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大陈国历史多少年

大陈国历史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1-03-03 21:48:36

『壹』 历史上哪个时代有个陈国都有个哪些国君

春秋时代有个陈国。

陈,出土金文资料作敶。是中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国君妫姓陈氏,是虞舜后裔。建国君主为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职(也就是掌管制作陶器的官)的虞阏父(又称遏父)之子满,史称陈胡公,为陈氏与胡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备以三恪,奉祀虞帝。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从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00多年。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

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个陈朝。(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贰』 请问历史上有个叫陈国的国家吗大概是公元多少年

有两个,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南北朝时期。
春秋时期的:陈,出土金文专资料作敶。是中国历史上西周至属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国君妫姓陈氏,是虞舜后裔。
南北朝时期的:陈朝(557年―589年),亦称南朝陈、南陈,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霸先代梁所建立的,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急。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势有所好转。亡国君为陈后主陈叔宝,陈最后被隋文帝所灭。历五帝,共三十三年。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陈朝一家。

『叁』 古代的陈国有多大,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陈国(抄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478年),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后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肆』 秦国灭亡陈国在历史上诚在多少年

陈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资料作敶。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回,妫姓,虞舜后裔。答

上三代,有灭国不绝祀,延续古代贤君世系的习惯。武王灭商后,将长女太姬(大姬)嫁给了从商投降后,担任周文王陶正一职的遏父之子妫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妫满史称胡公满、妫陈公或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至公元前478年陈湣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起延续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

陈国亡后,陈国公子陈完(陈厉公妫跃之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改陈氏为田氏。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吕氏姜齐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亦称陈氏代齐。

『伍』 南北朝 陈国历史

南朝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公元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朝,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注定是短命的。

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

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北朝趁虚而入占据大片土地,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583年,陈宣帝卒。

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晋王杨广灭陈,结束了中国西晋以来(317年——589年)的分裂局面。

(5)大陈国历史多少年扩展阅读:

南朝陈疆域人口:

南朝自南朝梁侯景之乱后,北齐占领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巴蜀。西魏又受萧詧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国西梁。

南朝陈成立后国土不多,至569年开始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齐长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陈末时受北周入侵使得国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在东晋南朝五个朝代中,陈的人口最少,《隋志·总序》称陈仅有“户六十万”。《通典·历代盛衰户口》也称:“户六十万。”

可见杜佑认为陈有户六十万是在宣帝时。至陈后主亡国时(589),仅剩“户五十万,口二百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南朝陈

『陆』 我想知道历史上有关陈国的历史!

陈,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本为妫姓。舜后裔,建国君主陈胡公本名妫满,据胙土命氏的惯例称陈氏,遂名陈满,字少汤。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公元前479年,楚国灭陈。

