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特点是什么意思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特点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1-03-07 07:39:53

㈠ 不同历史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是什么

家庭教育适合历史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它具有时代性

㈡ 请从历史的角度谈谈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教育的其中一种形态,它主要形成于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一下特征及形成原因:

第一,教育水平低。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各种仪式等)和生产(如狩猎、捕鱼等)中进行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无论是男是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知识;

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

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第八,教育与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隋,最早提出进士科,作用不明显,官僚阶级大多仍由世家大族把控。建立进士科的原因是为了摆脱世家大族的影响,进一步中央集权。

唐,建立起较完善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作用不明显,武则天执政时期打击山东望族集团后有所改善,唐玄宗时期出现书院寒门子弟得以受到良好教育进一步冲击世家大族。确立科举科的原因也是为了摆脱世家大族的影响,进一步中央集权,并拉拢各阶级人才。

宋,读书人的黄金时代。纸张的改进后也变得廉价起来,各地书院兴起,教育得到一定的普及。糊名法以及较开放式的考试内容也使寒门子弟真正踏入到官僚阶级。这才真正实现了唐太宗那句“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

明,如果说宋朝是读书人的黄金时期,那么明朝对读书人来说是天堂也是地狱。此时的科举制已经非常完善,各地的书院,私塾,学堂也繁多起来,文房器具也开始全面平民化。但是八股文的流行以及渐渐限定的考试内容开始约束读书人的思想。

清,随着文字狱的兴起,汉家典籍大量的被篡改焚毁,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完全被锁定进一步禁锢读书人的思想,科举制沦为历史的残渣。原因就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保证满清的正统地位。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缘起于政治,所以也必然服务于政治。因为古代为了鼓励读书国家制度规定,有功名的读书人及其家人是不用交税的。

3、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及形成原因:

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两种特殊形态,其特征及形成原因如下: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现实,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

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

第六,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

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变革的;

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法子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㈢ 新中国教育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新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按其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穷国办大教育;二个是大国办大教育;三是大国办强教育;四是强国办强教育,即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举办更强大教育。

教育具有基础性、超前性和战略性特点。总体上判断,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将为国家现代化奠定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教育实现从大到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是中国教育适应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是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是中国教育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它第一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全会报告,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这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特征、新征程。

(3)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特点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7.4%,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

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中上水平。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大学在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榜中并列第27位,清华大学排名进入第30位。

要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刻理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

教育发展已经从规模增长为主要矛盾转身质量提升为主要矛盾的新阶段,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从大到强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建立“投入于人就是投资于质量”的新的发展观。

㈣ 梳理"教育"概念不同历史时期的涵义(详细点,拜托!)

教育概念的综述
(一)西方历代教育学家对教育含义的理解
夸美纽斯认为, 人人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 但这种子却不能自发地生长, 需要凭借教育的力量, 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 人才能成为一人。他没有给教育直接下定义, 但很明显, 上面的话是对教育的一种解释。这里面包含着宗教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天赋是上帝创造的, 知识、德行和虔信三个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的身上, 教育则使这些种子发芽生长。他的学说可以称之谓“生长说”。
英国教育家洛克则主张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是白纸, 通过教育能使儿童掌握知识和德行。是谓“白板说”。
法国教育家卢梭则提倡自然教育, 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归于自然, 培养自然的人, 自由的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他说: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 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 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德行”, 同时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因此他认为,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教育中, 学校、负实际责任的教育者和教师是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 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都是教育者。他认为:“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
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 主张“教育即生长”。他给教育下过一个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 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0。杜威的教育观也是“生长说”,但与夸美纽斯的“生长说”有所不同。杜威把教育建立在儿童的经验上, 虽然他认为儿童的经验是建立在他的原始本能上的,但又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1]
(二)中国古代对教育的理解。
1. 在先秦古籍中教和育不连用,常用教来表述教育的现象和活动。
2. 春秋战国末期《学记》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庸》称:“修道之谓教。”
4. 战国时期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5. 战国时,孟子最早把教育二字合为一体作为一个新词使用,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6.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三)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定义
1、列举教科书式的比较权威性的定义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
(2)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 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大辞典》)
(3) 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狭而言之,则唯有目的,出以一定方案者,始云教育。此中亦分二类:对象及限期有定,其功效有可以明确表出者;反是,前者指学校教育,后者指社会教育。(《教育大辞书》)
(3)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
(4)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培养。(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
(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
(6)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
(7) 吴宗璜为首的“ 主客体关系学” 研究课题组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 试图用主客体关系的理论来论述教育问题。他们认为,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 总是力争生存和发展的, 要生存和发展, 就要趋利避害,因此“ 教育属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活动”,“ 人的教育, 或者狭义的教育, 应该定义为‘ 智能的积累遗传’, 这是人的教育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的教育的‘ 本质’”。作者认为,当今的教育, 由于对思维——智力的机制和规律还没有像对基因遗传的机制和规律那样已经被揭示和掌握,所以认识教育只能停留在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外在行为的教育(传授)水平上。作者断言,“ 当今人的教育, 本质上还是动物式的教育”; 传统教育是“ 传授知识——接受知识” 的教育模式, 新型教育模式应是“ 开发智力——培养创新” 的教育。
(8)鲁洁在《教育: 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一书中对教育作了一个界定性的表述:“ 教育实践的出现,表明人决心要按照他的目的———人的理想存在来改造人的现实存在, 改变人在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结果, 为此, 教育过程的人的发展是一种人的有目的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运动过程,由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创造物, 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人工对象” 。 鲁洁的文章强调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使人在已有规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自己的新的规定性来”,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2]
2.对认可度较高的教育定义的分析理解。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3]
上述的描述性定义中,教育有三层含义,即广义的、狭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这目前在我国国内是通用的。
(2)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 [5]
这个定义中:(1)“人”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2)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3)“目标”前加上“直接”二字,有两层意义:不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除影响人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作为名词的“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上述为广义教育的含义,而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的教育。
“教育”作为动词,表示教育活动进入行为状态。
(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6]
这个角度的定义点明了:首先,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并非偶然的、自发的活动。其次,教育是有背景条件的:是在一定的人类社会背景下,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并非是自然状态下发生的。 再次,教育包含着规范、引导、限制等语义。
教育等同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朗特里将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正确态度的过程。单纯从社会角度定义将教育曲解为外在强制过程,忽略个体的需要。而且过于宽泛,几乎是生活的同义语。单纯从个体角度定义,又会忽视社会要求在教育中的巨大影响。
理解这个角度对于教育的定义,就要理解两个耦合过程: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将个体培养成具有一定态度、技能、知识情感的社会人;另一方面,把各种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内化到素质、需要、兴趣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形成具有个性的独立的人。

