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用几句英语来评价一下英国的地理\历史或文化
Britain is a unique Europeon country. Seperated from the European Continent, Britons have established a marvellous civilization despite of many disasters, such as World War II. For example,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in the world nowadays is soccer, 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Britain. Also, British gentlemen are world-famous for their bowlers and elegant behaviour.
一时间只能凑出这麽几句…版
但愿能用权…
⑵ 英国历史对文化影响
主要是复英国的工业革命 厉害开化制的早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先后在海外弄殖民地 xiang中国出入鸦片 加快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使一些古老的封建体制国家先后沦落为他的殖民地 从而使那些国家的民众队英国一些国家又爱又恨 爱的是他的先进国家体制 恨的是自己的国家腐败无能和殖民国家的凶残暴厉
⑶ 简述评价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概念
他认为,文化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集团和习俗所表现出来的信仰和态度.是人类历史及其发展的最可靠证据。这类证据来自神话、民俗、宗教和习俗。要可靠地再现历史就应当把这些神话、民俗、宗教和习俗同书面材料以及人类的创造物放在一起,加以研究。除了少数诋毁者,比如G·艾略特·斯密斯等极端扩散论者,以及那些错误地把泰勒归为没有批评能力的阶段发展进化论者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把泰勒视为人类学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被当成是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有着巨大影响。比如,弗雷泽便从泰勒的著作中获益不小。马克斯·米勒一贯称人类学为“泰勒先生的科学”;安德鲁·兰于1907年说道,泰勒与卢伯克一起,成了所有英国人类学家中出类拔萃的人,;洛伊说道,推移的时间只是更加肯定了人们最初对他的伟大所作出的判断。通常说,为文化研究揭示出一个全新的领域.有选择地向读者提供了一种主要以考察语言、神话、仪式、习俗和信仰为基础的文明史.
这篇文章可以看下《文化的误读——泰勒文化概念和文化科学的重新解读》载《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03期。似乎更有你想要的东西。
⑷ 英国历史五个阶段怎样影响英国文化
英国文学主要分五个阶段:上古及中世纪的英国文学,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以及现代时期。 英国文学史中,上古时期大概是始于公园450年,止于1066年,即诺曼底征服的那一年,主要分为宗教诗和世俗诗,圣经和贝奥武夫是流传至今的典型,兴盛的是盎格鲁萨克森文明,诗歌神韵结合了粗犷豪勇的气象和悲情哀婉的风格. 文艺复新时期,是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是从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人文主义是其精神所在,那个时期涌现的作家有莎士比亚,培根,马洛,斯宾塞,约翰弥尔顿 新古典主义时期是从1660年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798年的浪漫主义时期为止,前期英国动荡不安,后期国力发展,英国的十八世纪,是启蒙主义时代,提倡秩序,理性,法制,这一时期的文学巨匠有约翰班杨,丹尼尔笛福,斯威夫特,亨利菲尔丁谢立丹,托马斯格雷. 浪漫主义时期是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开始到1832年司各特的死截止,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主要强调人权,主要作家有布莱克,华兹华斯,骚塞,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简奥斯汀,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高潮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6到1901,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国家相对繁荣稳定,国权逐步向中产阶级转移,道德和常理成为时代主题,主要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丁尼生布朗宁,乔治艾略特,哈代现代时期,由于资产阶级垄断,矛盾激化,加上一战和二战的损失,日不落帝国国力下降,哲学思想涌现。流派繁多,代表人物,萧伯纳,叶芝,艾略特,劳伦斯,乔伊斯等
⑸ 谁能给我大致讲讲英国的文化和历史急!!!!!!!!!!!!!!!
