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涪陵历史多久

涪陵历史多久

发布时间:2021-02-05 20:39:50

㈠ 重庆涪陵区的历史名人和典故

涪陵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涪陵城隔江相望。据《舆地纪胜》和《涪州版志权》载,北宋程颐曾在此注《易》6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程氏理学由此发祥。园西壁上刻有“点易洞”字迹。

“点易洞”是一人工开凿的石洞,现今洞口上方尚有“点易洞”三字。洞内有朱熹游此的题诗:“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

周易园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龛若干。此外,园中还有碧云亭、钩梁堂、致远亭、三畏斋、三仙楼、四贤堂、北岩书院等遗迹。

㈡ 历史上涪州现在是哪儿

涪州是抄重庆市一带。
唐武德元年(618)以渝州涪陵镇和巴县地置涪州。治涪陵(今重庆市涪陵区中心),辖涪陵、乐温(今重庆市长寿县)、武龙(今重庆市武隆县土坎镇)三县。元至元二十年(1384)并涪陵、乐温二县入州治,辖武隆县(今重庆市武隆县土坎镇)。明仍置涪州,辖武隆、彭水(今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二县,属四川重庆府。清武隆县入涪州。

民国元年(1912),涪州,直隶四川省。二年(1913)废涪州为涪陵县,隶川东道。清代涪州及民国时期的涪陵县包括的范围如下:今涪陵区全境、武隆县全境、南川区东北部、长寿区东北部、垫江县南部,面积5900平方公里。

㈢ 涪陵 的大体情况~~~~地理~历史~人文~

重庆市涪陵区,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回南门户之称,是答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全区辖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私营经济示范区和4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4万,主城区常住人口53万。涪陵区自然条件好,人文资源丰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程朱理学“点易洞”、水底碑林白鹤梁是名闻中外的名胜古迹。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㈣ 重庆的历史有多少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㈤ 重庆涪陵区历史,重庆涪陵区哪里最繁华

历史上两江广场、大东门、南门山一带比较繁华,涪陵市委在两江广场附近,地委在南门山附近

㈥ 涪陵火车站的历史沿革

涪陵火车站建于2000年。

㈦ 涪陵的白鹤梁有什么历史

石梁上刻有自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计三万字。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编辑本段
文物价值

艺术价值
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据黄庭坚的后裔、涪陵区文管所长黄德建先生介绍,国家已接受中外专家的建议,将实施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由天津大学承担工程设计,拟建水下博物馆,国宝白鹤梁题刻将会有一个可靠的、令人欣慰的归宿。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门已经将题刻复制于涪陵区人民广场,让人们终年可瞻其尊容。
白鹤绕梁留胜景,石鱼出水兆丰年。白鹤梁风光(20张)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考古价值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众多珍贵题刻堪称国宝,令中外专家和游客惊叹不已。
与水文科学有关的题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誉。这些题刻主要集中于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 2月15日涪陵文化馆最后题刻落笔,刚好1200年。记录着72个年份的枯水历史,共有题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 幅、清代23幅、近现代40多幅。
梁上刻着历代名人真迹,如黄庭坚、晁公道、黄寿、朱昂、吴革、刘甲、庞公孙、王士贞等,共300多人题写的诗词,达3万多字。荟萃“颜、柳、苏、黄、真、草、隶、篆”名体书法于一梁,大放异彩,流芳千古。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更是令人惊叹。
葛洲坝水电站和宏伟的三峡工程都参考了白鹤梁水文题刻一些数据,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鹤梁1000多年的洪水纪录为依据。唐鱼的眼睛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相当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纪录比英国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早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誉。
终于在2003年2月13日经葛修润等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宣告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施工了,得到这个消息那些世代守望这座珍贵的水下碑林的涪陵人和那些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热爱白鹤梁的文物工作者感到欣慰。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白鹤梁上凿刻了19尾石鱼,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清代涪州知州萧星命石工临摹旧迹在石上重刻二鲤,并凿刻了题记。平时的时候石鱼隐于水面以下,遇到枯水时才露出水面。石鱼的周围记着自公元763年以来知20世纪初1200年间的70多个最低枯水年份线。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出现周期约为10年,于石鱼的记录破尾吻合。故而石鱼题刻对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设置等都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古人云“石鱼出,兆丰年”的经验之谈,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鹤梁上的石鱼3次露出水面,而这几年当地也都大获丰收,因而石鱼被看做是年成丰歉的预告表。
更详细见:http://ke..com/view/24274.htm

