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是如何实现南粮北运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定为国都。此内时的大都和华北一带经长容期战乱,经济萧条,无法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一切都需南方运来。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这样,无论从政治或军事角度来看,重新开通南北运河已势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国就任命汉族水利专家----31岁的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元大将伯颜在南征南宋期间,已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灭南宋之后,在伯颜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以备重开运河。
元运河初开,运量不是很大,管理工作也较零散。元朝对运河和全国水利的管理从属于工部的都水监,三品官。到会通河竣工后,始设都水分监于景德镇(张秋),以后又设行都水监于济宁和水监于济宁和郓城,管理徐州至临清运河航道和河南、山东境内黄河。除闸上有闸夫之外,也动用部分军队管理运河,维护秩序。
② 南方成为全国的重要产粮区后,南粮北运主要采取哪些方式这些方式中哪种最好为什么
主要采取漕运
③ 简要分析北粮南运的主要原因
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专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属
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
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
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④ 北粮南运的主要原因
您好 这个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一个意思,我国北方人口较少,但粮食产量十分巨大,自销有余,南方人口众多,且适合耕种的土地十分有限;由此资源互补,将北方粮食运往南方补充不足,同时为北方带来经济利润
⑤ 为什么历史上中国南方很难进攻北方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北方战马多于南方,在古代,不能说步兵没用,但是骑兵在战场上绝对起到决定性优势。
第二,北方比南方冷,所以普遍北方人动的比南方人要多,也就肌肉的发达要高于南方人,个子也普遍比南方人高,这样的条件下,南方人不占优势。而且南方热,人都是这样一热了就懒不想动。
第三,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那么练兵经验,兵法,等都比南方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古代,不是你想学就有人教你,基本上有能力的人都服务当地政府,那么你想学兵法,ok那么你的来北方,学成了,还要在北方当地政府效力,卫鞅就是个例子。所以,北方占了这么大的优势只要不是政府太无能,基本上从南伐北都是失败的。
历史上南伐北成功的只有明朝成功过。还记得刘伯温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说法么?打仗两国拼的是国力,所以你有钱有粮,你就有兵,元末那个时期也比较特殊,群众并起,大部分人都给自己封王了,那么朝廷肯定先打这些人,消耗了很多,等朱元璋起兵时他们都基本打败蒙元,但是国力也消耗一空。所以他才成功了。
对抗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主轴。
从地缘上说,在中国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4个阶段。
第一阶段,河南/河北两元核心。夏商周三代,是黄河中原地带的河南河北首先发展起来,形成河南河北两元政治,这段时间是河南河北之间的对抗与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
第二阶段,关东/关中两元中心。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期,这个时候是关中和关东的对抗与融合,国家统一的概念已经扩大到整个黄河流域了。这个时候基本是东西方向的作战比较多。
第三阶段,黄河/长江两元政治中心的对抗与融合。唐末两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开发,使得南朝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与北朝对抗,国家分裂,民族矛盾突出。这个时候南北的征战比较多,一般都是北方胜率较高。
第四阶段,亚洲内部与东亚的对抗与融合,中间明朝中断了一些时间。元清时期,中国本部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战略地缘,对抗主要集中在亚洲内部与东亚中国本部。东北,西北,青藏地区都在这个时候参与了对抗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国家容貌。这个时期的对抗,集中在各个独立的板块与中国本部的衔接处。东北,西北的战略位置突出,谁得到他们都会对中国本部达到高屋建瓴的优势战略地位。这个时候,基本是谁占据了东北,谁就有战略优势。国民革命军北伐是个特例,那是用现代火器和高度开发的经济堆出来的胜利,而且也没有完全成功,因为东北的战略位置,各方利益冲突,南方没有足够的实力去一统。
