兰州拉面有多少年历史了

兰州牛来肉面距今已有220年历史了。始自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

2. 山西的面食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民以食为天,作为面来食自的故乡——山西,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倍受赞誉,有句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抻、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在2003年山西太原举办的首届国际面食节上,参会者络绎不绝,各种风格、流派的面食绝活得以展示,特别是拉面表演的师傅把一团普通的面团拉到细如发丝,可穿针引线,叫人赞不绝口。

3. 面条的来历有什么故事

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东汉年间已存记载,至今超过一千九百年。最早的实物面条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的,他们在2002年10月14日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最长的有50厘米。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该物质的成分,发现这碗面条已经有约4000年历史,使面条的历史大大提前。面条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
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之记载。由初期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纪录。但起初对面条之名称却不统一,除普遍水溲面、煮饼、汤饼外,亦有称水引饼、不托、馎饦等。“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条”为长条形,花样却多不胜数,什么冷淘、温淘、素面、煎面……皆属“面条”;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叹为观止,可擀、可削、可拨、可抿、可擦、可压、可搓、可漏、可拉……中华面条既属经济饱肚的主食,还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据史录,很多达官贵人均喜吃面,并会以面食招待贵宾。
中国全盛时期–唐朝,便有提到当时宫廷要求冬天要做“汤饼”;夏天则做“冷淘”(冷陶即现今之冷面/过水凉面)。元代出现了可以长期保存的“挂面”;明代又出现了技艺高超的“抻面”。这些制面技艺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清代最有意义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现,而且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其实中华面食在清朝发展巳相当成熟且穏定,甚至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如中国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北方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武汉热干面。加上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更令中华面条、面食之文化于全世界大放异彩。
中华面驰名中外,对世界之面食文化亦有深远影响。现今的日本拉面实于一九一二年由中国引入传统拉面制作技巧到横滨。

4. 面点的起源

7种古代面点的由来
一、烧饼面枣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一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用小鹅卵石炕熟“石子馍”的制法及“石子馍”产生、发展的过程,读起来很有意思。
然而,元明之际的苏南地区也有一种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面点,叫做“烧饼面枣”。韩奕
在《易牙遗意》中对其制法有着详细的介绍:“取头白细面,不拘多少,用稍温水和面极
硬剂,再用擀面杖押倒,用手逐个做成鸡子样饼,令极光滑,以快刀中腰周回压一豆深。
锅内熬白沙坑熟,若面枣。以白土坑之,尤胜白沙。又擀饼着少蜜,可更日不干。” 看来
,这种“烧饼面枣”的制法要比“石子馍”更复杂一些。主要就在于这种“饼”的形状不
是通常的扁圆形或长方形,而是要做成如“鸡蛋”一般的椭圆形,然后还要在外表刻上一
道道细纹,犹如蜜枣上的纹路一样。 这里还应当指出,古代“饼”的概念和今天已经不
尽相同。在古代,面条可以叫做“汤饼”,馒头可以称为“蒸饼”。所以,这“枣”形的
面制品被称为“烧饼面枣”也就不奇怪了。 令人遗憾的是,“石子馍”至今仍在生产,而
“烧饼面枣”却早已不见制作。笔者以为,倘若条件许可,有关单位若能将其挖掘生产出
来,想必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二、卷煎饼
春卷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油炸食品。初春时节,江浙一带的城镇均有出售。它那焦黄的
外皮,鲜嫩的馅心,诱人的香味,对食客颇具吸引力。 可是,关于春卷形成的时间,笔
者却一直未能找到答案。最近,笔者在翻阅《易牙遗意》的时候,忽然发现其中的“卷煎
饼”就是不折不扣的“春卷”。卷煎饼的制法如下:“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
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用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 五腊醋供……”
接着,笔者又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看到一例“卷煎饼”,除馅心外,其制法和《易
牙遗意》中描述的基本相同。可见,至迟在元代,我国便已有多种馅心的“春卷”出现,
只不过其名称叫“卷煎饼”罢了。 当然,用薄饼裹菜肴食用是更早的事,早在晋代就
有了,它的名字叫“春盘”。到了宋代,除“春饼”(薄饼)外,还有“翠缕红丝,金鸡玉
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武林旧事》)。 虽然晋代就有春日食春饼的习俗,市上也
有“春饼”出售,但未见有关“春卷”的记载,估计是人们嫌用春饼夹菜肴食用比较麻烦
,于是就发明了“卷煎饼”。所以在古时“春饼”的名气大,而“春卷”却并不太出名。