㈧ 涪陵榨菜有多少年的历史

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是涪陵区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

㈨ 涪陵的历史渊源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地。秦朝,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属巴郡。

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治汉复城。北周时,移郡治至汉平县。

隋开皇初年(581年),撤销涪陵郡。开皇十三年(594年),移汉平县治于涪陵镇,改名涪陵县,属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设涪州,属江南西道以及夔州都督府(治今奉节)。天宝初年,改为涪陵郡。乾元初年,复名为涪州。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属夔州路(治今奉节)。南宋,置涪州,属夔州路(治今奉节),辖涪陵县、武隆县。 元朝,置涪州,属四川行中书省重庆路,辖武龙县。明代,置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清朝,置涪州,属重庆府,不领县。

(9)涪陵历史多久扩展阅读

相关名人

1、萧湘(1871年-1940年),出生在武隆县巷口镇(原属涪陵县),家境虽然贫寒,但很爱学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萧湘通过考试中了举人,又考取进士,随后被清政府派往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萧湘认识了梁启超,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

不久,萧湘在日本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积极参加同盟会的各项活动。1906年,萧湘在梁启超支持下,与蒲殿俊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川汉铁路改进会”,要求清政府将官办的川汉铁路改为商办。

萧湘还撰写《驳铜元局挪用事件之详议》等文章,为后来成立的“保路同志会”和保路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四川咨议局成立后,萧湘创办四川咨议院机关报《蜀报》。保路运动爆发后,作为四川保路运动的驻京联络代表,萧湘向清政府请愿,结果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923年秋,满怀报国志但又无法实现的萧湘回到涪陵,定居在涪陵城江东杨家院子。萧湘在涪陵办起第一个图书馆——涪陵存古图书馆,并将自己的数千册书籍全部捐给图书馆。1940年1月,萧湘因病而含愤去世,终年70岁。

2、王超奎(1907年-1941年),生于武隆县庙垭乡(原属涪陵县)一户清贫农家。

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撑持全家。1926年,王超奎走出校门投奔杨森部(驻涪的国民革命军20军)当一名士兵。由于他有文化,逐步由士兵升任班长、排长、连长直至营长职务。

1937年,王超奎所在的20军奉令调往上海参加淞沪抗战。1937年10月,王超奎所在部队被编入第6军团序列,王当时任国民革命军20军133师398团3营9连连长,全连驻防大场、蕴藻浜、陈家行一线。王超奎带领全连官兵奋勇冲杀,左臂负了重伤,仍坚守阵地。

1940年10月王超奎升任20军133师398团2营营长。1941年12月,长沙第三次会战开始。20军奉命在新墙河以南、汨罗江以北,坚持阻击日军十天时间,王超奎和坚守阵地的战士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终因势单力薄战死在阵地上。1988年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王超奎为革命烈士。

㈩ 关于涪陵的历史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地。
秦朝,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属巴郡。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治汉复城。北周时,移郡治至汉平县。
隋开皇初年(581年),撤销涪陵郡。开皇十三年(594年),移汉平县治于涪陵镇,改名涪陵县,属巴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设涪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初年,改为涪陵郡。乾元初年,复名为涪州。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
元朝,置涪州,辖武龙县。明代,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

涪陵地标泽胜双子塔
清朝,置涪州,不领县。
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因涪陵县第五区地广,划为武隆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从涪陵县分置武隆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长寿、彭水七县,隶川东行署区。1952年,川东酉阳专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四县,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五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垫江县和武隆县。1995年11月5日,撤县级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8年12月,正式撤销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正式归重庆市管辖。

阅读全文

与涪陵历史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