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郭松龄,出生于1883年,那个时候还是清朝,出生在东北三省中的辽宁省,对日本人的仇恨肯定要更大一些,因为日本曾经占领过东北地区,而且还经常有一些摩擦。据闻郭松龄的祖先比较厉害,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同样郭松龄也是军人,是奉系中的爱国将领之一。
蒲松龄是一个充满了理想,想改变当今的社会现状,拥有很强烈的野心,并不断的努力,战胜困难,即使失败也会勇往直前的一个人。但是蒲松龄对张作霖并不是很忠诚,这也是给郭松龄留下了一点阴影,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郭松龄还是战败了,孤立无援最后牺牲。蒲松龄的一生算不上伟大,但是很是精彩,虽然成就不高,但是强过普通士兵太多。
Ⅱ 如何评价郭松龄的老婆
韩淑秀是一位非常果敢的才女,做事雷厉风行,敢作敢当,对爱情也是忠贞不渝。
Ⅲ 如何从客观的角度评价张作霖,张学良和郭松龄
苏联解密档案 : 苏联炸死张作霖 制造中日紧张 激化日本侵略野心。
918事变,张学良命东专北军撤入关内,日属本得到上万机枪,百辆坦克、甚至飞机。(历史教科书原文)。
事后想想,假使“不抵抗”电报为真,也没让张 资敌 啊! 资敌 的事实 就说明这不是 不抵抗式撤退,这就是赤裸裸的弃守溃逃。当时真实电文是“节节抵抗”,韩复榘弃守,是民族败类,被军法了,张学良弃守还资敌,结果是民族英雄。。。孟子曾说“无耻之耻无耻也”
二战同一时期另一场事变,第三德国忽然撕毁协议 吞并 法国,法国完全投降,德军想接管法国海军,德军推进到土伦港法国海军集结地时用扩音器喊话“请完整交接军舰!”法国军官回答“你们所说的军舰已经沉没!”法国海军军舰全体自沉。
比起张学良,张作霖确实是硬汉,张作霖如果活着,日本如果武力侵华,就等于一开始就遭遇20万兵精粮足的赵尚志杨靖宇式坚决战斗的部队,恐怕日本人也头疼。
Ⅳ 郭松龄的社会评价
“郭鬼子”是郭松龄的绰号,他人大身高,平素穿一套布军服,和士兵军服一样,当时奉军将领都是穿的质素很好的呢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军服又长得像白俄一样高大,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
我在翻阅沈阳的老照片时,不经意间有两张照片像枪弹一样将我射中,我被这发黄的照片上散发出的悲惨和恐怖的气氛刺激得心里不住地战栗。这是1925年12月25日轰动全国的郭松龄倒戈反奉失败后,郭松龄将军和妻子韩淑秀被处决并遭到暴尸羞辱的写实记录。
我不忍心看下去。谁都不会忍心看下去。沈阳市档案馆周庶江副馆长在一旁连连唏嘘:“太惨了!太惨了!太惨了!这两个人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这是对此情此景此二人最到位的评价。但我屏着呼吸一定要看个仔细,仿佛这样才能对他们不死的灵魂表达敬意。
全奉天城为之震动了,没有谁不为他们的壮举所动容。报上载文称:“郭松龄之败,非败于张作霖,乃败于日本帝国主义。”
郭松龄被捕时,王永清曾电告张学良。张学良得知高金山受命押解郭氏夫妇,拟电令高金山将郭押解到军团部,想救郭松龄一命,送他出国留学。但电未发出,即接高金山电话,告张已将郭处决。张学良得到郭松龄被处死的消息后,痛惜地说:“如郭不走,决不致死。”
郭氏夫妇被害后,张作霖命令将郭氏夫妇的尸体运回奉天,在小河沿体育场曝尸三日示众,并将遗体拍成照片各处张贴,传示东三省各市、各县,惩一儆百。当时小河沿围观群众数以千计。