英国的历史,其实可以分成四部分
1066年前,(结束标志:1066年诺曼登陆)
被称为古英格兰时期
著名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此人是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冠之“大帝”头衔的人。可见此人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
当然,这个时期,还有一群传说人物:亚瑟王和他的十二圆桌骑士。如果你看过电影《亚瑟王》,会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066-1688年,(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被称为中世纪英格兰时期
鼎盛时期:爱德华三世和他的黑太子时代(1327-1377)。爱德华三世,一直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优秀的国王。而他的长子也叫爱德华,史称黑太子,则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英法百年战争前期和中期,英国之所以能占据压倒性优势,这父子俩功不可没。而他俩一死,百年战争的形势马上倒转,也为后来的国内三大家族的恩怨埋下了祸根(其实这三大家族表面上是英国历史上相互承接的三个王朝,实际上也可说是一个家族的三支。)
下面就来看看家族之争吧——英国著名的内战:玫瑰战争。旧贵族兰开斯特家族和新贵族约克家族之间的战争。这两个家族都是安茹家族爱德华三世的后代,家族标志都是玫瑰,只是一红一白区别而已。(安茹家族的标志也是花:金雀花)
至于英国革命,要划到中世纪还是近代史,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里权且按照史学界最传统的1688年为标志。不过应该革命大家都应该知道得够详细了,这里也不唠叨了。
1688-1914年,(结束标志:1914年一战爆发)
被称为近代不列颠联合王国时期
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日不落帝国(1837-1901)。在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在19世纪中,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的60%,铁产量占世界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当时航行于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飘扬着米字旗,乃至整个19世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作“英国世纪”。
1914至今
被称为后维多利亚的现代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时期
日不落帝国随着英国的衰弱而逐渐瓦解,现在只空余一个“英联邦”,似乎还在追忆往昔的光辉。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2005-11066前英格兰国王世系
一,撒克逊王朝(七国时代)
西元五世纪初开始,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岛的统治已经日渐虚弱,西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以及原来生活在日德兰半岛的朱特人(也译为裘特人)纷纷涌入不列颠岛,他们在和当地罗马人和凯尔特人(称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战斗中,从六世纪初起,形成了七个部落联盟,也称七国,他们分别是麦西亚,西撒克逊(威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逊(苏塞克斯),东撒克逊(伊塞克斯),东盎格鲁,肯特和诺森伯利亚。六世纪末,传教士圣奥古斯丁在肯特登陆,随后在坎特伯雷开始了传教,以后坎特伯雷成了英格兰宗教活动的中心。七世纪初,西撒克逊国王埃塞尔伯特渐渐强盛,一度控制了英格兰南部的西撒克逊、南撒克逊和肯特。七世纪中叶,东撒克逊国王雷德瓦尔德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后,在英格兰中部地区建立了霸权,此后雷德瓦尔德帮助一个流亡王子埃德温获得了诺森伯利亚王位,而埃德温通过一系列的胜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诸王国公认为其为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联盟为此后麦西亚和西塞克斯统一英格兰奠定了基础。诺森伯利亚王国此后领导着各地的撒克逊人同布立吞人作战,最终获得了对布立吞人的胜利,并统一了撒克逊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后,诺森伯利亚的霸权开始衰退,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从731年到829年的一个世纪时间内,七国之间陷入混战,在混战中,麦西亚脱颖而出,至八世纪中叶,麦西亚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区,麦西亚国王奥法即位后,自称英格兰国王,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称英格兰国王的君主,我们的世系就从这位“英格兰国王”奥法开始写起。
1.奥法(757-796)麦西亚国王,东盎格鲁国王,肯特国王,布莱特瓦达。 (布莱特瓦达Bretwalda, 是当时七国时代的称号,可以译成王中之王,很类似于我们春秋时代的霸主,表示是诸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老大,这个称号不能继承,要凭实力去争取。)是被卫士谋杀的前麦西亚国王埃塞尔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逊编年史里,说奥法和肯特在776年爆发战争,胜负不明,但一般认为是奥法获得了胜利,因为785年,奥法获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败了西塞克斯,此后他打败了东盎格鲁,并砍了其国王的头,794年,他获得了东盎格鲁王位。奥法还发动了多次对威尔士人的战争,并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奥法墙”(英格兰和威尔士之间的东长城)。奥法和欧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时代的人,查理曼宫廷的编年史家写道:“他是不列颠的光荣,对付敌人的刀剑.” 