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为什么历史很少提韩信

为什么历史很少提韩信

发布时间:2021-03-05 12:34:47

⑴ 为何说历史上的韩信不仅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推销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师说》)

有才之士有很多,但能够识别有才之士并任用之的人却很少,所以历史之上一直有不少怀才不遇的人,写下了愤懑的诗篇。

千里马只能等着伯乐来相中吗?不,韩信就是一匹会自己找伯乐的千里马,而且最后他成功的找到了伯乐,得以建功立业,留名青史。


卓越的推销员韩信,终于将自己完美的销售了出去,之后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这事儿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是有点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现代社会,高谈阔论之辈哪里也不缺,各种培训讲师、演讲家、主持人,口若悬河只是基本功。为什么韩信仅凭一连串的自我推销,就能拜将呢?

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时代条件来看。我们现在,不识字的人几乎没有,书籍、手机媒体,各种资讯的获得易如反掌,很多人都对天下大势有自己的看法。

可在秦汉那个社会,能识字读书的人只有十之一二(这个数值应该还算是乐观的),而能够对天下大势有自己看法并且还目光犀利、论述合理的,那更是少之又少了。

在后面三国时期,诸葛亮能够隆中对三分天下,其实背后是其岳父黄承彦大量的情报支撑,黄承彦是沔阳名士,与荆州圈诸多高层交好,有了基础信息,凭借诸葛亮的才学,才能分析出三分天下的格局,不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韩信不过一个寒门子弟,一无高亲,二无名师,却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实在是惊奇未有。如果这样的人还不委以重任,那么要如何用人呢?

韩信得以拜将发挥才能,萧何举荐功不可没,最后被斩于长乐宫,同样也是用的萧何计谋,“成也萧何败萧何”,厉害的还是伯乐。

⑵ 韩信为什么不搞三国鼎立

“有些人认识到趋势依赖于条件并力图发现这些条件和明确地提出这些条件。趋势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因此,尽量完善地解释趋势,是我们的艰巨任务。这就是尽可能精确地判明趋势持续所需要的条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卡尔波普。华夏出版社,第102页)

秦朝灭亡,楚汉相争,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最为特殊的时期,自夏商周以来迄于今,还没有哪一个时间段有这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既可以出现我们现在已知的历史事实——秦亡汉兴,但毋庸置疑,也已然存在着这种趋势——齐、楚、汉三国鼎立。

齐楚汉三国鼎立的关键点在齐,齐需要做的就是,拔汉旗易齐帜。或曰:这么简单吗?答曰:就是这么简单,除此而外,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了。

秦朝末年,群雄蜂起,尤其楚汉相争之际,是人性得到更加充分解放的时期。只有人性充分张扬,通过其所作所为才能够愈加清晰地看到命理基础(即八字)的全貌。下面,笔者将会从《易经》的一个分支——四柱学来论述这种可能性为什么恰如夜空的流星一闪而消逝在茫茫宇宙中。

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此处司马迁明确指出,天下已经统一,却偏要在这个大环境中密谋造反,不是非常错误的吗?言外之意是,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时候,蒯通苦口婆心奉劝的时候,你韩信干嘛了!

上天赋予韩信这个个体左右历史的机会,而韩信竟然没有把握住,所以他才付出了夷灭宗族的惨重代价。

《三命通会》记载有韩信的八字,由于来源不详,本文不予采用。

乾造:辛酉丁酉乙卯乙酉

大运:丙申乙未甲午癸巳壬辰

韩信、项羽、刘邦的八字均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分析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行为作出一个趋势判断。

韩信、项羽、刘邦三人,单就个人体力而言,十个韩信和十个刘邦联手与项羽格斗,恐怕未必是项羽的对手;若从借助众人势力的角度而言,韩信、项羽、刘邦三人各领一千或者一万人马对垒,十个项羽加上十个刘邦也未必是韩信的敌手;如果从笼络人心、结交朋友的角度而言,十个韩信和十个项羽交往的朋友,也不见得有刘邦一个人的朋友多。韩、项、刘三人各自拥有与生俱来的素质,这种素质不是后天学习可以得来的,而是天生的,也就是各人的八字就决定了的。