郭氏夫妇死后,因父母、弟弟和继子逃难在外,遗体由亲友代为装棺,暂厝于小东门外珠林寺。“九一八”事变后,其家属才把郭氏夫妇安葬在家乡附近。1948年,由其继子郭鸿志移葬于沈阳东陵区七间房墓地。
张学良对郭松龄夫妇的死很是惋惜。1926年,张学良给饶汉祥的信中说:“良与茂宸共事七年,谊同骨肉,其去冬举事鲁莽……良事前不能察防,事败不能援手。回忆前尘,曷极方事之殷,良惟自愧。”后来,每当张学良遇到难办的事,就感叹说:“有茂宸在,哪用我为这份难?”1981年,“九一八”事变50周年之际,张学良回顾往事仍扼腕长叹说:“如果当时郭松龄在,日本人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是张学良对郭松龄军事才能的一种充分肯定,也是对良师益友郭松龄的深切缅怀。
1925年12月,郭松龄、韩淑秀夫妻惨遭“曝尸”之辱。
当年就是这两张照片被张作霖贴遍东三省。张作霖总算没有做得太绝,派人洗净了郭松龄夫妇身上的血迹,换上了一身新衣服,曝尸处用席子围上。
提起郭松龄,不了解历史的人对他知之甚少,但老沈阳人却都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郭鬼子”。
“郭鬼子”是郭松龄的绰号,在东北讲武堂任战术教官时,由于他鬼主意多,为人机灵,学员们就给他起了这个绰号。
郭松龄是奉系历史上唯一大规模武装反对张作霖的人。受张家大恩的郭松龄为何发动反奉战争?其说不一,甚至连最了解他的张学良在郭松龄被捕之后也想当面问问他。
Ⅳ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郭松龄反奉”在近代东北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是清朝灭亡辛亥革命以来,东北波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战乱。这次战乱几乎推翻了张作霖的统治,社会各界普遍受到震动。事件平息后,说法颇多,其中有两种声音最有代表性。当年沈阳《盛京时报》有署名铁生的一段话:“郭公为改造东三省之伟人,为民请命,奋不顾身,今不幸罹于死难,凡我同胞,同深悼惜。今敬撰挽联一副,以哭当歌。上联云:“死者不复生,唯有前仆后继,偿我公未了志愿”;下联是:“忍者夫已逝,行将众叛亲离,尽他日依样葫芦”。这种声音代表了民众反对军阀统治的普遍心声,是对郭松龄反奉行为的肯定和无限惋惜。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似乎更多地代表了彼时普通民众对郭松龄为人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署名“农民”登在《盛京时报》的一副对联:“论权、论势、论名、论利,老张家哪点负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尔夫妻占得完全。”
如果站在张家父子的角度来说,郭松龄发动反奉战争似有不妥,但如果站在民众厌恶军阀统治或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来说,郭松龄反奉就是正义之举。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事件,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它,又应该怎样评价郭松龄这个人?
