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教学问题杂志通知我校对稿件是什么意思
就是准备录用了
发过来样刊,让你校对一下,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改正完再发给杂志社,就可以发表了……
⑵ 《历史教学(高校版)》是不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刊物简介:《历史教学(高校版)》旨在沟通学术与基础教育,力图将史学研究产生共识的成果及时介绍全中学历史教师。本刊关注前沿的课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在史学刊物中独树一帜。
主要栏目有纺谈专栏
史学研究
教学研究
关注新课改
教材研究
教学资料
基本信息:主管单位:天津市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天津古籍出版社历史教育社
编辑单位:《历史教学》编辑部
社 长:刘文君
主 编:任世江
主 任:王公悫
地 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邮政编码:300051
邮发代号:6-4
定 价:6.5元/期
刊名: 历史教学(高校版)
History Teaching
主办: 历史教学社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天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457-6241
CN 12-1010/G4
邮发代号 6-4
曾用刊名:历史教学
创刊时间:1951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04)
同类期刊
校园英语
新作文(高考作文智囊)
新作文(中考作文智囊)
中等数学
中学教研(数学)
中学数学教学
中学英语之友(初三版)
中学英语之友(初一版)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核心期刊是几年一评
不知道你的那个09和10年收录没有
⑶ 历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缺乏灵活性;以考试为导向,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⑷ 历史教学论文发表问题 。请给QQ号联系。
G4的其他刊物行吗?专业方向刊物太贵了,教育类的我倒是能给你联系。
⑸ 《历史教学杂志》2015年10期是教育核心期刊吗
你好,你问的是 《历史教学》这个杂志吧,可以肯定,不管是上半月,还是下半月,它都是北大核心·
⑹ 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教学问题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逐渐深入课堂。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升学率,也不断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探索。现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师都采用问题化教学模式,但效果不一,有的问题质量不高,过于简单,课堂表面活跃,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有的问题艰涩,学生只能“沉默” “被参与”,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仍然“启而不发”,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时下像这样低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依然存在,课堂教学预期目标并非都能达到。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提高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现状
近年来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都在尽力打破“满堂灌”,普遍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混乱的现象,课堂教学所设计的问题还存在以下现象:
1.设计的问题出现两个极端倾向。不是过于简单的选择式问法,或者是非常肤浅的填空式问法,就是宽泛且难度极大的问题。选择式问法如:是不是?等,填空式问法如: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一年?等,这类问题思维含量低,不能起到训练学生学科能力的作用。而难度过大的问题问的范围过大或太宽泛,或者问得过深、过难,学生答题没有任何思路,不知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恐怕都难以实现。
2.问题过于笼统,层次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确。如: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这种大而全的问题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厌学。
3.问题不分主次轻重,过于繁琐。如:某个历史人物出生于哪一年?是什么地方人?有哪些事迹?如何评价他? “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嘻嘻笑笑,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这种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4.随意性提问。上课时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或者是讲到某个知识点时突然学习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分散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注意力。
二、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则:
1.掌控难度。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都会失去意义。因此,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差异,要让每个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不同的“果子”。
2.掌握问题的梯度,也就是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所设计的问题里面要含有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易到难,适合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系列化的问题。
3.注重效度。所设计的问题要对解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帮助,才能叫有效。
4.注重联系。历史的发展是内在联系的,因此,问题设计要多注重时间(纵向)或空间(横向)的联系。学生对于所学或尚未学到的知识不能做到上引下联,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教学目标的深化和知识点的强化。
三、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1.整体构思,层层设问。课堂教学所设计的问题要从教学内容整体考虑,形成教学内容整体知识结构,在整体结构中依据重点和难点理清层次,按照层次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链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如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教学内容,整体上就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三个大问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管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和消极)。每个大问题再设计有层次的细致的小问题,如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一知识点,可以设计为:皇帝称号的由来是什么?它是如何建立的?这一制度有何特点?这一制度有何影响?如何评价它?等问题。
2.扣住重点,抓住难点。重点难点是每节课课堂教学的核心,重点难点解决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基本实现了。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聚焦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问题时,要注意突破“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难点,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来讲是有些难度的,我们可以设计成系列性的问题来突破,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引起社会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这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已有一定的了解,再来理解“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了。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
有效的问题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要提供这样一把钥匙,就要以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不断优化问题设计,构筑有活力、有效力的历史课堂。
⑺ 历史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能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它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事件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已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长期的影响,中学的历史科教学仍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鉴于此,笔者在深入挖掘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剖析,现在写出来,请历史教师同仁指正。
一、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一些教师始终认为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他们的历史教学,无非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其结果则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
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
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纵横交错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将来,体现在教材当中就表现为教材内部知识体系的网络化。但不少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简单的章节内容加以讲述,未能较深入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纵深的一面,没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内部知识体系。
三、追求创新,但不能因人施教
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片面追求课堂里的轰轰烈烈,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便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干,而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严守预案,应变不足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无可挑剔。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的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以教案为准,不敢超越一步。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时,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
五、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历史教学中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的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本末倒置。有的老师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就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二是极端依赖教学设备,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不知所以。三是喧宾夺主。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上述问题严重困扰着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阻碍学科进步的绊脚石。为解决这几方面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思考,加以总结,促进历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要坚持以训练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善于设计问题,精讲巧问。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第四,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注重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而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第五,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⑻ 如何看待“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些概念。什么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标准是什么?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教学语言要纯净,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学手段要先进,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教学方法要灵活,能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
