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吟诵历史多久了

吟诵历史多久了

发布时间:2021-03-07 19:27:26

㈠ 如何系统地学习吟诵

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㈡ 吟唱诗人的发展历史

吟唱诗人 (bard) 原指在凯尔特人中写作颂词和讽刺作品的人;推而广之,泛指部族中擅内长创作和吟咏英雄极其业绩的诗容歌的诗人和歌手。早在公元1世纪,拉丁作家卢卡努斯就把吟唱诗人说成是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或歌手。这种习俗在高卢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 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10 世纪的吟唱诗人曾分为不同的等级。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的诗人衰落了,但威尔士的这个传统保存下来,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的赛会上都要庆祝一番。 大概是在公元前10世纪。荷马史诗就是根据游唱诗人所传颂的故事改遍。游吟诗人往往不识字,口头传唱着神话英雄故事,在王宫贵族的宴会中演出。

㈢ 吟诵是不是一定要按照古音传唱,能不能自己谱曲

吟诵规则
二、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特别注意,自己不能随便编调,如果走音的话后果自负
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其初级要求为:
1、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注意:
1.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
2.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的短而快。
3、依字行腔。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4、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
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2、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
3、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
做到这三条,其吟诵方有味道。
六、吟诵的高级要求为:
1、情通古人。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
2、自成曲调。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
3、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吟诵的界定
一、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
二、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
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却不能说明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把文学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又怎能体会文学的涵义?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昆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古代的诗词文赋,皆可吟诵。
四、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五、吟诵有广狭之分。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吟诵不独汉语所有。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汉诗文吟诵。狭义的吟诵,当指次广义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狭义吟诵即“中华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我们也用这个概念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的体系
一、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没有全部用方言口语语音吟诵的。吟诵使用的是文读系统的语音。在北方,更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文读与方言口语的差异,在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更大,最多者甚至可达到80%。
二、吟诵的腔调,旧称为吟诗调、读书调等,我们统称吟诵调,在音乐学上的分类属于民歌的小调类。此前学界的关注极少。
三、吟诵调与当地的音乐体系相近,与当地的宗教音乐、民歌、琴歌、戏曲、说唱等都可能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吟诵调各地都不一样。一片地区也有相对固定流行的吟诗调,但是细究起来,则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
四、吟诵调和吟诵的方法,对于中国音乐,尤其是声乐的影响非常大。中国音乐体系的很多特点,都与吟诵有密切的关系。
五、吟诵是自娱的,不是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吟诵是学习方法。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际上就是怎样理解这篇诗文。学习者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六、吟诵又是即兴的,因为每次吟诵,吟诵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都会有变化,所以吟诵每次也有不同。
七、古代的吟诵,还具有文人的特点。其审美趣味也是文人的。
八、各地的吟诵有各种发声特点,与汉族其他声乐有同有异,但总的来说,是汉语式的自然和自由地发声。它和汉语的特点结合非常紧密,是适合汉语特点并且放大汉语特点的。吟诵讲究以气驭声,依字行腔,腔音特征比较明显。
九、吟诵原则上没有节拍,不是均分律动的节奏。因为吟诵跟着感情走,感情的变化是没有节拍的。有节拍的吟诵是特殊情况。吟诵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始终控制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变化分明。
十、一般吟诵是拖长腔的,所谓曼声长吟。古代的诗词文赋,本来每个字之间的间隔就是比较长的,并非如今口语的快速读过。音长超过口语常规,自然会让人联想其深意,是为言外之意。诗词文赋的涵义,就是建立在每个字拖长的语音形式之上的。这就是吟诵的创作方式。所以也用吟诵来欣赏之。

参考资料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xODU1NTA4.html

㈣ 吟诵的意思

1.泛指读书。《晋书·儒林传·徐苗》:“ 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隋书·薛道衡传》:“ 江 东雅好篇什, 陈主 尤爱雕虫,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唐李白《游太山》诗之四:“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 高宗 亲书此联於幅纸,黏之殿壁……吟诵此联,凄然出涕。” 清梅曾亮《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 岳庵 虽家居,亦囊箧鳞杂,不能吟诵无事如曩时。”冯牧《<郭小川诗选>代序》:“﹝它们﹞值得我们吟诵……首先是因为它们时时响彻着的那种可贵的主旅律。”

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3. 释义: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与朗诵截然不同,古代说话原本就是吟诵。

(4)吟诵历史多久了扩展阅读

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吟诵感兴趣,各地的吟诵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教育界也自发开始了恢复吟诵传统,把吟诵引回教育体系的探索。

二、在大学方面,陈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至今,影响很大。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广州分春馆门人陈永正、吕君忾等先生一直在中山大学等传授粤语吟诵。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台湾辅仁大学联合成立吟诵诗社。2007年,徐健顺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紫竹诗社,次年成立“首都高校吟诵传承研究联谊会”,有20多个大学的诗社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谢绥东先生、北京语言大学的王恩保先生等都传授过吟诵。

