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我的评价是:生不逢时,主昏于上(刘禅简直就是个弱智,小时候摔坏了),诸葛亮都没办法,姜维能独撑大局,还能主动出击攻击魏国,足见大才。一些名人对姜维的历史评价诸葛亮:孔明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缺乏判断能力,终于被杀。何焯:姜维执政时,蜀的根基已经不稳,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无法很快从战争中恢复了。干宝:姜维是蜀相,国家灭亡,却不去死,反而死于钟会之乱,不值。王鸣盛:姜维想复兴蜀汉,功败垂成而死,忠义之心,日月可鉴。陈寿在晋当官,对此事不敢直言。明代大学者李贽称伯约为“又一孔明”。转一文:姜维,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
2. 姜维的历史评价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左思《三都赋》:“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孙盛:“①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②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②郄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郄正也。”“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范缜:“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
陈普:“①国小民劳事已非,城狐不斩愈危机。却屯已可擒钟会,邓艾无翎独解飞。” “②无德那堪力不任,重关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系枭钟会,犹有区区一片心。”
胡三省:“①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②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
罗贯中:“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李贽:“又一孔明。”
黄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
王鸣盛:“①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②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蔡东藩:“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3. 古人对姜维的最好评论
一.郤正(三国蜀汉时人,后随刘禅降魏晋)
姜维身负重任,位居百官之上,可是家宅简陋,除俸禄外,未置余财,只有正妻,未曾纳妾.平常日子没什么娱乐,衣服车马也仅保障使用,饮食也十分节制,既不奢侈也不寒酸.政府发放的生活费随到随用.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为了讽劝贪腐,刻意抑制自己,而是出自自己内心,认为这样就够了.但世俗的议论经常只赞美成功之士,诋毁失败的人,谄媚高位而嘲笑低阶.姜维死无葬身之地甚至全族被屠,因此而对他评价恶劣,和《春秋》的褒贬理念背道而驰.像他这样好学不怠,清廉朴素,实属一代表率
二.孙盛(两晋时期人,对三国时的史评似乎挺多的)
郤正对姜维的评价真是奇怪!虽然士大夫的行业各异也各有标准,但“忠孝节义”确实为人的基本啊.姜维本是曹魏的人,然而投奔蜀汉,背叛君主,贪图利益,不可谓“忠”.抛弃父母苟且偷生,不可谓“孝”.反过来攻打祖国,不可谓“义”.战败仍不求死,不可谓“节”.在他主政之时,恩德未立,却把疲困的人民推上战场以求表现自己.身负抵抗外敌侵略的重任却招惹到敌人进攻,而且还守御不住.所以包括智勇在内,姜维六种美德都没有.事实上,他只不过是曹魏的逃犯,蜀汉的昏庸宰相,郤正竟然把他奉为表率,糊涂!即使姜维喜欢读书,也顶多属于微不足道的自爱,这跟强盗分赃时公平,程郑(大概是《史记货殖传》中的那个富商)能走下台阶迎接访客,有什么区别?
之前我曾跟随安西将军桓温讨伐成汉,那里的乡里说(那时是347年左右,不知所说是否准确)姜维在投降后秘密上书刘禅,表明假意投靠钟会图谋复兴.可惜事情败露,蜀地人民为之叹息.我却认为古人所说“不应受困而困必然受辱,不应占有而占必有危难.既受羞辱又受危难,死亡必将来临”正是形容他的.邓艾进入江油时部队很少,姜维进又不能在绵竹决战,退又不能率领五名将领(不知道哪五名)保护刘禅,却为了日后的计划游走在顺逆之间,利用难以出现的机会.以衰微的国力屡犯三秦.明明国家已经灭亡还妄图依靠天降神运,岂不是愚不可及吗?
三.陈寿(三国蜀汉时人)
《老子》有道:治理大国,如同烹炒小菜.何况蜀汉不过一块弹丸之地,岂能承受(姜维)不断扰动?