这些地缘政治的不断发展,也对应中国领土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不断同化征服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快也不慢,基本是从北到南。所以北方的先发优势很明显,所以统一战争基本都是从北到南。
从经济上说,长江流域开发了到一定程度时,因为长江及南方地区,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富足,相对生活的出路有很多选择,对于政治的参与热情不高。而黄河以北地区,因为多年的过度开发,经济产出少,而人口又多,竞争激烈,侵略性比较强,遇到天灾,就容易发动战争,简而言之,生活所迫,导致北方比较好斗。从地形上说,北方地势比较高,从北往南运粮比较方便,起码势能损失不大。而从南方到北方运粮,从地势比较低的地方运到比较高的地方,势能损失高,消耗大,如果不能以战养战,光是后勤消耗都能拖垮一个国家,如隋朝征讨高句丽,从杭州往北京送粮,100石粮食出发,到北京只能剩下20石。后来,大运河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从军事上说,北方平原多,骑兵纵横,快马弯刀。南方水网多,没有养马地。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地位,在马镫出现后,就基本不存在疑问了。
从文化上说,北方多年战争,各种谋略策略玩的要比南方要厉害,战争能力要强,所以,战争打起来,胜多败少。所以就容易比南方完成统一。
直到近代火器的出现,战争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北方和南方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南方靠近海洋,接受世界先进理念更早更多,经济上,军事能力上都开始反超北方,这才发生了国民政府北伐。
但是这些是术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是道的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内亚和东亚的对抗与融合,在地缘上,就在北京附近的分割线上。
所以,从统一的国家角度看,北京作为融合地缘政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中国作为世界级地缘板块,世界级大国所决定的,已经超出了北方,南方的概念,因为不管南方,北方,已经是统一的综合体了。在朱元璋时代,即使当政者有这样的觉悟,但民间还没有这样的认同,像明初的进士南北榜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现在的地缘政治斗争已经上升了全球文明的阶段,对抗与融合的是两元核心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最终将形成世界联邦,人类社会走向大同。
人类社会就跟中国一样,从一个很小的一点,慢慢扩大成一个国家,再慢慢扩大到世界。所以,南方北方争论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咱们中华家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只是现在国际斗争风起云涌,我们为了确保自身的板块安全,把首都放在第四阶段最脆弱的地方,这个也是从地缘考虑的结果,而不仅仅简单的南方北方之争。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次南方进攻北方的案例,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最早的北伐始于蜀汉对曹魏的进攻,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后的东晋北伐,刘宋时期的北伐,南宋时期的北伐,南明时期的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包括太平天国北伐都是以失败结束,像朱明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只是少数情况。那么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曾经总结过中国古代史上但凡东西对峙时一般都是西强东弱,南北对峙时都是北强南弱。北强南弱的更深原因有哪些
首先,中国的地势的基本情况是北高南低,南部以平原居多,易攻难守,因此在南北出现对峙时,南方基本上守势居多,并且把前线一直推到江淮沿线,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守江必守淮”的由来。而一旦南方政局出现变动,北方的铁骑就会踏马而来。但是南方想要进攻北方相对就比较难。
其次,北方在军事上有着比南方更多的天然优势,北方人由于饮食习惯,生活作风,一般相较于南方人都比较壮实,因此论单兵素质,北方肯定优于南方。在古代,骑兵是一个快速作战的机动部队,战斗力远远高于步兵和水兵,而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不适宜养马,因此南方很难培育骑兵部队,而北方则相对容易。北方与游牧民族接近,游牧民族的彪悍的军事作风很容易北北方政权吸收,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赵国在学习楼烦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训练体制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东方各国之首。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南方很难进攻北方,北伐一般比较难成功。
