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沿革这个词怎么用

历史沿革这个词怎么用

发布时间:2021-03-07 02:04:01

① 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

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国语·晋语》:“胜败若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用为变化,改变之意。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孔孟思想虽没有灭迹,但也少有人传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这些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到宋朝,公元后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发现了儒、道、佛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在本土儒道与董仲舒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外来的佛教,实现了最早的洋为中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中国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把朱学扭曲巩固起来,作为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乃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是企盼与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盘性反传统的兴起与泛滥。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仍然有全盘西化的思想在存在。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学、佛教、道教为封建糟粕,以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才能救国。

② 历史沿革怎么写

沿,就是延续。革,就是变迁。

历史沿革就是某地方从古到今的继承与变迁。

③ 历史沿革怎么写文言文

严格怎么写文言文?历史沿革写文言文和现在都是一样,大同小异,
只不过就是现在小学的中学的课本改了

④ 企业历史沿革怎么写

企业历史沿革着手抄写:

1. 从企业最早成立的时。

2. 最初的情况写起。

3. 然后写类似于大事记一样。( 把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负责人更换,单位名称的变化等,按年份罗列。)

涉及政治活动规律和政治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节点,重点是说明这些节点的关系,包括形成原因、相互影响、实际作用、历史和现实意义,根本中改革开放对企业发展的基本利益出发,突现了历史革命,简称历史沿革!

拓展资料

内容包括:

1.社会风俗的历史沿革。

2.历史沿革地图。

历史沿革例句如:

1.师傅介绍了北京烤鸭的历史沿革和加工制作方法。

2.每一个学院都有它自己的的历史沿革,所得,规章和组织形式。

3.论文首先介绍了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沿革,然后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⑤ 标点的历史沿革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宏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那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的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城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2)。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叹号”,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改称“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西方的标点符号在16世纪主要有朗诵学派和句法学派两个学派,主要是由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演变而来,在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文的标点是依希腊文而来,到了18世纪采用西欧的标点方法。
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

⑥ 在你熟悉的词语中,能否列举出类似“秋波”一词在历史沿革中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的词

空穴来风,我国古代成语,原意为“消息和传说是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⑦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历史沿袭、发展、变革的历程

⑧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
何谓文化
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对一种文化要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个主题内容,使用选择排序、表现方式、区别特征三个关键要素来进行认识[3]。--《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http://www.jixue.cn/xwdt/jyjj/20145/36044.html

⑨ 词语是怎样演进的

词语的演变

一. 词语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答;近代汉语的时间跨度长达千年之久。人们最容易感觉到词语的变化。

1.词语在意义变化的同时,其结构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2.词语演变的另一种情况是词语的意义没有改变。但词语的外形却有所改变。

此外,词语的历史演变还有一种情况,即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词语来表达。

所以说,研究近代汉语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什么是模式词语?

1.有一定的字数(三个);

2.有不变的字(不)

3.有固定的组合模式(A不A,其中A多由形容词或动词充当)。

4.有固定的意义类型(A不A=A或AA );

5.“A不A ”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的新词。

三.近代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

1.有些偏正复词可以颠倒字序,如“吉凶“亦可作”凶吉“。

2.有些偏正复词的偏义有摆动性,即有时偏义于前字,有时偏义于后字。如“早晚“有时偏义于早,有时偏义于晚。

3.有些偏义复词常出现在某些固定格式的习用语中。

四.划分词缀和助词,大抵依据下列原则:

1.词缀是使用词素,是比词小的单位,助词是词。

2.词缀是使用属于词法范围,一般与整个句子没有直接关系,助词的使用则常常会对句子的结构。时态或语气产生影响。

五.倒反词语几个特点?

答:有两个特点。

1.倒反意义比较稳定,有一定的结构形式。

2.也是和这类词语的口语基础密切相关的。

六.比较法有:

1.时间和地域 2。范围和频率

3.沿用和替代 3。整齐和参差

5.配套和空缺 6。分工和混用

七.词语训释法有:

1.排列归纳法。

2.比较法。

3.因声求义法。

八。词的意义有:

1,本义,别义,常用义。

2。引申义,影响义。

一.近代汉语的上下限是:

1.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2。自宋元明清至鸦片战争以前,是汉语的近代时期。

3。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比较合适。

三。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划分的三点相同的认识:

1。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

四。认识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两条原则:

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

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五。近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相比,有何特点?

答:近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古代汉语相比,比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

1。从词语的内部结构来看,双音词,多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多种具有固定形式和能产性质的多音词语结构。如“不僧不俗”,“不荤不蔬”等等。此外,还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成语,谚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术语 以及外来语等。这些数量庞力的新词语和词语的新义使近代汉语的词汇面貌焕然一新。

2。近代汉语语法也很有特点,如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常见的前缀有“阿”,“兀”等。

3。在句法方面,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如(难道。。。。不成?)(连。。。也。。。)等等。

4。近代汉语语音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声母方面,如从双唇音(帮系)里分化出唇齿音(非系),韵母方面,如北方话里韵母消失等。

从上面举例中,不难看出,近代汉语具有区别于古代汉语的一系列的特色。

六。使用近代汉语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1。错误 2。夺文,衍文

3。错简 4。俗体字,通假字

5。句读,标点

七。常用的语言调查法有:

1。穷尽调查 2。抽样调查

四。近代汉语的综合研究可以分为两类

1。近代汉语与内部的综合研究

2。近代汉语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研究。

一。历史文化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对近代汉语有何影响?

答:1。由于佛教的广泛的传播,出现了大批佛教徙徒宣讲佛的白话作品。许多佛教词语进入近代汉语,反映了外国文化和中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2。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使近代汉语产生的新词语,而且许多词语之所以具有特定意义。

3。近代汉语双音词多音词在整个词汇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古代汉语。

4。文化的发展不仅催促着词语的发展,而且也对语法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

5。文化因素不仅影响着词法的变化,同样也影响着句法的变化。

6。此外,近代汉语句型比前代更加丰富,句中辅助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的音节数量增加,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因而造成更多的长句。

7。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近代汉语语音的变化。

总之,以历史文化为广阔背景来考察近代汉语,我们将获得对历史语言的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近代汉语文献反映口语的程度,大抵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充分反映,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元代杂剧中的宾白部分,许多禅中语录等,基本上是用当时口语写作的。

第二种类型是有所反映,但不基本充分,多半是文白相间,如《三国演义》

第三种类型是略有反映,即基本上以文言写作,偶尔使用口语或语句子,如宋代孙光宪所作笔记《北梦琐言》

三。近代汉语与其他学科综合研究的例子:

1。与文学 2。与版本 3。与宗教

4。与心理习惯 5。与民族

四。表示动作数量的常见形式有如下两种:

1。动词+数词+量词

例:师日“今日打着一个也”又打三下

2。数词+量词+动词

例:好个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树

五。常见的表示概数的形式有如下二种:

1。连用数词表示概数

例:少也值二三两银子

两边影射了三四年

2。使用某些表示概数的词:约,可,数,许

例:约有三二万人

可行十里,逐即息于道旁

⑩ 一个单位的制度和历史沿革用什么词来概括合适

传承

阅读全文

与历史沿革这个词怎么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