那么可见,韩信八字的特色是印星(印星包括正印和偏印),项羽八字的特点是财星(包括正财和偏财),刘邦八字的特点是比劫(包括比肩和劫财比劫即兄弟。关于兄弟的作用,可以参看拙文)。

先论刘邦,刘邦为人度量宏大、仗义疏财、喜好结交八方朋友,不喜欢读书学习,有一呼百应的能力。

证据如:

1、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G羹。刘邦父亲即将被杀,不仅不惊惧反而煽风点火,度量之大可见一斑。

2、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纪信带领二千名全副武装的女人前去投降项羽,从而为刘邦出逃争取了时间,后项羽将纪信烧死,就是有人愿意为刘邦两肋插刀。兄弟旺相之人,即使出尔反尔,别人也乐于相信他。

项羽八字的特色是财星,项羽应该是当时武功最高的一个人,而财星代表身体的活动能力,对财物的喜好程度。韩信评价项羽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好施小恩小惠,对于有功该赏者,即使把印信刻好也不忍心给人,这与刘邦截然相反。项羽的这些特点,恰好说明他财星旺比劫弱,比劫即兄弟,兄弟弱,即人缘差,不会用人。项羽中陈平反间计,怀疑最重要的谋士范增即是项羽八字比劫弱的有力证据。韩信、陈平、英布等人皆是项羽部下,项羽不会用人,所以他们才投奔刘邦。

韩信八字的特色是印星,如同项羽一样,韩信八字比劫亦弱,因此少有朋友和亲近之人。韩信被后世尊称为“兵仙”,我们不妨从“兵”入手找寻证据。

1、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刘邦第一次从韩信手中调兵,此次所调精兵,应该包括韩信攻打魏国带出的汉兵及韩信平定魏国、代国之后收编的魏兵和代兵,所以称为精兵。这支部队被刘邦征调,离开韩信。

2、此后,韩信与张耳又带领兵员数万前去攻打赵国,既然精兵被征调,想此时韩信所带之兵,老弱居多。然而,这种情况一丁点也没有影响韩信军队的战斗力,经过背水一战,竟然将赵国轻而易举的拿下。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这一次,刘邦既夺兵权,又调精兵。

3、韩信再次率领老弱之兵,东去攻打齐国。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这是第三次从韩信手中调兵。

4、“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这一次韩信手中应该没有一兵一卒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夺兵权,韩信竟然毫无反应,这可真是符合他“兵仙”的称号,毕竟是“仙”嘛,兵权有没有无所谓,关键时刻,只要是活动着的人,皆可为兵。

5、韩信在破赵后有过一次答部将问,诸将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在韩信看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普通百姓一样可以打仗。“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报。”看看,关键时刻,监狱里的犯人、为官府服役的奴仆也可为兵。

所有这些证据足以说明,韩信八字中印星与日柱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印星旺相或者有气势,才能够使人看淡任何事,才能够有超然事外的素质,并不斤斤计较于某一件事。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还有一个,即: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八字学中,印星即代表母亲,正是由于印星有其独特性,所以才使得韩信有这种独特的葬母行为。

刘邦多次从韩信手中调兵,竟然没有一个将领对韩信表现出哪怕一点留恋,尤其刘邦大清早调换将领那一次,竟然无一人向韩信通报,这说明韩信不善于拉帮结派,亦即君子不党。

八字印旺比弱者,特立独行,性情孤傲。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此即明证。

韩信八字的另一个重大特点就是食神或者伤官。对于兵家来说,人其实就是工具,兵家所说的“用兵”,用者,使用也,用兵就是使用工具、使用器物。在八字学中,食伤(子孙)可以表征“兵丁”,韩信自谓带兵多多益善,恰好说明食伤(子孙)是其八字的一个特色。八字学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断语——食神制杀,英雄独压万人——用来说明食伤(子孙)的重要性,子孙还可以表示一个人的精思,创造力的强弱。韩信用兵多出奇计,其独创性可见一斑。

通过以上证据可以总结出,韩信八字的三大特色,印星旺,比劫弱,食伤有力。八字的这种特色,究竟会对韩信造成什么影响呢?

