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对经济学研究有什么作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经济学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实验室。
学习经济学说史共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通过对以往经济学说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从而吸取灵感,与最先进的经济学动态融会贯通,创立或者发展现有经济学理论,比如1993年诺奖获得者道格拉斯 诺斯和罗伯特 福格尔 就是从经济史研究中创立新经济史学说。二是学习经济学说史的时候带着质疑的态度,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经济学理论不断进步。纵观经济学说史,经济学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批评完善再批评完善的过程,但是批评必须建立在以前的学说之上,正所谓“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三是学习经济学说史可以了解经济学发展的轨迹,有哪些学派,各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史渊源等等,个人认为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如果你了解了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就会发现宏观经济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那么乱,它其实挥然一体,自成体系的。宏观经济学自产生之后就朝着两个方向发展:赞成凯恩斯的政府调控派和反对凯恩斯的自由派。前者先后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三个学派;后者沿着自由主义的道路不断批评凯恩斯的观点,先后出现了供给学派,货币主义,预期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四个学派。他们有各自代表人物和观点,所以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如果能够搞清楚某个经济学家或者某个经济理论的所属学派,那么学习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一个主义下各个学派往往是一脉相承,理论是一步步接下来的,所以弄清经济学说史非常有助于学习经济学。
此外经济史对经济学来说是最好的实验室。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化学,有时候不能做到什么实验都可以在可控的条件进行反复实验,或因代价太大,或因条件不足,或因无法控制变量。这时历史上的经济事件就是最好的实验了,经济学家可以考察历史上的一系列相同时间从而分析得出结论。比如通货膨胀,你不能因为要研究通胀就来一次通胀实验,那太可怕了,只能从历史事件中考察。
PS:有的人把经济学说史当成历史来对待,觉得枯燥乏味,弃之如草芥,真是可笑,可悲。殊不知有很多时候很多东西的出现是偶然,不能以常理度之的,如果没有历史资料做背景,任你绞尽脑汁也是无用的。
㈡ 历史 秦始皇统一全国,从经济上看其最大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经济方面最大作用在于,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社回会生产的发答展。
原因:
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如:确认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等等。
㈢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呵呵,我也来说两句。中国史是我在上小学时读的。没办法。家里长辈说为人者先得通史(有点老顽固的意思)。。。
综观人类文明史,工业革命以前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主流地域是亚,欧两大陆,当然,还有非洲的小部分地区比如说埃及。
下面我主要谈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影响和科技贡献:
一,政治,经济影响:马克思说“政治是经济的上层建筑”谈经济不可不谈政治。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在政治影响上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这里举一个例子--日本。日本人是不咋地。可是他的民族思想里有一点叫“与强者为师,为伍”古代时他们学习中古,是因为中国古代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处于领先地位。就如同他们现在学习美国一样。
Ⅰ中国人(少数民族除外)的民族的名字为什么叫汉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朝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通过“丝绸之路”让世界上一些本不了解中国的国家对中国的印象。我也可以提供一些汉朝时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给你以供参考:
{(一)朝鲜:
1、来往: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2、影响:辰韩“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被子人称为“秦韩”。
3、贸易: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至朝鲜。
(二)日本:
1、政治关系:武帝时,有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
2、经济关系: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三)越南:
象牙、犀牛、珍珠输入中国,中国铁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推广。
(四)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A、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印度半岛等地。
B、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A、从广东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B、加强了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五)安息、大秦:
1、重要地位:西亚大国,利用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流,通过水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隔。
2、人员来往: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汉书》中有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Ⅱ现在国外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为什么叫“唐人街”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华侨为什么喜欢称呼自己为“唐人”?那重要是因为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从唐太宗贞观开始,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访问”。从此,海外人对中国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的字为“唐字”,称中国为“唐山”等等,这种情形延续至今。 唐朝覆亡后,由于唐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腊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直到目前,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山”,至于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这几乎举世皆知。可以这么讲,当年的唐大都,不亚于今天的美国纽约。称之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本人认为亦不为过。
综上两点,中国由于在军事,经济上的繁盛对世界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汉,唐两个时期。还有一点就是“郑和下西洋”,访问南海诸国以及亚,非等地,说明当时中国在航海领域上领先于世界诸国。不过此行意在示恩威,影响上有,不过没前两个朝代的大。
Ⅲ 中国为什么叫China?这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的突出贡献。在英文中,china是瓷器的意思。由于瓷器的传入,于是乎他们也由此来称呼我们的国家了。
二,科技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三项影响了世界(造纸,火药,指南针)。而另一项(印刷)也影响了不少亚洲国家。
1 造纸,在蔡伦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比较象样一点的(刻在岩石,墙壁,写在树叶上的不算)主流的书写记录方式中国的是竹简法,而欧洲一般都写在羊皮上(得杀多少只羊啊,汗)他的发明,无疑是对世界的文明,科技,乃至于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火药,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中国人拿来放炮仗。而诺贝尔却发明改良成了枪炮(虽然他的本意是善良的。是为开山裂石)