四.何焯(清朝人,以校订《三国志》及《汉书》而著名)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宫廷,政府,司法,军事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姜维被孤立,刘禅却昏庸,根基早已动摇.而且政治和司法状态也不同往日,不会再出现诸葛亮“民忘其败”的情景了.再者上邽之役的损失比街亭还要惨重.所以姜维只看到前人从失利中恢复迅速,却不知道现在没有那时费讳协助诸葛般的助手,永远不可能再有作为了.作为有志之士,亦深感悲痛.
五.干宝(两晋时期人,文学家)
身为蜀汉的宰相,国家灭亡,主子受辱,却不求死,最后终于钟会之乱,可惜.其实我觉得并不死选择死亡有多么艰难,而是难于怎样死.古代烈士,在最危险时接受命令时,放下符节,回头就走,有时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怕死不其所.
4. 对姜维的评价是怎样的
对于姜维,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里,对他的记载是中规中矩、既无拔高也无低估。
姜维是三国后期的人物,可以说他一生只与一个敌国(魏国)一个敌将(邓艾)对垒,他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并无什么出格表现。与三国前期那些多出身草莽的将领不同,姜维履历完整。小小年纪已经参与平定羌、戎叛乱的战事,投奔诸葛亮后深得信任,被诸葛亮选为悉心培养的接班人,27岁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并称“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如果说关羽、张飞是出身草莽的将领,那么姜维就是科班出身的学院派将领了。
学院派与草根派的区别就是,他们军事素养高、行事作派有规有矩,什么事情都讲个一二三四五,但不会干什么出格的事,不会给你什么惊喜。比如张飞那种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的事,他是不会干的。所以,让他诈降钟会以图东山再起,也是多半不会成功的。诸葛亮选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也许就是因为看到他身上具有这种特质吧。
其实,这也是当时的天下情势决定的。魏蜀吴三强鼎立的局面形成后,过去那种有日没日、有前方无后方,一日转战千里,今天与这个打明天与那个打的军阀混战形式早已不复存在,战争已变成国与国之间的正规战争了,有时候就由不得你发挥了。
总的来看,姜维在日后的军事生涯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基本上忠实地执行了老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三国志》评曰“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料擿”是思考探索的意思,即人们认为姜维投错阵营、身死宗灭,随意贬低他,而不以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分析,这样是不符合《春秋》褒贬一个人的要义的。
5. 姜维在历史上到底应该如何评价
近来多听到有些朋友诟病姜维,说姜维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以连年的兵灾祸乱了本就地寡人稀后汉蜀国,而且似乎就是姜维造就了蜀国的衰败,姜维俨然成为了历史的罪人,市面上为曹操、诸葛亮、刘备,甚至是奉先发难的人也不少,但是为之翻案的也是人才济济,而姜维却被朋友们牢牢地套在了炮烙之上,我觉得这是十分不公平的,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完整的系统的分析一个时代的发展,人物周边的时、势、事,才能明白整个历史的脉络。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建兴六年因诸葛亮反间计,投奔于西蜀,诸葛亮擢升姜维为主管仓谷之事的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的姜维只有27岁,可谓年少得志。而诸葛亮不知道为什么对姜维更是另眼看待(可能是一直认为是自己的衣钵传人的马谡刚刚被斩吧):“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这就是诸葛亮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中对姜维的评价,同时又示意留在朝中的重臣极力向刘禅推荐,以下文字足以说明“须先教中 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以诸葛亮显赫的地位说了自然是要算数的,不久之后刚届而立的姜维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对姜维如此的提拔重用,难免使得姜维有幸进之嫌,也很自然的被满朝文武理解为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权倾朝野,上达天听,当时自然是无人不服的。而姜维也的确显示了他出众的才能。但是这一切在十年后发生了变化。姜维降汉十年后,也就是建兴十六年,诸葛亮星殒九丈原,随后西蜀军方高层发生了一场严重影响此后西蜀政治格局的巨变,“取办一应军戎节度”且曾深得刘备厚爱的长史,加绥军将军杨仪与百战功高的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的魏延,本就是成水火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期间,还牵涉了另一个家世赫赫,却并不得志的马岱,自此原本以诸葛亮为核心的军人集团,在核心人物去世短短数月间,因内部的权利争夺而崩溃了。