韩信平定齐国后,欲自立为齐王,可是他偏偏要上书刘邦索要一种毫无意义的封王形式。表面看来,这种做法让人无法理解,因为张良曾经对刘邦耳语说根本没有能力禁止韩信称王,如果不答应,或许会有变故发生。若结合韩信的八字来分析,印星旺相者,做事必定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假设韩信八字比劫有力,说不定他的部下早就将印信刻好,择良辰吉日,拜倒一片,山呼“齐王”了。然而韩信的八字或者说他的命运并不允许这种状况发生。

韩信平齐,项羽大恐,派遣武涉游说韩信。

1、“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合,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由此可见,武涉所言皆天下公事、大事,韩信所答皆个人私事、小事,在大是大非面前,韩信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幼稚到可笑的程度,让我们后人禁不住替他捏一把汗。八字学认为,印星旺相者,往往异常执拗,子孙旺相者,个性强,往往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韩信正是如此!武涉没有说服韩信,于是齐人蒯通接着前去劝说韩信。

2、“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沓,?现练缙稹5贝酥?保?窃谕銮囟?选=癯?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3、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已,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4、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之小计,遗天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蒯通的这一番番肺腑之言,还有没说到的地方吗?或者说正是由于蒯通没有把当时的形势分析透彻,所以韩信有顾虑从而没有接受蒯通的意见?似乎真的没有了!真的没有了!!

笔者认为,这四大段游说之词,已经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道尽了韩信完全可以独立于刘邦之外的条件。

那为什么最终韩信还是迈出了他极度错误的合围项羽的一步?韩信的这一步,完完全全改变了历史!试问中国五千年历史有哪一个历史时刻让人这么惊心动魄?历史老人最多的时候是把决定权赋予众人,让他们投票决定历史进程,何曾把决定权赋予过一个个体的人?

韩信不能够从谏如流吗?试看,他平定赵国后曾经痛快地接受广武君李左车的意见,东伐齐国的征途上,又正确的采纳了蒯通的意见。这说明韩信并非是不能采纳别人意见的人啊!更何况同是蒯通的意见前次采纳后来拒绝,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韩信担忧刘邦部将曹参等不服从而哗变吗?在韩信军中,仍有曹参等刘邦旧将隶属韩信管辖。这个问题,下面这个证据足以回答: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对待刘邦不过如此而已吧!如果说这么对待刘邦是出于君臣之礼,那么樊哙如此对待韩信,却是一个个体的人对另一个个体的人出于内心深处的五体投地的佩服。同是樊哙,看看他对项羽的态度,“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曹参等刘邦旧将对韩信态度如何不得而知,但他们搞哗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此时,骑兵将领灌婴已经奉刘邦之命南下,游击于楚军后方。刘邦“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韩信果真贪图封地吗?如张良所说,自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到海边的土地都给韩信,但是,这块土地总没有齐、燕、赵、代四国的面积大吧?由此可见,韩信断然不是贪图什么封地才出兵。

韩信出兵的外部条件只有一个,即刘邦再次到山穷水尽之际,一筹莫展之时。“汉五年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外部条件已然满足,那么韩信出兵的内部条件满足了吗?

用兵对于韩信来说,就是一种嗜好,就是生命的根本所在。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与刘邦有过一次对话。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此时,韩信仍旧率性同刘邦侃侃而谈,实属出于自然本真。这种时候,确实不应该谈论自己如何如何,更何况兵事是刘邦最为忌讳的话题。但韩信如果“顾左右而言他”,也许就不是韩信本人了吧?

早年,韩信喜好带刀剑,受胯下之辱时,就是因为身上所带刀剑惹的祸。屠中少年认为,我等拿刀是为了屠狗宰猪出于生计,想你韩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整天带刀剑在我们这里摇来晃去蹭吃蹭喝,简直是对我等辛苦劳动的侮辱啊!韩信受胯下之辱,也许确实是有原因的。

胯下之辱仍旧没有改变韩信带刀剑的嗜好,后来,韩信提着自己的“忍辱剑”参加了项梁的起义队伍。韩信嗜好刀剑、嗜好兵法、嗜好用兵,可见,用来表示人嗜好的那一神煞即八字之结穴处。韩信八字之穴在于——印星、子孙,此穴乃是韩信必然出兵的内部条件!