3 指南针,他在有卫星定位之前对人类的探险(主要是航海)起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不再细说。
4 活字印刷。中国人有,欧洲也有,中国北宋时期由毕升发明。不过欧洲到了1450年才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出来。
对了,在补充一点,东南亚很多国家,比如说朝鲜和日本。汉字都是做为他们的政府办公文字和正式文字被使用许久。中国古代由于经济的优越对射界的影响可见一斑。
就先说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
㈣ 熟悉中国古代的人史对经济学有什么好处
在秦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封建经济思想以至中国封建经济本身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经济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得到阐发。司马迁反对当时桑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盐铁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 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的价值是儒家道德经济学与儒商的兴起,就如欧洲宗教改革的新教伦理带来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同样,儒家的现代化改革将带来的是有社会责任和伦理约束的现代化后工业文明;因而,儒家在新经济时代具有新的经济管理与企业文化意义。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就是说,要把合乎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时(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门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又是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因此,富国必须“重本”。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强国”就须“弱民”,即采取刑赏的手段,使生产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产所需之外的生产品,上交国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财富。反光材料《管子》的富国思想,在“重本”一点上和商鞅、韩非相同,但对“末”有不同理解,认为要限制的只是“刻镂”、“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与农、士同列为四民,四民同列,重点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张富国必须富民,认为“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以后,荀况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家的富国思想,著有《富国》专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富国理论。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业在社会经济中起作用,只是说对商贾的数量要有所限制;并明确提出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主张“上下俱富”。富国之策,受到汉以后历代思想家的重视。到宋代,李觏著有《富国策》十篇。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赋税思想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管仲相齐时,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征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坏差别征以不同的税额,体现了使纳税者负担公平的原则。led灯饰厂儒家在赋税问题上主张“薄税敛”,即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但荀况不是象孔丘、孟轲那样主张恢复“藉田以力”的“公田”制来达到这个目的,而是追随管仲的思想,认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张“等赋”,即按田地优劣制定赋税的等差。折叠床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平价思想
平价思想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周礼》一书很注意对市场、物价进行管理的问题,提到当时官职中有司市、贾师掌握“平市”、“均市”、“成价”、“恒价”等事。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小提花面料《管子》的《轻重》篇,则从货币流通量影响物价的角度,提出国家可利用收缩或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和积蓄重要物资,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活动的手段。汉武帝时,桑弘羊实行的平准、均输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价。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
㈤ 经济在历史上的作用
1. 规范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
标准作为重复使用的共同文本.主要从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规范企业的生产活动。首先,标准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工艺,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通过制定和采纳标准,企业可以对复杂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快产品生产的节奏和进度。其次标准具有控制产品质量的功能。标准不仅可以对企业的最终产品提出严格的市场准入要求,而且能够对企业的中间产品进行层层把关。标准不仅可以就产品的成份提出具体要求,还能够通过建立多个指标来限定产品的外观、尺寸等,在保证产品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奠定基础。
2. 降低运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创造规模需求,当标准的市场规模增大时,极易形成市场垄断,企业由此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相反,缺乏标准或者设计不好的标准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按照一定的业务标准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为国家所有。标准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规范作用被政府充分利用,利用的途径则是将标准以行政意志强制执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独立经营,自主管理,是市场的主体。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均由企业独立完成,产品的质量标准也是由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市场定位自主选择和实施。标准的作用主要通过为企业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得以体现。
二、为科技与产业化搭建桥梁
标准为科技与产业化搭建桥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桥梁和催化剂及技术标准的发展能带动科技进步两个方面。
1. 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催化剂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而科技成果在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标准起着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
首先,技术标准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新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除需要资金、人力、规模化生产等软件外,技术标准是其非常重要的支持条件、由于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在把新技术转化为产品,以及采用新技术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完成生产的规模化。也无法完成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信息化是新技术的产物,在这一领域*科技更需要与标准紧密结合,新的信息技术往往在产业化之前,一些制式、接口等均须事先约定,也就是标准化需要先行,通过构筑标准化平台,实现互通、互连和资源共享。
其次,技术标准能够加速科技成果占领市场的进程。
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意味着在不同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市场上的企业均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研发的风险,减少了匿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厂周期,加快了标准拥有者占领市场的步伐.
