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香港电影历史有多久了

香港电影历史有多久了

发布时间:2021-03-05 16:45:45

① 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谁能告诉一下哦 从初期到兴盛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著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於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於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於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於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② 香港电影历史查询

香港电影

基本信息
片名:《群星会》
英文:Thief Of Time
时间:上映1992年
类型:奇幻片
演员名单
何婉盈饰侯盈盈
温兆伦饰谭阿伦
夏雨饰石小坚
张卫健饰小炳
郑少秋饰叶孤城
李司棋饰易蓉蓉
万梓良饰成吉思汗
郭富城饰风之刀少侠
刘德华饰杨过
吴孟达饰第一勇士
周星驰饰段飞
陈玉莲饰小龙女
刘松仁饰陆小凤
朱江饰小李飞刀
关礼杰饰桑昆
剧情简介
笨贼石小坚(夏雨)、小炳(张卫健)误盗具有灵异功能的九转灵童,坚更胁持忠厚老实的士司机谭阿伦(温兆伦)为人质,纠缠间二人与新扎师姐侯盈盈(何婉盈)堕进时光隧道,惨被成吉思汗(万梓良)及其手下桑昆(关礼杰)误为奸细,幸得神雕大侠杨过(刘德华)及小龙女(陈玉莲)杖义相救。其后,坚被枭雄叶孤城(郑少秋)利用,决战紫禁城之巅,为陆小凤(刘松仁)、小李飞刀(朱江)双侠所击败。坚逃至「盖世豪侠年代」因觊觎段飞(周星驰)之财,而被飞第一勇士(吴孟达)戏弄,后胁持盈逃去。飞助伦追踪至民初,遇上流氓皇帝朱锦春(郑少秋)及其爱侣易蓉蓉(李司棋),合三人之力终救回盈。伦、盈欲重返现代,岂料,九转灵童不慎被跌破,他俩赫然发现再度置身武侠世界,更被卷入「风之刀」少侠(郭富城)的江湖斗争中

邵氏电影《群英会》

基本资料

中 文:群英会
更多外文片名:
Trilogy of Swordsmanship
White Water Strand
导演:
张彻
岳枫
程刚
编剧:
程刚
葛瑞芬
胡褒
易文
上映:1972
地区:中国香港
对白:国语
颜色:彩色
时长:107 分钟
类型:武侠
演员表:
《铁弓缘》
岳华 饰 匡忠
施思 饰 陈英英
高宝树 饰 陈大娘
孟元文 饰 二狗子
田青 饰 施少鹏
杨斯 饰 黑道高手
《胭脂虎》
何莉莉 饰 石中玉
罗烈 饰 庞勋
宗华 饰 王行瑜
金汉 饰 李景让
陈燕燕 饰 李景让母
汪萍 饰 石中珠
刘午琪 饰 金花
顾秋琴 饰 银花
江玲 饰 梅香
吕珊 饰 竹香
李允中 饰 商人
李笑丛 饰 中军
蓝伟烈 饰 将军
尔群 饰 匪徒
《白水滩》
狄龙 饰 青面虎
李菁 饰 徐凤英
姜大卫 饰 十一郎
郑雷 饰 花逢春
唐炎灿 饰 抓地虎
杨斯 饰 呼延豹
王光裕 饰 秦仁
吴池钦 饰 关胜
谷峰 饰 罗天仪
王钟 饰 尤杰
陈星 饰 任达
王清河 饰 孙汝章
剧情简介
本片由三个单元故事组成,集邵氏数十红星合演,为大导演岳枫、程刚及张彻联合执导,当年就有「花一张票价,看三套电影」的称誉。岳枫之〈铁弓缘〉由岳华、施思主演,讲述一对青年男女因一把铁弓而结缘;程刚之〈胭脂虎〉由何莉莉、罗烈主演,讲述一群色艺双绝的妓女的故事;张彻之〈白水滩〉由姜大卫、狄龙主演,讲述梁山英雄后代大闹法场的故事,情节发展紧张惊险,一气呵成,具有强烈扣人心弦的魅力。

③ 香港电影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香港电影是否要退出历史舞台,是由市场趋势决定,而不是人为决定的。香港电影早就大势已去,辉煌不在,都是有目共睹的

想再现往日时期的鼎盛,似乎不大可能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输出量占世界排名第二,在世界乃至整个亚洲,都是电影界的佼佼者。


这样也促使了香港和台湾艺人转而到内地来发展淘金,只有内地庞大的市场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成就,而内地的许多著名导演和演员也早已是国际各大影展的常客。也是拿奖拿到手软。

