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平舆县有几个乡
平舆县辖3街道办事处、9镇、7乡,分别是:清河街道办事处、古槐街道办事处、东皇街道办事处、杨埠镇、东和店镇、万金店镇、庙湾镇、射桥镇、阳城镇、郭楼镇、李屯镇、西洋店镇、十字路乡、万冢乡、玉皇庙乡、高杨店乡、辛店乡、老王岗乡、双庙乡。
㈡ 平舆县历史简介
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中国·平舆平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宝地。
平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顺畅,前程锦绣,是一片投资和兴业的热土。
2009年 工业聚集区已入驻各类工业项目152个,固定资产投资29.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实现GDP16.64亿元,增幅11.9%,增幅居驻马店市第一。1—5月份,该县工业企业完成税收3078.3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1亿元,同比增长18.6%,增幅居全市县区第2位。工业集聚区成为推进平舆经济快速发展强劲“引擎”。2006年以来,该县GDP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市9县第一,财政收入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前五个月,该县财政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099万元,同比增长21%,增幅居全市县区第3位。
平舆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两省〔河南、安徽)三市 (驻马店、周口、阜阳)结合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县土地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辖5镇12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95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东西合作示范县、全县防水防潮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源远流长,夏商始为挚地,秦时初建县制。据考证,沈、叶两大姓氏发源于此。先民们因这里地势平坦发明了太平车,既成就了远播天下的平舆美名,更成为中华民族造车技术曾经领先世界的历史见证。平舆人文荟萃,有被尊为“中国胎教第一人”的周文王母亲太任,有秦未率众揭竿而起的张楚政权领袖陈胜.杨明端,有被史界赞为“朝臣三君子”之一的东汉名臣陈藩,有被誉为“平舆渊有二龙”的月旦人物许靖和许劭,还有清未捻军首领陈大喜等无数先贤英烈。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物阜粮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盛产优质小麦、玉米、芝麻、大豆、花生、棉花、瓜果、蔬菜等。日益加快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使平舆成为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白芝麻标准化种植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中,优质白芝麻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量、出口均居全国第一,享有“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的美誉。平舆县是江淮流域著名的皮革产地,东和店镇是豫南最大皮张集散地,庙湾镇出产的“庙皮”是历史上最受客商欢迎的汉口路皮货。在“小群体大规模”的畜牧养殖业发展格局中,奶牛养殖及奶品加工产业日渐壮大,成为豫南的一枝独秀。平舆水资源丰富,矿泉水资源储量可观。经原国家地矿部鉴定,地下水为“锶和偏硅酸复合型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是河南省迄今发现的水质最优的天然矿泉水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编辑本段]交通通讯交通便捷, 道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东西连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京九铁路境内有106国道贯穿南北,新阳、大广两条高速公路呈十字形交汇,县乡、乡村公路全部硬化,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今日平舆,通讯、供电、供水、供气、环保等基础产业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功营造了信息流、物资流、人才流竞相涌入的“洼地效应”。 [编辑本段]区位优势 特别是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以来,加快建设工业集聚区和标准化厂房,通过筑巢引凤,以诚招商,引进了金龙毛织、玛雅药业、康博汇鑫、百缘面业、泉安食品等一大批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构建了粮油食品和医药大支柱产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出自“全国防水防潮之乡”的十万大军迈向全国各大中城市拓展业务,打造出平舆劳务经济的响亮品牌。
今日平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精心装扮下崛起在天之中、豫之南。处在高速发展的崭新阶段,古老的挚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明礼诚信的平舆儿女正张开双臂,热忱地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朋老友,缔结同心,共创辉煌。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欣赏平舆
平舆县辖6个镇、12个乡:古槐镇、杨埠镇、东和店镇、庙湾镇、射桥镇、西洋店镇、东皇庙乡、高杨店乡、十字路乡、阳城镇、万冢乡、玉皇庙乡、郭楼乡、李屯乡、老王岗乡、辛店乡、万金店乡、双庙乡。县人民政府驻古槐镇。
古槐镇代码:411723100
2006年,辖13个居委会:永乐居委会、陈蕃居委会、解放街居委会、城北居委会、西塔寺居委会、月旦坪居委会、城东居委会、铁塔路居委会、健康路居委会、城南居委会、小刘居委会、小徐居委会、大冯居委会。
杨埠镇代码:411723101
2006年,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河南居委会、河北村、金庄村、陈樊村、王美村、大湾村、任柳村、老任村、王店村、大马村、薛店村、夏庄村、大朱村、洼张村。
东和店镇代码:411723102
2006年,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和店居委会、小吴村、高庄村、大石村、董庄村、宁庄村、张赵村、木香店村、邢岗村、李庙村、前楼村、李孟村。
庙湾镇代码:411723103
2006年,辖14个村委会:杨明端。庙湾村、龙王庙村、大卢村、里湾村、大杨村、念张村、郑楼村、代关庙村、余楼村、八里夏村、李寨村、冯庄村、黑田村、赵庄村。
射桥镇代码:411723104
2006年,辖2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东关居委会、西关居委会、永塘村、刘庄村、后刘村、大孙村、大王村、古城村、马庄村、张柏坟村、单老村、王湾村、臧楼村。
西洋店镇代码:411723105
2006年,辖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西洋店居委会、尹湾村、贾营村、谭赵村、聂寨村、陈寨村、高台村、耿庄村、后岗村、西洋潭村、毛陈村、吴湾村、秦王村、小尹村、潘营村、王寺台村、马楼村、赵庙村、彭庄村。
东皇庙乡代码:411723200
2006年,辖14个村委会:五里村、王堂村、徐寨村、李庄村、王寨村、张奶奶庙村、段营村、蔡营村、张营村、小陈村、刘凡村、南陈村、张楼村、孟庄村。
高杨店乡代码:411723201
2006年,辖15个村委会:高杨店村、中高村、新张胡营村、四门代村、洼李村、三所楼村、王庄村、陶楼村、刘寨村、袁庄村、陈刘村、王阁村、金刘村、姚吕庄寨村、老庄村。
十字路乡代码:411723202
2006年,辖8个村委会:十字路村、石磙庙村、前盛村、曹庄村、王关庙村、中马村、秦胜村、三麻村。
阳城镇代码:411723203
2006年,辖17个村委会:张万寨村、张老人村、孙鲍村、寺耳埠口村、胡岭村、丁营村、张庄村、新集村、刘寨村、马李坡村、西贾村、张营村、岭王村、马刘村、刘吾村、洪山庙村、魏庄村。
万冢乡代码:411723204
2006年,辖12个村委会:万冢村、万寨村、汤岭村、闫楼村、闫寨村、三桥村、庄堂村、蔡庄村、郭寺村、杨桥村、牛庄村、张刘村。
玉皇庙乡代码:411723205
2006年,辖10个村委会:玉皇庙村、余坡村、学佃村、范寨村、郑营村、王楼村、唐庄村、大宋村、曾庄村、韩寨村。
郭楼乡代码:411723206