奥法去世后,麦西亚霸业中落, 霸权转到了西塞克斯王国手里.所以以下的世系转入西塞克斯王国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802-839), 西塞克斯国王,麦西亚国王, 布莱特瓦达. 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逊编年史称其父名字叫埃尔蒙德,但在当时的各国王系中找不到这个人(肯特国王也叫这个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 789年,他一度被奥法以及与他结盟的西塞克斯国王贝奥提克流放到了欧洲大陆的法兰克王国, 802年贝奥提克死后, 埃格伯特经过和两位伯爵的战争,夺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尔士(英格兰西南以埃克塞特为中心的康沃尔地区),并最终将康沃尔并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击败麦西亚国王贝昂沃尔夫,此战之后,伊塞克斯、肯特,东盎格鲁均承认其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征服麦西亚,(但麦西亚很快又获独立)。并迫使诺森伯利亚承认了其霸权。
3.埃塞沃尔夫(839-856)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格伯特长子,曾击败丹麦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罗马朝圣,但回国后被其长子埃塞巴尔德废黜。
4.埃塞巴尔德(856-860)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塞沃尔夫长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后,娶了他寡居的继母。
5.埃塞伯特(860-865)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塞沃尔夫次子,他在位期间,丹麦人洗劫了肯特和诺森伯利亚。
6.埃塞雷德一世(865-871)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塞沃尔夫三子。埃塞雷德一世在位期间无法有效遏制丹麦人的入侵,871年,在于丹麦人的作战中阵亡。
7.阿尔弗雷德大帝(871-899)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英格兰国王。埃塞沃尔夫四子。871年24岁的阿尔弗雷德继其阵亡的兄长为王,当时丹麦人已经占据了东盎格鲁,而肯特,诺森伯利亚和麦西亚也已相继亡国,并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区域的温切斯特。阿尔弗雷德初战丹麦人遭受惨败,阿尔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麦人退回了英格兰中部,西塞克斯赢得了5年的宝贵时间。878年,丹麦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乱,阿尔弗雷德和少数军官不得不逃进沼泽和森林里去打游击。但此后运气站到了阿尔弗雷德一边了。同年,阿尔弗雷德在伊桑顿(今埃丁顿)展开反击,大破丹麦人。此后他和已臣服于丹麦的麦西亚结盟,886年,收复了伦敦,并和丹麦首领定立了合约。《编年史》中说:“阿尔弗雷德大帝收复了伦敦,所有的不受丹麦人奴役的撒克逊人都站到了他的一边。”892年丹麦人再次入侵,经过四年的苦战,阿尔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儿子爱德华带领撒克逊了击败了丹麦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颠岛东部的丹麦法地区和欧洲大陆。击败丹麦人后,阿尔弗雷德大帝成为了无可争议的全英格兰的国王。
8.爱德华一世(899-924)英格兰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长子。爱德华一世是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和丹麦人的作战中战功赫赫。918年在将丹麦人彻底赶跑后,他在麦西亚等地取消的丹麦人的法令,重新恢复了撒克逊法。他女儿嫁给了西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三世。
9.埃塞维尔德(924)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继位16天后去世。
10.阿瑟斯坦(925-939)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被认为是英格兰第一位正式的全国性的国王。 在位期间他击败了维京人和苏格兰人。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异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复了被爱尔兰的都柏林国王(维京人王国)占据的诺森伯利亚。945年他和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一世签订合约。946年他被闯入其聚会的贼杀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在位期间,击退了维金人的入侵。自阿尔弗雷德大帝开始,其子孙连续五位都是尚武的国王,打败了不断入侵的北欧人,使撒克逊人的统治在英格兰全面复兴。
13.埃德维(955-959)英格兰国王。埃德蒙一世长子。他在位期间,麦西亚和诺森伯利亚的领主们拥立埃德维之弟埃德加为国王起来反叛。957年,埃德维在格罗斯特战役中被击败,被迫签订合约,将王国以泰晤士河为界分裂,埃德维占据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将北方领土交给了他弟弟。埃德维死后,埃德加重新统一了王国。
14.埃德加(959-975) 英格兰国王. 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称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统治时期。英格兰行政机构趋于完善。他划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对国王负责,在郡下面设区,区下面是市。从郡、区到市有一套严密的司法系统维持治安,税收制度也得到恢复,英国文学也开始萌芽,英语开始发展成为书面语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欧的领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当先进的维护君主制统治的制度,虽然埃德加死后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设立的组织机构和英格兰文化却已根深蒂固,此后丹麦人和诺曼人的王朝均无法加以改变。 埃德加的行政组织制度,保证了此后英格兰避免了类似于欧洲大陆国家那样领主割据局面的出现。973年,埃德加在巴斯举行了加冕典礼,从而奠定了日后加冕的程序,而这次加冕标志着英格兰王国的彻底统一。
