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2〉发展:全国各地学生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3〉高潮: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3)口号:a“外争国权,内除**”;b“废除二十一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b罢免曹汝霖等卖**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见书48页的两副插图传单和49页的“五四”传单,50页三张照片,51页“一大”会址,嘉兴南胡游船。)
(5)五四运动与**成立的关系:〈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五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3〉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开,
(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
(3)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一大的内容:〈1〉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2〉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3〉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1〉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2〉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3〉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第11课 北伐战争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见书52页〈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和旁边的导入框中的对联):
(1)时间:1924年5月
(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主战场:湖南、湖北。
(5)经过:〈1〉: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2〉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2〉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3〉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进行血腥屠杀。
(2)时间:1927年8月1日。
(3)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1)背景:“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地点:湘赣边界。
(3)经过: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开始攻占县城,损失严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到达 井冈山。
(4)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5)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1〉是**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2〉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得到的教训是: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决策;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2、遵义会议:
(1)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1、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
(1)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影响:a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见书72页导入框。b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
(2)伪满洲国建立。
(3)华北局势危急。
2、西安事变:
(1)背景:a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b**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c张,杨出于爱国接受了**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蒋联共抗日。d蒋拒不接受,并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
(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3)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a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1、宁为战死鬼:
(1)卢沟桥事变:
a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
b卢沟桥战略位置: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方的唯一通道,成为中日必争之地。
c事变影响: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见书第77页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d英雄壮举: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背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3)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占南京之前,为逼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底,日军占领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不作亡国奴:
(1)时间:1937年12月。
(2)概况:〈1〉屠杀方式残忍: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2〉屠杀人数多:30万人以上。
★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真相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珍惜生命,反对战争;反对战争,争取和平;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他们这种歪曲,否定历史的行经,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应引起我们对军国主义复活的高度警惕。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三次重要战役:
(1)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山西平型关,八路军一一五师――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中,山东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最重大的胜利。
(3)百团大战:(指挥-彭德怀,见书82页在前线指挥作战)
a原因: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b简单经过: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取得辉煌的战绩。(见书83页表格)。
c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2、**“七大”的召开:
(1)主要内容: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a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b明确抗战胜利后中国走向何处等问题。
(2)意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见书84-85 页四幅插图)。
3、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八年抗战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胜利的原因:
a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团结抗战。b**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c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作用。d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上 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e 得到了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大力援助。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a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扭转了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b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的压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见书93页插图)
(1)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目的:a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b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谈判的目的:a为了争取国内和平。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央在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见书94页插图。
→意义: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的胜利:
影响: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b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占锦州,截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作用:解放了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率领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作用: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华北和东北人民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作用: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见书97页《三大战役示意图》)。
2、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意义:a埋藏了蒋家王朝。b它捍卫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见书96页导入框插图)。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a**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b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c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杀敌。如**的正确战略战术:首先在辽沈打响,为平津战役做准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为渡江战役作铺垫。
★如何看待傅作义在平津战役中的行为?
△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在**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了**主张,弃暗投明,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得到和平解放。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傅作义的行为,使北平人民避免了战火的摧残,又较好的保存了历史名城北平的古迹和文物,是有利于人民,值得历史充分肯定的行为。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设计出了“人”字型的路轨。
2、侯德榜:撰写《制碱》探索出了新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编成《海国图志》。
4、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天演论》是他译著的书中影响最大的,书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论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打击封建势力,对当时中国的知识界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师夷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摘自《海国图志》
回答:(1)魏源编制《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材料提出主要从哪个方面学习西方?你认为这种做法能达到书中的目的吗,为什么?
答: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不能达到目的。因为仅仅学习军事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如洋务运动学习军事技术,但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却遭到失败。
★严复著《天演论》的背景是什么?《天演论》提出学习西方是主张和《海国图志》相比有何发展?