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2.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成长的教学。 3.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彰显师生、学校、班级个性和特色的教学。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历史观的变革
作为历史课的载体历史教材,应该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历史观,历史不仅仅是知道某些知识,更是通过事件学会观察分析事情的角度。学历史,也是学做人,认识历史,也是认识社会。要让学生感觉到,学历史也能为现实所用。所以,历史观的变革在于教材的更新,体系的突破。这一点在我们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中鲜明的体现出来了。
二、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充分展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
如果学生将历史看作是千年的文物,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要做“考古发掘者”,让曾经的辉煌焕发时代的魅力,让尘封的经典呼吸新鲜空气。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让历史课堂重现光彩。新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的革新带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要使历史课堂重现光彩,焕发魅力,就一定要采取多样化模式教学。比如,从教学认知逻辑的角度出发,就可分为讲述模式、情景复现模式、角色扮演模式、导读自学模式和问题研讨模式;从组织方式的角度出发,就可分为课堂组织模式、图书信息资料收集组织模式、博物馆教学组织模式、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和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从信息媒体的角度出发,就可具体到板书运用模式、挂图运用模式、纲要信号图示运用模式、实物模型运用模式、投影幻灯运用模式和多媒体辅助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要进行优化组合,并及时调整。要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样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教师才能施展“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以无招胜有招”的上乘功夫;学生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充分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形成历史意识。
2.重视“教学”成绩,更要重视“教育”价值。漫漫人类史,在学生的眼中,“走”得飘渺而虚无,基本上是“雾里看花”。日历一页页翻过去,课本讲完了,但学生心中依然未见“历史”之真面容。为何?因为我们的课堂,过分重视“教学”成绩,而忽略“教育”价值。这样就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历史担负的重任。
3、试用情景式体验教学方式创建新型课堂。情境中体验,是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学习的内容。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巧妙设计情境,以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生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联想和情感共鸣。这种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认识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比比皆是。如:图画、录相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问题激发情境等等。关键是老师要做有心人、有情人,而且要用老师的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用“心眼”去感受,去领会,去学习。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下达到有效性的目的。
⑼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存在哪些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教学设计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可以说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1.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要定的过高,过空。教师要仔细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所学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能具体一堂课的知识脱钩。“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目标是相互依托的,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知识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方法、领略其中的情感、价值,也可以通过方法的训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例1:必修Ⅰ第一单元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⑴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在阅读时快速寻找关键字、词、句的方法。
⑵引导学生把本课知识和前面所学知识如秦、汉时在君主专制方面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古今中外纵横联系的大历史观和前后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⑶利用教材上“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要要求学生绘制宋代中央机构简图,并完成课后练习题“绘制一幅秦至清朝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简图”,帮助学生掌握用图表法梳理历史知识脉络的方法。
⑷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⑸运用图示、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特点,初步掌握制表及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通过把知识的教学与方法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甚至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2.教学过程设计也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设计最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
教学实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尽量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初中生可多用讲解、谈话、探究、体验等方法,高中则可多用讨论、研究、发现等方法。比如,同样学习西安事变,初高中的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此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班级的人数,时间的安排等因素。由于历史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教师在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统筹规划,真正将教学设计落到实处。
二、教学设计要富于创新性。
在进行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探索。
首先,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其次,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在学科内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即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后知识间广泛联系。例如:在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课时,正确处理历史课与文化课的矛盾与交织;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与交织;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的矛盾与交织这三方面的关系,就会使教学既有新授课的特点,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学共性特点。
另外,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如将历史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综合。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现有条件合理设计。
二、教学设计要挖掘教材、合理整合教材。
新课程反对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必须自已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教科书的内容,二是整合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整合教科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主干,减少枝叶,该杨弃的要大胆杨弃,有些课目教师甚至要敢于动大手术、作大整合,包括教学目的的重新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等。
整合教学内容并不是要我们舍弃教材的东西而去寻找另外的资料。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片、史料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对教材上每一幅图片、每一段史料、包括课后的练习题、资料,都要充分挖掘,看能不能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而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梳理教材的知识主线。只有当老师对一课知识的主线清晰明了时,你才能充分运用你手中的材料。
例2:《历史•必修Ⅱ》的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两课我以“以解放前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发展史为例”整合在一起,通过荣氏家族企业在解放前(一)黄金时代(1912-1919)、(二)白银时代(1927-1936)和(三)黑铁时代(1937-1949)的发展情况来反观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在每个阶段探究归纳民族企业发展或影响发展的因素从而让学生掌握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最后,提出问题,中国民族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反映了它们怎样的历史命运?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民族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历史命运。
在新课程资源多样化的新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依据教科书,适时适量地吸纳相关社会信息,整合教学资源,方能更好的培养历史学生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上课前,一堂教学设计看起来很完美,但上起来却大打折扣。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导致无法按原有的步骤进行,有时还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即使完成任务,也是十分紧张,没有给学生留下余地去主动思考和自由探讨,出现重点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等等现象。这是主要是因为忽略了教学结构设计,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在静态而且是按线性的顺序进行,而教学过程是动态、立体的运行,特别是在专题体例下,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本来就不好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如考虑教学过程的结构如何,各个要素能不能进行整合;如何合理地分配时间;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结构如何,如何科学分配学生的注意力;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有几类,分别应怎样处理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解决主要问题等等,以便从总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当然,教学设计不能是太具体的、应灵活,要留下调整的空间。
四、重视教学反思,及时调整设计
历史新课程下的教学如何实施,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一人教数个班级,因此同一个教学设计在短期内反复实施,这为我们及时反思调整创造条件,教师要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和调整,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对待学困生,如何与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节奏等较为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处理技巧,个别学生课堂情态的成因等微观问题。
⑽ 谁能帮我在《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问题》上发表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有下旬刊,需要交一定的版面费,可以帮您发表,但不知评职称等管不管用,有些地方算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