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讲一个你知道的历史故事
这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⑵ 你还知道关于哪些讲历史人物故事吗
有《投笔从戎》、《闻鸡起舞》、《苏武牧羊》、《凿壁偷光》、《陶母责子》等。
1、《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永平五年时期,班固被召见到校书郎任职,班超和母亲也来到洛阳。
家境穷困,班超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来供养母亲,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2、《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3、《苏武牧羊》
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
后将他迁到北海(一说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说在今甘肃白亭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他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4、《凿壁偷光》
汉代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勤奋好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匡衡没办法就利用邻居家的小洞烛光刻苦学习,最后饱读诗书成了有名的学者。
5、《陶母责子》
晋朝人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年纪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他曾经把一陶罐腌鱼赠送给母亲。
母亲说:“这是哪里来的?”使者说:“是官府所拥有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还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⑶ 你能讲一下它的历史吗
不知道所云。。。
⑷ 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趣味课堂,能讲什么历史故事啊
如果仅仅是讲历史故事那就单调了。
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缺故事,他们可以接触版的带故事情节的东西权太多了。你保证你讲的故事比电视里的还生动?
五年级的孩子,有一定自己的思维了。你可以引导着他们,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推导。
如果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你可以引导他们去推导人类是怎么来的。什么东西对人类的起源起到了作用。
也可以引导他们去推导一下,社会是怎么进步的。是什么东西推动这这些进步。
现在的教育要互动。不再是讲!!
⑸ 你读过的还有哪些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荆轲刺秦王
李斯谏逐客
信陵君救赵
纸上谈兵的赵括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专
廉颇负荆请罪
屈原沉江
田单的火牛属阵
燕昭王求贤
孟尝君与他的门客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商鞅南门立木
墨子破云梯
范蠡和文种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孔子周游列国
伍子胥过昭关
晋文公退避三舍
公子重耳流亡他国
曹刿抗击齐军
齐桓公九合诸侯
周公辅佐成王
盘庚迁都
妇好及妇好墓
商汤和伊尹
⑹ 你觉得历史能教会我们什么
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学习某个人物的某种精神,版学习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权武装自己的头脑,借鉴先人的经验,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可以加以对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⑺ 历史演讲讲什么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
◆战国商鞅,重粮、重农,“金生而粟死”,希望“金粟两生”。
◆战国中期,赵国铸造圆首圆足布,锐角布
◆战国时期的布币大部分是有足布,其中又以方足布流通最广。
◆前226年,秦统一,行半两钱,统一了货币单位,形状是方孔圆钱。以后一直到清末年,且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也影响近千年。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前113年汉武帝统一铸造权。以后5铢钱流通到唐初。
◆秦未统一铸造权和发行权。
◆王莽主政8年,4次币制改革,其中第3次(公元10年)最荒唐,6名28品。当时遭到普遍不满,但却是今日收藏的珍品。
◆东汉30年,铸铁钱,是第一种有史书记载的铁钱。
◆东晋时,四川出现了年号钱
◆ 贞元10年宰相陆贽反对赋税征钱。事实上,当时尚不具备赋税征钱的条件。
◆汉武白金币即银锡合金。
◆西晋末年,白银表示物价,南北朝有关于以银为货币的记载。
◆唐代起,银铤之大锭一般重50两。开始在税收时收纳白银,财政支出也有大量使用。
◆ 五代十国,铜铁钱兼用,甚至大量开铸铅钱
◆宋代白银成为官府税收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收入曾达290万余两。白银有10多种名目,表明成色的区别,如百分银的“金漆花银”、998的茶色银。
◆北宋元丰年间,有铸铜钱监17处,每年铸币500多万贯;铸铁钱监9处,每年铸113万贯。
◆南宋前期独立的铸钱单位有236家,后期有416处。
◆金章宗承安2年(1197年),第一种官方铸造的银,即“承安宝货“。
◆南宋1198年规定1贯以上必须用银钞,正式以白银为法定货币。元初纸币以金银为兑换准备,主要是银,始称银锭为元宝。
◆明英宗年间(1436)以白银发放官俸,国家财政也日益转向以用银为重点。
◆明中叶后,折色专指折货币,一条鞭法的推行,一律以银折纳。白银货币地位加强。
◆1856年起,上海标准银两-九八规元
◆明朝规定本朝为制钱,前朝为旧钱。清代由宝泉局、宝源局分别开铸,标准重量每文1钱2分,1000个钱叫作1串、贯、吊,