三、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语文界很早就开始吟诵教学的探索了。广州的陈琴老师创“素读经典”教学法,现已经推广到全国,其中已经使用了自创唱诗的手段。上海的戴建荣老师推行吟诵朗诵法,也已经在全国推广。上海的彭世强老师进行吟诵教学,效果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也在十几个省传授过经验。厦门的陈水龙老师也把闽南语吟诵引进教学,坚持了十多年,等等。

四、在最近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有更多的地方引进了吟诵的形式。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每年都组织各地的老师学习“经典诵读”的教学法,其中也包括吟诵。这些都说明吟诵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的,只是很多吟诵还不规范,很多吟诵也缺乏传承,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五、在社会上,安徽马鞍山每年都有吟诵活动。大连图书馆馆长张本义先生让图书馆系统的人员都学习吟诵,并组织演出交流。中华诗词学会曾成立吟诵委员会,周笃文先生、戴学忱先生等,在各地推广吟诵。文怀沙先生倡导“东方吟诵学”,在媒体上大力宣传吟诵。常州、漳州、泉州、武汉、苏州等地,常年仍有吟诵雅集。

㈤ 吟诵跟朗诵有啥区别

有三个区别:词义、技巧、作用。

1、词义不同:

吟诵: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朗诵: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

2、技巧不同

吟诵:

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

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朗读:

朗读的技巧,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3、作用不同

吟诵:

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

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吟诵的方法和内容,都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其正直、高尚、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

吟诵也是健身手段。日本在这方面颇有发展,因此吟诵在日本也很兴盛。

吟诵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是语言、音乐、诗歌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可以揭示语言-音乐-诗歌的关系,从而证明诗歌的意义究竟与语言的意义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有差异,以及怎样确定这个差异。

朗读:

是有利于开发右脑,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

(5)吟诵历史多久了扩展阅读

吟诵的界定:

1、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

2、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

3、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

4、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

5、吟诵有广狭之分。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吟诵不独汉语所有。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

㈥ 传统吟诵是在什么之后随着私塾的废除

传统吟诵是在什么之后,随着师叔的废除传统吟诵是在八股文的改革之后,随着世俗的费废除。

㈦ 古代什么时候开始吟诵

吟诵,是
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
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
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我国优秀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
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
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他们经常来中国交流访问。吟诵规则
一、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二、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特别注意,自己不能随便编调,如果走音的话后果自负。

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其初级要求为:

1、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注意:

1.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

2.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的短而快。

3、依字行腔。中国所有的
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4、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

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2、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

3、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
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

做到这三条,其吟诵方有味道。

六、吟诵的高级要求为:

1、情通古人。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

2、自成曲调。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

3、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吟诵的界定
一、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

二、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

三、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却不能说明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把文学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又怎能体会文学的涵义?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昆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古代的诗词文赋,皆可吟诵。

四、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五、吟诵有广狭之分。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吟诵不独汉语所有。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比如日本、朝鲜、
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
汉诗文吟诵。狭义的吟诵,当指次广义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
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狭义吟诵即“中华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我们也用这个概念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的体系
一、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没有全部用方言口语语音吟诵的。吟诵使用的是文读系统的语音。在北方,更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文读与方言口语的差异,在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更大,最多者甚至可达到80%。

二、吟诵的腔调,旧称为吟诗调、读书调等,我们统称吟诵调,在音乐学上的分类属于民歌的小调类。此前学界的关注极少。

三、吟诵调与当地的音乐体系相近,与当地的宗教音乐、民歌、琴歌、戏曲、说唱等都可能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吟诵调各地都不一样。一片地区也有相对固定流行的吟诗调,但是细究起来,则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

四、吟诵调和吟诵的方法,对于
中国音乐,尤其是声乐的影响非常大。中国音乐体系的很多特点,都与吟诵有密切的关系。

五、吟诵是自娱的,不是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吟诵是学习方法。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际上就是怎样理解这篇诗文。学习者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六、吟诵又是即兴的,因为每次吟诵,吟诵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都会有变化,所以吟诵每次也有不同。

七、古代的吟诵,还具有文人的特点。其审美趣味也是文人的。

八、各地的吟诵有各种发声特点,与汉族其他声乐有同有异,但总的来说,是汉语式的自然和自由地发声。它和汉语的特点结合非常紧密,是适合汉语特点并且放大汉语特点的。吟诵讲究以气驭声,依字行腔,腔音特征比较明显。

九、吟诵原则上没有节拍,不是均分律动的节奏。因为吟诵跟着感情走,感情的变化是没有节拍的。有节拍的吟诵是特殊情况。吟诵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始终控制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变化分明。

十、一般吟诵是拖长腔的,所谓曼声
长吟。古代的诗词文赋,本来每个字之间的间隔就是比较长的,并非如今口语的快速读过。音长超过口语常规,自然会让人联想其深意,是为言外之意。诗词文赋的涵义,就是建立在每个字拖长的语音形式之上的。这就是吟诵的创作方式。所以也用吟诵来欣赏之。
吟诵的价值
一、吟诵是中国汉语
古诗文的活态。在吟诵中,包含了很多语言本身所没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也是附着诗文一起流传的。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现在的古诗文只剩文字,意义已经和古代有很多的不同,现代人无法体会了。不吟诵的古诗文,已经不是古诗文的原貌。

