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天安门建于什么年代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炳彪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威武雄壮地在这里演出。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成了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
(1)天安门有多少历史扩展阅读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
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同时,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
天安门城楼外观稳健持重,又不失美丽的曲线,实在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结构布局巧妙、建筑工艺精湛,凝聚了中国上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集中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辉煌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
1949年以后,天安门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还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成为了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㈡ 天安门又怎样的历史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专天”之意。起初,属它仅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明英宗时被烧毁。宪宗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城楼。宽五楹,深三楹,明末又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为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顶城楼,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楼原高33.7米,1970年2月重修后,为34.7米。天安门前的华表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华表承露盘上的小兽叫“犼”,头向南方,也叫“望君归”。西华表上有一处残缺,是八国联军炮轰的罪证。天安门前的河为外金水河,河上共有七座汉白玉石桥。当中一桥是御路桥,为帝后专用;两侧是皇族桥;再外为品级桥,三品以上大员行走;四品以下官吏,只能走最外侧的公生桥。
㈢ 天安门广场的历史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此时的天安门前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为明清两朝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也代表着皇权的威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安门广场被当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
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瓮城等,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正因为朱启钤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第一次改造,天安门开始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
民国十七年(1928年),蒋介石北伐胜利。七月,北平军政各界组织7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祝捷大会。八月二十四日,孙中山遗像被挂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安门城楼首次挂个人画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伪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天安门城楼贴着“建设东亚新秩序”标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50年,因广场旗杆与天安门之间的距离不够将来要过游行队伍的宽度,天安门前的华表和石狮子被移动了6米。
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在广场中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年,为迎接十周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拆除了中华门、棋盘街及广场上的红墙,总面积达44公顷,是俄罗斯红场的9倍。
(3)天安门有多少历史扩展阅读:
天安门广场建筑布局
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紫禁城正门外的一个宫廷广场,东、西、南三面用围墙围成一片普通百姓不可进入的禁地。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
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1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
㈣ 北京天安门有哪些建筑历史
古代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南口为兵家要地。两座山脉在北京的南口会合,形成向东南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环抱着北京平原。
北京平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桑干河和洋河等相继在此汇合成为永定河。所以,北京在地理格局上是"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特别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控制。
北京,在唐代时为幽州,还为燕京,金代时为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清两代称北京。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和清8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朝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但最早对建筑天安门有间接影响的是元朝。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府,就是后来的内蒙古正蓝旗东部。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旧址就是后来的北京城西南部的莲花池以东一带,1272年他又改中都为元大都,并从1267年开始兴建元大都,历时18年之久,直至1285年才全部建成。
元大都当时的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南墙位置在后来北京长安街南侧,北墙位置在后来的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那里后来遗存有断断续续的、被称为土城子土丘,就是元大都当时最早的北城墙。
元大都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长60华里,有11个门。南面三门:正中为丽正门,就是后来的正阳门、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东面自南而北是齐化门、崇仁门和光熙门;西边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则门、和义门和肃清门;北面只有两座城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德胜门。
元大都皇城的南门叫灵星门,在后来的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曾有一个"T"形的半封闭式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就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天安门。元大都城墙四隅均有角楼,城外设有墩台,城内宫殿在前,坊市在后,50个街坊星罗棋布。
当时,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来到我国,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后,大为赞叹道: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她了。