如今,吃春饼的习俗已经式微,而春卷却俨然取而代之了。

三、丹桂花糕
人们常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来描绘秋天。红艳欲滴的丹桂花,流光溢彩,芳香
馥郁,的确是观赏花卉中的珍品。然而,古人也有以丹桂花入馔的。《海槎余录》中记有
一名点,就叫“丹桂花糕”:“丹桂花采花,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满颊。
” 我国人民食糕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便有类似的食品了。后来,糕的品种越
来越多,如“食禄糕”、“枣糕”、“蓬燕糕”、“大耐糕”、“糖糕”、“粟糕”、“
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干糕”、“乳糕”、“五香糕”
、“芡糕”、“山药糕”、“松黄糕”、“沙米糕”、“脂油糕”、“雪花糕”、“软香
糕”、“鸡蛋糕”、“茯苓糕”、“三层糕”等等,而以丹桂花作糕的却不多见。 可能是
丹桂花很少,一般的地方无法制作吧。由此可以看出“丹桂花糕”是古代面点中的佳品。
应当指出的是,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有一例“广寒糕”,也是用桂花和米粉制成
的,但估计是用“金桂”(黄桂花)制成的,似宜另当别论。

四、槐叶冷淘
杜甫在他的诗中,赞美了古代的一种冷面——槐叶冷淘。这是将槐叶汁和面做成的面
条,面条煮熟之后,再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凉而成。所以说吃这种面的时候,有“经齿冷
于雪”之感。 如果说杜甫的这首诗写得比较含蓄,不容易看清“槐叶冷淘”制作过程的
话,我们还可以参阅宋代著名诗人王禹的《甘菊冷淘》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淮
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暾。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 俸面新且
细,溲牢如玉墩。随万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诗中,把“
甘菊冷淘”的制法和特点写得一清二楚。面条是“煮投寒泉盆”做成的。由于掺进了甘菊
汁,所以冷淘的颜色青青,“芳香敌兰荪”,可谓色香味俱佳了。 再往后,元代《云
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亦有“冷淘面法”,是用鳜鱼、鲈鱼、虾肉等做“浇头”的冷面,风
味也佳美。总之,古代冷淘面的花色品种是很多的。 看看古代的冷淘,想想如今的凉面
,笔者认为后者的制作简单化了。其实,变换一些花样并不难。就算“槐叶冷淘”、“甘
菊冷淘”难以大量制作,我们搞个“菠菜冷淘”行不行呢?以鱼肉、虾内做浇头的冷淘也
总不是太难做的吧!