15.爱德华二世(975-978)英格兰国王,埃德加之子。也称为“殉教者”, 978年被无神论者信徒所谋杀. 1001年被封为圣徒,称“圣爱德华”。
16.埃塞雷德二世(978-1013, 1014-1016)英格兰国王。埃德加之子。也称无准备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静再次被打破,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又开始了,切斯特遭到爱尔兰人的洗劫,南安普顿人则受到维京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或丹麦人的大肆屠杀。埃塞雷德面对入侵,一味赔款而不敢动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赔款数以换取短暂的和平,1012年,埃塞雷德缴纳了4.8万英镑的赔款(相当于当时英国大约4到5年的国民收入),但却没能阻止北欧海盗继续横行,1013年,丹麦人领袖斯韦恩将丹麦人控制的麦西亚、丹麦法及诺森伯利亚合并,并称英格兰国王,埃塞雷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诺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里去避难。(其妻爱玛是诺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儿)。1014年初斯韦恩去世,埃塞雷德得以复位。但斯韦恩的儿子卡纽特王子继续要求获得英格兰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兰国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被称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顾其父的反对,聚集了一支人马,开始和丹麦人作战,虽然敌我悬殊,但他仍然多次取胜,还解了伦敦之围,于是成为了众望所归的人物,埃塞雷德死后,他登上英格兰王位,但数月后,不幸英年早逝,英格兰因此陷于绝望之中。英格兰教界的贵族们于是在南安普顿宣布,永远废黜埃塞雷德的后代,承认卡纽特做英格兰国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孙们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逊王朝中断。
二 丹麦王朝
1 卡纽特(1016-1035),丹麦国王,挪威国王,英格兰国王。 被称为卡纽特大帝,丹麦国王斯韦恩之子。1016年被宣布为英格兰国王,他登基后,将丹麦和英格兰的行政机构合并,1017年,他将英格兰诸王国重新分成了四个伯爵国,分别是西塞克斯伯爵国,麦西亚伯爵国,东盎格鲁伯爵国和诺森伯利亚伯爵国,为了避免诺曼底的干涉,他娶了寡居的埃塞雷德的妻子爱玛(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的妹妹)。1018年,他抽取了大量英国赋税后,返回了丹麦。1020年,他将撒克逊习惯法纳入其编制的法典之中。1028年,卡纽特征服了挪威,迫使苏格兰臣服。卡纽特还将其女儿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儿子亨利(日后的亨利三世),由此卡纽特帝国在欧洲盛极一时。
2,哈罗德一世(1035-1040),英格兰国王。 卡纽特大帝的私生子。他的绰号是“兔子的脚”,大概是说他打猎的时候跑得快。卡纽特死后,其合法继承人是他和诺曼底的爱玛所生的儿子哈瑟卡纽特,但哈罗德趁其不在英格兰之机,抢先宣称是英格兰国王。1040年,哈罗德在哈瑟卡纽特准备入侵前去世。
3. 哈瑟卡纽特(1040-1042),丹麦国王,英格兰国王,卡纽特大帝和诺曼底公主爱玛之子。哈瑟是个文盲加暴君。他在英格兰横征暴敛激起反抗,在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邀请他同母异父的兄弟、在诺曼底避难的爱德华回国于他共同执政。(爱德华是爱玛与其前夫埃塞雷德二世之子)。1042年,哈瑟卡纽特去世,爱德华继位,撒克逊王朝复辟,丹麦世系在英格兰中断。
三 撒克逊王朝(复辟)
1。 爱德华三世(1042-1066) , 英格兰国王, 埃塞雷德二世与诺曼底公主爱玛之子. 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1041年回国和哈瑟卡纽特共同执政。哈瑟卡纽特死后,1043年在温切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1045年,爱德华三世娶了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温的女儿伊迪丝。1051年,戈德温受英格兰宫廷的诺曼底势力的排挤被流放,在其流放期间,诺曼底公爵威廉(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之子,爱德华三世的表兄弟)访问了英格兰,据说和爱德华三世达成了由威廉继位的协议,(爱德华三世没有子嗣)。这成了日后威廉跨海征服的借口。1052年戈德温和其子哈罗德率军回到英国,并强迫爱德华三世恢复了他们的权力,从此英格兰政权落入戈德温父子之手。1066年1月5日,末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国王爱德华三世去世,在弥留之际,他喃喃地说:“一个罪恶的时代即将降临”。此后爱德华三世一直是撒克逊民族情绪的化身,作为撒克逊人王族最后一位国王,成为人民普遍崇拜的偶像。1161年爱德华三世被宣布为圣徒,从此圣忏悔者爱德华三世一直是英格兰王国的保护圣徒,直到百年战争时期,才被圣乔治取代。
2.哈罗德二世(1066),英格兰国王,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温之子。爱德华三世去世后,哈罗德声称爱德华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他。随后英格兰贤人会议批准哈罗德为英格兰国王,哈罗德的继位,激起了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1066年10月14日,在苏塞克斯的黑斯廷斯一役,哈罗德兵败被杀,威廉一路向北残酷杀 戮,于该年圣诞节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爱德华三世所建)加冕。撒克逊王朝灭亡。
