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什么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是人类道内德起源容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道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始而出现。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根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中,是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Ⅱ 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复首要前提,社会关制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起源有各种不同着法。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马克思给我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让劳动力的卖者为其提供劳动。”
(2)道德起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的品质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大其使用价值,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价值向新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通常把劳动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和增值过程,称为生产。
人的劳动分为市场交易型劳动和自理型劳动。有价劳动是指生产和创造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无价劳动是说将产品从这个地方运到那个地方。同样是劳动,有时相对获得的利益或报酬是不同的,价值不同,人的意义也就不一样。
Ⅲ 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
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劳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内的第一个历史前容提,道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始而出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根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中,是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
(3)道德起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人类道德起源(中国)
中国古代,董仲舒把天视为最高的人格神,认为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于天'唯理主义说把道德说成是理念或“天理”的产物。苏格拉底、柏拉图断言“善的理念”是“超乎存在之上”的至善或善本身,德行是灵魂对至善的回忆;黑格尔也认为美德是对精神或伦理精神的向我意识;
中国宋明理学家二程和朱熹认为“天理”、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良德;另一些伦理学家把道德起源归结为人的先天的“善良意志”或良心。康德认为道德律令是由“先于经验纯乎自发”的善良意志所产生的,声称: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Ⅳ 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管子》的道德起源说
“四维”可以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礼、义、廉、耻“四维”的产生与存在呢?《管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这一著名论断,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对于道德的起源问题,孔子在“天命”与“人为”之间摇来摆去,有时认为是天赋的,“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有时又认为道德是后天学习修养得来的,提出了“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题。墨子与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认为“兼爱”和“义”都出于天的意志,是“顺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道家关于道德的理解与儒、墨都有不同,他们鄙视仁义礼智,反对人为,崇尚自然无为,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称无为无欲这样的道德都来自那个神秘的、作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关于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的这些观点中,尽管也有些合理之处,但都没有看到道德生活与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之间存在着的某种联系。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观点,在《管子》一书中曾多次论述。《管子·侈靡》篇说》:“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一日违也。”《管子·禁藏》篇说:“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观》篇说:“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夺天工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先秦诸子百家在治国安民方面都崇尚礼义,重视道德国伦理,而齐文化特别重视富民富国,重视发展经济,讲究实惠实际,在这里也找到了理论根据。
《管子》不仅看到了道德对物质生活的依赖性,而且还看到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它并不是经济条件的简单反映。《重令》篇说:“天道之数,至则反(返),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管子·侈靡》篇也说:“用贫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贫不知耻。’”所以“甚富”、“甚贫”对道德品质都没有好的作用。总这,《管子》把社会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达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历史观的高度。
《管子》关于道德生活受物质生活条件影响的观点,对中国思想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响。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农战》中讲,只有奋力耕战,才有可能尽忠尽孝。他说:“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若不奋力耕战,则会“仓虚、主卑、家贫”。这样,“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商君书·慎法》)。慎到则说:“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非不相爱,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韩非在《五蠹》中也说:“饥岁之春,幼弟不*,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爱过各也,多少实异也。”汉代的五琉 也直接进出了“礼义之行在谷足”的命题。近代的孙中山也曾说:“必以治本为先,救穷宜急,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实业发达,民生畅遂,此时普及教育乃可实行矣”(《孙中山选集》)。
Ⅳ 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什么
道德是自然规律,没有前提。道德和劳动关系不大。当年侵略我们国家的日本兵,也都是吃苦耐劳的人(不能吃苦的人,会当兵?),他们善良吗?在十恶法方面非常精进,那也是吃苦耐劳,那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
Ⅵ 简述道德的起源和特征。
道德的起源:
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
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
道德的特征:
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6)道德起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Ⅶ 道德产生有哪几个方面的条件
1.社会关复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制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5.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Ⅷ 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道德起源产生的客观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而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Ⅸ 道德起源的首要条件
关键是自己对道德的认知。
Ⅹ 什么是道德的起源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外伦理思想史回上对道德起源有各种不同答着法。宗教神学的伦理学把道德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和启示。奥古斯丁《天国》认为人间的善恶是按“造物主法则”和“神圣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顺序。伊斯兰教《古兰经》说,人间的善恶乃真主的旨意。
除独一的安拉以外别无主宰"。中国古代,董仲舒把天视为最高的人格神,认为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于天'唯理主义说把道德说成是理念或“天理”的产物。苏格拉底、柏拉图断言“善的理念”是“超乎存在之上”的至善或善本身,德行是灵魂对至善的回忆;黑格尔也认为美德是对精神或伦理精神的向我意识;中国宋明理学家二程和朱熹认为“天理”、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良德;另一些伦理学家把道德起源归结为人的先天的“善良意志”或良心。康德认为道德律令是由“先于经验纯乎自发”的善良意志所产生的,声称: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