答: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给严复以很大的震动,在此背景下,他译述了《天演论》,魏源的思想借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巩固清朝的统治,《天演论》则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论,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打击封建势力,对当时中国的知识界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
B.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C. 初二历史上册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
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的形成
两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的足迹,人类跨入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工具,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艰苦劳动中,他们学会了使用火,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还创造了最初的艺术和宗教。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从距今五六千年前开始,文明之火在西亚、北非、南亚、东亚、爱琴海地区、拉美、南部非洲等地点燃,最早的国家相继在这些地区诞生。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明的发展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这些富有特色的区域文明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古代世界文明景观。世界各地区文明的发源和发展虽然在时间上前后不一,但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区域文明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文明的终结和中世纪文明的开端。此后,欧洲各地区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基督教是中世界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欧洲文明的方方面面无不打上基督教的烙印,基督教会在欧洲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东西欧各自所处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基督教世界逐渐形成了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两大文明区。在中世纪初期,西欧文明发展较为缓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1世纪起,城市在西欧兴起,这对其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拜占庭式东欧文明区的中心,在中世纪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保持了高度的繁荣与发展,并成为当时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在周边文明的影响下,东斯拉夫人逐渐走向文明开化,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亚洲区域文明的发展
在中世纪的亚欧大陆,亚洲区域文明的繁荣程度大大超过欧洲文明区域。当中世纪初期的西欧文明处于沉闷状态之时,亚洲区域的中国、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等文明则辉煌灿烂,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景象。朝鲜、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加速了自己的发展。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归于统一,并建立起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中世纪时代,由于东西方交通的日渐发达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亚洲文明的成果还持续不断地传播到欧洲,并为西方文明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蒙古人的西征在客观上打开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从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
15世纪至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展,世界各文明区域和国家开始从原先相对分散和封闭的状态走向整体和开放,殖民扩张体制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全球化的浪潮由此发端。与之相适应,各文明也在思想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变。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起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实行了教会的民族化,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建立
在从中世界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欧美各国的发展,资本主义与传统的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从而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这一暴力手段,率先在世界上确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迅速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而启蒙运动则是资产阶级在西方世界掀起的思想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由于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因此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结局。
工业文明的产生
步入近代以后,西方逐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为工业社会。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为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文明的转型创造了条件。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并迅速扩展到西欧和美国,对全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工业革命使用蒸汽动力,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它不但实现了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而且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的农业文明时代跨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还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等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为争取自己的经济和政治权益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诞生。工业革命还拉大了东西方社会的距离,奠定了西强东弱的近代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发展,并向全世界大举扩张。
在欧洲,德、俄等国资产阶级采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或者改良的方式,使资本主义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在欧洲继续高歌猛进。拉丁美洲人民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发动了民族独立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拉丁美洲国家暂时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亚洲,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兵临天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亚洲其他国家虽然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抵抗,但是都失败了,最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被划入其势力范围。由于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在瓜分狂潮中,非洲被分割。
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终于完全打破了自古以来东西方文明的分离状态,使东方逐步地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
19世纪70年代,西方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国家的经济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时期。
生产力的飞跃使人类文明得到新的提升,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明显改善。
经济发展又培育了文化的进步。以雨果、狄更斯和贝多芬为代表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关注社会,反映生活,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中心地区的欧美列强因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剧烈的争斗。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凸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牌资本主义殖民地英国和法国的综合国力相对下降,后起的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则明显上升。资本主义各大国之间实力对比的新变化引起了欧洲列强的激烈竞争,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导致欧洲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欧洲高涨的民族主义也对欧洲列强的敌对竞争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萨拉热窝一声枪响之后骤然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而且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革命,其中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为重大的一次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重大冲击,影响了现代世界文明的进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和约》调整了西方世界的国际格局,然后又通过华盛顿会议调整了亚体系和太平洋区域的国际格局,从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此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短暂的经济繁荣,但是,很快就在1929年爆发了大危机,并且迅速影响整个世界。为了解决经济大危机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在民主制架构中通过国家干预处理危机。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但是,德国、日本等国则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建立起法西斯专政,走上摧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侵略,英、法等国推行出卖中小国家,试图牺牲苏联利益的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世界各反法西斯侵略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彻底地打败了法西斯,世界文明继续向前发展。
20世纪的科技与文化
科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继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了席卷全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宇宙航空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日常生活在20世纪也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电视机的普及、信用卡的广泛运用全面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使得整个世界变得更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20世纪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和为国争光的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世纪的文学艺术五彩缤纷,流派林立,现实主义传统和现代派创新交相辉映。不论是现代摇滚乐、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还是意识流的文学创作,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反上流社会、反正统艺术风格、否定正统规范的倾向,但是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内心世界。
