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安古代叫什么名字
西安,古称抄长安,又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美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下辖11区2县并代管西咸新区,总面积1075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户籍人口905.68万。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985或211工程类大学。
② 回望历史,徐州在过去叫什么名字
徐州在历史上的别称叫做彭城。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
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6县。
(2)历史还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徐州市的地理区位优越,在我国实行沿海、沿江、沿线开放开发战略中,处于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陇兰地带的交汇处,也是长江三角洲与环勃海湾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
具有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特征。1986年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18个地市成立淮海经济区。
徐州客观形成了南京以北、济南以南、连云港以西、郑州以东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辐射范围近20万平方公里,人口1.09亿。
《国家国土规划纲要》将徐州列为近期发展的特大城市,建设部在《新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线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中,把徐州列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第一个中心城市。
③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写的最全的史书叫什么名字啊
中国通史,还包括清朝的。ps:二十四史中没有清史。
④ 中国古代历史的两个名字叫什么
青史
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而称史书为“
青史”。杜甫《赠郑十八贲》:“古人日以内远,青史字不泯。”于谦《收麦诗》:“更有青史播清名。”
这里的“青容”指的是竹简,“史”是指历史或史书。因为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古代,一般的书籍大都使用竹简所制成。竹简也就是串起来的竹片,古人将其编联成形状像「册」字的书,是古代人用作书写的工具,亦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後世即以青史作为史书的代称。成语「名留青史」便是指在历史上留下功名,永垂不朽。另外有“汗青”一词亦指史书而言,因为竹子表面有一层竹青,含水份,不易刻字,所以古人将竹简放到火上炙烤。经火烤处理的竹简刻字方便且防虫蛀。当时人们把这火烤的程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所以汗青一词亦被後世引申比喻为史书
⑤ 南京历史上又叫过什么名字
建邺,建康,集庆,升州,蒋州,江宁,秣陵,
⑥ 西安历史上是叫什么名字
古城,长安城、十三朝代皇室
⑦ 中国以前叫什么名字
日不落之国
一般的解释是,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央,因此叫“中国”。这中央的核心部分就是中原地区。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在发展的早期也认为自己民族所处的位置是在于世界的中央,但是观念并不如中国古人强烈。
中国古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中央之国的思想观念?这中间有没有玄机呢?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中,中原地区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最初的中原之王,也就是中国之王,乃是黄帝,黄者,土色也,在五方中以代表中央。从那以后,周边地区众多落后的部落和小国都不断企图攻入中原,成为中原之王。在众多战事冲突中,较为有名或成功的事件,从最早传说的南方蚩尤攻打中原的黄帝,到东方东夷族的后羿攻打中原的夏王朝,再到东部的成汤率领商人灭掉夏,在中原建立商朝。商又被西北的周人攻入,周人在中原偏西建立了周朝,领土不断扩大;周朝覆灭后,西北的秦人统一中国,国家的中心西移,但仍属于中原偏西位置。历史发展到后来依然是这样,汉代匈奴再次出现(匈奴此族,在商代时已经开始侵犯中原),不过基本被打回去;其后的混乱局面,边疆各民族都直接参与,打来打去,隋唐统一以后,边疆民族依然蠢蠢欲动,但基本没有成功。但马上又陷入混乱状态,宋建立以后不久,先是契丹人想占领中原,再是女真人,成功了。因此,女真人成了中原之王。但宋人在南边有搞了个南宋,没有灭亡,承接国统,因此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双方都可以称帝。
中原就像一盘丰盛的大餐,周围的人都想据为己有,独自享用。因此才会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的故事。
再接下去是蒙古人,这时候政治中心北移,中原地区成为一个纯粹地理位置的概念,但是政治中心北移仍然有地理中心的意义,因为北方疆土扩大了。因此基本上仍然是地理中心。明代以后,中央又被满人占据。
