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03 13:31:40

⑴ 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是的,预防是第一任务!

⑵ 三次卫生革命的标志性成就

1、历史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不同目标和任务演变的卫生革命,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面临的任务、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目标,采取抗生素、免疫接种、消毒、杀虫,灭鼠等社会卫生措施,使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等措施,努力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健康为奋斗目标,通过进一步树立健康新观念和大卫生观念、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环境、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及社区保健等综合性措施,有可能实现上述目标。
2、具体概况:
(1)第一次卫生革命
第一次卫生革命是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展开的,是19世纪后半叶从欧洲开始的,通过控制传染源、预防接种、改善环境等措施,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2)第二次卫生革命
所谓第二次卫生革命就是卫生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向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宣战。美国保健福利部推荐6项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1)不吸烟;(2)少饮酒;(3)合理膳食;(4)适量运动;(5)定期健康检查;(6)遵守交通规则。
在我国,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又面临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在两次卫生革命交错开展的形势下,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参照车辆保健福利部提出的6项生活习惯,联系我国的实际,拟定了《促进健康的生活习惯》供参考。
这些生活习惯主要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类,共12条:生物因素方面要做到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应激控制、自尊自重;社会因素方面要学会善于利用保健设施和注意安全。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这12条,我国人民的健康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也将大大延长期望寿命。

(3)第三次卫生革命
医院有高技术优势,是开展健康教育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人员,他们不但掌握系统的医药知识,还直接为病人服务,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心理变化,病人及家属对他们的教育深信不疑,加上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强,容易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通过医院健康教育,以医院为中心,开展社区范围的宣传教育,将医院的工作扩大到社会,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也可以促进医院和老百姓互知互谅,为医院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卫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仅是人员与机构的重组,更重要的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卫生服务的模式都要发生转变。全国各地正在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这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社区卫生。有人将这一变革称为第三次卫生革命。

⑶ 人类保健史上三次卫生革命的对象包括哪些内容

历史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不同目标和任务演变的卫生革命,不同国家、专不同时期面临的任务属、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
1、第一次卫生革命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目标,采取抗生素、免疫接种、消毒、杀虫,灭鼠等社会卫生措施,使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2、第二次卫生革命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等措施,努力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第三次卫生革命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健康为奋斗目标,通过进一步树立健康新观念和大卫生观念、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环境、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及社区保健等综合性措施,有可能实现上述目标.

⑷ 人类保健史上三次卫生革命的对象包括哪些内容

历史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不同目标和任务演变的卫生革命,不内同国家、不同时期面容临的任务、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

1、第一次卫生革命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目标,采取抗生素、免疫接种、消毒、杀虫,灭鼠等社会卫生措施,使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2、第二次卫生革命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等措施,努力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第三次卫生革命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健康为奋斗目标,通过进一步树立健康新观念和大卫生观念、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环境、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及社区保健等综合性措施,有可能实现上述目标。