没有张学良就没有郭松龄
郭松龄崛起于1919年2月,这一年,张作霖重开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被调入东三省讲武堂任战术教官。在这里,他结识了张学良,命运从此改变。时年郭松龄36岁,张学良19岁,二人一见如故,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加上兄弟感情。张学良曾这样评述他与郭松龄关系的开始:“学良有动于衷,又奇公学识,有罗为己用之意”。从此,郭松龄扶摇直上,事业开始步入快车道。
张学良毕业后,出任张作霖卫队旅旅长,他向张作霖力荐郭松龄出任自己的副手。此后,只要张学良升官,郭松龄也跟着升。从担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起,郭松龄先后担任调停直皖战争先锋司令、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主力之一第三军副军长、奉军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几年之间就当上了奉军主力的统帅。在张作霖眼中,郭松龄已等同于儿子张学良,提拔他,就是扶持张学良。
对此,郭松龄心知肚明。 1925年11月28日,也就是反奉战争爆发后的第七天,郭松龄在河北滦州《晨报》上发表了《致张学良信》,信中关于这点说得很明白:“汉卿军长均鉴:松龄自受知遇,以至今日,一身所有,皆公所赐。故夙夜策励,欲有所建立,以报大德,况老而无嗣,独夫终身,功名事业,悉无所用。凡所希之功名,皆为公而求……”
没有郭松龄也没有张学良
这句话准确地表述,应该是郭松龄一手托起了张学良,张学良早期的所有功绩都是在郭松龄的襄助下完成的。
郭松龄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后,专心致力于训练、整顿军纪,不到一年的时间,卫队旅中的绿林积习一改殆尽,整个军队面貌焕然一新。不久,张学良率领部队到吉黑剿匪,郭松龄以卓越的军事才干,指挥军队剿匪大获成功。张学良初试便一鸣惊人,在奉军中得到“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美誉。
1921年5月,郭松龄被破格提拔为扩编后的陆军混成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任旅长的第三旅合署办公。张学良完全将军队的指挥权和人事权交给郭松龄。在郭的主导下,三、八旅开始创办军需独立制度、提拔军事院校毕业的学员出任官佐,战斗力大为加强,远远地将仍有绿林习气的其他各旅甩在后面。一段时间里,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军队成为奉军的模范军队。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由张学良任司令、郭松龄任副司令的奉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在奉军整体溃败中,撤退有序,在临榆、抚宁一线顽强地抵抗了几倍于己的追兵,阻止了直军突破山海关防线直取奉天的进攻,使得奉军的主力得以安全撤回奉天。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将奉军编为三个军,张学良和郭松龄为第三军正副军长,是奉军的主力。在山海关、九门口的主战场上,郭松龄在关键的石门寨、黑山窑战斗中,率领部队,身先士卒,英勇善战,一举突破直军防线,为奉军立下了赫赫战功,舆论和奉系集团内部也开始对张学良有了更多的期许。
1924年之前,张学良和郭松龄是一体的,张学良的事业就是郭松龄的事业,郭松龄的成就就是张学良的成就。张学良并不讳言自己的早期军事生涯,郭有着巨大的功劳。
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共事与合作始终为奉系集团内部众多人士羡慕不已,也为外人津津乐道。据张学良1926年12月31日自责通电中说:“爰识郭某(指郭松龄)于寒微,遂竟倾心相属七年,赞翊擎画多方,昕夕无间,情同手足,方期危舟同济,共渡狂澜……”时人评价说:“张对郭推心置腹,而郭对张也鞠躬尽瘁。一般人都认为郭是张学良的灵魂”。张学良自己就曾经公开地说:“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
Ⅵ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郭松龄,我们可以从他的外号看出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外号叫做“郭鬼子”,光从这三个字就知道了他在历史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了。当然,有这个外号很大原因还是和他的体型,外貌有关。
很多倾向于张作霖的人是觉得郭松龄就像叛徒,想汉奸一样。但是,这个也不好说。救我个人看来,郭松龄最后被杀,只能说是他自己的失败吧,只能说他的运气不好。
郭松龄这个人,在1925年前后,真正接受新思潮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军队,所以当时的第三军团的多数人因为种种关系加入反叛的队伍中,后面发现了不对劲,就马上倒戈。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其实郭松龄还是挺可悲的。
Ⅶ 请问郭松龄为什么反奉目的何在动机是什么怎么评价这个人
郭松龄反来奉原因是厌恶军阀自统治或者顺应历史潮流,郭松龄反奉是正义之举。