◆咸丰3年开始铸大钱,当百、五百、当千,重量分别为:1两4钱、1两6钱、2两。以及当十、当五十。另开铸铁钱、铅钱。咸丰9年便停止铸铁钱。
◆汉武帝时,皮币,一方尺,彩画,40万钱。不流通的有价凭证,有人认为是最早的公债
◆唐朝的飞钱,实际是汇票
◆北宋交子,四川商铺户发行交子,性质类似存款凭据,可兑现,亦了直接流通。
◆1023年前后,决定官办,置交子务,发行官交子。等级和“分界”发行。
准备金,扣率。北宋其他地区亦有发行。逐步贬值。改交子为钱引(即兑换钱币的凭证),后因不能兑现而贬值。
◆南宋关子。起初属于民间汇票性质,会子,以后直接流通。后不能兑现,商人不愿领用。贬值情况之下,1160年改为官办。当局以金银收兑,并减少发行。在官员薪俸中搭发会子,征收货币税。不同界的会子,后兑前,有比率,视为不同的货币。后取消分界发行。
◆最早见有1137年甘肃发行的银会子,面额1钱和半钱。
◆1264年发行现钱关子,“见钱关子”,1比3。
◆金朝 P48 的交钞,纸币政策,强力推行,贬值的原因。
◆元朝,纯粹纸币制,法偿能力强,不过民间仍有金属货币流通。整治钞法,准备金制度,买卖金银。恶性通货膨胀。
◆1309年亦有发行“至大银钞”。
◆明清,只大明通行宝钞一种,印章中有暗记防伪。强制推行,甚至重刑。寓人头税于盐价,来回笼纸币。新旧钞有不同的购买力。其他回笼手段。
◆1465年以后,政府不再致力于强化纸币流通,范围及其有限。
清代仅顺治年间发行有钞贯,后不发行。但民间仍有流通。如钱票、银票、会票,具有兑换纸币的性质,与近代的银行券相衔接。说明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纸币有其客观必然性。
◆春秋,借贷记载,与争得民心、甚至取得政权的关系。
◆战国时期放款取息的普遍性。贵族亦借债。
◆秦汉的信用,没有质的变化。
◆唐朝高利贷资本的积累规模也更增大,蕃客也放款。
◆清入关前,已有“天命汉钱”、“天命通宝”,以及“天聪汉钱”。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均有“通宝”。
◆清代由户部的宝泉局、工部的宝源局分别开铸,标准重量每文1钱2分,1000个钱叫作1串、贯、吊,鸦片战争前后每年开铸200万串左右,咸丰3年因太平军起义,开始铸大钱,当四当五十。甚至当百、五百、当千,以及开铸铁钱、铅钱。咸丰9年便停止铸铁钱。小平钱“通宝”,重宝、元宝都是大钱,如咸丰元宝,当百
◆地方官府设局开铸,通常一省有两个以上的“局”即造币厂,直隶有五个局,西藏、新疆、台湾都有。通常是“宝”加上省的简称,加局;宝直局、宝奉局、吉、晋、桂、黔、苏、迪、台、藏、川等。
◆ 1900 年起广东开铸铜元。制钱消亡的原因:计算方法各地不一、伪钱充斥,种类繁杂、价格纷乱、携带不便。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
郑和是我国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他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至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七下西洋(现在南洋一带),遍访亚洲、非洲30余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部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在中国航海史上是一个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郑和原来只不过是宫廷里的一个太监,他历尽艰险,屡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各家各执其词、莫衷一是。
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称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公开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其人忠厚赢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这些情况朱棣也应当明白,因此他不会几次三番派人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再说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不少迹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于大火。建文帝既死,寻找建文帝之说更无法成立。
另外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同时还担负着沟通中国同海外经济贸易的任务。
近年来,探索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变,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郑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安抚临近小国,减轻异族异国对中国的侵扰,以后几次主要是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进,开阔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郑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一)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他首先否定“耀兵异域说”,他说郑和在海外两次动用武力制服异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反击。郑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以“怀柔”为主的,以友好和平为前提的。说郑和下西洋是经济因素是一叶障目之见,考察明代有关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郑和出使带回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永乐皇帝下令不要征税,他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朱晨光认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明王朝刚建立,临近的小国常来朝贡,当时的朝贡实质上是交换物产,番国入贡,明王朝恩赐,赐常大于贡。明初经济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颁“正朔”,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将长期盘踞在三佛齐剽掠的海盗陈祖义一伙捕捉归案,为沟通海道扫清了道路,提高了永乐政府的声誉。