此次杨、魏之争的胜利者表上的胜利者是杨仪,但是真正的胜利者恐怕是那些曾委身于诸葛亮军人集团的统治下的文官集团,杨仪虽然诛杀了魏延,但是以他的威望不足以撑起原本风风火火的军事集团,而新兴的当朝权贵文官体制的代言人蒋琬、费祎确是紧紧地抓住了机会,“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远见,使得西蜀并没有在此时出现更严重的内乱,因为无论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是文还是武,诸葛亮本身却的的确确是一个文人,他审时度势的选择了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并不是姜维,而是他不能不选的蒋琬,实际上他不选蒋琬,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上蒋琬也占据了上风。诸葛亮聪明的明为保举蒋琬,实为推荐姜维的荐章,在其死后,得到了西蜀朝廷的认可。正是由于西蜀军事集团的重大变化,军人势力极大削弱,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依旧是西蜀上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西蜀的军人集团中又有谁适合这个位子呢?资历深的所剩无几,而且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对于文人势力来讲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控制的,那么毋庸置疑资历不深,有一定才能的姜维成为了最佳人选。于是姜维登上了新的西蜀高层政治群体的舞台“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但是姜维真的可以被文人信赖吗?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都没有把握,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延熙元年,姜维随已升任武职的大将军蒋琬住汉中。随后蒋琬升任大司马。姜维为司马。延熙六年,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延熙十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而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这样我们不难看出,用你的军事才能,不给你军事实权,这是文人势力对待姜维的根本方法!直到诸葛亮死后十七个年头,即延熙十六年,费祎去世,姜维才得以松了一口气,但是似乎可以自主地做一些决策得姜维,并没有诸葛亮“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资历,首先是君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言听计从,其次军人集团内部也并不平和的状况我们也是可以想见的,还有就是朝廷中的言论极大的影响以及牵制,比如:“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这样“树大招风”的姜维可以说举步维艰,出于自保,不免有了避祸之心,不回成都,屯田避祸。 更重要的是姜维的重要建议,也很难上达天听,比如:“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 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这使得邓艾可以直捣黄龙,直接导致了蜀汉的最终灭亡。 综上所述,蜀汉的灭亡并不是姜维之过,姜维作为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军也的确尽心尽力,只是蜀汉政治格局以及刘禅的不明是非导致了姜维的碌碌,更重要的是蜀汉后期政治整体的毁败,也是重要因素,在最后一场战争中,面对宿敌开城投降的官员大有人在,甚至连皇帝刘禅也无心恋战,这只能说西蜀真的气数已尽了!而罪不在姜维! 最后,我们来看看郤正对于姜维的评价,使我们对姜维其人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6. 如何评价姜维的一生
近来多听到有些朋友诟病姜维,说姜维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以连年的兵灾祸乱了本就地寡人稀后汉蜀国,而且似乎就是姜维造就了蜀国的衰败,姜维俨然成为了历史的罪人,市面上为曹操、诸葛亮、刘备,甚至是奉先发难的人也不少,但是为之翻案的也是人才济济,而姜维却被朋友们牢牢地套在了炮烙之上,我觉得这是十分不公平的,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完整的系统的分析一个时代的发展,人物周边的时、势、事,才能明白整个历史的脉络。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建兴六年因诸葛亮反间计,投奔于西蜀,诸葛亮擢升姜维为主管仓谷之事的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的姜维只有27岁,可谓年少得志。