陈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陈胡公 陈满
陈申公 陈犀侯
陈相公 陈皋羊
陈孝公 陈突
陈慎公 陈圉戎
陈幽公 陈宁 在位23年
陈厘公 陈孝 在位36年
陈武公 陈灵 在位15年
陈夷公 陈说 在位3年
陈平公 陈燮 在位23年
陈文公 陈圉 前754年~前745年 在位10年
陈桓公 陈鲍 前744年~前707年 在位38年
陈厉公 陈佗 前706年~前700年 在位7年
陈利公 陈跃 前700年 在位5月
陈庄公 陈林 前699年~前693年 在位7年
陈宣公 陈杵臼 前692年~前648年 在位45年
陈穆公 陈款 前647年~前632年 在位16年
陈共公 陈朔 前631年~前614年 在位18年
陈灵公 陈平国 前613年~前599年 在位15年
陈成公 陈午 前598年~前569年 在位30年
陈哀公 妫弱 前568年~前534年 在位35年
陈惠公 陈吴 前533年~前506年 在位28年
陈怀公 陈柳 前505年~前502年 在位4年
陈愍公 陈越 前501年~前479年 在位23年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列国的重要国家之一。其统治区域主要在豫东周口一带,存国时间近千年。现将陈国的历史渊源做一简单考证和介绍。
陈乃原始部落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郧”。放郧即帝尧陶唐氏,帝喾是黄帝曾孙。陈部落是黄帝时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与黄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联姻,是构成黄帝部族两大支系之一。黄帝族起于姬水,即今陕甘之交的岐山一带,陈部落的起源也当在附近。陈部落跟随黄帝部落四处征战,最后统一了黄河流域。陈部落也随着黄帝族东迁于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后落脚于东夷族属的太昊部落旧地宛丘(即今淮阳)。陈部落东迁后,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时期,陈部落一直在豫东一带活动,也曾建立小的国家,分别臣属于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灭商前夕,派大军攻取商纣王的两个属国-靡、陈。周武王的军队集中于陈,打败商纣王的属国军队,夺取了陈地,切断了商朝同淮河流域赢、偃姓诸国的援军,为灭商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氏陈国
妫姓陈国的建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商汤封虞遂于陈,如《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一种说是虞思之后遏父之子妫满,《史记》、《左传》均主此说。但据周武王灭商前曾在陈集会,这陈当系商汤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后一虞遂于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则封于遂国,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后为齐所灭。另一支裔则封于陈,因亲商,被周武王所灭。而虞遂的一支裔孙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国,担任陶正之官。帝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子孙也继承这种技术,擅长于制陶,正因遏父给周国立下了大功,周文王便将长女大姬嫁给遏父之子妫满。周武王便另封妫满于陈,以奉舜帝之祀。所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妫满即陈胡公,是西周所封陈国的第一代国王。
正因陈胡公封于陈,与原来的陈部落关系密切,故也自认为是黄帝之后。今陈胡公墓在淮阳县柳湖旁,城壕水注啮其址,见有铁锢之,俗称铁墓。陈本侯爵,此称为公,乃春秋通例。
陈都宛丘在今淮阳县东三里,城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四门,门皆三重,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路史·国名纪丁》、《元丰九域州》记载是陈胡公所筑。以后为郑子产修筑,楚惠王又再修建,城临蔡水,周围三十里,汉后修。东汉章和二年为陈国,北魏为陈郡,隋为陈州。
《诗经》所载的宛丘,即今平粮台,也叫贮粮台。《淮阳县志》说:“俗呼粮冢,高二丈,大一顷,有四门,林木郁然。在城东八里。”
宛丘“城东北三十里犹有牺城”,为伏羲氏、神农氏所都。城西北三里许有太昊陵,即伏羲墓,周五顷余,俗呼人主坟。墓周产蓍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刊“太昊伏羲墓”。墓临蔡水,唐太宗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诏立陵庙。原占地八百七十五亩。太昊陵高二十米,周长一百五十米,陵前有八卦台。城内发现春秋时代的陶片和筒瓦、板瓦及古城墙分土层,都可证明陈城起源于春秋之前,为陈国始筑无疑。

陈国文化遗存
周口现辖八县二市,大部分为古陈之地。其淳厚民风和尊文重教之习俗,得益于陈国丰厚文化的浸润。目前,在周口市发现的陈国文化遗存并不是很多,现简介如下:
陈故城。位于今淮阳城关一带,《水经·曾水注》:“

『柒』 陈国是怎么灭亡的

湣公六年(公元前年),陈和楚联合灭顿。作为报复,吴王夫差攻陈,夺三个城邑而归。湣公十三年(公元前489年)吴又攻陈,湣公求救于楚,楚昭王亲率大师救援,吴国遂罢兵而回。湣公二十三年(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被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楚惠王杀湣公,陈终于亡国。

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至公元前478年陈湣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起延续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

陈国亡后,陈国公子陈完(陈厉公妫跃之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吕姓为齐公,史称田氏代齐。

(7)大陈国历史多少年扩展阅读

陈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资料作敶。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

陈国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称之为“太皞之虚”。陈境地处黄河以南,颍水中游,淮水之北,是为淮阳之地。在地理上,与蔡接近,北方的邻居还有夏的后裔杞和商的后裔宋,西南有楚,东则有徐。东周初期,西北方又有从西方迁来的郑(国都在今河南新郑)。陈国开国之都胡襄城,位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

陈国和蔡国由于在地理上天然接近,又互相通婚。两国间关系很近,陈厉公的母亲就是蔡国人,他也是在蔡国的扶持下得以继位。春秋早期,郑国对陈国的影响很大。公子佗、厉公、庄公和宣公的继立都有郑国的影响。