科研成果可以形成专利,企业可以将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纳入企业标准。通过技术标准这个载体,企业可以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新产品,并使其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效益。
2. 技术标准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
首先,市场准入所设定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它将引导、促使科技界及相关方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难关,加快生产技术的更新速度,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加速产品换代的速度。其次,与科技成果紧密结合的技术标准在推广过程中显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反过来又会刺激和激励科技研发的进一步开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
所以说,要想提高标准的竞争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得到科技研发的支持。得到科技研发支持的标准将起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这种作用又能进一步带动科技进步,从而又一次推动标准的发展。
三、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支撑
标准对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支撑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 促进产业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
标准作为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在促进产业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某产业或产业环节对新标准的采纳,能对处于该产业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在高标准企业的影响下,处于产业上游的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其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与高标准企业要求相适应,处于下游的产业由于应用高标准的产品,其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新标准的确立,都意味着潜在市场机会的出现和竞争格局的重新调整。因此,标准的确立不但牵动着单个企业的命运,而且可以带动整个产业乃至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表现为群体突破的态势。
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标准不仅可以通过政府有意识的推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将相应产业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将标准与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结合.进而调整现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其次,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强化符合标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淘汰不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保证企业依照标准进行生产的经济收益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优化产业布局的目的。
四、为促进贸易和统一市场创造条件
标准为促进贸易和统一市场服务主要体现在规范市场秩序和促进市场的形成两个方面。
1. 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调节。但是,市场经济中存在契约不完整、调节时间过长,代价太高等许多复杂问题,都能导致价格调节机制的失灵。更重要的是,单纯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只能实现供求的总量平衡,无法对产品的质量以及市场秩序的其他方面形成约束。
标准能弥补价格机制的不足,引导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因为1)标准作为市场准入制度的补充,可以将那些不符和标准的、危害人们安全健康的产品排除在市场之外,保证商品流通环节的安全。2)在商品的交易过程中,标准成为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的信息,让消费者以此为依据,决定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引导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3)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有机结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标准和技术法规所包含的有关条款.可以成为解决市场纠纷和进行贸易仲裁的参照文本。
2. 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标准是人类社会交流和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准要适应市场不断发展和延伸的需求而产生发展,并且为促进贸易和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急剧增加,新兴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广泛传播,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标准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利用,标准对普遍性和统一性的要求适应了建立国际统一市场的需求。
五、为国际竞争提供手段
标准为国际竞争提供手段,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1. 标准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在WTO/TBT协议中规定,各国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应以已有的国际标准为基础。2002年,ISO、IEC两大国际标准化机构根据WTO/TBT委员会的重大决策,描绘了确保全球经济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宏伟的标准化战略蓝图——“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接受”。另外,在国际贸易中,除了国际标准,产品所要销售国家或地区的国家标准或区域标准成为双边贸易的重要规则。
2.标准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竞争的手段。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就容许国际标准的普遍约束力和国家标准间的差异是同时存在的。WTO/TBT协议也指出;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以保护国家安全等为目的,办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只要这些措施的实施不构成歧视或对国际贸易的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只要这些措施的实施不构成岐视或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总框架内,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标准的制定和国际市场的占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标准战略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积极运作的一种微妙的外资调节方式,成为后发达国家自我保护的工具。
六、为实践以人为本提供支持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最佳秩序和共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标准所包含的巨大经济利益,同时还要关注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标准的重要作用。通过标准战略的推行来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人的健康与安全,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1. 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标准提供的这种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1)在标准中规定生产和操作的流程以及最终产品应符号的安全指标,使工人的生产和大众的消费得到基本的安全保证。2)在标准中规定产品标志、标签、说明书等需要明示的内容,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证。3)在标准中建立比较高的性能指标,带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得到较高层次的生活享受。4)通过对标准包含的各指标加以细分,对标准本身进行模块化和内部组合,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2. 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带来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代际延续的良性循环。这种保障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体现:1)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增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标准的各项指标,可以对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层层把关,防止超量排放污染物。2)技术标准可以规范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在资源的开采、能耗限定、产品节能等方面可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定,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规范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标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关系到国际大市场的开拓和国际利益的争夺,而且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标准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失去这些前提条件,标准不仅不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可能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为此,我们在认真了解和贯彻现行标准的同时,更要对现行标准的结构、内容和支持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使标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㈥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样武器也的诱导作用版;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权一步解体
3分布地区:东南海口地区
4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既昌隆缫丝厂,贻牟机器磨纺
5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6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
㈦ 中国近代历史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晚清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炮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 (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 国力盛极一时。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占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炮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证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证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 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 397) 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在建国初期的一连串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苦难穷困。打着「为人民」的旗号为人民带来更多苦难,无论动机如何的善良,结果不及格,都应该退位让贤。政治制度不完善,让不称职的领袖继续执政,遗害民间。这是中国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否则每次领导人任期届满时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长远的投资,不是好事。
㈧ 经济因素、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作用
首先明白概念: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其次明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1)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或迟或早也要发生改变;经济基础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
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
最后讨论两者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1)当经济基础发展过前,而上层建筑还是很落后的时候,新的经济力量就会形成新的力量推翻旧的上层建筑,建立起新的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比如英国、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促进了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
(2)当上层建筑发展过前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状况。如巴黎公社,法国的整体社会状况还没有发展到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程度,因此巴黎公社只能算是历史发展必然中的偶然事件。又比如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工社会运动的失败也是基于这个因素。
(3)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会健康、和谐。这就需要建立起与经济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