他后来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因有大都城的记述,而使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那时候,元朝虽未建造天安门,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和宫廷广场的定位,却使后来的明朝始建承天门具有了可行性。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明朝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当时,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故宫尽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气"。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燕子朱棣登上皇帝的宝座,从燕王变成了明成祖,并于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就是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
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要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左环沧海,有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庙","关日不下百十","会通港运便利,天津通海运"的优越地理位置。此外,他还在于为了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的安定。
1406年,明成祖朱棣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并征发各地工匠、军士和民工,开始了营造北京的筹备工程。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正式开始,当时,有个叫蒯祥的工匠,同大批能工巧匠一起被明朝选入京师。
蒯祥是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他生于明初洪武年间,他的父亲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一位工匠。蒯祥深受父亲的影响,他30多岁就"能主大营缮",是位造诣很高的木匠了。由于他技艺超群,在营造中充分发挥出建筑技艺和设计才能,很受督工,就是建筑师蔡信等人的重用。
在北京宫殿的营建中,先后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工匠。除工于设计的督工蔡信、瓦工出身而官至工部侍郎的杨青外,还有与蒯祥同时代的著名雕刻石匠陆祥等。
在宫殿初建阶段,蔡、杨二人起了很大作用,但他们当时都年事已高,而蒯祥正值年轻力壮,又工于计算和绘画,在蔡信、杨青去世后,大量的皇家工程便都由蒯祥主持。
蒯祥不仅对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已达炉火纯青。
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工程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就连当时的皇帝也很敬重他。
在建筑北京的过程中,蒯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铆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同时,他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如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
1420年,皇宫才落成,蒯祥便因功被提升为了工部营缮所丞。
㈤ 北京天安门广场有多少年的历史
我说楼上的几位 看清题了吗?看看楼主问得是啥!瞎咧咧……人问的是 天安门广场的回历史 又没问天安门答的历史!
建国初期于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遂成今天的天安门广场。
㈥ 天安门城楼的历史沿革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天安门在中国的明朝、清朝两代是两代皇城的正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城楼面前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庶民百姓不得入内,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宫门”的重罪,格杀无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在这里演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前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广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和集会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次国庆阅兵式均是国家领导人检阅仪仗队及游行队伍的场所。
1961年,天安门城楼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次修缮中政府又重建了城楼上的木建筑、加厚城墙,才成了当今的样子。
自1969年12月15日,重建天安门城楼工程正式开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
自1987年11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自开放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竞相登楼畅游。
2006年春节刚过,天安门地区管委会邀请潮籍山水画家马流洲为天安门城楼中厅创作大幅国画。为完成这幅画作,马流洲先生三上泰山,三易其稿,历经半年时间定稿。七月中旬,他专程上京作画,仅半个月时间就完成这幅巨作。这幅精心构思创作的《江山永泰》图,以奇特的构思、浓烈的笔墨和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浑的泰山图。画家借泰山讴歌和谐盛世,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深情祝福。
2006年11月30日,该历时半年的画作,一幅高2.6米、宽5.8米的《江山永泰》图,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厅。从国庆前夕悬挂以来,每天接待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在画幅前流连观赏。
2009年的国庆阅兵在天安门举行。
2014年9月26日23时57分,一辆吊车从天安门城楼中间门洞驶出,并在门洞东侧就位,一辆运载着崭新画像的货车随后开出。悬挂了一年的毛泽东旧画像被吊车吊起,缓缓被摘下。随后,吊车将新画像吊起,40分钟后完成安装。新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相框,总重量达1.5吨。旧画像将运回画像棚,进行修整。
2015年7月29日,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通告,根据工作需要和安排,天安门城楼将于2015年8月1日至9月7日期间暂停对外开放。
㈦ 北京天安门是那个朝代留下来的,有多少年历史(急急急!)
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后, 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版营建而成。权“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实际上,北京新建的宫殿比南京的更加壮丽。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内城基本亡取元大都旧址,明初北墙向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内城有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元代丽正门);皇城在内城中央,共有六门:东有东安,西为西安,北为北安,广场南侧为大明门,承天门左为长安左门,右为长安右门。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见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现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
天安门距今有587年的历史
㈧ 天安门广场有怎样的历史
天安门广抄场原是明清两代是皇城的前院,呈T字形,面积原约11万平方米。清朝灭亡后,由于这里长期闲置不用,至1949年1月31日,天安门城楼及广场上垃圾堆得足有三层楼高,仅留存在城楼上的野鸽子粪就有几卡车。当年刚刚接管北平的人民政府号召各界成立清运委员会,从3月到6月底,用了91天,对北平全市的垃圾进行了一次大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