2006年,辖10个村委会:郭楼村、戚坡村、高平寺村、宋海村、三陈村、陈集村、岳庄村、曹寨村、王栋桥村、前店村。
李屯乡代码:411723207
2006年,辖9个村委会:李屯村、大郭村、官余村、普照寺村、管坡村、位楼村、前岗村、大许村、闫坡村。
老王岗乡代码:411723208
2006年,辖10个村委会:王岗村、黄湾村、马湾村、孙庄村、龙湾村、甘港村、孙坡村、白龙庙村、方良河村、兴旺店村。
辛店乡代码:411723209
2006年,辖10个村委会:辛店村、李庄村、南刘村、冯寨村、郭庄村、崔庄村、两口村、韩坡村、新淇沟村、黄寨村。
万金店乡代码:411723210
2006年,辖13个村委会:万金店村、张坡村、大郭村、厂庙村、黄庄村、冯楼村、余营村、余庄村、新周村、宋刘小村、土店村、茨园村、王寨村。
双庙乡代码:411723211
2006年,辖7个村委会:双庙村、梁桥村、谢庄村、南宋村、邢营村、马营村、前张村。
㈢ 辛店镇有哪些历史人物
白居易
新郑白氏,据古谱记载:白鍠这一枝,在白居易随父亲寄居符离集之后,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后代。现代新郑白氏来源,巩县《石关白氏宗鉴》中有《重修石关白氏世谱序》是这样记载的:“二十九代孙元嵩州通判讳时先,遭元季之乱,弃职。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隐居巩县石关,为巩县白氏始祖。元末明初(1355年),遭战乱、天灾,三子又分别卜居。长讳君卿居巩县石关,次讳君让居温县王羊店,三讳君乡居密县白寨和新郑辛店,为巩、温、密、新四县二世祖。白氏始祖自徙巩迄今,已六百余载。”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白,白居易二十九代孙白时先先从洛阳迁到巩县,他的三儿子白君乡又回到新郑,为新郑白氏始迁祖。
自从白君乡定居辛店以后,已经656年了。他的子子孙孙,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得天地之灵秀,出盖世之英才。明清时代,进士及第授任县令以上者,有十多位,白绣正德年间任镇江通判;第十一代孙白凤阖任礼部儒官;十二代孙白熺任西城兵马司;白笏万历年间任鸿胪寺署丞;十五代孙白士魁以知县任广东博茂场盐大使;白士弘任四川资州(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县)井研县知县;十六代孙白昭任直隶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高邑县知县;十七代孙白书丹任四川通判、盐业大使;白书田任广东新安、大埔二县知县;十八代孙白焯任山西省屯留县知县;白三元顺治年间任陕西递运所大使;白幼舆乾隆年间任中书科中书。十九世孙白乔林任湖北德安府州判。他们多继承了祖先美德,为官清正廉明。君乡公的第十一代孙白凤书任銮仪经历司经历。明末,匪寇四起,灾荒连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凤书凄然慨叹道:“人皆空腹,我岂能独饱!”遂家财散尽,捐谷三百余石,金三十两,搭设粥棚,广济灾民;又施棺木百具,收殓尸骸,督众掩埋。及清朝定鼎,新郑知县王业兴上报朝廷表彰,于雍正六年人忠义祠。第十二代孙白禄,进士及第后任广东肇庆府阳江县主薄,后钦命任广东、江南两省尺斗较量,实为“日进斗金”的肥缺。然而在他任职的数年之中,始终廉洁自持,一尘不染。上司奖以百金,但他坚辞不受。后又迁升为陕西巩昌府同知。
新中国建立以后,新郑白氏更是人才荟萃。仅辛店一镇,县市级以上的政界要员就有七位。白居易第五十一代孙白进中历任开封地委组织部干事、地委办公室秘书,省科委秘书,省委文教部干事,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机关党委书记、内司工委办公室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九届人大代表。白金声历任河南省委书记赵文甫秘书,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副处长、处长、机关总支副书记、助理巡视员。五十二代孙白福治历任新郑县沂水小学、新郑第六中学教师,中共新郑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委办公室干事,县革委办事组副组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县委副书记,中共开封地委副秘书长,中共中牟县委副书记,中共登封县委书记,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市农委主任、党组书记,市纪委书记,政协郑州市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中共郑州市第五、第六、第七届代表大会代表,郑州市第八、第九、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河南省第四、第五届代表大会代表。