英国现在的综合国力和法国相当。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丽诺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在位期间确立对爱尔兰统治权)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兰国王1189-1199)(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只有六个月) 3约翰(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无地王”,在贵族胁迫下签署《大宪章》,布汶战役被法国击败,失去大部分大陆领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5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6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征服苏格兰失败,承认其独立。被王后伊莎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谋害) 7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发动英法百年战争,在克莱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国骑士团,获得法国西南的大片土地。长子为黑太子爱德华,次子为兰开斯特公爵约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黑太子爱德华之子。远征爱尔兰时被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拘捕,并废黜,由亨利即位
补充一下,一般称亨利二世至约翰为安茹王朝,亨利三世至理查德二世为金雀花王
都铎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弟里士满伯爵爱德华·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孙女玛格丽特之子。1486年与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结婚,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红白玫瑰战争)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兰国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后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结婚。由于离婚问题而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下不再注明) 3爱德华六世(1537-1553)(英格兰国王1547-1553) 4简·格雷(1537-1554)(英格兰国王1553)(萨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儿。外祖母玛丽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给诺森伯兰公爵之子达德利。诺森伯兰公爵伪造遗嘱让简·格雷继承王位。后阴谋败露,简·格雷被玛丽女王废黜,关入伦敦塔后斩首) 5玛丽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国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二世结婚。由于****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 6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兰国王1558-1603)(终生未婚,去世后都铎王朝结束) -----------------------------------------------------------------------------------------
此后英格兰王室转入诺曼世系
⑹ 英国历史是怎样影响英国人的性格的
1.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孤傲(exclusiveness)是英国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从来不谈论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会喜形于色。其它国家的人很难了解英国人的内心世界。英国人为什么具有孤傲的性格特征呢?原因有二,第一,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割断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英国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欧洲人。第二,英国人对本民族的历史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西方及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议会(Parliament)是欧洲最古老的议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Instrial Revolution)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祖国文明史使得英国人形成了现在的性格特点。
2. 大部分英国人有守旧而又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的保守思想。英国人的保守(conservativeness)为世人所知,英国人却认为他们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有人说,英国人需要20至40年的时间才能接受美国目前的新生事物,此话虽然有一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英国人直到现在也没有采用世界通用的米制(metric system),仍然使用英里(mile),直到1971年才将货币单位改为十进制(decimal system)。英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保持君主制(monarchy)的国家之一,其保守性可见一斑。当美国人发明中央空调(central heating)的时候,英国人以对身体有害为由拒绝接受这种新生事物,继续使用壁炉(fireplace)和电炉(electric stove)。