中央地区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中央的意义就如同太阳。人类生存的地球属于太阳系。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所有行星的中心。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了众多行星围绕它旋转。同时,太阳散发出的光芒又普照众多行星,在地球上太阳光是生发万物的关键。
中国之传统文化,最初在中原地区定型发展。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在起着太阳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文化的凝聚能力,能够像太阳吸引众多行星一样统领周边地区。夏商周三代开始,诸侯臣民要团结在帝王中央周围,到现在各路“诸侯子民”也要也团结在中央的周围。另一方面,其文化具有如同阳光普照一样的教化作用,能够把周边地区纳入自己的文化圈。中国汉字“皇”,最初就是能够散发光芒的东西。中国古人把帝王直接比做光芒万丈的太阳,比任何国家都要常见。帝王推行文化教化,此乃中国文化特色,文化的教化,如同阳光遍照四方。而中国疆域从最初的中原地区,逐渐向四方扩张,文化越发达,“太阳”的光芒照得越远,疆域就越来越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不仅如此,文化的光芒还照到了海外,形成了东亚的中华文化圈。如果继续延伸扩展,是否就能形成了古人所说的“天下大同”的局面。但是一旦文化削弱,如同太阳发暗,对周边的影响力就减弱,在国家疆域内出现分裂状况。
中央的“太阳”,不仅有让诸侯臣民不背叛离开的力量,而且要有“康熙”(光芒大照)宇内、惠被众生的光芒。缺一不可。
中国文化一路传承,不仅有赖于对核心理念和精神(这是传统的精髓)的传承,也有赖于其包容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之传统基本一成不变,但文化却在不断变化,不断吸纳融合外来文化。
这种由中心向外扩张的文化模式,是中国的特色,具有强大的延续性、稳定性(传)和凝聚力(统),这与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守器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它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打破旧的文化,创立新的文化,很少有如同中国一样连续不断地传下大统。因此世界众多古代国家和文化,惟独中国能够基本保持和一路继承发展下来。对这样的一种持续数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我还能说什么呢?中国不灭,中国传统不会灭;中国传统不灭,中国不会灭。虽然百多年来文化之光有些黯淡,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相信她总会有一天再一次发散出耀眼的光芒。中国才是真正的“日不落之国”。
⑧ 北京在历史上所有的名称
北京在历史上所有的名称:
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8、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9、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8)历史还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北京”这个名词,起初并不是一个与北京市所在地区紧密相关的“专用地名”,而是一个根据历代王朝需要而设置到不同地区的“流动地名”,并且往往与“北都”同义,成为我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实行“多都制”的表征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这一历史现象,最终影响到北京命名的表现。
曹魏时期的邺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晋以前的历史时期,“北京”与“北都”的明确称号并没有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虽然新莽与东汉分别设置了东西都、东西京,甚至东汉还以南阳为南都,但并没有设置一个与南都南阳对应的北都或北京。这是因为当时的天下还不需要一个坐镇北方的陪都,来控制北方局面,一个洛阳便足以坐镇中原与河北了。
曹魏建国以后,实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阳为中都,以邺、谯、许、长安为陪都,并分别配上方位,确定所谓“京号、都号”,邺城(河北临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邺城之所以能成为曹魏北京,原因在于曹操称魏公以后便以邺城为国都建立了魏公国(魏王国),邺城在建安后期一直是曹操的统治中心,这里拥有曹魏版图内仅次于洛阳的宫城建筑,而且这里可以为曹魏防御并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个强大的前进基地与指挥中枢,因此,邺城也便成为了曹魏的北京,长达46年(220年-266年)。
⑨ 中国在可以追述的历史时间里都被叫做什么名字,有哪些版图
中华、中原、华夏、九州、四海
自古以来,中国有过许多名称,如中华、中原、华夏、*****等等。为什么要把中国叫做华夏呢? 《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华”。 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所谓“九州”也是战国以前的就有的说法。齐侯镈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