而诸葛亮不知道为什么对姜维更是另眼看待(可能是一直认为是自己的衣钵传人的马谡刚刚被斩吧):“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这就是诸葛亮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中对姜维的评价,同时又示意留在朝中的重臣极力向刘禅推荐,以下文字足以说明“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以诸葛亮显赫的地位说了自然是要算数的,不久之后刚届而立的姜维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对姜维如此的提拔重用,难免使得姜维有幸进之嫌,也很自然的被满朝文武理解为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权倾朝野,上达天听,当时自然是无人不服的。而姜维也的确显示了他出众的才能。但是这一切在十年后发生了变化。姜维降汉十年后,也就是建兴十六年,诸葛亮星殒九丈原,随后西蜀军方高层发生了一场严重影响此后西蜀政治格局的巨变,“取办一应军戎节度”且曾深得刘备厚爱的长史,加绥军将军杨仪与百战功高的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的魏延,本就是成水火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期间,还牵涉了另一个家世赫赫,却并不得志的马岱,自此原本以诸葛亮为核心的军人集团,在核心人物去世短短数月间,因内部的权利争夺而崩溃了。此次杨、魏之争的胜利者表上的胜利者是杨仪,但是真正的胜利者恐怕是那些曾委身于诸葛亮军人集团的统治下的文官集团,杨仪虽然诛杀了魏延,但是以他的威望不足以撑起原本风风火火的军事集团,而新兴的当朝权贵文官体制的代言人蒋琬、费祎确是紧紧地抓住了机会,“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远见,使得西蜀并没有在此时出现更严重的内乱,因为无论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是文还是武,诸葛亮本身却的的确确是一个文人,他审时度势的选择了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并不是姜维,而是他不能不选的蒋琬,实际上他不选蒋琬,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上蒋琬也占据了上风。诸葛亮聪明的明为保举蒋琬,实为推荐姜维的荐章,在其死后,得到了西蜀朝廷的认可。正是由于西蜀军事集团的重大变化,军人势力极大削弱,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依旧是西蜀上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西蜀的军人集团中又有谁适合这个位子呢?资历深的所剩无几,而且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对于文人势力来讲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控制的,那么毋庸置疑资历不深,有一定才能的姜维成为了最佳人选。于是姜维登上了新的西蜀高层政治群体的舞台“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但是姜维真的可以被文人信赖吗?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都没有把握,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延熙元年,姜维随已升任武职的大将军蒋琬住汉中。随后蒋琬升任大司马。姜维为司马。延熙六年,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延熙十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而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这样我们不难看出,用你的军事才能,不给你军事实权,这是文人势力对待姜维的根本方法!直到诸葛亮死后十七个年头,即延熙十六年,费祎去世,姜维才得以松了一口气,但是似乎可以自主地做一些决策得姜维,并没有诸葛亮“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资历,首先是君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言听计从,其次军人集团内部也并不平和的状况我们也是可以想见的,还有就是朝廷中的言论极大的影响以及牵制,比如:“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这样“树大招风”的姜维可以说举步维艰,出于自保,不免有了避祸之心,不回成都,屯田避祸。 更重要的是姜维的重要建议,也很难上达天听,比如:“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
7. 三国正史中,怎样评价姜维
毁誉参半吧。
个人能力上,可谓文武兼备
思想品德上,作为蜀国后期专政治军事大权在握的人,一心为属国,不像司马懿天天想着叛变。。。
但是,继承诸葛亮遗愿7次北伐难免有穷兵黩武之嫌,耗空了蜀国的国力,为日后灭国埋下伏笔。
另外,诸葛亮在位时,姜维的地位还不是很高。。。
诸葛亮之后的丞相之位,先是费祎,然后是董允,然后才是他。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诸葛亮五丈原去世之前,有人问他,他死后谁接替丞相?
他说先是费祎,费祎之后是董允,当别人问他再然后是谁,他就摇头不语了。
这是不是表明,他当初已经预见了姜维的失败呢?