蒯通已经为韩信拟出了建国大纲,可以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道义事事俱备,只欠韩信一念。要么“三国鼎立”,要么“助汉灭楚”,韩信念来念去,还是选择了后者。不得不说,韩信长于军事,却拙于政治。韩信如果接受蒯通的意见,下一步就必须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如果不接受蒯通的意见,下一步自然就是要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易经文言乾》说:“水流湿,火就燥。”但我们能否说“水流燥,火就湿”呢?显然不可以。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历史事实;韩信成也军事,败也军事,才是自然本真。

韩信八字是确定不移的,如果让他接受蒯通的意见搞“三国鼎立”,那势必要改变一下韩信的八字,使兄弟(即比劫)的力量更强大一些,或者换句话说,使他的政治才干更强大一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不妨将韩信出兵时的自然环境叙说一下。

秦朝历法以亥月为首,楚汉相争之时,因循秦历,仍旧以亥月为首。

公元前203年戊戌,亦即汉四年,此年的十二个月分别是: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

公元前202年己亥,即汉五年,此年的月份排列是: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韩信“念来念去”的时间点应该在己亥年癸亥、甲子、乙丑三月,正值隆冬季节。韩信决定出兵合围项羽的那个冬天的某一日,“三国鼎立”局面彻底消失在了中国历史的时空中!

韩信出兵,表面看来是人为因素,而更进一步看,却是一个自然过程。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句话究竟是正确的吗?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可是,同椿子也要说:“天何尝不言哉?四柱八字,显符示命,天何尝不言哉!”

⑶ 韩信为什么不三分天下,有什么致命原因,他就是想分都很难

公元前196年的冬天,一代名将韩信被杀害于长乐宫。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悍将,后世对他的用兵之法推崇至极,以至于,他的才能让刘邦敬佩的同时也让刘邦感到了恐惧。有多少功高盖主的名臣悍将终究被帝王抛弃,韩信也不例外。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韩信本可以争一争这个天下,却因为半途而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那么,他真的有机会去改变历史吗?

韩信率兵开辟北方战场,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

上天留给韩信最好的机会便是刘邦和项羽双方胶着的时期,只要他在当时能够多一点果断,决裂出这两个团体就可以将天下三分,而最终中原鹿死谁手也就更不一定了。蒯彻当时已经极力劝说韩信乘机独立出来,但是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大将却在这时犹豫了起来了......他主要还是感恩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不愿意背弃自己的主公。

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相当看重“士”文化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样,韩信可能永远也无法忘记自己当初流落街头的时候刘邦是如何善待他的,是如何让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当初那种无条件的信任想起来就足以让他热泪盈眶。

根据韩信的讲话,也能看出几下几点理由:

刘邦的车子给韩信坐。

刘邦的衣裳给韩信穿。

刘邦的食物给韩信吃。

韩信是受过苦难的人,他认为刘邦对他待遇很优厚,“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但是为何他不愿意背叛刘邦,却又趁火打劫要来“齐王”的称号呢?

这就是蒯彻给韩信出的第一个计谋,让他攻下齐国来逼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想要以此来站稳脚跟再做以后的打算。但是韩信却没有继续听从谋士的建议,这就相当于蒯彻下的一剂猛药没有得到持续便被扔掉了,韩信自取灭亡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他代理齐王早已经激怒了刘邦,所以之后的刘邦便时时刻刻开始牵制着他提防着他,开始在他身边安插一些眼线,逐渐将他的兵权削弱。当时汉家的兵马都归韩信统领,但是逐渐地刘邦将灌婴、曹参等一批亲信安插到了军队之中,以免失去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这些亲信都是刘邦从自己家乡一点点带出来的老乡,这种纽带文化让他们誓死效忠于刘邦,韩信就算用重金、美女都无法将同乡的情谊拆散,对他不利的局面逐渐开始形成。

不仅如此,刘邦还开始不断从韩信手里将一些精锐的部队调走。我们也可以从韩信攻打项羽的战法上看出那时的韩信其实已经没有精锐的军队可以调遣了,例如“切断粮道”、“轮番出击”这些战法也可以印证当时他所率领的军队已经没有原先那么强悍了。

韩信错就错在没有接着听从蒯彻的建议,即使利用计谋攻下了齐国,得到了齐国的国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称号。但是齐国的土地却都还在田氏手里掌控着,没有土地他的根基怎么可能稳?