如今的市场趋势早已是以内地的影片为主,这就意味着电影市场的走向了。但是并不说明香港电影已经到了尽头,我们还是期待未来的香港电影市场,走出低迷,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④ 香港的电影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近一百年的香港电影历史,其实要从一个洋鬼子开始,他不叫Christopher,他叫Thomas,Thomas Alva Edison,他的中文名字很好听,名叫爱迪生。在一八九○年代,美国的爱迪生跟法国的卢米埃兄弟,都发明过摄影机、放映机系统,而为了争取他们个人的市场,他们派人环游世界,去纪录景象和人物。美国人跑得快,一八九八年,爱迪生公司派了一个队伍来到香港,第一次把这里的人和景象纪录下来。当年比现在简单很多,摄影设备跟放映的设备是一样的,白天拍的东西,晚上回到酒店,在浴缸里面洗一洗,第二天就可以放出来。谁会想到一百年以后,这个小地方会成为全世界生产电影最重要的地点之一第一章 电影先驱

电影传入香港十多年后,就有香港人参加电影的拍摄活动。黎民伟(香港影星黎姿的祖父)是一位爱国、醉心革命的人,十六岁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十九岁开始参与清平乐白话剧社,以演戏宣扬革命。二十一岁遇上拍电影的机会,一部由香港人制作的剧情短片《庄子试妻》(1913年 华美电影公司出品)就这样诞生了。在《庄子试妻》,黎北海(黎民伟之兄)饰演庄子,更兼任导演,而黎民伟之妻严珊珊饰演庄子的婢女,成为中国首位女演员,而黎民伟竟然反串饰演庄子的妻子。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保守,根本没有女演员,所以严珊珊的演出和黎民伟的反串,说得上是一大突破。《庄子试妻》主要在美国上映,所以看过这部短片的香港观众很少,直到黎民伟和黎北海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后,他们的作品能够接触香港的观众,已经是十多年后的事了。

经营电影公司并非易事,更何况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间。一九二二年,黎民伟、黎北海两兄弟,得到大哥黎海山的支持,集资创办了民新影片公司,由器材到人才,全部都从零开始,除了负责制作,他们也在上环兴建了新世界戏院,为民新的出品设立上映的渠道。民新公司的宗旨是,电影不但能提供娱乐,更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电影是改进社会的工具。抱着认真对待电影的态度,民新不惜远赴重洋,摄制了不少纪录社会事件的影片,其中一部名为《勋业千秋》的新闻纪录片尤其重要,它集结了黎民伟和他的伙伴罗永祥,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八年间,追随国父孙中山,义务拍摄他革命世纪的新闻纪录片。期间,两位电影先驱冒着生命危险,带着笨重的器材赴前线,拍摄了北伐的战况,也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近代史片。

民新自成立以来,向着故事长片的目标进发,可惜在筹备期间遇上不少障碍。在一九二四年,民新在广州开拍《胭脂》,取材自《聊斋志异》,“兄弟班”再次上阵,黎北海负责编、导,而黎民伟与平妻林楚楚则担当男女主角。几经辛苦,《胭脂》终于在一九二五年完工,正式上映。当时的香港人只看过,美国和法国人的电影,他们首次在电影院内欣赏,自己人拍摄自己的故事,感觉一定十分特别。《胭脂》上映首周录得盈利港币六千。正当民新上下高高兴兴地庆功时,绝对没有人会想到,在几个月后,民新要面对一次关乎存亡的巨变。在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二千多名学生在上海租界示威,遭英军开枪镇压,造成数十人伤亡,在广州和香港引发庞大的罢工潮。当时百业萧条,包括成长中的电影业。此时,黎氏兄弟对电影发展各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把新世界戏院转让,民新一分为二。弟弟民伟到了上海,而兄长北海则穿梭省港两地,寻求下一次的拍片机会。

香港民新解散后,黎民伟到了上海,成立上海民新,继续拍摄剧情长片,拍摄了《玉洁冰清》、《木兰从军》、《西厢记》等经典影片,这几部电影,不但制作规模极具野心,而构思和拍摄手法也相当先进,有些场面甚至用上简单的特技,可惜上海民新经营了数年,已亏蚀了四十万元,算起来,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元港币,实在令人心疼,不过对于有理想和实力的电影人而言,金钱上的盈亏并非他最关心的。一九三○年,屡败屡战的黎民伟和院商罗明佑合组联华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宗旨,仿效好莱坞片场制,罗致了一群当时电影界最佳的人材,费穆、蔡楚生、卜万苍、孙瑜等,这些文人味重的导演对电影的语言和细节也非常重视,作品中的美术、摄影、剧本都一丝不苟,题材也与时代深刻呼应,于是联华的出品,几乎部部佳作,大受欢迎。其中更捧红了一代巨星阮玲玉,《渔光曲》、《大路》、《神女》,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得不提及的经典。