郭松龄和妻子正在日本考察军事,于是听说了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和南方的国君开战。之前张作霖没有采纳郭松龄退居关内保民安宁的建议,而且受到了杨宇霆的排挤,事事相加,郭松龄心中悲愤至极,所以就决定联合冯玉祥发动反奉战争了。
少帅郭松龄结局是悲惨的,他错误估计了形势,单单以自身的情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也预示着他的悲剧结局的到来。
(7)怎么评价郭松龄历史吧扩展阅读:
1925年12月初,郭松龄正率大军向沈阳进发,战斗处于激烈的白热化状态,正需要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声援。但恰在这个时候,冯玉祥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
直隶督办李景林,也是郭松龄反奉所联系的对象,在郭松龄起兵前,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系,加入冯玉祥和郭松龄的联合阵线,冯玉祥也为此感到高兴。
这个时候,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不仅如此,在郭松龄起兵时,镇守热河的阚朝玺拥兵观望时,冯玉祥觉得有机可乘。他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
这场内讧,使在辽宁与张作霖正面作战的郭松龄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郭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身亡。
Ⅷ 郭松龄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郭松龄从社会对他的评价来看是一个好人。
“郭鬼子”是郭松龄的绰号,他人大身高,平素穿一套布军服,和士兵军服一样,当时奉军将领都是穿的质素很好的呢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军服又长得像白俄一样高大,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奉系著名爱国将领之一。
(8)怎么评价郭松龄历史吧扩展阅读:
在郭松龄起兵之初,日本人明里打着“严守中立”、“不干涉”的幌子,背地里却与郭松龄接触,企图乘机取得过去没有得到的利益。
拉拢郭松龄失败后,日本人转而与张作霖接触。在此危急时刻,张作霖慌不择路,也希望日本人能够拉自己一把。张作霖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
日本人乘机提出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侵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张作霖为一时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
战事结束后,张作霖对日本人所作的承诺全部反悔,作为补偿,张作霖亲自携带私款500万现大洋酬谢日方有关人员。但此举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日后被炸身亡,即源起于这个没有兑现的反郭密约。
1925年12月8日,关东军司令官奉日本内阁之命对张、郭两军发出警告:“帝国在该地有重大权利与利益。
因此,在铁道附属地带,即我军守备区域内,因战斗或骚乱,对帝国利益带来伤害,或有危害之虞时……本司令官当然要执行必要之措施。”这一警告看似针对双方,其实对处于劣势的张作霖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12月10日,关东军参谋浦澄江中佐赴锦州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部向郭松龄递交警告书,并恫吓说:“我帝国完全准备好了应付阁下任何行动方案,顺便转告。”郭松龄答复:“贵国在东三省之侨民生命财产,于本军范围内,当竭力保障其安全……惟对方反对本军和平主旨,恐不择手段。”
此时,大凌河铁桥及沟帮子铁路给水塔被奉军炸毁,不能通行火车,郭松龄被迫改变策略,以主力徒步向奉天进发。
另派一旅袭取营口,抄东路侧击奉天。1925年12月13日,郭军前锋抵达沟帮子,右路军马忠诚旅抵达营口对岸。12月14日,郭松龄发表《痛告东三省父老书》,宣布张作霖的十大罪状,发布自己治奉的十大方针。
这时,日本人又向郭松龄递交第二次警告书。与此同时,关东军司令官白川义则秘密委派大石桥守备队长安河与郭接触谈判,做最后的拉拢。
安河提出:“阁下如要进入奉天,必须承认张作霖与日本帝国所缔结的条约,维护日本帝国在满蒙的特殊权利和投资利益,也就是说,必须正视日本帝国在满蒙的优越地位和特殊权利。
拉拢失败后,日本人开始对郭军的进攻进行干预。1925年12月14日晨,日本守备队奉白川司令官的命令对渡过辽河开往营口市区的马忠诚旅进行强硬阻挠,迟滞了郭军原定14日对奉军发起总攻的时间。
15日,白川司令官将大石桥、辽阳、奉天、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划为禁止武装部队进入区域,禁止郭军通过。随后,又假借“护桥”、“换防”的名义,从日本国内和朝鲜紧急调入两个师团,分驻马三家、塔湾、皇姑屯一带,拱卫奉天,一旦奉军危急,便可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