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的温度4什么时候出版

历史的温度4什么时候出版

发布时间:2021-03-05 07:59:46

Ⅰ 中国史上最热的天气是在什么时候

中国历史上有一年特别特别热,热死了很多人,请问是哪一年,在哪个朝代发生的?那时气温是多少?查看全部3个回答
中国历史上有一年特别特别热,热死了很多人,请问是哪一年,在哪个朝代发生的?那时气温是多少?
我来答
小AL6
LV.5 2019-12-14
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麦枯槁”。《旧唐书·德宗纪》上称,这一年“夏,热甚”。通俗说来,就是这个夏天太热了。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
这样的极端天气在北宋初年较多,而且宋代诗中多有描写。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陈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热,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当时的皇帝是赵扩(宁宗),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温暖,史书上称“大燠”,即“太热了”。因为对水的需求过于旺盛,“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放在眼下,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币,那时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贵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众”。
然而,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有关乾隆八年极端炎热记录,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记录,兹录几条如下——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续东华录》)
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同治《续天津县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民国《高邑县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Ⅱ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什么

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1.1万年前后开始,地球从第四纪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亚冰期,进入到现代的亚间冰期,人们也称之为冰后期。这一段时间大体上相当于人类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关于这时期的气候,挪威的冰川学家曾做出近10000年来的雪线升降图,说明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表明冰后期以来,气候有明显的变化。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记载,竺可桢将这些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在5000多年来的气候有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

公元前约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温度在0℃以下。

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公元初年~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公元600~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公元1000~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左右。

公元1200~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冷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冻。而在第四个寒冷期的1670年,长江都几乎封冻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学家用雪线高度表示气温升降,竺可桢用的是历史文献记载资料,结果却十分一致,说明冰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绝对不是一种巧合。近代的气候变化从1850年农业机械化开始以来,近10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我们称之为近代气候变化。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是:1961年以后的世界气候与20世纪前半期相比有显著不同,而与19世纪后半期相类似。从19世纪末期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性气候增暖时期,增暖的趋势在20世纪40年代达到顶峰,以后温度下降,20世纪60年代后变冷更加明显,这次变化很可能是近10000年来的一次气候振动。

这种振动可以从大气环流变化中得到解释。根据英国气候学家拉姆巴的说法,从1895年开始,世界环流突然由经向环流占优势的时期,转变为纬向环流占优势的时期。从此,纬向环流不断加强。到1940年前后达到最盛时期;随后,纬向环流又逐渐减弱,经向环流又逐渐加强,到1961年前后,纬向环流显著减退,重新恢复成为经向环流占优势的时期。

在纬向环流强盛时期,气旋性活动增强,行星风系影响加剧,南北半球的气候带向两极方向移动。在纬向环流衰弱的时期,反气旋性活动加强,季风发达,南北半球高低纬度之间气流交换频繁。地球上的气候带向赤道方向移动。可见,世界环流模式的改变,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多么巨大。

Ⅲ 《历史的温度》上市半年销量即超过10万册;获亚马逊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哪里有正版

《历史的温度》上市半年销量即超过10万册,还获亚马逊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此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会有正版出售。

Ⅳ 有温度记录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高温度是多少持续多久

后羿时期,几度无记载,反正天上十日.以后的历史上没达到过那种高温,那是历史最高纪录.

Ⅳ 人类历史时期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地球大气的温度波动是正常的,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有过变低升高又变低的历史,目前处于升高期,当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是加速升温的因素之一。不过人类不必为气候变暖而大惊小怪甚至悲观失望。

Ⅵ 海平面温度4度的时候中国什么季节

海平面温度4度的时候在中国应该是春季

Ⅶ 我国气候历史的的4个暖期和4个较冷期分别持续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第一次温暖时期:公复元前制3500---前1000年左右。
第一次寒冷时期: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
第二次温暖期:公元前770----公元初。
第二次寒冷期:公元初-----6世纪
第三次温暖期:7----9世纪
第三次寒冷期:10---12世纪
第四次温暖期:13世纪
第四次寒冷时期:15---19世纪
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Ⅷ 历史上最早的天气预报是什么时候