他要来了虚名却早早地惹恼了主公,看似封为了王侯但是实力却在一步步地被削弱,他和主公之间仅剩的那些恩情也随着他的这一举动烟消云散了。他这无异于是在和刘邦宣战,但是,自己还在傻傻的犹豫着要不要彻底撕破脸面,这就导致了自己开始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最终难逃被设计杀害的命运。

后世都在为这位悍将打抱不平,认为他心中还是不想反叛,只恨那吕后下手太早太狠毒。但是,在我看来正是由于他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他如果能够早一点做出决断或反或忠,就不会置自己于险地。要知道,帝王最为恐惧的不是一个臣子的叛乱,而是他已经捉摸不透自己臣子的心思。既成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韩信却没有抓住机会独立出去,也难逃悲剧性的命运。

韩信这个悲剧性的人物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自己在关键时刻不能看清形势,没有明白自己早已铸成了大错却仍然碍于“士”的面子不肯往下走。

韩信没有称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信的政治能力不如刘邦,也就是说韩信没有刘邦那样有胸怀大志。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不止只是一个人的事,还要有多方的支持,要会用人、识人。像刘备,文不如诸葛亮,武不如赵云、关羽。但刘备会识人会用人,才能让诸葛亮、赵云、关羽、张飞等等的杰出的文将、武将为他所用,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业。

还有就是跟是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了。像曹操,他的一生都没有称王称帝而是以宰相自居。难道你说他没有实力称王称帝吗? 所以,韩信不自立为王或者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有自己的原因,更有时代背景的原因,这些综合的原因就造就了韩信只能是一位将军,而不能是王。

但是我们应该肯定的是,这位悍将一生骁勇善战,为汉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如果没有他当初倒向刘邦的阵营,项羽也不会早早地溃败直至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帝王家没有念及旧情留这个开国元勋一条生路也真的是太绝情了,不过历史总是这样的残酷,无情最是帝王家,用得着你打天下的时候你便是他的兄弟,天下大定之后便开始处处制裁这些东征西战的元勋。

⑷ 三国历史中,项羽到底为什么看不出韩信有才能

提到韩信,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最先是在项羽的军中谋事。但是无论韩信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都没有被项羽采纳。但是后来到了刘邦的阵营里却被刘邦善用,并为汉朝立下了显赫功劳。因为项羽看不到韩信的重要性,他重武轻文,信任宗亲。所以韩信在项羽手下永远施展不了自己的抱负。

韩信在项羽的阵营当中表现过自己的本事,而且韩信曾经许我次向项羽献上自己的计谋,但是却没有被采纳。因为韩信不符合项羽的用人标准,所以他始终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也正因为韩信在项羽阵营施展不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最后投靠刘邦,并获得了刘邦的重用,项羽也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一颗种子。

⑸ 如何评价韩信一生对历史的影响。

韩信是我在中国古代最欣赏的人.但既然你要求客观的评价,那下面的评价很是客观了!

恃功居傲,身死菜刀

由于韩信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以至当时军中兵器均刻上“不杀韩信”四字。韩信也自恃功高,刘邦不敢杀他。但刘邦得天下后,恐韩信造反,无人能敌,又见韩信十分狂傲,终于动了杀机。

最后韩信被好友萧何诱至宫中,死于吕后的菜刀之下。临死前,韩信才大悟,后悔当初没听蒯彻之言

韩信之死的必然

韩信是楚汉之争中叱嚓风云的人物。汉军得到天下其功不可没。他是当时首先提出了统一天下的重大决策人。他助刘邦经营汉中,平定关中地区;分兵往北扩张擒获魏王,夺取代地;击败赵国;向东进占领齐地;向南挺进骇下灭项羽……可惜的是如此一个战功显赫的汉开国元勋却落个被荑三族的可悲下场,成了主子刘邦的刀下鬼。史书记载韩信被诛的原因是挑动和勾结陈豨谋反。但这一说法很颇让人怀疑。不少人猜测这是刘邦和吕后一手造成的大冤案。是他们枉杀韩信的一个借口。