当代世界的多元文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战后两极国际格局导致美苏之间的冷战,而两极国际格局主导世界40余年。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对世界安全构成严重的挑战。在两极国际格局中,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和日本既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也遭受了经济的“滞胀”和不景气,苏联及东欧集团则在激烈的竞争中最终解体和发生剧变,冷战也由此而宣告终结。战后西欧走上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并在后冷战时期建立了欧洲联盟和实现了货币一体化。通过战后的非殖民化,亚非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形成发展中国家和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发生重大影响。冷战结束后,虽然整个世界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地区冲突和动荡,但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贫困人口扩大化、国际恐怖活动升级等全球性问题则等待着人类携手解决,联合国的作用因此而日益凸现。
你自己看一下,上下都在了
D.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是什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八上P3):“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避趋之?”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条约》(八上P4):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3、影响: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增加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八上P4)――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1840年6月——1842年8月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八上P12)1、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4、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上P15-17)1、时间:1894年—1895年。
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2、结果:①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八上P17)。(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增开重庆等为
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开设工厂(标志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六、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八上P19)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2、《辛丑条约》(1901年)(八上P21)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E. 八年级上历史主要考什么
一、选择题(40分 每题2分) 1、 中国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2、说出“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的是 () A李鸿章 B邓世昌 C左宗棠 D关天培 3、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皖藉的是 () A曾国藩 B张之洞 C李鸿章 D左宗棠 4、“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这是谁的言辞?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广仁 5、下列哪一个条约签定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6、帝国主义声称: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其出发点是 () ① 袁世凯是难得的人才 ②请政府的统治已无法挽救 ③帝国主义选中袁世凯作为它们的工具 ④帝国主义要维护其在华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 () A、同盟会 B、兴中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8、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 () A、新军 B、农民 C、市民 D、工人 9、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味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 A北伐战争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黄埔军校的创办 11、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突出表现为 () A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C国共两党的矛盾 D国民党左派和右派的矛盾 12、你参加假期“红色之旅”,目的地是中国共产党“一大”,旅行社应带你去 () A 杭州 B 绍兴 C 嘉兴 D上海 13、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其政权性质是 () A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B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C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14、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 A渡过金沙江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过雪山、草地 15、下列事件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 A红军强渡大渡河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红军四渡赤水 D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 16、抗战以来我国取得首次大捷是 () A娘子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凇沪会战 D平型关大捷 17、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 () A彭德怀 B贺龙 C林彪 D朱德 18、20世纪初,梁启超从上海到云南昆明,下列方式是可行的且也是最节约时间的( ) A乘飞机直达 C乘火车直达 C乘轮船从上海到越南海防,再乘火车到昆明 D只能骑马或步行 19、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的是 () A陈启沅 B张謇 C荣宗敬 D荣德生 20、废除沿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是在 () A明朝 B清朝 C中华民国 D解放后 二、列举题(28分) 21、列举鸦片战争前后,正视现实的三位皖藉进步思想家。6分 22、列举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四次重大战役。8分 23、列举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四位代表人物。8分 24、列举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中国制造的三次事变。6分 三、材料分析题(22分) 25、材料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材料2:“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左宗棠《奏稿》 请回答:(1)根据材料,左宗棠的家乡什么地方(何省)?现处在我国中部还是西部? 文中“新疆”现处在我国中部还是西部?“新疆”现在的完整名称是什么?4分 (2)当时窥视“新疆”的有哪些国家?2分 (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是什么?哪一年新疆回到祖国怀抱?2分 (4)历史上,为巩固西北边疆,我国曾设立哪些行政机构?新疆设立行省是在哪一 年?4分 26、材料:“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1)上述口号出自哪次运动?其导火线是什么?2分 (2)上文中“国贼”指哪些人?3分 (3)上文中“外争国权”在当时包括哪些具体内容?2分 (4)上述口号反映了此次运动的性质如何?1分 (5)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学习运动中学生们的一种什么精神?2分 四、写作题(10分) 材料一: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杀百人比赛,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但不知道谁先杀到100人,所以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杀满150名中国人。 材料二:1999年,日本一参与上述事件的老兵东史郎写了一部揭露此事件真相的书——《东史郎日记》,引起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他们起诉东史郎,结果日本最高法院竟然无理判决东史郎等人败诉,公然为右翼势力否认此事的丑陋表演张目。 材料三:据《南京日报》2004年12月6日报道,昨日6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秀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见证人。1937年12月19日,怀孕的李秀英与其父躲在一小学的地下室避难,不甘受辱与日本兵搏斗,身中37刀,经美国医生救治才保住性命,而胎儿却因此流产。1947年,李秀英在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时出庭作证。 近年,李秀英还远赴日本,参加和平集会。面对日本右翼的攻击和诽谤,1999年,李秀英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起诉,并取得一、二审胜诉,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企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以《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1)叙议结合,字数在200字左右; (2)观点正确,引用材料准确无误; (3)语句通顺,逻辑严密。 试卷评点: 一、选择题:(40分 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C C D B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A B D D C B B 二、列举题:(28分) 21:姚莹、包世臣、王茂荫。6分 2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8分 23: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8分 24: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6分 三、材料分析题:(20分) 25:(1)湖南、中部。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分 (2)英国、俄罗斯。2分 (3)“先南后北”、1878年。2分 (4)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北庭都护。1884年。4分 26:(1)五四爱国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分 (2)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分 (3)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2分 (4)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1分 (5)爱国主义精神。2分 四、写作题(10分)
F. 八年级上册历史主要事件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3课 收复新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活动课二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人教版>
G.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是什么
近代的主要战争和条约,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几件大事,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主要是这些大事件,如果你要提纲也有。
H. 八年级历史上册必背内容
不好意思,我是来吐槽考试的。。。
叫学生背什么战争好多年发生内,发生后标志着什么容,然后怎么怎么、、、、有什么用? 考试到底应该怎么考? 学历史是干什么的,为了筹齐考试科目?
我觉得就近代史应该这样考,考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为什么中国会一败涂地,如果我作为当时的领导层或是百姓会怎么做,怎样守卫自己的国家,怎么保卫自己的民族同胞。。。应该怎样营造暂时安定的环境,发展自己的国家,怎样做东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