⑸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卫生体系六大基石是什么

国民健康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保障,中国《宪法》明文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健康的必要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对“健康”的概念,在其组织法中指出,“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政府对人民健康负责任,只有通过适当的卫生保健和社会措施才能履行其责任。”这些在1948年听起来似乎是空想,然而当我们将迈向二十一世纪之际,我们觉得它更具有针对性。 健康的先决条件是和平、住房、教育、社会安全、社会关系、实物、收入、妇女的权利、稳定生态体系、持续的资源利用、社会公正、尊重人权和平等,上述所有方面,都构成对健康的最大威胁。 人类在复杂的环境下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具有长期的和潜在影响力。个人、家庭、社区和民族的参与对健康的决定作用日益增强,这是社会的发展结果,健康的决定因素在本世纪成为我们面临的新挑战。现代化建设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自动化水平,增强了普遍的营养水平,但同时,社会竞争的压力加大,心理负担增加,体力支出下降,营养过剩等健康的负效应问题开始表现出来。 传统的旧传染病如结核病等;被新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取代,如艾滋病或高血压、恶性肿瘤等。面对新型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医生们发现,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无法对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方式进行解释;因为单靠药物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无明显作用。由此发起了第二次卫生革命。 二、三次卫生革命的形式与内容 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是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通过制定国家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工程措施,研究有效疫苗和生物制品制备,推行广泛的免疫接种计划,推行消毒、杀虫及灭鼠计划,通过综合性的卫生措施使得急、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提高。 第二次卫生革命是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糖尿病和精神病等。通过综合卫生措施,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监测特别是控制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提倡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控制吸烟、酗酒、吸毒,提倡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通过各种健康促进及健康教育措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总结第一、二次卫生革命的经验与教训,发展社会医学,使卫生事业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必须转变健康旧观念,树立健康新观念,树立大卫生观,加强社会卫生措施,大力防治“文明病”、“社会病”,推行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才有可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最初是一个数理逻辑概念,以后成为总结各种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在医学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我们用它来指导我们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1973年,美国的Lafrsmboise的健康层次理论(Health Field Concept)应运而生。他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环境、生活方式及卫生服务系统。贯彻预防工作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同时,也对健康概念的内涵作了全新的诠释,成为指导现代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1)生物因素:影响个体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自然成熟和老化、遗传因素,及身体器官内部复杂的运动结果,站在预防医学的立场来看,生物因素是最难以人为的方式加以控制或改变的部分,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体质。人们可以作的只能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身体状况的变化,接受周期性的健康检查,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2)环境因素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A.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污染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危害的机制比较复杂,一般具有浓度低、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后果严重,恢复困难的特点。如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卫生情况相关的设施,各种各样的污染、噪音与安全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健康都有不同层次的影响。目前最受重视的是工业污染、食品安全,儿童安全和劳动卫生等。 B.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家庭的功能、人际关系、工作的压力、社交的情况等。疾病的发生和转归直接或间接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C.心理环境:是指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每天面临着不同的情景对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人格气质的考验;心理是否健全,能否承受压力,有无心理疾患等。事实上,大家熟悉的身心疾病(Psychoso matic disorder)就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健康障碍,这类疾病在当代人中间有显著的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的抑郁症患病率为3%~5%。约13%~20%的人一生中有过抑郁体验。其中2/3的人正处于工作年龄,会因此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抑郁是可危及生命的疾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15%的人用自杀结束生命。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称为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s)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人的机体具有广泛影响性、累计性和恒常性,对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等。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发现改变这些有害健康的偏离行为,就可有效地减少罹患疾病的机会,从而大大延长预期寿命。美国经过30年努力,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取得的。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保健宣言指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全部是针对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自我保健的建议。 (4)卫生服务系统: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系统,卫生服务的功能和布局对地区居民的健康构成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影响。通常经济发达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较完善,而欠发达地区三级医疗保健网功能不全,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也较低。 这四类十二项因素模式,是当今社会医学较为推崇的健康模式,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制定的健康观作了正确的理论注释,它启示社会和医务界要特别关注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成为世界范围内进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有利武器。 1991年(WHO)全球1岁以上人口主要死因归类调查 主要归因 归因比例(%) 生物因素 15 环境因素 17 卫生服务因素 8 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60 合计 100 四、健康观和疾病观 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建立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随着医学模式的更新而改变的,研究健康与疾病的联系,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性认识。 过去人们患了传染病,便失去了健康,而当传染病治愈,人们又重新获得了健康。这种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为依据的疾病观是单因单果的表现形式。“没有病就是健康”被称为消极的健康观,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以及某些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往往这些疾病形式被称作多因单果或多因多果。要减少这类疾病,获得健康不能单纯依赖治疗,而要更多地依靠社会预防,降低和排除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个体的身心平衡,并与环境协调一致,才能获得健康。所以,健康只能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 健康与疾病相对的概念:所有生物体都会有病,都要经历生长、老化、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健康与疾病看做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的分度尺。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个人都在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的两端之间的某一地方占有一个位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着。不同地区的调查均反映,在人群中自己认为健康的人不超过人口的19%。而大多数人却是在亚健康或亚临床状态内生活。他们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也是健康教育和临床预防工作的重点人群。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临床疾病:又称“无症状疾病”。认为疾病是改变了条件的生命现象过程。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代偿生理性反应,这类病理性反应和生理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是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难人为进行分割的进程和结局。 对于“疾病”恩格尔医生认为:“疾病可看做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而医学是科学,必须承认许多疾病还处于研究过程中,存在不治之症;同时承认医学不能超越肉体,而只能是尽可能地帮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过健康的生活。1999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第72届美国心脏学会年会强调:病人得病后再找医生,医生能给病人的帮助已经很有限了。即使病治好了,病人也不能恢复到和病前一样了。因此,好的医生是让人不得病的医生。提出了“超越二级预防”的概念,不是坐等病人发病后进行治疗和二级预防,而是主动找出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进行认真的一级预防,比如及早筛查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预防心脑肾并发症或更早的预防上述危险因素,使预防的观念更积极、更有力,成为真正的“上医治末病”,造福人类。

⑹ 预防医学史中两次卫生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有哪些

第一次卫生革命是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性传染病为主要预防对象。
第二次是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糖尿病和精神病等。