[1]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999(1).
[2] 叶菁,王健. 关于教育定义的文献综述[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2) .
[3] 《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4] 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5] 王守恒,查啸虎,周国兴主编:《教育学新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6] 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 .2010.1.

㈤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我国古代社会教育具有下列特点

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职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古代社会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另外,还产生了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教育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施教为主。这种教学形式最显著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缺点是教育效率低下。

二、中国古代社会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概念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以上统称为古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古代教育在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2、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3、私学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分为官学,还有私学。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

㈥ 各朝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1.夏朝:夏朝目前为止仍被冠以“传说中的朝代”,其代表性的“二里头文化”未能像商代殷墟出土甲骨文和大量有甲骨文的青铜器文字证明,所以在国际史学界一直不肯定夏朝确实存在!

2.商朝:商朝是文字证明最古老的朝代,其典型的文化特点就是大量的青铜器,如司母方鼎和四羊方尊,作为统治的象徵和对天神的崇拜,祭祀一直是国家生活中最为庄重的一环,也是因为这种复杂的祭祀制度,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大量的追溯其辉煌的印证!

3.周朝:周朝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后世自称自己礼仪之邦的制度创新,周公辅成王,制定礼乐制度,封建等级思想开始形成,礼乐制度对于国家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嫡长继承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储君的继承制度,这也是周代得以800年延续的原因。西周的制度创新对于国家体系的完善,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4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是东周的一部分,战国的大部分属于东周时期,这是个礼乐开始溃崩的时代,孔子极力恢复礼乐制度,却也无能为力,公侯伯子男各等爵位开始僭越礼法,战争不断!作为诸侯的楚国国君却与周王室平齐,自称王!

5.秦朝:大一统的朝代,各国文化得以趋同,统一国家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有欧洲史学界认为欧洲正是缺少像秦始皇这样的人物才使得西欧至今也未能像中国一样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6.汉朝:汉朝立国400余年,随着丝绸之路的打开,西域文明开始进入中原,一些带有“胡”字的蔬菜就来源于西域,如胡萝卜,胡椒等,这一时期中国汉字从秦代小篆转化为我们熟知的繁体汉字,东汉末都书写繁体汉字了。

㈦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发不上来,看回答看 http://210.36.247.113/coursewarefouth/jyxwlkj/enetplan/book/Untitled-4.htm

㈧ 各阶段教育特点

各阶段的教育特点分成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古代社会教育特点、近代社会教育特点以及现代社会教育特点。

(一)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大家可以设想一个生活情景,在原始社会部落里的年长者带着小孩出去打猎,孩子们就在这种情景下学习如何打猎、如何采集食物。联系着这个情景,我们来总结一下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负责教育的是有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但这些长者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方法也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经过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得到发展,但同时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背景等,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同时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电影等,大家会有一个感觉,古代的教育动不动就在打板子,但是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此外还有大家看美剧英剧等,也有相关的教育情节。结合着咱们的经验,我们来看一下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第一,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二,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第三,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第四,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三)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这里的近代不仅仅指的是中国的近代,我们可以联系着近代西方的教育发展来理解。教育经过了整个古代社会的发展,当进入到近代社会的时候由于生产力的提升和教育经验的积累,教育已经发展的相对较为完善了,而我国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留学,将国外的先进思想传入了我国。结合这些历史,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⑤出现了双轨制;

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四)20世纪之后社会教育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教育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了,我们到目前为止都处在这一阶段,所以大家可以结合着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这一阶段的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在内容上,它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和专业性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它是将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㈨ 针对从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你发现教育发现什么奥秘

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其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国家的长久发展,社会的长久发展,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阅读全文

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特点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