8. 评价一下姜维
姜维(202年一264年)三国时蜀汉后期主将。字伯约,天水郡冀县(治今甘谷县东南)人。因郡望是天水郡,故史书多称天水姜维。推祟郑玄经学,文武全才。初仕魏,任天水参军。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深受谙葛亮器重,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时凉州州治在冀县,故有是说),征为丞相府仓曹椽,封当亭侯。诸葛亮病逝后,姜维总领请军协助大将军蒋琬、费神共理朝政。延熙十九年(256年),进位大将军,独力支撑岌岌可危的蜀国。为实现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统军而后,九次北伐,七出陇右,连年转战于陇蜀之间,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其征战的武城山、落门、段谷、上圭今天水市境内,武山县民间至今有姜维大战铁笼山的传说。景耀六年(263年),魏大举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击钟会,使之寸步难行,而后主刘禅率先投降邓艾,蜀国亡。姜维迫于形势,伪降钟会。次年,怂恿钟会叛乱,试图借机恢复蜀汉,泄密被杀。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 姜维是一个历史上是非功过争议颇多的重要人物。姜维归蜀之际就受到诸葛亮垂青并赋予重任,“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好学不倦,清素节约”,表明他是一个韬略过人,操守可风的俊杰。“心存汉室”的夙志至死不渝,多次出兵击魏尽管遭致“玩众黩旅”的贬讥,却是他效法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忠荩。假投降的良苦用心虽引来一些不明就里论者的鄙薄,却无损姜伯约对蜀汉的尽瘁!但历史对姜维又是公平的,它给予了姜维广阔的舞台让他得以展现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的全部潜质,并且忠实地记录下姜维为蜀汉所作的一切,让我们后人看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为蜀汉献出自己毕生才能的男子汉! 谨慎严明的诸葛亮,知人善任,对于一个年仅27岁归附未久的姜维却大加称赏,可见姜维是何等杰出!诸葛亮不仅赏识姜维的超轶之才,而且委以重任,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使典军事,认为姜维之才在蜀汉李邵、马良之上。更可贵的是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和他那“心存汉室,才兼于人”的情怀,因此,诸葛亮还要把姜维推荐给刘禅,足见其对姜维的厚望和倚重。事实证明,诸葛亮对姜维的赏识和倚重是有道理的。姜维少年丧父失怙,事母至孝,是一个重孝义好功名的颖异之才。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到了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也不多了,称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一个哀字,让多少人神伤不止。一个死字,又让多少人感叹不已。 先贤已逝,留给我们后人的是无尽的追思。三国因其历史上的特殊性,造就了无数的英才,姜维作为一名将领不仅能使用谋略来迷惑敌军取得胜利,同时他也能凭借自己的武勇斩杀敌方大将,可以说他同时具备了智将和勇将的素质。没有人能做到像他那样来守护衰退的蜀汉,在其掌管蜀汉的不到十年间,竟八次出兵进击魏国,较之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还多。加上费祎时代延熙十年姜维率兵平定“汶山平康夷反”的军事行动,以及他安抚“凉州胡王”,则有十次之多。足见姜维“心存汉室”的赤诚忠悃是何等感人! 为报答当时把所有重任委托给他的孔明,为了报答孔明的知遇之恩而奋战到最后一刻的姜维是一个真正的“士”!一个甘“为知己者死”的“士”! 后世对姜维的评价是不公正的,当人们在为关张的武勇赞叹不已,为孔明那近似神的业绩而感叹,当有人在为魏延鸣不平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提起姜维,即使提到,也是将他和蜀汉的灭亡联系在一起,给予的则至多是惋惜和指责。姜维因为特殊的历史情形,注定成为蜀汉灭亡的见证者,殉葬者,注定为蜀汉的灭亡背负上沉重的责任(比他先死的人可以说都逃过此劫,在世的名气又没他大)或许只差一步姜维就能力挽狂澜,复兴蜀汉了,可政治上那样腐败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 三国时代是一面镜子,演绎出的成败荣辱也仅仅是一个幻影,而相同的一幕幕仍在今天重演着。姜维的失败不只是一个个人的失败,也不仅仅是一个蜀国的失败,更可以解读成一种精神的失败。
9. 对姜维的评价
历史评价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邓艾:“姜维,雄儿也。”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李贽:“又一孔明” 胡三省:“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 刘咸火斤:尚云虐用其民,开门揖盗,评责其玩众黩旅,一切伪降之谋皆削而不载,所以深罪之。按尚说是陈意,陈之贬姜乃师樵周之论。 左思《三都赋》: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蜀人: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 王鸣盛:“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 胡三省:“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 常璩: 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何焯: 姜维执政时,蜀的根基已经不稳,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无法很快从战争中恢复了。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王鸣盛: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孙盛: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 .孙盛: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於逆顺之间,希违情於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於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於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 裴松之:郄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郄正也。 裴松之: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 范缜:“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神灭论》 西魏:西魏封姜维开明王,旧有彩楼四十八座,壮其品之高,节之坚。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真的是这样吗?不管别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姜维在历史上的历次北伐吧。