⑺ 简述三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

第一次卫生革命是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展开的,是19世纪后半叶从欧洲开始的,通过控制传染源、预防接种、改善环境等措施,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所谓第二次卫生革命,就是卫生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向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宣战。

第三次卫生革命,是通过医院健康教育,以医院为中心,开展社区范围的宣传教育,将医院的工作扩大到社会,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7)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扩展阅读:

第二次卫生革命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的经济条件普遍改善,加之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以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成功,使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促进了人类长寿和人口数量的激增。

许多国家的人口统计“金字塔”都在逐渐变形,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日趋增大,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超过了7%,从而进入“老年型社会”行列。

随着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集中于现代化的大城市,原有的大批农业村镇变成了工业化城市,使生活空间十分拥挤,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娱乐等公共设施和事业发展远远跟不上需求,导致了许多新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

现代工业化、都市化带来的人口集中,居住和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忙碌,社会关系复杂多变,导致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这时,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逐步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92年全球60%的死亡原因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造成的,其中发达国家占70%-80%,发展中国家占40%-50%。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

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对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了高度概括。

美国经过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而取得的。风起云涌的第二次卫生革命,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可喜成绩。

⑻ 三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人知道吗

第一次卫生革命是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展开的,是19世纪后半叶从欧洲开始的,通过控制传染源、预防接种、改善环境等措施,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所谓第二次卫生革命,就是卫生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向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宣战。美国保健福利部推荐6项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1)不吸烟;(2)少饮酒;(3)合理膳食;(4)适量运动;(5)定期健康检查;(6)遵守交通规则。
在我国,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又面临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在两次卫生革命交错开展的形势下,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参照车辆保健福利部提出的6项生活习惯,联系我国的实际,拟定了《促进健康的生活习惯》供参考。

这些生活习惯主要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类,共12条:生物因素方面要做到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应激控制、自尊自重;社会因素方面要学会善于利用保健设施和注意安全。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这12条,我国人民的健康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也将大大延长期望寿命。
第三次卫生革命
医院有高技术优势,是开展健康教育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人员,他们不但掌握系统的医药知识,还直接为病人服务,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心理变化,病人及家属对他们的教育深信不疑,加上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强,容易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通过医院健康教育,以医院为中心,开展社区范围的宣传教育,将医院的工作扩大到社会,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也可以促进医院和老百姓互知互谅,为医院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卫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仅是人员与机构的重组,更重要的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卫生服务的模式都要发生转变。全国各地正在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这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社区卫生。有人将这一变革称为第三次卫生革命。

⑼ 人类社会的两次革命卫生的内容

第一次卫生革命是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展开的,是19世纪后半叶从欧洲内开容始的,通过控制传染源、预防接种、改善环境等措施,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第二次卫生革命,就是卫生工作的主攻方向由控制传染病延伸到向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宣战。美国保健福利部推荐6项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1)不吸烟;(2)少饮酒;(3)合理膳食;(4)适量运动;(5)定期健康检查;(6)遵守交通规则。
疾病谱的根本改变向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保健福利部1979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报告——《健康的人民》。划时代地提出了进行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的口号。
主攻方向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糖尿病和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⑽ 论述历史上三次卫生革命产生的背景采取的措施及取得

(1)第一次卫生革命
第一次卫生革命是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展开的,是19世纪后半叶从欧洲开始的,通过控制传染源、预防接种、改善环境等措施,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2)第二次卫生革命
所谓第二次卫生革命就是卫生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向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宣战。美国保健福利部推荐6项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1)不吸烟;(2)少饮酒;(3)合理膳食;(4)适量运动;(5)定期健康检查;(6)遵守交通规则。
在我国,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又面临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在两次卫生革命交错开展的形势下,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参照车辆保健福利部提出的6项生活习惯,联系我国的实际,拟定了《促进健康的生活习惯》供参考。
这些生活习惯主要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类,共12条:生物因素方面要做到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应激控制、自尊自重;社会因素方面要学会善于利用保健设施和注意安全。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这12条,我国人民的健康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也将大大延长期望寿命。

(3)第三次卫生革命
医院有高技术优势,是开展健康教育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人员,他们不但掌握系统的医药知识,还直接为病人服务,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心理变化,病人及家属对他们的教育深信不疑,加上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强,容易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通过医院健康教育,以医院为中心,开展社区范围的宣传教育,将医院的工作扩大到社会,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也可以促进医院和老百姓互知互谅,为医院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卫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仅是人员与机构的重组,更重要的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卫生服务的模式都要发生转变。全国各地正在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这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社区卫生。有人将这一变革称为第三次卫生革命。

阅读全文

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