早在韩信平齐败楚杀广田等将时,项羽曾派人游水韩信煽动他背叛刘邦,以“三分天下取其一”做诱饵遭到拒绝。齐人归通多次暗示韩信,若背叛刘邦则“大贵”,他毫不动心。辩士蒯彻在游水韩信脱离刘邦时曾给过韩信一次有力的忠告,提出“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死死的追随刘邦不是件好事。韩信虽然内心犹豫却偏偏念着刘邦对他解衣推食的恩惠,以致”汉王待我甚厚”“不忍背汉”,还自以为功高“汉终不亏我齐”。最终拒绝蒯彻的建议。由此可见韩信在有势力有机会自己成就大业时没有想过背叛刘邦,更何况在刘邦建汉以后。再说如果韩信有谋反的真凭实据 为什么当初韩信被捕后不经过大堂审问?还要采取近似暗杀的手段,斩韩信于长乐宫的钟室之内。

就刘邦来说,多有负于韩信,且待韩信一直假意惺惺,时时提防。有人认为韩信自请为代理齐王有不轨之心。这样看未必武断。从当时战略考虑出发,齐为新地远在东境,面临强楚确实需要一个定身份的人压阵。再说一个功臣要些封赏无可厚非,(刘邦因一个邻居关系就封过人家燕王,和韩信要求的比起来似乎不为过。)毕竟人都有名利的愿望。只是韩信不懂得在主子面前收敛自己。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索取自己应得的那份酬劳。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司马光评价韩信“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韩信以商人的心里乘机为自己谋利,以君子的心里要求刘邦报恩,在当时的那种要求以主子为马首是瞻的社会环境未免太难。由此可见,韩信的死已经是一种必然。无论其后来谋反事实与否。

在刘邦称帝之后。韩信更是狂妄自大自持功高庇护刘邦憎恶的项羽部将,不听差遣,羞与绎侯周勃将军灌婴同等地位,笑自己后半身与樊哙为伍。不难想象种种迹象已经让刘邦生厌。难怪刘邦对他削兵权,减爵位,最终将这位如锋芒在背危险分子引到洛阳成功杀掉。剔除了自己眼中钉。这正印证了韩信自己喊的话,“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在乱世刘邦的大业需要韩信,但天下太平后他就是帝王权威的绊脚石了。

韩信的死造成其人格悲剧,他过于张扬自我,不注意收敛,过于高功自居,目空一切。在以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时代,这种臣将犯了君主大忌。这一切限制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韩信清醒的认识时务,让他变成了一个不识时务的英雄。徒劳的成了刘邦在夺取天下后一只被舍弃的棋子。

韩信的死是必然,是当时社会的必然!须不知自古“帝王多寡恩,功臣多负屈”!

⑹ 韩信在历史上到底是好还是坏

任何一个人,我们都不可以用简单的一个字去概括他。
就比如韩信吧。就算每个人都了解他,那可能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样一来就有成千上万种判断。怎么能以一个好字或坏字就给他盖棺定论呢。

更何况真正了解他的人极少。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把好与坏,换成功与过。我们可以认为如果功大于过就是好了。你觉得呢。
这样的话他功肯定大于过。

⑺ 刘邦为什么一开始不重用韩信

很简单,因为韩信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市井之人,韩信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又有胯下之辱的事件,这样一个人在没成功之前,往往是别人用他的绊脚石,其二,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他为什么在项羽那和刘邦这都得不到赏识,我觉得有两点,第一,其貌不扬,就是他本人长的可能是一般般,可能两位皇帝都看不惯,第二,韩信得需要贵人帮助,第一个条件是妈给的,不能变,只有第二个条件了。所以今天站在我们这个角度,韩信是一个极想表现自己的一个人,极想成为将军的一个人,他极想实现自己才华的欲望,恰恰是帝王讨厌的,不以为然的,所以刘邦一开始不用他的原因就是,一,他长得刘邦不喜欢,二,他的出生,三,他是从项羽那跑过来的,以上三条让他的话语权几乎为零。那么他这样的性格是混不开的,所以他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举荐,萧何。说的有点罗嗦,取其精华,不知道有没有帮到您。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历史很少提韩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