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万历十五年哪个版本最好
万历十五年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是这一年开始,万历皇帝开始创造了了长达几十年的不上朝的记录。黄仁宇认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大明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贰』 中国大学历史系有用《万历十五年》当教材的吗
没有。中国大学历史相关专业比较通行的教材有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十五讲》、樊树志的《国史概要》、张传玺的《中国古代史纲》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可以做参考。
『叁』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怎么样有什么存在意义
因为黄仁宇是就读于美国的历史学博士,他的历史观点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汉学家的影响,在有些中国人看来是观点新颖,但实际上反应了中西方历史思维观的差异。黄仁宇的著作从一些方面反映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水平,但我个人认为,从了解历史的角度出发,还是看国内著名人士的作品比较好。相比之下,原汁原味的中国史学更能透彻准确的反映中国历史
全新的视点看明末政治,看中国的历史,用作者的话说是"大历史观".
其学术特点在于对历史的宏观把握,虽然从一人一事入手,从一个年份说起,所要说明的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关键所在。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谓大历史观。如通过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来表现一个朝代的主要特征在对于人物历史活动的叙述中,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这种全新的视角不仅仅对于历史观,对于我们日常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是一种启发.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很受推崇的书,所以我在阅读的时候,处于一种很尊敬的心态。事实证明,这种尊敬不是没有来由的,本书的一些思维观念,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我很喜欢认真地阅读一本书的“序”和“跋”,因为如果是作者本人写的,那么本书的一些精华将被提炼在这里。《万历十五年》“自序”中“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私人资本积累愈多,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一句,一下子吸引了我。虽然此话被用来反证明代的中国封建经济并没有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但是它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澄明于读者面前:他不预备以详细的事实叙述来完整地再现万历十五年,而是要将站立在现有文明的高度上,对万历十五年做一番俯瞰。当然,这句话的识见并不仅于此。
如果要俯瞰,当然不能就事论事。黄仁宇先生的思维模式是:“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身为后来人,站立在相较从前更为丰富而且先进的文化成果上,遥追数百年,许多迷雾就可以层层穿透,从而实现一些一针尖见血的根本性分析。这就是黄仁宇先生形成“大历史观”的现实源头。说到底,“大历史观”固然需要写作者自身必须具备开放性思维,还和当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密不可分。如果没有社会文化层面的整体性进步,回头看历史就不会拥有以往作者所不曾拥有的利器。可以崇拜个人的超强能力,但是个人能力永远无法超越特定的历史阶段。就此种大视野来说,绝不会为黄仁宇先生所独有,以万历十五年而看万历一朝,有明一朝,甚至封建社会,乃是许多学者都能够想到和操作的。问题的关键、也是我所认为的本书的真正新意在于,它用西方已经足够成熟的政治学、制度学、军事学甚至哲学的理念,上溯将近400年,来剖析中国明朝的万历十五年。
明朝万历十五年,亦即1587年,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元辅张居正去世的5周年,首辅申时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罢官在家的一代名将戚继光辞世的当年,哲学家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在这一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黄仁宇先生在结尾部分既然已经如此盖棺定论,那么万历十五年在中国历史上就决不会是简简单单的一年。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万历十五年本来就“无事可记”,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事件,没有一件影响深远值得长久追忆。如前所述,既然作者是挟现代文明的利器来剖析前人的时代,那么无论选取哪一段历史横切面都注定着相同的意义,而选择一个“四海升平、无事可记”的年代,则更能显出对比的强烈和历史洪流的浩浩荡荡。且故事的相对平淡,会使阅读者追随着作者满含深意的探寻脚步,将更多的兴趣放在故事背后,而不是故事的本身。
本书无意将万历十五年琐碎的事件递补进来不厌其烦地讲述,而是意图通过探寻人物背后的命运,命运背后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后的历史不可抗拒性,来完成自己对“大历史观”的一次总论证。如果仅仅将万历十五年展示出来,那么因为无重大事件可记,本书也将成为一片空白,于是作者以此年作为一个时间线索,前后延伸,得出了和这一年存在某些关联、对万历一朝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名单,然后对这些重要人物在万历十五年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进行叙述和评点。
明代实行文官治国,万历一朝也就概莫能外。文官治国有两大要素:礼仪和人事。礼仪一方面使君主更像君主,成为代天统治的化身,具有神的力量,另一方面则用于化解人心,达到行为的趋同和有序。人事则成为文官的命门,以人事主管文官,则所有的文官不过是在宦海里浮浮沉沉。这就勾勒出了万历一朝政治上的粗线条,在这里道德取代法律,论语和四书五经取代了象征民意的成宪。没有法律,那么惟有依靠人情,而人情是具有弹性的尺度,不会具有不容推移置换的原则性。这些,对整个封建社会几乎同样适用。
封建式礼仪钝化了百姓,它使百姓成为循规蹈矩的愚民,使来自下层的发展动力接近于无。应该说,中国封建礼仪的力量很是惊人,各个王朝治下的百姓揭竿而起不外两大原因:1.官逼;2.饥馑,后者尤为主导因素。人事则钝化了文官——社会上层人士的改革动力,它使官员们蝇营狗苟,为求升迁、自保不惜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张居正正是没有认清明代行政制度的的本质,所以才会企图凭借一己之力,给已经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以生机,然而效率、求实、实务、廉洁、法治都不符合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在生时他能利用自己的元辅身份和皇帝的宠信部分地实现自己的筹划,并无限尊荣,死后却难免遭到文官集团的彻底清算,以至殃及子孙。而对他的清算,又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来进行的,可见封建文官集团统治的荒谬和黑暗,整个社会如病如膏肓。
在明代,国事之不可为以至于此。流行于道的,正是申时行之流的调和折中之策:但求能够维持现状,便是最大功德。即使是腐败目所共睹,蛀败着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人心基础,在于文官,不但不能藉此廉洁吏治,而且还要同流合污。这也就出现了宋明两代开国皇帝让文官治国的悖论:国家固然避免了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家天下也没有能够长久地保全,文官治下国力积贫积弱,官僚贪污腐败,礼义道德沦丧缺失,令人们对文官和熏陶文官的中国传统文化失掉自信力。而宋明,甚至最终都为当时的关外异族所取代。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清廉的海瑞,已经成为“古怪的模范官僚”,因为文官阶层的整体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注定他的“模范”不会得到上层的认可,只能作为口碑流传于民间;果敢的戚继光,不过是“孤独的将领”,他的成名非但自身要有出类拔萃的才能,还需要有谭纶、张居正的大力提携,他在军事上的种种成就无比辉煌,却又无有一种不是面对现实妥协的产物;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选择以出家、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在此种社会流俗下,也就合情合理。
