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05 23:56:07

①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求大神帮助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有的国家先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②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
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
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
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
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
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
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
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
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
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
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
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
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
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③ 科学发展观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网络知道里就有啊,不少人回答过了的。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④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比如,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

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

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

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原定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

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

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2、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不要忘记,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

《决定》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的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于这样的发展观叫什么发展观,全会后有各种说法,有的称它为"新发展观",有的称它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的称它为"全面发展观"。

其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这样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需要重视的是,科学发展观在全会上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来的。

3、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针对粮食生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党中央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4、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党中央注意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

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扩展阅读: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非常重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向全党介绍了这些发展的新理念,而且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⑤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并举例说明哪些政策措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党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获取了包括其他国家的许多弥足珍贵的教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在认真总结这些成功经验和曲折教训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提出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执政理念。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矛盾和风险,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显示了我们党立足当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在积极借鉴各国发展经验和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注重社会变革的发展,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到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曲折发展中,许多国家都在抢抓发展机遇,调整发展战略。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努力争取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借鉴各国的发展经验和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显示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理念。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展发展途径。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显示了我们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反映了我们党敢于和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勇气和远见卓识,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我们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⑥ 有谁知道我国政策科学产生的背景

政策科学》课程
--------------------------------------------------------------------------------
发布时间:2004-04-27 14:46:13已浏览1951次

政策科学诞生于二战后的美国,虽然只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发展极为迅速,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和政界普遍关注的学科。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政策科学是各大学培养公共管理硕士(MPA)及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各专业的主要课程。由于西方政策科学学者比较注重实用性研究,忽视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因此,直到目前,相对完善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政策科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将一些西方的政策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到我国。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许多学者试图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重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时,与政策科学研究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政策科学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还十分落后。因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加强政策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政策科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远程教育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自学参考,本课件在吸收国外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成果,并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以及现实的政策问题编写而成。编写的过程中,本课件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的政策和策略理论为指导;二是注意引进和吸收当代国外的政策科学研究成果;三是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出现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些共同的政策问题。

《政策科学》课件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政策一般理论,包括绪论、政策概述、政策环境;二是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三是政策科学研究方法论,包括政策分析方法概述、政策模型。

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分析)是二战后在西方首先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领域的一个新课程领域方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自觉地跟踪政策科学这一前沿性、交叉性学科的发展,并将它及时纳入科研与教改之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课程已成为我校公共管理和政治学学科最有特色和优势的课程之一,并已建立起了以本科生为基础,包含硕士、博士层次培养的较为完整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课程体系。

1990-1991学年度,在全国较早为本科生开出“政策科学”主干课,并编写讲义《政策科学原理》,1993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国内最早出版的系统性教材之一,曾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1993年底,在行政学硕士点中,在国内率先设立政策分析专业方向。随后,“政策科学研究”课程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设立了政策科学系列课程,包括“政策分析方法”、“中国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政策专题研究”等课程(该项成果1997年获得厦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本课程主讲人陈振明主持完成政策分析方面的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的科研和教改课题,特别是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项目“政策科学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该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主编《政策科学》(第1版),199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进入新世纪,本课程主讲人加强了对公共政策的前沿研究、实证研究和教改研究,承担了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本科生教材《公共政策学》和全国MPA专业学位核心课程《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的编写任务,并完成《政策科学》(第2版)的编写出版工作。同时,全面推行以案例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近二、三年,设立公共政策本科专业方向;并在行政管理博士点(以及原先的科技哲学博士点)中,设立政策分析专业方向,“公共政策分析前沿专题”课程进入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

跟踪国外政策科学及公共管理前沿,主译“公共政策经典译丛”,2003年起由陆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陆续推出;主译“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经典译丛”,2004年底起商务印书馆出版。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已比较成熟,处于全国前列甚至领先水平。

⑦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具体地讲,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背景之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2003年春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促使我们对发展问题给予认真的思考。

背景之二,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经验全面、深入的总结。

背景之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关键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背景之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期,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⑧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

背景:
政治: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企业、国内企业等内对我国环境破容坏变得更加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想得到进步的提高,我国经济能够进步发展,时代要求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因此,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与此同时,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们最根本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是为人民服务的。
经济: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它促进了我国经济进一步迈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且使“绿色GDP”观念逐步的深入人心。
文化: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步升华,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⑨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⑩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并举例说明哪些政策措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具体地讲,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背景之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2003年春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促使我们对发展问题给予认真的思考。

背景之二,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经验全面、深入的总结。

背景之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关键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背景之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期,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阅读全文

与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