一个字就可以回答了,那就是“马”,北方有优良的马场,而南方没有。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南方很难进攻北方,换另一种说法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南方打不过北方”,不管是南方的起义,还是南方发起的统一,甚至如南宋和辽、金、元之间的斗争,大多数以南方失败告终,这是因为在冷兵器时候,号称兵种之王是“骑兵”,谁拥有最勇猛的骑兵谁就可以取得天下,而骑兵最关键就是强壮的军马了。
这里举个最实在的例子,南宋经济强盛吧,但是冷兵器时代的GDP可并不一定就和军事实力挂钩,我们一直说宋朝羸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而燕云十六州除了做中原王朝的地理屏障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那里有几乎数代中原王朝赖以生存的“军事基地”―马场。所以两宋心心念念就是北伐,王安石变法最重要一点也是改之前“官方垄断养马”为“民间自由养马”,可惜变法失败了,而单靠政府,又没大量优良马场的南宋就变成了一个可以任人掠夺的金库。
当然了,这只是因素之一,比如说北方人的饮食结构也注定要比吃水稻的南方人更加高大和强壮,就算是同在汉族里面,北方人的生活传统里面都比南方人更加好斗和勇猛,更别说那些原本就生活在草原等相对恶劣环境中的游牧民族了。再加上其他等因素(比如粮食,烟草),北方人比南方人更迫切和更有需要去南方。
所以历史上的中国就形成了经济在南方,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的传统,直到近代依旧如此。
气候,人口,粮食,经济,文化,骑兵,地形,其中气候是最容易克服的,人口,粮食,经济,文化四项在隋唐之前北方占尽优势,碾压南方也合情合理,隋唐之后就没有差距了,但南方还是打不过北方,因此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后两点,一是骑兵的天然优势,二是地形的局限。首先,骑兵打步兵是什么概念,我就不多说了,有人说南方水网密布,不适合骑兵突进,南方还有水军的优势呢,我想说,南方不适合骑兵作战,但并不能完全限制,就算限制了五成,骑兵五成的功力还是可以吊打步兵,但水军到了北方可以说毫无用武之地。所以南方注定只能采取守势,无力进攻北方,丧失了主动权。纵然南方可以有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逆袭大胜,但并不能以此为基础趁势统一北方,只能延缓灭亡的时间而已,而南方如遭遇如此大损失,恐怕离灭亡也不远了。第二个地形的问题,山脉的阻隔是最大的地利,意义远大于河流,大家初中地理课应该就能学到,北方的山脉是山地,南方的"山脉"是以丘陵为主,什么是丘陵?网络一下就知道了,丘陵指起伏不超过500米的山丘,如此一看就很明显了,起伏不过500米,防守能力跟北方高大的山脉怎么比?纵使南方也有众多险要的关隘,但与北方的关隘不可同日而语,北方依据高大山脉的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南方起伏不过500米的丘陵,稍微用力就攻破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南方首都如南京,一旦攻破,后面就没什么战事了,因为根本守不住啊。而北方首都被攻破能跑的地方太多了,据险而守总有机会反攻。所以在地形问题上北方又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有这两项主动权在手,南方天然只能采取守势,被统一只是时间问题。顺便说一句,冷兵器时代唯一实现南方统一北方的朱元璋,实在是运气好的惊人。当时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元朝冒出察罕帖木儿这一天才,从布衣做到副宰相,基本平定北方,然后突然死于非命,元朝陷入内乱,彼此攻伐,元顺帝的命令没人听,只能研究木工。等朱元璋统一南方后惊奇的发现,北方几乎一片真空,誓师仅用了十个月就统一北方(曹操表示想死),试想以古代的条件,啥事不干在北方走一圈,需要几个月?这里没有黑老朱的意思,以他的雄才大略,没有这种机遇也可能完成统一,但不管怎么说,这种运气是几千年一遇。
应该说中国南方政权很难进攻北方政权,如果北方没有政权是一盘散沙,南方政权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取得北方地盘。真正的一盘散沙在中国的南方,这里有地理的原因和人文的原因。中国的北方能够结成团,组成一个很大的集团来征服外邦。而中国的南方十里不同音,百里不通俗。十里以外互相不认可,视如敌人。这样就很难结成一个大邦。南方人互不信任,一旦天下打下,一个新的分裂和屠杀就开始了。南方很难集结成一个大的集团,这就是南方很难进攻北方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确实如你所言,多为北方攻打南方,极少有从南方攻打北方的。
但这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首先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
人类发动战争,首先是要有发动战争的需求,因为打战要死人的,趋生避死是人的本性啊。
最早从夏商周时起,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开始南下攻击中原,北狄西戎之流。
之后两汉匈奴、魏晋南北朝胡人,两宋辽金、元明蒙古、满清女真??
根本就没有消停过。
北方游牧人为什么要冒死南下进中原?