维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大罢工,终于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正式结束。但黎北海还要多等三年,才能筹足他所需的资金,重新经营电影公司。一九二九年,黎北海得地产商利希慎支持,自导自演《左慈戏曹》,并于利园山道搭景拍摄,正式带领香港电影复苏。一年后,黎北海改组影片公司,加入弟弟黎民伟参与创办的上海联华影片公司,正式成为联华在香港的分厂。既然电影业要再起步,当然要多训练一些新人,培养人材,联华港厂开办了演员养成所,导师中更包括曾在美国攻读电影的关文清导演,很多电影人,如我们熟悉的吴楚帆、黄曼梨、李铁导演等,其实都是从演员养成所训练出来。一九三三年,黎北海做了一次,划时代的创举,拍摄了《傻子洞房》,一部完全有声的电影,从此香港电影业进入有声音的年代。

三十年代,关文清导演到了三藩市,希望跟华侨见见面,联络感情,顺道推销联华的产品,不过这次美国之行最有价值的,是认识了一位富有而且对电影充满热诚的年轻人——赵树燊。他们一拍即合,马上商量拍片大计,就这样拍摄了轰动一时的《歌侣情潮》,男主角就是关德兴师傅,不过当年他还没演黄飞鸿,他跟随大老倌小靓就学戏,所以人称他为“新靓就”。赵树燊和联华最终未能合作,却反而到了香港成立“大观声片公司”,主力拍摄粤语片。三十年代开始,凭着地利和政治上的优势,越来越多来自内地和东南亚的投资者到香港开办电影公司拍摄粤语片,香港的电影业也逐步稳固,成为当时除了上海外另一个华语电影制作中心。

综上所述,电影自一八九八年传入香港开始,香港电影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⑤ 香港电影和音乐的衰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首先我想引用Liu先生的几句话:
“反观内地,国家倡导并支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此制定了完善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同时为了方针的实施做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开放商业市场,鼓励产业发展。这种情况下不进步就不正常了。
我个人是不认同这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的。国家真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吗?可能这个重点应该是“产业”而不是“文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精神领域的探索。而你知道的,这在我国几乎没有什么余地可言。后面的几句,我眼睛看到的现实,恐怕也不是如此。
然后说说题主的问题。
1 其实只要是发生过的饿事情,就可以归结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是香港电影衰落了,那么这个现象就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过去的历史是留下必然,没有可能。重点是看原因。
2
我去过新加坡。这个华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多元(甚至比香港还多元),但是却没有像样的电影产业。我一开始很奇怪,不对啊,为什么呢?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这个城市国家的精神主流是精英+重商主义。而且在东面有娱乐中心香港,西面有电影中心印度。那么东南亚,南亚的电影市场不需要新加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她的电影的主要市场东南亚和东亚。印度电影依然红火,泰国电影声望日起,韩国电影如日中天。大陆电影产业热闹非凡(尽管仅仅是热闹而已)。于是,这三个在香港电影最鼎盛期间,基本上排不上座次的地区,完全占领了过去的香港空间。香港电影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3
一个地区的电影工业是否有生命力,决定因素在于市场的容量。有巨大的需求,当然有巨大的投入。而巨大的投入必然能培养巨大的人才基础。现在香港电影,即便是本土完全消费,也没有办法收回成本,而外面的市场基本被瓜分。那么情况就危险了。没有了投入,当然留不住人才。现在香港电影人才的流失表现在两个方面:1
过去的明星演员和导演,其他的演职人员都跑到香港之外发展,谋生。2
大量的年轻人看到电影的式微,主动放弃了在这一行业的尝试。两个原因相互作用,对于香港电影的基础当然是雪上加霜。黄金一代的导演大多已经年老,创作力下降,基本上都在吃老本,没有什么创新。例子就是徐克。他在大陆淘金,大陆金主一再投巨资给他拍。但是作品在精神境界上一直没有超过他最早的《龙门客栈》的水平。那都是20年前的事情了。刘德华红了30年,现在还把持着香港电影男演员头把交椅,这不能不说是香港电影的奇迹,也是耻辱。
4
97回归,对于香港电影有没有影响?肯定是有的,虽然官方,香港电影主流话语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97回归,并不是香港电影衰落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这一个历史事件,加速了香港电影必须反思和进步的迫切性。不过,香港电影人没有在关键时候看清这一点,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在的后果。
5 最后一点,我想强调的是:即便是香港电影最好的年代,它也不是优秀的。
首先在于题材的单一。武打片,武侠片,枪战片统治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但是其精神格局,社会剖析和意识形态基本上乏善可陈。
哥们义气,江湖道义充斥着香港电影,这与香港这一个法制社会的精神结构相矛盾。这说明了香港电影的创作者在社会意识层面相对还处于农商时代。缺乏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前瞻性和知识准备。香港电影在新技术层面,除了少数几个导演探索之外,大多数还沉醉于社会想象的分析和解构上面。慢慢地,当其他地区电影进步之时,香港电影的优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而好莱坞则不同。巨大技术领先,导致在精神层面不输于它的欧洲电影,怎么都无法与他并驾齐驱。

