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歪曲了多少历史
要探讨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明白另一个问题,《三国演义》是部小说而不是正史,小说利用了时代背景但是另外创作那就不叫做歪曲了。
Ⅱ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的
南华老仙之事子虚乌有,很可能是张角的杜撰。
历史上并无桃园三结义,只说关、张以兄事刘备。
关羽的武器并不是"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也不是"丈八蛇矛",只说是"矛",到底有没有"八丈"不清楚。
刘焉并没做过幽州刺史,刘、关、张的义勇军只是投效校尉邹靖,只活跃于河北、山东一带,并未参加颖川之战、宛之战。
张角三兄弟不会妖法,只会画符念咒之类。
张宝不是被部将严政所杀,而是战死疆场。
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演义截去了张温带董卓、孙坚等西征韩遂、边章的故事。后来以韩遂投降、边章战死而告终,董卓留镇西凉,孙坚南征长沙贼区星。
吕布并不是丁原义子。且丁原为并州刺史,坐镇山西,不是荆州刺史。而吕布在丁原帐下是主簿(文职),不是一介匹夫。
历史上没有曹操赠赤菟马给关羽的记载。(应为"菟",不是小白兔的"兔"。)
历史上刺杀董卓之事确系有,但行刺者并非曹操,而是何颙、荀攸等一干文士的策划。可惜计谋泄露,被捕下狱。
曹操逃奔中牟,被中牟的一个功曹放走(功曹名字不详
),是否陈宫不详。
曹操杀吕伯奢之事,为野史记载。不知真伪。
十多镇诸侯讨董,为: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并无公孙瓒、孔融、陶谦、马腾四镇。时任奋武将军的曹操和长沙太守的孙坚只是讨董联盟中的小势力。所谓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事并没有。而十多路盟军,真正同董卓军正面交战的,也只有曹操、孙坚两路。董卓是在迁移了天子百姓后才同曹操交战,并不是遭曹操追击。徐荣并未被夏侯敦所杀。孙坚是曹军败绩之后进的兵,初时由于袁术不拨发粮草被华雄打败,后用计杀死华雄,连胜胡轸、吕布,最后在阳人同董卓交战,还带骁骑亲自冲锋,与董卓单挑获胜,大败卓军。董卓在逃亡途中烧毁洛阳。
孙坚讨伐刘表,孙策未随行。
赵云投奔公孙瓒,没上过战场,后以兄丧辞回乡中。
公孙续不是由袁绍指使刺客杀死,而是奉兄命助袁术敌袁绍军的时候战死。磐河之战的胜利者是袁绍而不是公孙瓒。
历史上没有貂蝉,王允是利用董吕之间的不和来杀董的。"貂禅"是当是汉朝后宫的一种女职,地位比妃嫔低很多,并不是指姓貂名蝉的某一个女子。
典韦无逐虎之说。
管亥不是关羽所杀,死于乱军之中。
许褚并没有和典韦较量过。
夏侯敦不是在讨伐吕布时被射瞎的眼睛,而在这之前。
白门楼大骂曹操的不是张辽而是高顺,因此关羽也没有求情。不过他和张辽关系不错。
血衣带诏之事,马腾没有参与。
吉平无下毒之事,而是在参与后来耿纪等的叛乱而死。
关羽斩杀颜良确有其事,文丑非关羽所杀。三国史上,被称为万人敌的也只有关、张二人而已。很可能连吕布比之都稍逊半筹。
赵云是在邺城见到的刘备,无裴元绍此人。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事纯属虚构。
在古城无关羽斩蔡阳之事,无周仓此人。
孙策是死于刺客偷袭,无斩于吉之事。
刘备于汝南伐曹是和龚都联手,刘辟在搔扰曹操迁都的战役中被于禁所杀。并且龚都最后未死,只是销声匿迹。
Ⅲ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错误
错误?你意思是不同的价值观,历史观吧?
文学评论只能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没有什么错误?