由于明成祖外交方针的成功,结果“太宗皇帝德泽洋溢于天下,施至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视,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但是,这项外交政策给明朝初期社会经济所造成的耗费“也不赀”,故明成祖一死,郑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对。
学者们热衷于郑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郑和研究讨论会和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讨论会上,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古代四大丑女
中国历史上有西施、貂禅、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女。这四大美女常常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或褒或贬的吟咏对象。中国历史上也有四大貌丑而德美、容陋而才佳的丑女,她们在历代文人笔下也时而出现。
古代最出名的丑女,当首推嫫母。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云:“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但她为人贤德。为此,黄帝娶她为妻。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黄帝败炎帝,皆因嫫母内助有功。毋可谓四大丑女之首,相传她形同夜叉、丑陋无比。而嫫毋的德行则是当时女人们的楷模。诗人屈原曾给予嫫毋极高的评价:“妒佳冶之芬芳,嫫毋姣而自好。”嫫毋的智慧也非比寻常,她这些优良的内在素质让黄帝极为赞赏,并娶她为妻。嫫毋也不负黄帝厚望,除对其他女人实施德化,又协助黄帝击败了炎帝,杀死了蚩尤
人们常用“貌似无盐”来形容丑女,这“无盐”指的是战国时代齐国无盐县的丑女钟离春。书上说她“四十未嫁”、“极丑无双”。但她关心国家大事,曾自己去揭见齐宣王,当面指责他的奢淫腐败。宣王十分感动,立她为后。元人还将她的事迹编成杂剧,赞扬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举案齐眉”这个成语讲的是东汉贤士梁鸿的妻子孟光的故事。相传孟光随梁鸿至吴地为人佣工。梁鸿归家,孟光每为具食,举案齐眉,以表示对丈夫的敬重。但这位贤妇的模样却“粗陋无比”、“肥丑而黑”,能“力举石臼”。据说梁鸿未婚前,就名气很大,许多人家都要把女儿家给他,他都不答应。孟光未嫁时,有人给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说是“必嫁梁鸿”。后随梁鸿隐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织,吟诗弹琴,夫妇唱和,过着清贫而谐的生活。
东晋的许允娶阮德尉的女儿为妻,花烛之夜,发现阮家女貌丑容陋,匆忙跑出新房,从此不肯再进。后来,许允的朋友桓范来看他,对许允说:“阮家既然嫁丑女于你,必有原因,你得考察考察她。”
许允听了桓范的话,于是跨进了新房。但他一见妻子的容貌拔腿又要往外溜,新妇一把拽住他。许允边挣扎边同新妇说:“妇有‘四德’,你又符合几条?”新妇说:“我所缺的仅仅是‘美貌’。而读书人有‘百行’,您又符合几条呢?”许允说:“我百行俱备。”新妇又说:“百行德为首,您好色不好德,怎能说俱备呢?”许允哑口无言。从此夫妻相敬相爱,感情和谐。
中国古代有号称四大丑女者,皆有福之贵人也.他们人生的结果也都极好,称得上是天下女子都向往的幸福归宿。
⑻ 你还读过哪些历史故事选择一则喜欢的,写下题目和主要内容。
历史故事——周公辅成王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⑼ 历史课需要几分钟演讲,求告知讲什么历史好,要中国的历史,能吸引人,说几个,因为有些给别人讲了,谢谢
历史课的演讲要一上来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讲的话,可以讲一些扬我国威的比如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陈汤的“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也可以讲一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名臣武将的故事,可以激起少年心中的热血,比如被人称为杀神的白起,可以数一下他的战绩。
也可以讲一些煽情的、戳中泪点的内容,比如陆秀夫的“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陆秀夫说完后藏玉玺于宋怀宗赵昺怀内,背负幼主,命人用白绢将君臣两人相缠,从容投海,时年44岁。以及那一句: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西元74年,耿恭来到西域与匈奴作战。翌年春天,东汉大军班师,耿恭率数百人驻守车师后国之金蒲城。大军一退,匈奴又开始大举进攻了,两万人把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西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军赶到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虽然柳中城守将关宠此前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守城中战死了,但救援关宠一部的战役已大获全胜。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来了。反对的意见称:柳中城距离耿恭部还有数百里路,而且中间横亘着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节,救援成本太大,再说,耿恭被围困这么长时间了,说不定早就全军覆没了……大伙儿还是撤吧。但范羌站出来,坚决说:不!几个将领都不愿意继续往北走了,见范羌这态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给他。史书没有记载范羌率这两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艰难,只记载他们在疏勒城胜利会师的一幕,“开门,共相持涕泣”,】
即便是现代的,也有:我们是东方航空056航班,运送志愿军战士遗骸,前往沈阳。”
“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国,我部飞机两架,奉命为你全程护航!”