五、黄雀馒头法
元代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有一个“黄雀馒头法”:“用黄雀,以脑及翅、葱
、椒、盐同剁碎,酿腹中,以发酵面裹之,作小长卷,两头令平圆,上笼蒸之。或蒸后如
糟馒头法糟过,香法(油)炸之尤妙。” 黄雀又称“芦花黄雀”,体形小,鸣声清脆。人
们一般喜欢饲养它作观赏之用。但是,黄雀同时也是一种野味,肉质细嫩,鲜美异常,所
以它一直是古入席上的珍馐。浙江一带的农村,在“稻熟时”,人们往往“张罗(网)以捕
黄雀”。而南宋临安(杭州)的市场上,则有好多用黄雀制作的菜肴出售,如“蜜炙黄雀”
、“酿黄雀”、“煎黄雀”等等(《梦梁录》)。 尽管用黄雀制作的菜肴品种较多,但像
“黄雀馒头”这种做法还是罕见的。由于黄雀被面裹住,所以其原汁原味被保住了,而外
面的一层由于包裹黄雀,又带上了黄雀的野味。所以“黄雀馒头”一身二任,外面是面点
,里面是菜肴,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六、虾饼
《随园食单.点心单》中记有一“虾饼”:“生虾肉,葱、盐、花椒、甜酒脚少许,
加水和面,香油灼透。” 这种“虾饼”乍一见名字,以为是一道菜。其实,它是以虾肉
和面做成的一种“烂面烧饼”。如今江苏民间善做“烂面烧饼”的人家很多,且荤素均有
。初春时节,扬州一带的老百姓喜欢制作豌豆苗烂面烧饼,其色碧绿,其味清鲜,委实是
一种大众化的“高级”面点。 如果追本溯源,烂面烧饼的历史似乎可追溯到周代。《礼
记.内则》中记有一只叫“糁”的点心:“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
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看来,这“糁”正是用等量的牛、羊、猪肉丁和稻米粉拌
和后用油煎成的一种“烂面烧饼”。值得注意的是,这“糁”中的肉丁不是作馅心之用的
,而是直接和在米粉中,也就是与当今的烂面烧饼的制法相仿了。

七、灌汤肉包
如今,制作“汤包”的地方逐渐多起来了。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人对“汤包”的制作
过程不是十分了解,甚至流传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些顾客竟以为汤包中鲜美的卤汁是用注
射器打进去的。 其实,汤包的制作并不复杂。早在清嘉庆年间,甘泉(扬州)人林兰痴在
《邗上三百呤》“灌汤肉包”中就说得很清楚了:“春秋冬日,肉汤易凝。以凝者灌于罗
磨细面之中,以为包子,蒸熟则汤融而不泄。扬州茶肆,多以此擅长。”接着,林兰痴还
赋诗一首: 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
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
诗虽一般,但倒也把汤包内藏热汤、“到口难吞”、容易烫手的特点写出来了。
汤包究竟是不是扬州厨师首创,笔者未能细考,不敢断定。记得曾在一本笔记上看到,
南宋临安市上有“灌浆馒头”出售。笔者怀疑这“灌浆馒头”即是一种类似汤包的东西。
如果是,则汤包至迟在南宋就有了。话又说回来,无论如何,林兰痴的关于“灌汤肉包”
的记载,仍是我们了解古代汤包极有价值的资料。 历史发展到今天,汤包的制作技术当
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品种也有增加。尤其当指出的是,由于有了电冰箱,汤包可以
一年四季制作,再也不必依靠“春秋冬日”的低气温来使“肉汤”凝固制成馅心了

5. 面条与米饭哪个历史悠久

米饭,因为现有米才有面。
希望采纳。

6. 面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大约4000年前

考古学家在中国黄土高原泛滥区挖掘出最古老的面条。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条躺在一个陶土制成的碗里,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
这个装着面条的碗是在中国西北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的黄土高原泛滥区中被挖掘出来的,经过碳十四监定,这碗面已有四千年历史。四千年前的一次地震将这个小村庄埋在了地下三公尺处。面条已经煮过,被覆盖在一个倒扣的陶碗中,面条属于细面,长约50公分,直径约0.3公分,看起来细细黄黄,极像中国西北部经常使用的一种用小麦粉做成的拉面,这种面条用生面粉做成,并且反覆抻拉成细条。

碗中的面条在一些沈淀物上方,沈淀与碗底之间的空隙形成一层保护空间,使软面条未被压碎而保存下来。当陶碗出土,面条因为氧化而迅速化为齑粉,不过考古学家仍设法分析出面条的成分。当考古学家在查看面条中的淀粉粒和矿物粒时,他们发现这些古面条跟我们现在吃的不一样,不是由小麦制成,而是由粟和小米做成。