3.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讲究文明用语和礼貌的好习惯。英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他们不会要求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得不要求别人做什么事的时候,说得非常客气,诸如: "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 but would you mind。。。? " 或 "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 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麻烦别人,通常说excuse me,如果无意识地干扰了别人,要说sorry。要求别人重复,一般不说what,而是说pardon或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在公共场所人们不会大声喊叫,他们认为那是不文明的行为。
4. 酷爱独居和个人自由的天性。也许是由于缺乏空间的缘故,英国人喜欢独居(privacy)和个人自由(indivialism)。在英国,人们恪守着这样一句名言:My home is my castle。 The wind can come in, 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without my permission。当英国人搬到新家,他会在自己的房屋周围树起篱笆(fence),以便和邻居隔开。
5.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感情不外露的冷淡和缄默性格。英国人一般不会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他们高兴时不会喜形于色,当他们悲伤时也不会愁容满面,这一特点在上层社会中非常明显。在早晨上班乘坐的地铁中人们彼此不说话,只是在看自己的报纸,车内鸦雀无声,偶尔能听到下车的人因为不小心踩到别人脚时说sorry的声音。下车后,人们只是走各自的路,彼此不会交谈。另外,即使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也不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兴趣爱好等情况,因为他们从不谈论这些事情。
6.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自我嘲笑的幽默。英国人很幽默,不过都是一些自我嘲弄的幽默。他们喜欢嘲笑自己的错误、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尴尬境地等。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多年来形成的,对别人并没有什么恶意。
⑺ 谈谈你对近代英国历史发展模式的看法
英国是什么发展模式不知道,我感觉英国就是实力明显不济,却处处想着装X。殖民经济模式回下创答建的体系,在殖民地模式彻底瓦解之后,适应不了新的世界经济模式。就像一个农户,原来靠打猎发家,如今封山了。种地也种不好,打工也没手艺。还养着一堆的猎狗和猎鹰吃干饭。
⑻ 急求:一千字左右 关于英国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论文
近代早期英国国家财政体制散论
在16-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变迁中,国家政权既推动或限制、规 范着社会的变迁,又以自身的性质、职能的转变成为这场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16世纪绝对主义王权兴起之后,英国国家政权的统治职能在内涵与外延上都开始发生转 变,17世纪的政治风云更使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和统治方式、管理职能朝着近代化的方 向前进。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使英国土地贵族、工商资本家、金融银行家等各个统治集 团的利益获得了更为充分、更为有效的表达。本文仅就英国国家财政体制在这一时期的 转变和完善作一些探讨,以期能够加深和丰富对近代英国社会变迁的整体认识。
一、近代国家税收体系的建立
税收之于一个国家,犹如血液之于生命。在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具有近代 意义的税收体系对任何一个政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近代 国家税收体系必须具备公开、公正、有序、有效等诸种不可或缺的特征。所谓公开、公 正,是指国家税收应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和认同。所谓有序 、有效,是指国家税收体系运行时的每一环节、过程都应该依照一定的法度,即国民之 意愿而行,国家税收的每一项收入、支出及绩效都要向国民有所交待,接受国民或其代 议机构的核准。这些特征在技术上就体现为制税、收税、用度、审计等多种层次和制度 。这种近代税收体系的建立决定于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历史和时代因素,也 是国家政权与社会中各个集团、阶层、阶级利益反复角逐、长期斗争的结果。英国之所 以能够在二、三百年间由一个二流国家跃居西欧诸国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较早 地建成了一个相对较完备的国家税收体系。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由议会控制着整个国家税 收体系的关键:征税大权。
由议会控制、把握征税权,是中世纪晚期西欧英、法、西诸国共有的现象。这是由当 时重建法律和秩序,消除贵族叛乱,驱逐外敌的社会普遍需求所使然。随着时代发展, 每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政权极欲获得更多的赋税收入,然而由于各个政府和它的国民相互 作用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税收制度。在西班牙,“出于对内乱的厌倦,西班牙的 代议机构卡斯提尔国会将征税管制交给了王权,”在法国,由于“三级会议极欲终止法 国动乱的愿望,使王室不经被统治者的同意便夺取了征税权,造就这一权力的紧张形势 过去之后,这一权力却长久地保留下来”。[1](P149,147)而英国则不同,即或是在绝 对主义君权达顶峰的都铎时代,英国国会尤其是下院仍牢牢地把持着征税大权,都铎君 王们只能依靠其他途径开辟财源,如没收教产加以拍卖。斯图亚特王朝欲强化王权,夺 得征税大权,但遭到国会的顽强抵制。在王权与国会之间所展开的复杂激烈的斗争中, 征税权始终是双方争夺的一个要点。虽然历经内战、复辟等种种磨难,由国会控制征税 大权的原则一直未得改动。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发表《民权宣言》规定:王室在议 会规定的税收之外从事征税是非法的,[2](P186)再次确定了国会的征税权。