透过《万历十五年》粗略的叙事表象,黄仁宇先生充分运用了西方的政治学等既成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对万历一代,乃至中国明代、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关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哲学、民俗等全方位的叙述和分析,更多地含有中西对比的意味,也成功地完成了“大历史观”的初次试验。我觉得这是本书最精华的部分。
“大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作者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相当于“跋”)中如是说:“受过被裁失业、与家人一起感受经济危机和被人歧视的景况,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内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肆』 怎么看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书评
在《万历十五年》抄一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世人对世间万物的认知,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见仁见智。史学亦当如此。黄仁宇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独特的视角,把明朝晚年的公元1587年,即万历朝十五年,作为切入口,把这一年看似歌舞升平,实则上通过许多事件又蕴含、预示着大明王朝已经走到尽头。黄仁宇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尖锐问题,是令后人深思、研究的。
『伍』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这么出名,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自1979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后广受好评。全书共讲述了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窥探了当时的时代兴衰。作者独到的观点以及结合世界历史的角度确实令人惊叹。
我最喜欢书中的这一段:“一个奇才卓识的人,在为公众的福利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决不能过于爱惜声名,因而瞻前顾后,拘束了自己的行动。他可以忍辱负重,也可以不择手段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种舍小节而顾大局的做法被视为正当,其前提是以公众的利益为归依,而在伦理上的解释则是公众道德不同于私人道德,目的纯正则不妨手段不纯。”
『陆』 万历十五年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1587年的历史事件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换一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世界变得更立体。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看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
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十五年》被在“一本好书”第一季第二期节目里以话剧的形式演出。
(6)中国大历史和万历15年怎么样扩展阅读
获奖情况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且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1982年英文版荣获美国国家书卷奖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和评论界的关注。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作者简介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
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柒』 推荐几本好看的历史书籍,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已经看了
我认为比较好看、比较权威的历史书籍有: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汉书》—东汉,班固著
《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后汉书》—南朝 宋,范晔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 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 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以上都是二十四史,是最权威的正史,但可观赏性不强,下面这几部书是我最喜爱的,就推荐给你吧:
《历史上的多尔衮》—纪连海著
《历史上的和珅》—纪连海著
《历史上的纪晓岚》—纪连海著
《历史上的刘墉》—纪连海著
《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著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下—阎崇年著
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发扬光大。
『捌』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书中有哪些论点站不住脚
黄仁宇向来以“大历史观”著称,第一,擅长在平凡的历史人物生活中判断其性格本质,并因各历史时期不同性格的关键人物的生活交汇判断出历史走向。第二,他极善于综合国家的政治经济特征而推导出历史人物创造的历史是大势下的必然,但是我个人觉得他的书有些论点依然不是很正确。比如在《万历十五年》中,虽然他一再强调中国的法律是以儒家礼教为基础的人情法律和不健全的法律,却没有提出关键的先进观念,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其次,他的“大”历史只是建立在平常研究的角度,并未揭露出中国历史上朝代和国家兴衰的本质:即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和严重的土地兼并,而这些兴衰的根本道理在黄老先生出书以前实际上已经被马克思哲学揭示了,黄仁宇作为英国大学教授显然没有客观接受社会主义阵容的科学真理,尽管他研究最透彻的是明史。如果你要死命找站不住脚的论点,历史这门学问只要敢提出观点的就会有历史依据,结果只会有“同意的人”和“不同意的人”。关键是要找出根本的东西。而这根本的东西才是主流,说实话,黄仁宇老先生的书只是多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和观点,这也是他在中国并未很出名的原因之一。理由很简单:社会主义哲学已经根本阐明了,甚至已经到了无法更佳进一步证明的地步,这也是近来有些历史研究方向偏门化,论据鸡毛蒜皮化和研究内容扯淡化的原因。
『玖』 《万历十五年》一书主要讲了些什么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时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拾』 万历十五年怎么样
读了两遍,听了三遍,能算有点发言权吗?
如果你对明朝有很多疑问,比如:
为什么明朝的专宦官有这么大的属权力?
为什么晚明的军队这么不中用,连几个倭寇都打不过?
为什么张居正在死后会受到清算?
为什么嘉靖会这么喜欢长生道术?
为什么万历这么懒?
海瑞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声誉这么高,而下场这么惨?
这本书里都可以为你找到答案。而且是非常深刻的答案。等你读完了,再回过头,看上面那些问题的时候,你只能说心里有了答案,让你一条一条的写下来的时候,你又写不全了。
有一次,我边开车边听,十岁的女儿跟我一起听,听了一段后她感慨:爸爸,做皇帝一点也不好。
如果你想了解更真实的历史,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历史,这本书可以说是难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