民谚是最早的天气预报

世界各国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测,并尝试摸索出一定的规律。天气谚语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记述。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记述有天气谚语,如“天气新晴,是夜必霜”等。唐杜甫诗中有“布谷催春种”,它是说布谷鸟叫以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了,农家可以播种了。

还有一些天气谚语是世界性的。如中国有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在日本也广为流传。这句谚语在美国则以另一种韵味出现:“傍晚天空红,水手乐无穷”。

古人测天经验是今天天气预报的雏形。其中不少经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同时在天气预报中也还在使用。
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这是在空旷的大地上树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装一只可灵活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转动方向便可确定风向了。在古代人们预报天气,主要是依据经验进行判断,准确率很低。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气象仪器,设立了遍布各地的气象站,现在的天气预报不再是经验型的。而是靠根据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回的云图和各地气象台站测得的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绘出的气象图,在经有关资料、经验判断后得出的。这样的预报以前一直是靠人工进行的,这种办法即慢,又不十分准确。难怪有人说:天气预报,仅供参考,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要想准确预报天气,必须把上面得到的数据列出几百阶乃至更高阶的线性方程组。若靠人工求解则需几百人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内才能完成。这时已不是天气预报了,已经变成了天气报告了。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这一工作已由计算机来担任了。只要几分钟时间就可完成任务了。

每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就是由国家气象局利用两台大型计算机计算后得到的。

Ⅸ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怎么样的

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1.1万年前后开始,地球从第四纪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亚冰期,进入到现代的亚间冰期,人们也称之为冰后期。这一段时间大体上相当于人类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关于这时期的气候,挪威的冰川学家曾做出近10000年来的雪线升降图,说明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表明冰后期以来,气候有明显的变化。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记载,竺可桢将这些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在5000多年来的气候有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

公元前约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温度在0℃以下。

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公元初年~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公元600~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公元1000~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左右。

公元1200~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冷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冻。而在第四个寒冷期的1670年,长江都几乎封冻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学家用雪线高度表示气温升降,竺可桢用的是历史文献记载资料,结果却十分一致,说明冰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绝对不是一种巧合。近代的气候变化从1850年农业机械化开始以来,近10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我们称之为近代气候变化。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是:1961年以后的世界气候与20世纪前半期相比有显著不同,而与19世纪后半期相类似。从19世纪末期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性气候增暖时期,增暖的趋势在20世纪40年代达到顶峰,以后温度下降,20世纪60年代后变冷更加明显,这次变化很可能是近10000年来的一次气候振动。

这种振动可以从大气环流变化中得到解释。根据英国气候学家拉姆巴的说法,从1895年开始,世界环流突然由经向环流占优势的时期,转变为纬向环流占优势的时期。从此,纬向环流不断加强。到1940年前后达到最盛时期;随后,纬向环流又逐渐减弱,经向环流又逐渐加强,到1961年前后,纬向环流显著减退,重新恢复成为经向环流占优势的时期。

在纬向环流强盛时期,气旋性活动增强,行星风系影响加剧,南北半球的气候带向两极方向移动。在纬向环流衰弱的时期,反气旋性活动加强,季风发达,南北半球高低纬度之间气流交换频繁。地球上的气候带向赤道方向移动。可见,世界环流型式的改变,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多么巨大。

Ⅹ 求《历史的温度》这篇作文的概要

可以这样写哈(不好莫扔鞋)
第一,开头,描写一个寒冷的环境
第二,写一个平时极为平常的事故(比如车熄火了)
第三,任你发挥了,展现人性的温暖啊等等
第四,结尾,回笔写出对环境新的感受,或者继续加深环境气氛

阅读全文

与历史的温度4什么时候出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