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是历史必然性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是历史必然性

发布时间:2021-03-05 07:59:11

1. 为什么说中国五十年代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今后的一切进步

因为历史一再的证明,软弱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不成功的,老路走不通回,只好试答着走新路。虽然走的有些磕磕绊绊,就像婴儿学步,伴随着强烈的教条主义,学了苏联的一些坏毛病,免不了总要摔一些跤的------但不管怎样,的确开始摆脱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使我们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改革开放以前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我们以后应付种种国际竞争和挑战打下了基础。

2. 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间:1951年12月—1956年底。
内容: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时间:1953年11月—1956年底。
内容:从1953年起,中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间:1954年—1956年底。
内容: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相分离,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定息停付后,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

3.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为什么说三大改造是历史必然性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随着民主革命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全面展开。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56年, 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 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决定的。这个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了,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必须导致经济的、社会的深刻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这个矛盾。同时,资本主义又造就了自身的掘墓人——强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由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现象, 各国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而实际发展过程也就呈现多样性。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一定总是按同一个顺序,在一定条件下,历史发展会出现跳跃式前进。日耳曼跨越了奴隶社会而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美国没有经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就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可继承性,使人类社会的跨越性发展成为可能。 当前社会主义的艰难性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国一定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道上阔步前进!

5. 论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及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和解放生产力的辨证统一,推动我国社会迅速地向社会主义飞跃。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个客观规律,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2)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本企业职工乃至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党和政府开展的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五反”运动、粮食棉花的统购统销以及企业内部的工人监督生产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地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3)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十分落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完成以后,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一五计划”。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商品粮和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生产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任意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4)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已经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主要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因此,这个变化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5)经过三年实践,党中央已经积累了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在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各种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在城市,在同资本主义经济反抗国家限制的不法行为的斗争中和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程度不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6)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对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在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的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国际事务中敌对,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支持和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阵营不景气,社会主义国家则充满活力,显示了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样的世界格局,不能不促使我们党尽早考虑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它改变了原来十年、二十年以后一举转变的设想,形成了从现在起逐步过渡的现实构想,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因为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公有制,而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公有制。所以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反了经济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权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时,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工业化还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积极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维持了资金和物资的基本平衡和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帮助私营企业克服生产任务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难等。其消极作用包括:经过对资改造,私营企业也同原有公营企业一样,难以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影响了品种的更新、质量的提高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使农业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也影响了工业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五”期间特别是前4年,积极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后,消极因素逐步占居主要方面,这种消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由于以往对于三大改造的两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将其中符合我国历史条件所采取的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间宏观决策正确、实施合理所带来的成就,简单地套用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摆脱私有生产关系束缚的一般原理加以解释;将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部分具体作法上的意见分歧,简单地、普遍地归结为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从而导致了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偏离。对于农业合作化的背景以及合作化的不同阶段也作了具体分析。对于不同行业特点的手工为改造予以了不同的评价,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改造的方式与阶段也开始作具体的分析与评价,并且正力求通过微观的实证分析使论证有充分的说服力。 就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重要的是,无论早几年或几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经营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应有的灵活多样性,总之,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6.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回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意义: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7.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8.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有着重大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经济虽然占据领导地位,但在开始时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这种私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逐步被公有经济取代的。而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一个时期相对下降,但这种主体地位本身,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不允许动摇的。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激化,但是主要的矛盾已经是生产的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矛盾了。

9.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那三大改造,各自用什么原则和手段

三大改造一般指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1、对农业的改造:

原则: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方针:实施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方法和步骤:先建立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在此基础上进入初级农业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最后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改造过程。

2、对手工业的改造:

方针:对手工业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方法和步骤: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建立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其实行“和平赎买”的方法。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途径,逐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业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法。“和平赎买”是指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原因为: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同盟者,在新民主主义国家时期既有剥削工人阶级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接受改造的一面,故不能采取没收的方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可充分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一面。

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采取分配利润的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

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是指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因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接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为什么说三大改造是历史必然性扩展阅读:

三大改造的时间:1953-1956。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缺点: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10. 为什么说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二、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生活幸福。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所以,如果新中国成立后,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可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在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今天,谁无视中国历史的选择,无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视当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就不会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不会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就不会把党的光辉事业推向前进。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说三大改造是历史必然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