征税是归王权还是归议会,究竟有何差别及意义呢?笔者以为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 关注:
其一,从政体层面上看,税权的归属决定了未来国家政体的发展方向。西、法两国王 权由于攫取征税大权而迅速发达起来,建立了对社会经济的全面控制,成为一种不受任 何力量约束的专制王权;这两国中的等级(三级)会议,由于将财权拱手转让给王权,而 使自身“成为国家机器特别是王权的赘疣。结局是可以预见的,三级会议停开了,而王 权却因时移事易不再恢复会议产生前的老样子,国王摆脱了身上的紧箍,开始向专制的 方向大踏步迈进。”[3](P407)道拉斯·诺斯指出“……法国国王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 和其英国对手比起来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区别在这两个国家后来两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中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P407)英国国会则因手中一直紧握征税大权,故而成为遏制 王权走向全面专制的重要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都铎王权的绝对主义统治处于相对有 限、相对薄弱的境地,使得英国国会在一次次与王权的冲突较量中逐步占据上风,不仅 保全了自己的存在,而且也最终确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
其二,从行政管理层面上看,税权归属也是决定国家统治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获得 了征税权力的法国王权,处于直接面对众多臣民和经济组织的地位。而单凭君王及其小 小宫廷是无法承担由众多程序组成的征税过程及管理事务的,从而使建立一支专业的官 僚队伍和繁杂的事务机构成为自然而然之事。绝对的王权与庞大的行政官僚组织的结合 遂成为16—18世纪三百年间法国统治制度安排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英国则不然,王权既 无征税之权,亦就不存在维持一个庞大的中央政府和一支依赖王权的庞大的官僚组织的 必要。
其三,从国家财政状况看,税权归属亦是决定税收数量、种类的重要因素。在西、法 建立起王权对税收绝对控制的国度中,决定税赋数量结构的关系相对简单,即国家的需 要与臣民财富之间的关系。而在近代初期,诸国争雄的军事战争是国家公共开支的最大 费项,且往往具有急迫性的特征。在这种状况下,西、法诸国在决定税赋征收额度时, 常常是以国家需要为原则,多多益善,必要时甚至可以竭泽而渔,以求暂度难关。如西 班牙在1470年到1540年之间,国家税收狂增了22倍。[1](P149)尽管海外殖民的收益可 供支配,但当时西班牙帝国税收主要是来自阿拉贡、那不勒斯、米兰特别是繁荣的低地 地区。狂征暴敛之下,帝国内部矛盾必然激化。低地地区的反叛,荷兰的独立既耗费了 帝国的国库,又断绝了其主要税源。为了弥补亏空,帝国虽施征用地产、转让特权、出 售爵位等孤注一掷之策,以求应急,但均未奏效。帝国财政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 的百年期间,先后6次宣告破产,奏响了帝国垮台的丧钟。法国王权凭借强大的官僚队 伍和规模巨大的农业经济,运用包税制增加赋税以及对外借款、卖官鬻爵等各种敛财手 段支撑国家财政的运行。由于教士和贵族享有免税特权,故沉重的税赋皆由市民和农民 构成的第三等级来承担。结果社会内部的裂隙愈来愈大,最终导致第三等级的大规模反 叛,专制帝国的大厦轰然倒坍。英国王权则处在与西、法两国全然不同的境况之中。每 一笔税赋收入的数量都须与国会反复讨价还价之后方能获得,实属不易。尽管伊丽莎白 女王深得国民拥戴,也不得超越成例。这位女王深知,“对于下院议员来说,牺牲他们 的生命要比打开他们的钱袋容易些,所以她不得不时刻警惕地注视着政府的开支,不得 不一再勒紧自己的钱袋,以致于她周围的大臣不断地抱怨、嘲笑她的吝啬。”[4](P364 )
另外,西、法专制王权在征税时,往往从最易征收、最易管理的直接税,即人头税、 户税、炉灶税和交通税等税种下手,不断地把以往一些临时税改为永久税,不断花样翻 新地设置一些新税。英国王权则无此类幸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英国“更多依靠间接 税而不是直接税,但它的具体特点却使人民不大怨恨。例如,英国没有象法国那么多的 包税商、收税员和其他中间人;英国的许多税都是‘看不见的’(例如对某些基本产品 的货物税),或者看上去只是损害外国人(例如关税);没有国内人头税,法国商人对这 种税很反感,因此它对国内商业来说是一种消极因素;英国的土地税在18世纪大部分时 间里是主要的直接税,没有任何特权阶层能免交,对社会上多数人来说也是‘看不见的 ’;各种各样的税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议会讨论后批准的,”[5](P100)故而不易激起 社会内部冲突与矛盾。17世纪末以后,由于国家战略的调整,积极地参预大陆事务以防 法国称霸,英国的税赋总额不断攀升。有史料表明,17世纪末以后,英国税赋总额与法 国基本拉平,分别为1500万和1600万英镑。而当时两国国民生产总值相差悬殊,英国为 6800万英镑,法国为16000万英镑,税赋各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0%和10%。表面上看, 此时是英国而非法国处于国家的横征暴敛之中,当时也的确有人认为“看到英国臣民缴 纳的巨额贡赋之后,应该认为生活在法国真是大幸。”[6](P440)但布罗代尔的看法则 相反。他认为首先法国纳税人承担的负担未必轻于英国人,因为法国人在国税之外,尚 须接受贵族和教会强加的沉重“额外”负担。其次,法国税种以直接税为主,它在政治 上和行政上总是不受欢迎,而且很难增加。英国则以间接消费税为主;约占税额的70% 。这种税不太显眼,容易隐藏在价格里。而英国的民族市场比法国更开放,消费一般都 经过市场,间接税的收入就尤其可观。最后,将两国人口总数考虑在内(英法两国人口 比例为1∶3),以人口总数与国民生产总数相比便会发现另一种结果,即英国在人均收 入方面显然领先于法国。[6](P440—441)