五十三代孙白红战历任航空工业总公司新乡103厂设计员、工艺科科长、厂长助理、副厂长,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郑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省辖市市长级干部,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留斌任新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白保迎任新郑市市长助理;白新治任新郑市政协副主席。他们都是新郑白氏的精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尽职尽责,不辱使命,为人民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郑白氏后裔英才,更是瓜瓞绵绵,生生不息。白居易的五十二代孙白现军,辛店许窑人,攻读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生。在国家核心期刊《行政与法》等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硕士学位;五十三代孙白艳锋,辛店人,攻读河南大学物理系“光学传输”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他们都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从白君乡定居新郑辛店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下传三十余代,又因为居官、经商、避乱、过灾等原因,一部分族人迁徙到中牟、尉氏、密县、长葛、宝丰、鲁山、方城、社旗、襄县、叶县等地,目前新郑白氏后裔已达十万之众。无论他们徙居何处,他们都认定新郑辛店是他们的发祥地。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迁居各地的白氏后裔都会返回辛店祭奠先祖,以怀念先祖,怀念故乡,联络宗亲,共图发展。
㈣ 南辛店乡的历史发展
南辛店自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为区政府所在地。1953年8月设乡至1958年10月。1958年10月并入卫星人民公社。年5月至1984年5月为人民公社。1984年5月为乡。2001年3月贾罕乡并入南辛店乡。
主要大事记
1953年3月,刘庄、北陈十多个村蝗蝻密集,县派工作组携带药物、器械组织群众捕杀,很快灭绝,未成灾害。
1958年8月,途经该乡跃进渠动工兴建。
1973年3月,整修南辛店烈士公墓。
1982年7月,省政府、省军区授予东徐村张月好模范军属称号。
1984年5月,农村人民公社改组为乡镇建制。
1985年7月,新民村种粮专业户李五娃一次交售小麦1.2567万斤,成为全县第一个售粮超万斤大户,受到省政府贺电表扬。
1985年8月,建立乡党校。
1986年1月,团县委在北陈村召开创建青年活动阵地现场会。
1986年3月,县委召开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南辛店乡现场会。
1986年10月,刘庄村植棉大户孙根全一次售棉1.067万斤,成为全县第一个售棉超万斤大户,成为当地有名的孙万元,受到县委表彰。
1989年,贾罕村建立集贸市场,搞活流通,大力扶持商贸餐饮服务业的发展。
1991年5月,原贾罕乡被评为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单位。
1992年秋,筹资20余万元架设了中陈腾飞桥一座,打通了南辛店乡东大门。
1993年9月,原贾罕乡党委、政府率全乡一万八千人投义务工,历时40天,形成超二级襄光路路基,10月率全乡机关干部自力更生,历时一月,架起汾河备浮桥。
1995年10月,襄光路铺油完毕,原战备浮桥处开始建设永久性汾河大桥。
1995年,安装程控电话,在全县率先实现通讯现代化。
1996年11月,汾河大桥通车,原贾罕乡由交通闭塞的乡镇一举成为我县交通优势的乡镇。
1996年,原贾罕乡在全县率先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开展特色艺术教育,组建了200人的学生军乐团,200人的学生舞蹈队。
1997年,原贾罕乡副乡长杨满喜被省政府授予全国普法优秀指导员。
1998年6月,湖李、刘村划归城关管辖
2001年3月,撤乡并镇,将贾罕乡与南辛店乡合二为一。设南辛店乡建制。