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第一次,西元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oobP, 第二次,西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西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西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无功而返. Y 第五次,西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西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西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西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西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於段谷,由於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西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西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遂撤兵。 纵观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土狭民寡仅一州之地的蜀汉竟迫使拥有九州之地的强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至於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裏,我一向认为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裏可谓败得其所。说姜维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一点也不过分。 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的确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啊,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因此我们不妨认为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啊。 [苦撑危局]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於过早被灭亡。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不错,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厦门厦新队主教练迟尚斌的一句话“守是守不住的”。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麼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有所作为。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姜维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不打仗还要你带兵干吗? 道理很简单。设使姜维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的话,那麼不久他就会被削去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请持“坚守论”的朋友们想一下,阎宇带兵的话蜀汉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吗?三年就不错了! 到了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也不多了,称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稍懂军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维当时作战的艰难了吧,可是尽管是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我们还有什麼理由去指责他呢? 蜀汉最后的奋战] 西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徵蜀。这是二十九年来魏国头一次主动进攻,时间是在姜维屯田避祸的两年后。你看,你不攻,对方就来攻了! 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钟会十万大军在姜维五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直趋成都,在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绵城,江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我觉得这个指责太过牵强。 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大军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敌军从后面抄袭的话,损失是很惨重的。隋以百万大军攻伐高丽,因补给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丽军队的袭击,当时高丽举国之兵不过十万,而隋军在撤退的过程中整整损失了三十万!姜维如果要撤军,他后面的十万钟会大军岂会坐视不理,钟会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说姜维真想回守成都的话,他的五万蜀军将一卒不存! 而我觉得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姜维,倒是那个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诸葛瞻虽然对蜀汉忠心耿耿,但他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 当时邓艾攻绵竹不过数万人,而诸葛瞻手中也有个两三万人。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邓艾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诸葛瞻是个从没正式参战过的新手,正面应战岂有不败之理!人家姜维算的上是久经战阵吧,还不是选择死守,看样学样也应该会了。只要诸葛瞻据险死守,不出数月邓艾 补给肯定出现问题。举个例子东晋的一代豪杰大司马桓温,领四万兵北伐,孤军深入,两次击退前来拦截的前秦军队,直逼长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因军粮不继,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后前秦徵调三万精兵,双方在白鹿原展开激战,桓温败退. .....现在问题也是一样,邓艾孤军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寻求蜀军正面对决。因为是在敌人的国土作战,士兵的凝固力特别强,因为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孙子云:深入则专,就是指这个道理。只要避开这种锐气,等魏军补给不继,再在其回撤时给予致命一击 或者等钟会大军撤退,姜维回撤合兵一处,邓艾不死也难啊! 所以,在蜀汉最后一战中应负战败全责的不识姜维,而是诸葛瞻,他实在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啊! 首先,请注意姜唯同志在段谷死的是些什么兵,那是蜀汉自丞相时代以来历代流传下来的精兵,这一战基本死绝了。蜀汉的军力大损,再也不是以前那支威震陇西的部队了。 其次,魏军进攻汉中时,姜唯虽然在避祸,但是,整个蜀汉的防御体系依然是他掌握控制,并不是如某人所想,是被架空了。姜唯实权仍在。而正是姜唯,他一改以前魏延与王平的防守方法,妄图来个打开口子,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的战略,结果这个构想被完全打破,魏军凭借国力的优势,在每一个方位都达到了优势兵力,是姜唯不但无法歼敌,而且还差点自己回不来。整个汉中防御体系被彻底击垮。 第三,当时的蜀汉,已经不对汉中守军报任何希望了。成都留守的精锐部队,已经在董厥的带领下,前往剑阁防守。等邓艾偷袭成功时,诸葛瞻的部队已经是老弱病残了。 最后,邓艾深入重地,自然会就地补给,而且,他即使打不进成都,还可以在背后打姜唯,那将是一场三国时代的法兰西会战。没有了补给,被包围后的剑阁蜀军,可没有敦克尔克给他们撤退啊! 姜唯确实是蜀汉某期出众的军事家,但是面对着优势兵力的魏军,他还是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