郑庄公去世后,郑的实力开始衰退。而楚自楚武王时,逐渐强大起来。陈开始亲楚。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后,晋文公成为霸主,陈也服于晋,并参加了翟泉会盟。陈国亲晋的行为遭到楚国的报复。而畏惧于楚的打击,陈只得与楚重修于好。这样一来,又令晋国不满,并兴兵攻伐。就这样,陈国不得不得摇摆于两大强国之间。

春秋后期,晋国埋头于权力斗争。东方吴国崛起,与楚国竞争。陈国又只得游走于吴楚两国。不久吴国被兴起后的越国压制,亲吴的陈国便最终为楚所灭。

『捌』 关于大周朝的历史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武则天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

1、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雄阳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

2、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

3、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

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另外,长安二年(702年),还“初设武举”,扩大了选官范围。

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执政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

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凡是姓郑的都自称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无从辨别其为旧士族还是新士族。

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

由于武则天能够注意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赏其当赏,罚所当罚,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因而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以为己用。

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广开言路,注意纳谏

武则天对纳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他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群臣上书言事。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

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用酷吏

武则天的统治稳定之后,开始启用酷吏。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严酷手段。为掌握国家统治大权,她毒死了已立为太子的亲生儿子。称帝第二年,武则天便用两大酷吏之一的来俊臣杀了另一个酷吏周兴;至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死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

经济

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武则天称“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为贯彻诏命,朝廷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

武则天掌权以后,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又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但民户的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文化

武则天曾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

其中,《字海》收录有所有武则天首创的则天文字,全书已散佚 。《乐书要录》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今仅存第五、六、七卷。

军事

在军事上,由于武则天称帝前后杀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更由于均田制的逐渐瓦解,使得府兵减少,国家防御力量较弱,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对外战争频频失利。

安北都护府、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时仍然被唐朝统治,而武则天时期滥杀程务挺、弃用王方翼等名将,更使后突厥扩张占据漠南、漠北。

武则天几乎将太宗、高宗辛苦经营的安北、安西全部放弃。但随着统治的稳定,武则天又逐渐挽回了颓势。

(8)大陈国历史多少年扩展阅读:

武则天,这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yue,与“曰”的读音相同)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称为“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李绩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

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

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

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

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O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

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

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

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人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