二、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吟诵里,已经包含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寓教于乐。吟诵尤其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吟诵还是培养创造力和个性的重要方法。

三、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古代的传统是诗乐一家,即所谓诗乐传统。在诗乐传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吟诵传统。因为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唱的,但是所有的诗文在吟诵这里,都是入乐的。因此,在古代,文人即诗人,诗人即
音乐家。人人都会用自己的音乐抒发自己的感情。现代西方文化把音乐变成了职业化的东西,大众只能欣赏,不能创作。大家都只能唱别人的歌。抢救和恢复吟诵传统,也可以恢复中国古代的诗乐、吟唱的优秀传统,让人人都敢张口唱,人人都敢唱自己的曲调。

四、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文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吟诵的方法和内容,都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其正直、高尚、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都是今日青少年非常需要学习的。

六、吟诵也是健身手段。日本在这方面颇有发展,因此吟诵在日本也很兴盛。
七、吟诵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是语言、音乐、
诗歌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可以揭示语言-音乐-诗歌的关系,从而证明诗歌的意义究竟与语言的意义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有差异,以及怎样确定这个差异。如果对每首诗歌的意义的解释都改变了,整个文学史、文学理论当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㈧ 诗词吟唱有多少年的历史

诗词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文化瑰宝,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他们各领风骚,独具魅力。

㈨ 常州吟诵的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常州吟诵属于吴地吟唱流传下来的一脉,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考察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吴地吟唱(吴吟),肇始于战国时代,经唐宋发展,明清走向繁盛。
常州古属吴地,吴地的概念最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东地区,狭义上的吴地一般就是指的苏南(苏锡常)、浙北(杭嘉湖)。如《战国策·秦策二》中就有“诚思则将‘吴吟’”的描述,可以算是运用吴语吟诵的最早记载。
秦汉以后,“诗”、“歌”虽然分家,但吟诵作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仍以其独具的魅力被传承了下来。即便在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中,也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吴吟、越唱的影响。至唐、宋二代,有关“吴吟”的描写更不乏见于文人诗作:如《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李白);“越调管吹留客曲,吴吟诗送暖寒杯”(白居易《戏和贾常州醉中二绝句》);“楚国茱萸月,吴吟梨栗船”(贯休《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名垂小篆矜垂露,诗作吴吟对绮霞”(徐铉《送应之道人归江西》);“吴吟未至慢,楚语不假些”(陈师道《与魏衍寇国宝田从先二侄分韵得坐字》);“马蹄又入风埃去,回首吴吟谢迮翁”(秦观《题汤泉二首》)等,其流行的程度可见一斑。明清以降,常州读书之风炽盛,文人名士辈出,为东南之冠,有“常州星象聚文昌”(袁枚)的美誉。
由于吟诵历来为前人惯用的读书方式,而读书风盛又带动了常州吟诵风盛,故“吴吟”传统在当地被很好地继承下来。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直到“五四”运动前,吟诵不仅是当地文人在创作、交流和欣赏诗文时的通用方式,也是少儿学习诗词古文必不可少的入门工具。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白话文、新体诗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的历史地位,传统的吟诵艺术渐趋衰微,吟诵日见稀少,以至于吟诵成为了少数文人学士掌握的“绝学”品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采集、收录的情况看,吟诵者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界,所吟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历史的传承,与社会上零星分散的艺人或爱好者(仅吟“绝句”)相比,其掌握的吟诵音调要丰富得多。

㈩ 吟诵调的历史渊源


常州吟诵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考察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吴地吟唱(吴吟),肇始于战国时代,经唐宋发展,明清走向繁盛。常州古属吴地,吴地的概念最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东地区,狭义上的吴地一般就是指的苏南地区(苏锡常)。关于吴吟有许多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吴地独特的方言和人文地理,也造就了吴地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艺术,吴吟基于吴地方言,有独特的音调,李白在他的诗文中多次提到“吴吟(吴歌)”,“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赠薛校书》)、“试发清秋兴,因为吴会吟”(《送麹十少府》)、“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等。所以,后人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 常州吟诵与江南吴地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既凝聚了常州的人文历史,又饱含着先辈们的文化基因。据载,盛唐时常州有著名的“茶山境会”,宋代时常州每年春季借“劝农”之机举行“春游诗酒会”,明代的时候常州亦有“诗酒艺会”。但随着科举制和私塾的消亡,传统的吟诵为西方的朗诵取代,渐趋沉寂。有幸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国学大师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1971年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举行的“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活动中,主讲《各种不同形式的吟诵》,并用常州方言示范吟诵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古诗文,并录唱片,为后来的常州吟诵再次兴起留下了火种。近现代以来,“常州吟诵”领域拥有诸多的吟诵名家,先后出现了赵元任、周有光、邹宗浩、丁彦士、吴玉良、史肇美、何祖述、陆汝挺、屠岸、羊淇、史曼倩、钱璱之、邹醒国、恽正平、羊汉等一批代表性人物,其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界与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常州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成立了常州吟诵艺术协会,促进了研究和传承工作的深入。

阅读全文

与吟诵历史多久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