⑽ 中国历史上有那几个有志之你能说出士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士民工商四等,以士为最高,最初指武士,后指有一定文化、地位的阶层。战国时代,“士”这一社会阶层大踏步走上政治舞台。这些人大都出身贫寒,或者就是已经衰微的贵族后裔。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满腹才华,奔走于各国君主之间,到处“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此博取个人的荣华富贵。 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薛国人(今官桥、张汪一带)。年轻时游于赵国,在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做了个迎来送往,办点府中琐事的食客。3年之中,整日无大事可做,因此出没有什么名声,几乎不为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企图吞并赵国。赵孝成王急忙派平原君为使臣到楚国去求援,要求与楚国订"合纵"盟约联合抗秦,以救赵国之危。 当时"诸候皆畏秦"。楚国能不能发兵来救赵,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于是平原君决心在自己的门客中选20名文武双全者同去楚国搬救兵。他们打算先用好言说楚王,若此计不行,就用武力威逼楚王发兵救赵。可是平原君在门客中挑来挑去只选了十九人,就再也挑不出合适人选了。正当平原君为差一人发愁时,毛遂站起来说:"现在仅差一人不能成行,就请算我一个,带我去吧。"平原君认为毛遂无出众之处,不想让他跟随前往。毛遂再三请求,平原君才向毛遂说:"先生来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已三年有余。"平原君又问:"世上凡有才能的人,就好比锥子装进口袋里一样,锋利的锥尖立刻会露出来。先生在我门下已三年有余,都没有人提起过你,我也没有听说过你有什么大本领,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我便是大王所说的尖利之锥,今天就请您把我装进布袋里,方能脱颖而出,展露锋芒。"平原君勉强答应了。其他十九人也都看不起毛遂,暗笑他自不量力,毛遂并不介意,跟着平原君前往楚国。 平原君见到楚王,说明了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害怕秦国,不肯出兵。谈判进行了大半天,毫无结果。这时毛遂握宝剑,走到楚王面前说:"合纵结盟两句话就可以决定的事,如今你们谈了大半天,还不能拿定主意,是什么道理?"楚王见上来说话的人这样没有礼貌,问平原君:"他上什么人?"平原君笑到:"此人姓毛名遂,是我的门客"。楚王对毛遂厉声说到:"我与你主人说话,哪里容得你上来放肆!还不赶快退下。"毛遂不仅没有退下,反而又持剑走近几步说到:"大王,你之所以这样呵斥我,无非是凭借楚国强大的军队。但在这几步之内,你的性命却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公在这里你这样无礼,是何道理?而且我听说商汤王开始也只有七八十里的地盘,后来得到了天下。周文王也不过有百里之壤,却能使众诸侯向他称臣,难道他们靠的是兵多地广吗。主要是根据时局而发挥自己应有的威力罢了。如今楚国方圆五千余里,精兵良将上百万,这都是你成就霸业的资本。这样强大的楚国,天下又有谁能阻挡得了呢?然而,秦将白起不过是个无能小辈,率兵不足十万,与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国都,再战就火烧了楚王的祖坟,三战就能灭亡楚国,杀了君王的先人。这百世之仇赵国都感到羞辱,难道大王你不觉得可悲吗?合纵抗秦是为了你们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毛遂的话击中楚王的要害再加拔剑相威胁,大义之下,楚王考虑到本国利益和自己的生命安全,终于同意与赵国合纵抗秦,订立了盟约。 平原君一行返回赵国,楚王派兵救赵,这时魏国的援军也已到达,三国军队内外夹攻,秦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去,解除了赵国之危。 平原君非常感慨地对毛遂说:"我手下的士多者千人,少者数百,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以前不了解先生的才能,差点埋没了人才。这次去楚国借兵,先生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使赵国重于九鼎,达成合纵抗秦救赵之约,真是奇才。对当刮目相看。"于是将毛遂视为上宾。 从此以后,毛遂的名声大振,他的聪明才智被大家称赞。这种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才能的情况下,敢于推荐自己,承担重任的行为演化成"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两个成语,毛遂勇于自荐的精神也被人们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