从全球气候学的视角来观察,反而比从历史学的视角来观察更为精准,更有说服力。
那就是:凡是北方游牧民族疯狂南下攻打中原的时代,基本上是全球气候干旱期。
与中原农耕社会不同,游牧社会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活动范围受气候影响非常大,一旦干旱少雨,北方的草原就会从北向南退化,逐渐延伸到南方中原地带。
他们就必须骑着马、赶着牛南下,因为不这样做,就会被饿死。
与其饿死,不如战死。
这便是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最原始的冲动。
而作为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中原民族来说,只要勤劳一点,基本上衣食无忧,尤其是两晋之后南方开发后,更是如此。
所以身处农耕地带的中原人,根本没有北上攻打游牧民族的任何动机。
但历史上北伐也曾有过好多次,但其根本动机全是政治性诉求,而非生存性诉求,也就是说,可打可不打。
譬如,东晋祖狄北伐、南北朝刘宋北伐、南宋岳飞北伐、太平天国北伐、民国北伐??
这些北伐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因为政治是可以商量的事。
而游牧南下入侵却往往是势不可挡,因为生死是没法商量的事,他们必须打赢。
⑥ 元朝是如何实现南粮北运(漕运,海运)
代的漕运与海运:(文字介绍及图)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18/12323824.html
http://oldbeijing.org/Article/Class34/Class96/Class62/11078.shtml
以上,希望能够对你版有所帮权助。
⑦ 为什么历史上从南打到北统一中国
中国历史除了明朝是从南打到北统一中国其他都是从北向南下统一。主要原因是地形和气候决定的
⑧ 明代是怎样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
明代对疏通运河交抄通也非常重视。从朱元璋、朱棣开始,除开辟海运和利用陆路运输外,还着力疏浚运河,以保持一条自南京到北京的漕运线,以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经过明朝的修整,运河成为一条南北长约2000公里的漕运线,其与东西数千里的北部边防线形成直角,交会于北京,“漕运线和边防线的关系,如同人身的大动脉,如果没有它,边防线就失去了生命力”。有了它,专门担任运输的军队和船只就可以将国防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这对巩固边防和出军作战,都起了重大作用。
⑨ 历史上的朝代为什么分东西或南北历史上有
历史上的朝代为什么分东西或南北?
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分东西或南北,像东、西回周,东、西汉,东、西晋,南答、北宋等等,这是为什么?谁能详细帮我描述一下。
解答:
在古代,是没有西、东、南、北之分的,都是后世为了加以区分,所以才在它们的国号前面加的东南西北。 如西汉先建立,因为它的都城在后继着东汉的西面,所以它就叫西汉,后者就叫东汉了。南北宋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都城的位置从西东关系变成了南北而已。
还有一种命名方式,楼主没有提到,就是前后。这里的前后,是在同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个同一个国号的国家。例如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后秦,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后蜀。后世史学家为了更好分辨,才在他们的国号前面加了前后,并不是原来国号里就有前后的。
⑩ 为什么历史上的朝代是先西后东先北后南
先有西周才有东周,先有西汉才有东汉,先有西晋才有东晋,先有北宋才有南宋。
不仅这样,还有一个规律,就是西周强于东周,西汉强于东汉,西晋强于东晋,北宋强于南宋。而且,这几组对比中,除了东汉外,东周、东晋、南宋无一例外是被少数民族赶走的。他们是原来政权的王室所建立的朝代,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原因,他们无法在原来地方立足,只好南下或者东进。
这不是历史学家定的,而是中国的地形和历史文化所决定的。
翻开地图看一看中国的版图、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西部和北部靠着内陆,东部和南部面临大海。西部有群山纵横,北部有蒙古高原。总的来说,中国东部和南部比较适合人类生存,西部和北部自然条件则比较恶劣。
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东部、南部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就成为了农耕区,发展出了汉文明的前身,即华夏文明;而西部和北部则发展出了游牧文明。但游牧的本质,却决定了那些游牧民族不能在固定的地点发展出固定的文明。他们随着季节迁徙,随着年月变化。