Ⅳ 毁三观:《三国演义》30大历史错误坑了多少人
嘛,《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怪就怪那些把演义当成历史的读者吧
Ⅳ 因为三国演义导致人们对三国历史可能有哪些错误
三国演义是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正史是专家研究的。我个人内认为看演义,就要避免“容拥刘反曹”观,虎牢关之战就有18路诸侯,可见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割据势力不少,那我们不能仅仅吹捧刘备一人了,当然在演义里面刘备的正派地位不可撼动(除了一把火烧掉七百里连营的江东纵火犯陆逊能动摇他的正派地位)。
Ⅵ 《三国演义》书中的错误
里面错误很多的 给你说几个吧
第一 诸葛亮没用过空城计
第二 诸葛亮没用过草船借箭
第三 关羽过五关的顺序错了
++++++++++++++++++++++++++++++++
下面是我找的一些小错误 有时间也可以看看
一)人物错误。主要包括五种情况:
1.人名错讹。如第5回写陈留孝廉卫弘资助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世语》,“卫弘”当作“卫兹”;第65回写刘备任用刘璋旧部庞义,据《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庞义”当作“庞羲”,等等。
2.人物字号错讹。如张飞本字“益德”,《演义》却误为“翼德”(第1回);刘晔本字“子扬”,《演义》却误为“子阳”(第十回),等等。
3.人物身份错讹。如丁原曾任并州刺史,后入京为执金吾,《演义》却误为“荆州刺史”(第3回);杨阜在魏明帝时任少府,《演义》却误为“少傅”,等等。
4.人物关系错讹。如董贵人本系董承之女(《后汉书•伏皇后纪》),《演义》却误为董承之妹(第24回);魏国燕王曹宇本系曹操之子(《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演义》却误为魏文帝曹丕之子,等等。
5.人物彼此混淆。如初平三年(192)被青州黄巾军击杀的兖州刺史刘岱,与建安四年(199)被曹操派往徐州攻刘备的刘岱本系两人,《演义》却混为一谈(第22回);曾经赏识曹操的东汉太尉桥玄,与江东二乔之父乔公(即“乔国老”),籍贯、生活年代均不同,《演义》又混淆不清(第48回)。
(二)地理错误。主要有八种类型:
1.政区概念错误。如“沛国谯郡人”(第一回),当作“沛国谯县人”(东汉时王国与郡地位相当,不相统辖);“九郡四十二州”(第三十四回),当作“九郡四十二县”(东汉地方政区为州——郡——县三级,郡下辖县),等等。
2.大小地名混淆。如“兖州、濮阳已失”(第11回),当作“兖州诸郡县已失”(濮阳仅为兖州之一县,二者不应并列);“操引军赶至南阳城下”(第17回),当作“赶至穰城下”(南阳系郡名,而非具体城名,穰城系其所辖之一县),等等。
3.误用后代地名。如“河东解良人”(第一回),当作“河东解(县)人”(“解良”即“解梁”,系金代地名);“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第二回),当作“往代郡”(“代州”系隋代地名),等等。
4.古今地名混用。如“定州中山府安喜县”(第二回),当作“冀州中山国安喜县”(“定州”系北魏地名,“中山府”系北宋地名,二者实为一地,、“安喜”则系汉代县名);“德州平原县”(第5回),当作“青州平原县”(“德州”系隋代地名,“平原县”则系汉代地名),等等。
5.方位错乱。如耒阳本在江陵东南约一千里,《演义》却写成“东北一百三十里”(第57回);益州本在汉中之南,《演义》却写张鲁以为“西可以吞益州”(第64回),等等。
6.地名误植。指作品本该用甲地名,却误用了乙地名。如第19回写曹操往徐州攻吕布,“路近萧关”,当作“路近萧县”(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距徐州极远,萧县则在今安徽萧县西北),等等。
7.地名混位。指甲、乙两地本不相干,却被硬拉在一起,弄得牛头不对马嘴。如第5回写李典为“山阳巨鹿人”,大误(山阳郡属兖州,巨鹿郡则属冀州),当作“山阳巨野人”;第11回写臧霸为“泰山华阴人”,亦误(泰山郡在今山东,华阴县则在今陕西,二者相距数千里),当作“泰山华(县)人”,等等。
8.地名文字错讹。如“高堂”当作“高唐”,“西阆中巴”当作“巴西阆中”,“赤坡”当作“赤阪”,等等。
(三)职官错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主要指:
1.职官混称。如第1回写刘焉为“幽州太守”,当作“幽州刺史”(州长官为刺史或牧,郡长官才是太守,历史上的刘焉未任幽州刺史);第6回写刘岱为“兖州太守”,当作“兖州刺史”(第5回正作“兖州刺史”),等等。
2.随意杜撰。如第10回写曹操以荀攸为“行军教授”,汉末三国无此官职,据《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当作“军师”;第56回写曹操以华歆为“大理少卿”,当时亦无此官职,据《三国志•魏书•华歆传》,当作“议郎”,等等。