发现者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地质和地球物理所的吕厚远指出,小麦在中国成功移植历时不短,它是逐渐从中国西北部发展到东部及南部的。考古学上有证据可以证明,虽然在五千至四千五百年前小麦已在中国西北部出现,但直到唐宋朝才给推广起来,也就是从公元618到1279年,之后小麦才成为继大米之后中国第二大谷类作物。
该面条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叶茂林等人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掘出来的。2002年,叶茂林等人发掘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遗址时,在齐家文化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只倒置的陶土碗,在碗底有面条,以这些遗物的状态研判,当时有人在煮面,结果遇到大地震引发的洪水,全村几乎都被洪水淹没。叶茂林等人从1999年就开始在喇家遗址进行考察。目前叶茂林仍在当地进行发掘研究工作。除了这碗面,陆续出土的还有人骨化石的房子、陶器、石器及玉石艺品,以及动物骨骸。

吕厚远则在2004年冬季开始搜集资料进行观察研究。他对这些出土的面条的形状、成分、制作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采集了很多大麦、小麦和谷物的样本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令他十分惊奇,因为面条并不是由麦子做成,而是由小米和粟合成的。吕厚远表示,小米是没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条呢?这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手工艺能做出如此细长的面条,目前他们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考究。即使是现代的厨房也难以做成如此高手工艺的面条。
不过,这还是说明了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了较完善的技术对这些植物果实进行脱粒、粉碎达到足以可以制作成面条的面粉,利用面粉做成和目前拉面一样均匀、细长的面条,尽管当时面粉的质量还比较粗糙。这些发现对于新石器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去中国人声称,马可波罗把面条从中国带到义大利,义大利人则说,在马可波罗之前就有面条,喇家村陶碗面的出土,终于有确切证据证明面条最早渊源。

在喇家村拉面出土前,在此发现之前,最早关于面条的记载是在一本东汉时期有一千九百年历史的书里。义大利的面食起源不详,在现今罗马北方的伊楚利亚古国一幅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墓壁画中,描绘出奴仆和面、擀面、切面的情景。不过不管是伊楚利亚人或义大利人,通常都被认为是将面拿来烤食。煮的面条可能是在公元五到八世纪之间从阿拉伯世界传至义大利。面条究竟是不是马可波罗自中国带回义大利,始终是谜。

面条已是中国民俗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之「水引」或「餺飥」,唐朝叫做「冷淘」或「不托」,宋朝称之为「溥饪」。到了宋代,面条花样逐渐增多。而中国各地的面食风味也十分不同,有汤面、卤面、油拨面、捞面、刀削面、空心面、拉面等,又有宽面、细条、银丝等不同形状,烹调方法有凉拌、烹捞、脆炸、煨烩、汤煮及炒溜等等。

7. 经历4000年的一碗面条,是如何改写世界历史

2002年11月,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的发掘现场,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陶碗,但是当他们翻开这个陶碗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这个4000年前的碗里居然藏着一个大家都十分熟悉却又意想不到的的东西——一碗面条。一碗似乎刚刚煮好的面条,而在面条的不远处,就是一堆腐烂的尸骨。对比这满地的白骨,为什么偏偏只有这碗面条没有腐烂呢?

8. 面食的起源

面点的历史可上来溯到新石器时自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

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小吃。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煎饺等。

还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元宵、油条等。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8)面条有多少年的悠久历史扩展阅读:

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就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尤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它起源于12世纪的山西大同,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与抻面、拨鱼、刀拨面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

更与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一同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真可谓“面食之王”。

据《晋食纵横·名食掌故》记载:“刀削面最早出自山西,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水煮面食,为面食中的佼佼者。在山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特别是晋中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地,家庭主妇、少女以及城市中不少‘妇男’都会制作。”

9. 面食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面食最早的年代是距今4000-2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中国面食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期结束的年代最晚大约在距今2000多年前。
据考古发现,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小吃。

10. 武汉的“热干面”有多少年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阅读全文

与面条有多少年的悠久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