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时候产生

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时候产生

发布时间:2021-03-08 05:14:49

Ⅰ 唯物主义产生的原因与历史背景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各不相同:

1.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2.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Ⅱ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基础及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Ⅲ 历史唯物主义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行了首次阐述。提纲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一条,不到1500字,但是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恩格斯对其评价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一伟大的历史规律,是有着深厚的思想积淀的。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扬弃后的理论升华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历史与逻辑是相统一的,马克思在其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先后受到过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高度影响,而马克思的发现正是总结了这两位伟大哲学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后的产物。如果说黑格尔是“正”,那么费尔巴哈就是“反”,而马克思就是“合”。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将宏大叙述式的描述整个世界的理论体系发挥到了极至。在这一意义上而言,传统的古典哲学正如黑格尔本人所说的那样,在他那里终结了。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包含了十分丰富和深刻的辨证法思想。他将整个世界描述为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且试图用逻辑上的演进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历史发展。他认识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但是他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那一部分变成了被动的部分。作为客观唯心主义大师,他将他的哲学彻底地运用于思维与存在这两个领域,将“逻辑先在性”贯彻到底,当他将这一切贯彻到底,并自认为终结了哲学与哲学史时,他本身也就将自己的辩证法引入了歧途。并且为后人提供了批判他的依据。
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动摇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在德国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过去的唯物主义一样“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他没有继承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成分,他的哲学依然是一种仅仅关照存在的形而上学式的哲学。并且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费尔巴哈的思想依然是唯心的。
马克思所做的正是将唯物主义坚持到底,在思维与存在这两个领域将唯物主义思想贯彻到底,并且将黑格尔辨证法的合理内核引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部分中,“尖锐的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又深刻地揭示了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的本质。而二者的共同之处,则在于他们都不懂得‘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意义。”马克思所做的就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时,将他们合理的内核坚持下来,并用一个全新的概念来联系,来理解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既是实践。
马克思通过实践这一概念“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思维方式,既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回答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与人对自然的超越性的辨证关系。”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这一概念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哲学仅仅是从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上,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虽然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认为物质世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世界而存在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但他们只看到了人类意识对自然的这种依赖性的反映,没有看到,特别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领域,人类意识对自然的巨大的影响。而唯心主义则抽象的片面夸大了这种影响,将这种人类的意识活动看作为决定客观物质世界的东西。可以说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犯的致命的理论性错误就在于其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的形而上学的认识态度。而马克思另辟蹊径,用实践这一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哲学的基本问题。从纯粹的客观的角度认识客体是不现实的,因为认识总是充斥着主观的自觉不自觉的判断,而纯粹从精神的角度认识主体一样是不现实的,这只能导致经院哲学般的无休止的互相批判。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要从主观精神角度出发,把他们当作是人类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对主观思维领域的认识要从他最终在物质世界当中的客观反映来判断其真理性。实践就是这一沟通主客观世界的全新概念。实际上马克思描述的世界是这样的一幅图景,既在人类实践活动沟通下的自然与人类互相影响,互相约束,互相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黑格尔。“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最终的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而言,判断问题的价值标准在于最终显现出来的客观的实践活动,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费尔巴哈。可以说:马克思从实践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在根本立场上他是唯物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或称实践唯物主义的魅力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通过实践这一概念所创造出的全新的思维方式,解决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与人对自然的超越性的辨证关系。过去不管是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所“预定”好的世界,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上帝”、“理念”所安排下的世界,还是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决定”的世界,都是哲学家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是对世界的一种决定论的认识。过去的哲学家不管是什么派别,不管其认识论观点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那就是世界是被一种力量主宰着的,人们所能做的只是“解释”这种力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被一种力量主宰着的,而这种力量掌握在我们手中,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当然这种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要遵循他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而这一社会历史环境,又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马克思在理论上告诉人们,幸福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获得,而不需要什么外来的恩赐。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这种蕴藏在我们手中的改变世界的力量,并不是由我们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所决定的。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改变世界的力量蕴藏在人的群体当中,是群体的共同的实践产物,包括改变世界的人的本质,也是这种改变世界的力量的群体化的实践的产物。
由此,人的本质不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人本身也随着人改变世界的同时而改变着。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通过实践联系起来的的动态的互为动力,互为基础,生生不息的过程。

Ⅳ 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之作是

历史唯物主义抄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三卷,第704—705页)

Ⅳ 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是有谁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复哲学称制作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Ⅵ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社会存在关系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答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阶级斗争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拓展资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Ⅶ 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7)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时候产生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

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Ⅷ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Ⅸ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内容简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发现。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开了覆盖在人类社会有机体上的帷幕,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他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从而第一次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唯一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问世以来一百多年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三卷,第704—705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先系统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未直接提出唯物史观概念,他们只是说“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按照通常理解,这种“历史观”当然就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此后马克思,更多的是恩格斯,在许多场合下都一直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在1859年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恩格斯直接说德国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在1870年《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声明:“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 1877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说:“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888年恩格斯还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说:“摩尔根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到了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突然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术语,用来批评当时的德国青年不热心于艰苦的研究工作,而只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套语,来掩饰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接下来,恩格斯在1892年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中,再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希望不可知论者和英国的庸人不要对这个名词过分感到吃惊。不过在该书正文中,恩格斯还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1893年,恩格斯在致友人的信中又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问题。
从上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提出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只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而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恩格斯直到晚年才开始启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新历史下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之中岿然不动,带着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开始了新世纪的长征。这一景象与发生在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它们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是否坚持和全面准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能否正确坚持和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密切相关。
面对新的世纪,首先需要科学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尤其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总的经验性的结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果。而诸如搞个人迷信、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错误、片面否定市场经济而把计划经济奉为唯一经济体制的错误,还有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绝对平均从而导致平均主义和贫穷普遍化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错误和过失的产生则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
其次,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正视时代条件提出的挑战,努力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在现阶段中国有其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验证了经济决定作用的正确性。但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表明:如果听任市场经济主体根据其直接的利益要求去交换和竞争,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仅无助于公平的体现,而且最终也必然会带来对效率的破坏。如果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就会带来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严重后果。应该看到,就用了短短20余年,生产盲目性和生产过剩现象的恶性发展、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拜金主义思潮的恶性泛滥、社会腐败的逐渐蔓延、社会丑恶现象的滋长扩散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现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而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由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条件所决定,我国目前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府政策的积极鼓励,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这一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将会进一步提高。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应该注意到,所有制结构变化的重要意义决非停留在经济意义的层次上,它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由此,如何保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成为关心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人们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

新的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正风起云涌,逐渐加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全球化一方面是世界科技进步和国际交往扩大与深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企图,后者体现了全球化的实质。同时,我们也看到,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其中包含有众多的政治、文化因素。全球化的发展在对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政治和文化发生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必然会因为全球化进一步深入而逐渐增加和扩大。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突出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
如何科学解决现实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从未曾提供解决问题的一劳永逸的答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简单地套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我们所要遵循的应该是唯物史观所倡导的最根本的思想认识路线,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相反,在对当代社会实际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回答。我们相信,只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科学地坚持、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

参考文献内容里面有自己写吧

阅读全文

与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时候产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