2001年10月,中宣部、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乡铜牌奖,同年12月获省绿化委员会“山西省先进绿化集体”证书;南辛店乡司法所连续5年被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先进集体。贾罕初中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红旗初中”。
2002年3月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山西省优秀科普文明乡镇”;被授予“山西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02年11月被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授予“科教兴乡”先进单位;
2005年,恒泰制动器年产4.2万吨汽车制动盘、制动毂、离合器压盘技改项目筹建。
2005年,实施五化工程建设,投资450万元,完成18公里主干街道硬化任务。
2005年8月,投资55万元在北许村新建寄宿制小学。
2006年元月,筹集资金300余万元在福寿村北一废弃草料厂建设南辛店乡政府办公场所,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12月份竣工。
2006年,投资20万元狠抓了计划生育基础达标工作,健全了基层服务网络。投资70万元完成了南辛店乡卫生院600平方米住院楼项目建设。
2006年7月,县委、县政府在南辛店乡召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现场会。
2006年投资750万元全乡30个村实施了五化工程,四化四改六个一初见成效。
2007年1月,南辛店乡政府办公住所迁至福寿村北临夏线西侧。
2007年7月,投资60万元,新建文臣村寄宿制小学,投资38万元,新建贾罕初中学生食堂,改善了办学条件。
2007年,投资120万元,完成了崔村、北靳、南靳、中陈、北陈、西梁、北贾、南贾、西贾、南辛店、小陈、东王等1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2007年11月,完成沼气入户工程8个村360户的任务,投资22.8万元,完成文臣村引水改水管网改造单村集中供水工程。
㈤ 平舆县的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平舆为挚国,为古诸侯国之一,国君任姓,古城在今西塔寺,周内朝时并入沈子国容。因周文王之母太任归省家书中有“平舆”抵达(即坐车平安回到娘家)字样而得名。
周朝,周公之孙始封于沈,建立沈子国,古城在今射桥乡古城村,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战国时期,沈地属楚,为平舆邑。
秦朝,置平舆县,治所在今平舆北射桥乡古城村。
汉朝,平舆县属汝南郡。
三国时期,平舆县属魏,豫州汝南郡。
晋朝,平舆县属豫州汝南郡。
南北朝,废平舆县。
北魏,复置,治所在今平舆县城西南。
北齐,废。
隋朝,大业二年(606)复置平舆县,属豫州。
唐朝,贞观元年(627)废县,辖地并入新蔡县。
武周天授二年(691)复置,治所在今平舆县城,属河南道蔡州。
五代时期,属蔡州。
北宋,属京西北路蔡州。
金国时期,属南京路蔡州镇南军。
元朝,废县,辖地并入汝阳县,属河南江北道汝宁府。
明、清时期,属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汝阳县。
民国时期,属河南省第八区汝南县。
1951年4月,复置平舆县,属信阳专区。
1965年,信阳、驻马店分为两个专区,平舆县属驻马店专区。
㈥ 辛店镇的历史沿革
辛店镇明朝年间原名为“张阴店”;清朝道光年间改称“辛店”。1994年8月撤版乡建镇。原辛店镇面积权66平方千米,人口5.4万人,辖29个行政村,136个自然村,252个村民组,其中镇区面积2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2005年千户寨乡并入。原千户寨乡位于新郑市西南部,距市区20千米,是新郑市唯一的山区乡。西与新密市毗邻,南与禹州市接壤。乡域面积57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158个村民组,总人口19776人,其中农业人口1.96万人。2005年撤销。
㈦ 南辛店乡的历史文化
这里有海内外知名的“七十二呆”发源地——刘庄,闻名华夏的锣鼓村——北专许,文化底蕴非属常深厚。 境内旅游资源主要以香严禅院为主。香严禅院位于该乡境内崔村,元建明清修;境内文物古迹有:西邓古柏树,树龄850年,高50米,直径1.5米,树荫占地90平方米。
㈧ 平舆县都有哪些历史人物
、巢父许由
二人均为尧时隐士,居住阳城(据有关部门考证,即今平舆县阳城乡)。巢父结巢居树,人称巢父。许由就是汉末主持月旦评的许邵、许靖的祖先。二人学问至高,经常结伴悠游。尧请巢父,准备让位,巢父逃走。再请许由,也逃箕山。尧又派人寻至,让许由做“九州长”。许由听了,认为污染,濯耳颖水。巢父正在放牛,以为秽浊,赶牛上游以饮。《辞源》《辞海》有载。