但是,即使东部和南部的适合农耕的地区,也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实际上一直到汉朝,长江以南都保持了和北方文明的很大不同。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和北方几个国家,比如齐国,晋国等,有很大不同。实际上,在黄帝时代,北方其实一直在和南方进行战争,比如传说中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相对来讲,一直到宋朝,南方的开发水平一直不如北方。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文明一度超过北方,但那是以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发生了倒退为前提的。到了隋唐时期,北方又重新超过南方。这有一方面原因,就是一直在宋朝以前,北方农耕区一直是中国的中心,北方的农作物,比如小麦,一直在中国的粮食中占统治地位。直到宋朝,水稻种植的普及,水稻在中国的地位大大攀升,甚至超过小麦,所以南方才更加繁华。
但是,即使南方繁华程度超过了北方,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由于历史的惯性,相对于南方,北方还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上的中心。而且,由于地理的原因,实际上还形成了“北尊南卑”的观念,比如统治者坐北朝南,“南面而王”。不管怎么说,人们口中的“中原”就是在北方。
因此,相对于南方,历代统治者更喜欢在北方定都,因为在北方更显得“正统”,实际上历史也证明,在北方建都也更有利于统治。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一般是不去南方定都的。而到南方定都的王朝,往往又很短命。东晋也罢,南朝几个朝代也罢,南宋也罢,它们都是被驱逐到南方的,而且无法把北方夺回来。政权也都很虚弱,而且短命。这,也就是“先北后南”的原因所在吧。
说完了“先北后南”,再说“先西后东”。
说起来,“先西后东”和“先北后南”联系很大。造成中国历史上这两种现象的,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游牧民族的影响力。
历史上第一个分出“东西”的朝代,是周朝。而周朝分出“东西”的直接原因,就是犬戎灭掉了西周,并破坏了西周都城,使得它即使在犬戎退出中原以后,它依然不适合作为都城。而另一方面,西部靠近游牧民族聚居地,国力大大衰弱的周王室不可能再把都城向西部迁,只能在东方挑选适合的城市。“西周”、“东周”都是历史学家按照都城的位置为他们起的国号,目的是区分两者。实际上,当时它们的国号是完全相同的。两汉、两晋、两宋都是如此。
东周以后,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是秦朝,但秦朝很特别,它起源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实际上是游牧民族的一部分,因为对东周有功,有了封地。而在中原的各个诸侯国的眼中,秦国实际上是被看不起的。但是,就是它,在数百年的争霸战中,一方面和西北游牧民族不断交战,一方面和东方诸国纠纷不断,逐渐成为最强的国家,最后竟然统一了自东周以来的乱世。也因为秦国的强大,在数百年间,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反倒成了当时中国遭受战乱最少的地区。也因为秦朝,关中地区成为中国后来上千年的政治中心。
而西汉正继承了这一点,当初楚怀王和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得天下,结果得到关中的刘邦真的得了天下。于是,关中地区继续成为汉朝的立国之本。同时,这时关中地区农业比较发达,朝廷补给充足。秦朝虽然短命,但是西汉绵延二百多年,使关中地区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
王莽纂政导致西汉灭亡,经历几十年战乱之后,东汉建立。由于关中地区被破坏得很严重,刘秀只好建都洛阳。但是,和周朝不同的是,都城被迫向东迁移的原因,没有少数民族的因素,因为汉朝的最大敌人,匈奴已经被西汉强大的骑兵打败,元气大伤,远不能与汉朝为敌。东汉定都洛阳,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因为关中以西,确实基本上属于蛮荒之地。
由于关中地区作为正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后来晋朝统一以后,依然选择在长安定都。
后来西晋被少数民族消灭,晋王室南渡,结果就在江南建立了偏安的朝廷,史称东晋。不管怎么说,东晋的首都建康确实在长安东面。后来的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但它们也都和东晋一样,虽然曾经尝试过,但始终没有恢复中原。
不过,东晋成为最后一个冠以“东”的朝代。此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以“东西”来分的朝代。后世的两宋和两晋的情况十分相似,仅仅由于北宋的都城已经靠东,所以没有以“东西”来分,而以“南北”来分。实际上,客观地说,两晋应该称为“北晋”、“南晋”更合适,因为它们都城的南北方向差别已经很大。
到了北周的时候,它的国力强过了它的邻国——北齐,于是北齐被消灭。不久以后,隋文帝得到了帝位。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消灭了南陈。而隋文帝也是从黄土高原上的关中地区出发的,于是关中地区再次成为统一的王朝的心脏。
唐朝建都长安,使得关中地区又做了几百年中国的心脏。但唐朝灭亡,北宋建立以后,长安再也没有成为统一王朝的首都。南宋之后,北京就开始作为中国的心脏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