3.官爵文字错讹。如第14回写曹操拜刘备为“征东将军”,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当作“镇东将军”;第16回有“奉军都尉王则”,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英雄记》,当作“奉车都尉王则”,等等。
(四)历法错误。包括:
1.引用史书而错写日期。如第1回写“建宁二年四月望日”,殿角狂风骤起,大蛇蟠于帝座,查《后汉书•灵帝纪》,当作“建宁二年四月癸巳”(“望日”即农历每月十五,此年四月癸巳则为四月廿二);同回写“光和元年……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据《后汉书•灵帝纪》,当作“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朔”即农历每月初一,此年六月丁丑则为六月廿九),等等。
2.干支错误。如第45回写诸葛亮与刘备相约:“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而据《二十史朔闰表》推算,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并非甲子日,而系壬申日;同样,第49回写此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为丙寅日亦误,当作甲戌日。类似错误,书中还有。
3.杜撰历史上没有的日期。如第40回写曹操决计南征,“选定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出师”,而据《二十史朔闰表》推算,建安十三年七月并无丙午日,只有丙辰、丙寅、丙子日;第81回写刘备伐吴,“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而据《二十史朔闰表》推算,此月并无丙寅日,只有丙子、丙戌、丙申日,等等。
(五)其他错误。例如:
1.历史人物年龄误差。如第1回写刘备“年已二十八岁矣”,而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推算,当作“年已二十四岁矣”;第59回写韩遂自称“四十岁矣”,而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典略》推算,韩遂此时已年近七十,等等。
2.名物描写前后矛盾。如第32回写“徐晃一刀斩汪昭于马下”,而在《演义》中,徐晃一直是用大斧的;第65回写马岱“挺枪跃马,直取张飞”,而在书中其他地方,马岱所用兵器却是刀,等等。上述种种错误,总数多达七八百处,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中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毕竟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记载的很多都是子虚乌有的。
Ⅶ 《三国演义》中有多少内容是不符史实的
《三国演义》与史实一些不符的地方
(转载)
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百分之七十为真,百分之三十虚构〕,大部份情节依照正史结构进行,甚至照史书一字不漏抄录;少部份天马行空,并且穿插 一些怪力乱神以吸引读者。因为此书太红了,有人把他当圣经〔此说并不夸张,历代有相当多武将以这本书为兵法范本,并且因此称霸一方〔如明末张献忠等〕,甚至夺得天下〔如努尔哈赤、毛泽东等〕〕,更多人把他当正史,以为书中写得皆为真。为了避免有人虚实不分,我把一般人较易混淆的事写出来。至於像吕蒙被关羽的冤魂吓死之类的情节明显不合乎科学,就不浪费笔墨解释。
1张飞字益德,非翼德
2华雄被孙坚所斩杀,非关羽温酒斩华雄
3马超为报父仇而反曹?
马超起兵反曹,马腾〔当时在长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杀,非曹操杀马腾,马超为报父仇而起兵。两者因果颠倒。
马超不顾爹娘死活而起兵?请看详细的前因后果:
西元208年 曹操欲南征〔即讨伐刘表等,十一月在赤壁 大败而回〕。为了怕马腾捣乱,於是劝诱他到中央任官〔卫尉〕。长子马超被任命为偏将军,留在关中的槐里〔陜西兴平市〕继续带领父亲的旧部属,马腾家族则全部迁到邺城 。
西元211年 曹操派锺繇讨伐汉中张鲁,命令夏侯渊率军会师。这极可能是曹操的计郑
Ⅷ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历史错误
太久了,都忘了。
不过记得不知道谁好象说了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朝的词都出来了。
Ⅸ 新版三国演义有哪些历史错误
三国演义本身就不是历史,按小说来拍电视剧的话,做一些改动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