2、太任
《辞源》:“周季历之妃,文王之母。”《诗经·大雅·思齐》有句“思齐大(太)任,文王之母。”《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殷商挚国(平舆最早的封国)国君之女,品德高尚,聪慧贤良,殷末嫁给周国季历为妻。夫妻和睦,互敬互爱。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淫声,口不出傲言,行不涉非礼,是以胎教,生周文王。后人在其生地建文王之母亭,亦称挚亭。隋开皇16年,在挚亭遗址上建西塔寺,塑太任像。元时重修,建圣母殿。清毁。今于县城西南建太任公园以纪念。
3、陈胜
《辞源》:“秦阳城人,字涉。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率领戍卒九百人,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诈称公子扶苏楚将项燕,时诸郡县苦秦苛法,云集响应。既占领陈县,胜乃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据有关部门考证,阳城,在今平舆县阳城乡。
4、周燕
字少卿,西汉汝南安成(今属平舆县)人,先祖周平王,世袭汝坟侯。汉宣帝时,为郡决曹掾,太守欲枉杀一囚犯,周燕直言劝阻,受株连囚禁狱中,绝食而死。他有五个儿子,重合县令周子舆,栎阳县令周子羽,东海太守周子仲,兖州刺史周子明,颍阳令周子良,号称“五龙”。
5、许扬
字伟君,两汉之交汝南郡平舆人,曾任酒泉都尉。建武年间,汝南郡太守邓晨聘请他负责水患鸿隙陂的治理。许扬深入查看水文地理,严密组织施工,起塘四百余里,变害为利,周围数千顷土地旱涝保收。许扬死后,当地百姓为他立庙画像,常年祭祀。据考证,许扬庙即今平舆县城中永乐大市场北门对面的东皇庙,至今香火仍盛。
6、戴凭
东汉汝南平舆人,字次仲。习《京氏易》,16岁被推举为明经试用博士,光武时任侍中。建中二年正旦,百官朝贺,帝令群臣说经互难,义有不通,即夺其席以予通者,凭重坐五十余席。时有“解经不穷戴侍中”之语,“夺席谈经”典故即出于此,毛泽东诗“夺席谈经非五鹿”句即用此典。凭高风亮节,博古通今,忠言直谏,深得君臣好评。(《辞源》有载)
7、陈蕃
《辞源》:“东汉汝南平舆人。字仲举。官乐安豫章太守,迁至太尉、太傅,封高阳侯。为人刚正不阿,崇尚气节”,扶正祛邪,政绩卓著。十五岁时即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一句闻名,后世“扫除天下”即典于此。做官后讨厌应酬,唯南昌名士徐孺子来了,特设一床,抵足长谈。是以唐王勃《滕王阁序》有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今于县城北面建陈蕃公园以纪念。
8、张熹
字季智,东汉武城人,汉灵帝年间为平舆令。是年久旱不雨,张熹躬身施求未果,筑台积薪自焚。随天降喜雨,五谷丰登。百姓感激涕零,尊称令公,并在焚身台旁(今射桥集西)建令公庙以纪念。庙址占地八亩,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张熹自焚日为令公庙会。1958年令公庙被拆除,但是张熹为民焚身求雨之事一直在民间奉为美谈。(《平舆县志》)
9、许靖许劭
堂兄弟,东汉汝南郡平舆人,少而好学,声名远扬,贤良方正。每月初一,在平舆县小清河上的月旦坪上聚众评论乡党人物,经他们评论推荐者尽皆显名于世,故“月旦评”一时名噪天下。曹操曾多次备礼求评,后得一句“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始欣然而去。《三国志》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即源于此。后许靖被刘备任为太傅,与诸葛亮同朝。
10、阚敞
东汉末年汝南郡平舆人。做汝南郡功曹时,太守第五常委托他保管一百三十万钱。他将这些钱埋藏在堂屋里,即使穷困潦倒,也绝不动用一分一毫。二十年后,第五常的孙子来取,阚敞将钱挖出,如数奉还。第五常的孙子说,我爷爷说是三十万,我不能要这么多。阚敞将实情禀告郡守,郡守指令第五常的孙子把钱全部取走。(《平舆县志》)
11、周嘉
字惠文,西汉末年汝南郡安成(今属平舆县)人。王莽篡权,天下大乱,嘉为汝南主簿随太守何敞护城。敞被飞箭射中,官兵败逃,敌兵围困,白刃相交。周嘉怀抱太守,以身相护,大声斥贼:为人卖命,伤天害理,难道还要伤害正直的朝廷命官吗?敌兵惊叹义士,反给车马遣送出城。光武任为零陵太守。死后,官民建忠义祠堂祭祀。
12、何并
字子廉,东汉汝南郡平舆人,初任长陵县令,政绩卓著,后迁颍川太守。时颖川人钟元为尚书令,掌管朝中大权,其弟钟威为颍川属官,贪赃枉法,罪大恶极。何并赴任之前拜辞钟元,元向何并行大礼为弟求情。何并言讲,罪在本人,刑律自取。到任后,选拔执法忠勇的官吏,追捕案犯,按律杀钟威于洛阳,就地正法其同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