其四,税权的归属不同也可转化为不同的社会制度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施加不同 的影响。西、法两国的税收制度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即教士与贵族不在纳税人之列 ,处于免税的特权地位。这种政策的产生或许有着历史传统的因素,但它的实施实质上 是消除了两个潜在的对手对国家、王权的抵制与反抗,在政治上可谓是一种巧妙的安排 。然而在社会及经济层面上,这种政策则造成对从事贸易、商业、工业等行业人士的歧 视,从而诱导人们对从事教会、政府和军队的职业的偏好与追求;造成社会在“对政府 的财政政策的反应中逐渐形成所有权结构,只鼓励那些不受国家影响也对社会没有产出 的活动,而阻止个人去从事各种生产性活动。”[1](P149—150)而由商人和土地贵族所 组成的英国国会,在其所奉行的税收政策中,是断不会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的。恰恰 相反,英国以税赋为核心的各种国家财政政策都是以促进工商贸易和农业的发展为目标 ,而后再以其利得的部分份额作为税赋,从而逐渐形成了各种较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保 障和推动了对社会产出做出巨大贡献的私人所有权的不断发展。
⑼ 英国历史文化对英国的影响从哪些方面看呢要交作业~~~~帮帮忙了!!!
英国全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32个区,包括3个特别管辖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中央政府仍控制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北爱尔兰议会及地方政府暂时中止运作,北爱事务暂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英国总面积24.36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36万平方公里。英国总人口约5983.43万,其中英格兰5009.31万人,威尔士295.25万人,苏格兰507.84万人,北爱尔兰171.03万人(2004年中)。官方语言为英语,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59万)。另有天主教会及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和佛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英国首都伦敦(London),人口740万(2003年)。伦敦也称“大伦敦”(Greater London),下设独立的32个城区(London boroughs) 和1个“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区议会负责各区主要事务,但与大伦敦市长及议会协同处理涉及整个伦敦的事务。伦敦最热月份为7月,一般气温在13-22℃;最冷月份为1月,一般气温在2-6℃。
英国是一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全岛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湿润、温和,季节间的温度变化很小,雨天较多。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北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超过1100毫米,其中山区超过2000毫米,中部低地为700-850毫米,东部、东南部只有55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全年分两季:自4-9月是春夏季,晴朗、暖和,从10月到下一年3月是秋冬季,潮湿、阴寒而昏暗。最冷的1月份的平均气温,北部为3.5-4.3度,南部为5度;最热的7月份的平均温度,北部为14度,南部为16度。
英国时间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实行夏时制时,每年3-10月间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
格林威治时间是指经线零度(即子午线)所经地区的当地时间,由于子午线穿越伦敦附近的格 林威治市,故称格林威治时间。格林威治时间与英国时间相同,也是用以计算全球不同地区时间的基础。
英国的夏令时间从每年三月底开始,至十月底结束(该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日)。实行夏令时间期间,英国时间会较格林威治时间快一小时,藉此尽量利用日光。
⑽ 英国的历史是怎样影响它的文化和语言的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汉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版语系,其中包括十多种权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讲印欧语系语言的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在各种语言当中,英语和德语,荷兰语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语言最为接近。英语起源于欧洲西部。大约在公元49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侵犯不列颠。他们在征服不列颠诸岛后逐渐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他们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渐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这就是古英语(Old English,公元450年至1150年)。在这一时期,说英语的人不过几百万人,而其使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不列颠岛。其后,英语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由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1150年至1500年)发展今天的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1500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