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宫,使官僚集团急剧。

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

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玖』 陈国的历史渊源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列国的重要国家之一。其统治区域主要在豫东周口一带,存国时间近千年。现将陈国的历史渊源做一简单考证和介绍。
陈国乃原始部落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郧”。放郧即陶唐氏帝尧,帝喾是黄帝曾孙。陈部落是黄帝时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与黄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联姻,是构成黄帝部族两大支系之一。黄帝族起于姬水,即今陕甘之交的岐山一带,陈部落的起源也当在附近。陈部落跟随黄帝部落四处征战,最后统一了黄河流域。陈部落也随着黄帝族东迁于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后落脚于东夷族属的太昊部落旧地宛丘(即今淮阳)。陈部落东迁后,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时期,陈部落一直在豫东一带活动,也曾建立小的国家,分别臣属于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灭商前夕,派大军攻取商纣的两个属国——靡、陈。夺取陈地,切断商朝同淮河流域嬴、偃姓诸国的援军,为灭商创造有利条件。 妫姓陈国的建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商汤封虞遂于陈,如《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一种说是虞思之后遏父之子满,《史记》、《左传》均主此说。但据周武王灭商前曾在陈集会,这陈当系商汤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后一虞遂于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则封于遂国,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后为齐所灭。另一支裔则封于陈,因亲商,被周武王所灭。而虞遂的一支裔孙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国,担任陶正之官。帝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子孙也继承这种技术,擅长于制陶,正因遏父给周国立下了大功,周武王便将长女大姬嫁给遏父之子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妫满即陈胡公是陈国的首位国君。
正因陈胡公封于陈,与原来的陈部落关系密切,故也自认为是黄帝之后。今陈胡公墓在淮阳县柳湖旁,城壕水注啮其址,见有铁锢之,俗称铁墓。陈本侯爵,称公乃春秋通例。 陈桓公去世后,政局不稳,亲郑的公子陈佗趁国人暴动的机会,在郑国的扶持下自立为君,他在位仅8个月就蔡人所杀。桓公的儿子跃再被郑蔡两国立为国君,为陈厉公,卒后君位由弟弟林接任。林就是陈庄公,庄公在位七年而卒,由幼弟杵臼继位,是为宣公,陈国的局势在这时才趋于平稳。
陈宣公时,齐国的齐桓公已经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主持的诸侯会盟。陈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后来,宣公杀太子御寇而改立宠姬之子款,导致国内混乱。厉公的儿子公子完与太子御寇交好,为避祸而出奔到齐国,齐桓公对他礼遇有加,想任其为卿,但被拒绝,于是改任为工正。
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北上争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陈国,陈被迫依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时常遭受侵犯。而因地理位置更靠近楚国,陈亲楚的倾向较为明显。
陈灵公在位期间,和大夫孔宁、仪行父都与夏姬通奸,后遭致夏姬之子夏征舒的刺杀,陈国再次出现内乱。楚庄王借机伐陈,杀夏征舒,并想将陈置以为县,但被申叔时劝阻。于是迎立流亡在晋国的陈灵公的太子午,这就是陈成公。成公的即位,郑、晋两国了也都有所助力。
陈成公三十年(公元前568年),陈国背楚盟约。楚共王便于第二年攻打陈国,后因成公去世,而回师。再于哀公三年(公元前566年)兴兵围陈。哀公晚年宠爱宠妾所生的公子留,并将他交给弟弟司徒招照顾。后来司徒招乘哀公生病,杀太子偃师,哀公获悉后自缢身亡,司徒招便立公子留为君,陈国再次发生内乱。楚灵王借机令弟弟公子弃疾攻陈,陈君留逃往郑国。陈又亡于楚国之手,其地被置为县,穿封戌为县公。
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和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前529年,公子弃疾发动政变推翻楚灵王自立,是为楚平王。平王初立,为笼络人心,和缓和被灵王破坏的诸侯国间的关系,便使陈复国,立故太子偃师的儿子吴为陈侯,是为惠公。惠公距陈亡之时已有五年的空白,为了填补空位期,便以哀公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533年)为惠公元年。
陈怀公元年(公元前505年),怀公正式即位。此时的吴国已经强大,在此前的一年,曾攻破楚都郢,楚几乎亡国。吴召怀公入吴,怀公有意借机灭吴,但被国人反对,只好称病未去。四年之后,吴王阖闾又召他入吴,怀公在压力之下只得赴吴,结果被扣留,最终客死吴国。其子越被国人立为湣公。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陈厉公妫跃的儿子公子完年少的时候,周朝的太史拿着《周易》见厉公,厉公要他给儿子占卜,得到“《观》之《否》”。太史解释说这孩子将要代陈享有国家,但不在本国。也不是他这一代人,而是在其子孙那一辈。而被他的子孙取代的那个国家,将会是一个姜姓国。然而事物不可能两全其美,要等到陈国衰亡后,他的子孙才会昌盛。
公子完和陈宣公的太子御寇交好。宣公杀太子后,公子完逃往齐国,并受到齐桓公的赏识,任工正一职。等到齐景公时,公子完(陈敬仲)的后代陈无宇(陈桓子)以大斗出、小斗收等手段极力拉拢平民和失势的公族,使得民心所向。齐国重臣晏婴便认为陈的先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和先君胡公、大姬已经来到齐国,接受祭祀了。齐国将要成为陈氏的了。
在陈无宇之孙陈恒(陈成子)之时,“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并将大量领地划为自己的封邑,使得封地面积已超过国君的地盘。而在公子完第十世孙陈和(田齐太公)之时,将齐康公流放于海上,公室只剩一座城邑。终于在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列陈和为诸侯,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

『拾』 陈国灭亡的时间

  1. 时间:二十四年(前478年),夏季七月,楚国派兵北伐,杀死陈湣公,消灭了陈国。

  2. 陈国,中版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妫姓,是帝舜的后代。陈权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列国的重要国家之一。其统治区域主要在豫东周口一带,存国时间近千年。

  3. 西周初所封诸侯国面积有大有小,国君爵位也有高有低。按历史记载,其时的爵位分五级,有公、侯、伯、子、男,但所封各国君主统称诸侯。五级之下,又有第六级的附属国,它们的土地面积更小些,一般隶属于邻近较大的封国。陈胡公被封的爵位是侯爵,其版图和公国一样。

阅读全文

与大陈国历史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