⑥ 香港电影史的概述

一、将香港电影发展史进行科学化地重新分期:
1、初创时期(1897-1945),、延续时期(1946-1955),3、黄金时期(1956-1966),4、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5、繁荣时期(1980——1993),6、风格化时期(1994——2006)。在论述中,每个时期的流变都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中加以描述,其中特别注重论述香港和内地、台湾以及海外的互动关系,从而凸显了立论的主轴:香港电影是在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的“嬉戏”中此消彼长中成长发展的,因此有着复合文化体的特质。其变化的总趋势是中原文化的强势地位由强而弱,文化特性由体现国家民族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的精英性逐渐转向根植于民间市井的世俗性和商业性。
二、在每个时期的论述中,除常规的美学发展史论述外,用专门的章节来论述香港电影工业史。与美学发展相比,香港电影工业发展更为成熟,这也是香港电影史有别于内地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的的重要特色。传统的中国电影史(包括内地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一般都没有对产业模式的系统论述和分析,而本书在每章第一节都专门论述香港电影工业史,这将成为本书区别与同类成果的最主要的创新特色。
三、对一些过去内地电影学者更多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出发来评述香港电影作品、人物及公司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评定,本书试图以更为客观和学术的立场来重新定位香港电影史。尽量摆脱“中原心态”,破除内地以往存有的一些意识形态上的成见偏见(比方对粤语片发展特色不够了解,对流行通俗的“商业片”的成见),对香港电影作品、作者作了较新的阅读与评定。
四、侧重于类型分析。香港电影的美学意义主要是类型的意义,因此本书以类型为论述主线,将香港电影的类型分为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和文艺类型两大类,谴责包括动作、喜剧、悬疑、科幻、战争、情色等类型,后者有言情、伦理、青春、写实、历史、歌舞、戏曲等诸多亚类型。此外本书还对香港电影各类型的比重进行了年代上的厘定:60年代中期之前以文艺类型为主,60年代中期之后新武侠片崛起,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取代文艺类型,占据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位置。但文艺类型并未退出香港影坛,它像一支清新的涓涓细流,滋养着主流商业电影的发展土壤,并为整体香港电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努力提升着香港电影的文化品格。
五、除类型美学外,还总结了香港电影的其他两大特色:娱乐精神主导的优生态创作链、从题材挖掘到表现形式力求极致化程度。类型美学和这两大品格,构建起了香港电影的娱乐文明,也是香港电影最为重要的美学财富和产业经验,对中国内地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⑦ 关于香港电影史的资料

《香港抄电影史(1897—2006)》
http://www.mtime.com/my/103824/blog/331159/
这个地址能袭找到资料
第十放映室也有个视频的资料(香港电影历史)
你可以找找

⑧ 香港电影发展史资料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著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於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於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於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於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於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於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著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於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色情电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色情电影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⑨ 香港电影发展史,要从民国开始,越详细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著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於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於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於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於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於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於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著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於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色情电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色情电影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⑩ 关于香港电影业发展历程的问题

大概说
现在是萧条后期 大萧条是从2000年之后开始

历史上最鼎盛的时候是专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号称东属方的好莱坞 几乎天天都有新的电影出来 和开拍
电影的发行波及全球,尤其是动作武侠电影 是辉煌中
的辉煌 也出现了大批的电影界优秀人才,可能之后的多少年
都不会有这样的人出现了

现在的情况依然不是很好,拍片模式从港到中港合拍越来越多
基本上是开拓大陆的电影市场,香港本土的电影界还在由政府
拨款大力支助

如果要更加详细的资料可以去书店参考相关的书籍
或者在网络中查询

阅读全文

与香港电影历史有多久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