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东有多少年的历史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000--4000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
Ⅱ 山东金乡有多少个乡镇
截至2019年,山东金乡有9个镇4个街道。
金乡县隶属于山东省济宁市,地处中国东部的鲁西南平原腹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鱼台县,西靠成武、巨野两县,南与单县及江苏省丰县交错接壤,北与嘉祥县、济宁市任城区相连。
截至2019年,县域总面积887.67平方公里,全县辖9镇4街道,639个村(居)民委员会8个社区,67.2905万人;2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市级开发区。
9个镇分别为:马庙镇、化雨镇、霄云镇、胡集镇、卜集镇、羊山镇、司马镇、兴隆镇、鸡黍镇;
4个街道分别为:金乡街道、高河街道、鱼山街道、王丕街道。
(2)金乡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金乡县部分行政村居
金乡街道
金府社区、金山社区、金西社区、真武社区、春秋社区、高尚社区、莎岭社区、金河社区、古陈村、魏庄村 、暗楼村、桃园村、葛庄村、陈庄村、王庄村、霍堌村、刘庄村、旗杆张村、周桥村、十里村、袁楼村、王架村、张楼村、新张楼村
高河街道
张黄村、候李村、尚楼村、周庄村、徐楼村、常庄村、胡庄村、周大庙、韩庄、邵刘、王大楼、孙孟庄村、胡楼村、官庄村、牛桥村、魏楼村、苏楼、郭洼村、皮庄村、郭七村、赵阁村、周油坊村、马庄村、东夹村、西夹村、高河村、高河屯、马河涯、于楼村、代楼村、周楼村
Ⅲ .山东的历史有多少年
沂源县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为直立人在中国的例子之一专。另外,在山东属境内发掘的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汉字的较早发掘品目前追溯到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片.
Ⅳ 谁能告诉我金乡有哪些历史古迹啊!
(一)、历史古迹
二贤祠
光善寺
山阳书院
儒学庙堂(文庙)
真武庙
崇德寺
周家花园
张氏庭院
缗城堌堆遗址
鱼山堌堆遗址
春城堌堆遗址
周堌堆遗址
山阳故城遗址
刘庄遗址
小张湾遗址
(二)、古墓遗址
羊山汉墓群
葛山汉墓群
渔山汉墓群
李琴凤墓
朱鲔墓
郗鉴墓
周一德墓
郭东藩墓
(三)、寺庙、宫观、牌坊
金乡县寺庙、宫观、牌坊一览
(四)、史上金乡八景
(一)宝塔摩空
(二)寿河焕文
(三)仙桥步月
(四)春城晚照
(五)坟台峙秀
(六)莱河朝烟
(七)莎岭春晴
(八)阳山雪霁
檀道济(385—436.4.9),南北朝时期宋朝著名将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
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后人作诗赞曰:桓桓大将,矫矫虎臣,战无不克,威震强邻,金汤万里,为国长城。
王叔和(180~261),名熙,东汉名医张仲景弟子,魏晋著名医学家。他自幼聪颖,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尤爱医学,在几十年行医的实践活动中,曾整理编辑了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等书。还对秦汉以来诸家切脉经验进行了总结,精心著作《脉经》十卷。对于收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以探求疾病的根源,对我国的临床诊断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彭越( ?~前196),字仲。秦末农民起义首领,汉初封梁王。彭越出身寒苦,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由于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彭越“聚众少年,常渔巨野泽中,为群盗。”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有人到大野泽找到彭越说:“现在秦王无道,天下大乱,诸豪杰竞相起兵叛秦,您如果有意反秦,我们甘愿随您效力。”彭越笑着说:“我很感激大家的信任,但目前两龙刚刚开始争斗,胜负尚难预料,我们起兵时机很不成熟,不如先静观其变。”
周一德(1676—1757)字克协,号旦复,金乡县城北关人。清康熙壬午年(1702)举于乡,癸未(1703)登进士,曾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雍正九年任勇健营提督兼总统事。十一年,率部出关,抵新疆八里坤大营。十二年冬,获白杨沟之战的胜利。乾隆元年(1736)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派遣使者进京纳贡和好,他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事业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周一德自幼聪明好学,诗文书画无不精通。曾著兵书《火龙阵论》。乾隆六年罢官还乡,他从军四十余年,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做官廉洁清白,毫无田产,晚年在乡过着清苦的生活
宫文彩(?~1645),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外号宫二麻子。
宫文彩年轻时给本村李家当长工,后在满硐周围卖饼为生,
买饼者多是上山采石的穷苦石工,有时赊欠,他也不要账,因此深
为石工们所敬重。
有一年,依仗权势的满家,认为在他家附近开山采石破了风
水,便强行封山,不准开石。断了生计的石工,公推宫文彩为领
袖,聚众与满家对抗。他们在山上以石洞为营寨,利用易守难攻之利,抗拒地主武装及官兵,并积极发展义军力量。明崇祯十二年(1639),义军发展到两万多人,以满硐为根据地,“建营立寨,攻城略地,声势大振,明官军望而却走”。先杀了满家恶霸,又攻破了附近二十几处地主武装据点。明崇祯十四年(1641),接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封号,高举大顺军旗帜,率军进攻嘉祥县城,杀死副榜武举高瑞光等人。清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宫文彩号称“擎天王”,率义军联络周围以冲天大王李文胜、扫地大王宋二烟、混世大王杨鸿升、插翅虎阎清宇等为首领的农民起义队伍,投入抗清斗争。清河道总督杨方兴、山东巡抚方大猷、登莱巡抚陈锦、沂州镇总兵夏成德会商“围剿”计划。顺治元年十月七日,济宁道朱国柱、游击范邦、副将张国勋率清兵袭击满硐。宫文彩率农民起义军转移到金山,筑寨挖壕防御。十月九日,清兵向金山进逼。宫文彩身先士卒,率农民军顽强迎击,打退清兵多次进攻,杀死清千总卞自才。东兖道参政章于天、副将许廷用驰兵增援,农民军突围,去大义集、合义集一带。朱国柱军尾追“围剿”。十月十四日,农民军坚守合义集三十六座平头楼台,与清军作战。至十九日,金乡曹家楼、单县孔家楼、嘉祥狼山集、巨野李家楼等40处据点被清军攻占,数万农民军被残杀。
清顺治二年正月,义军复起。肃亲王豪格军至济宁,派尚书车尔格、梅勒、额真叶克书带兵六千人至满硐,平各寨,堵251个洞窟,致大部分义军死于洞中,宫文彩带伤突围,被诱杀。其余部继续与清兵周旋,后多相继自缢于洞中。
Ⅳ 至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现代抄测定,地球的年龄袭是46亿年 而中国历史据记载是从元谋人开始,据今已有170万年了 顺序是:元谋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半坡与河姆渡人,大汶口,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的传说,接着是黄帝和炎帝,尧舜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这些都无文字记载,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公元前16世纪建立. 此外,应该还有史前文明. 历史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到底按照人类开始生产生活开始算起还是按照人类有了文明后算起.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Ⅵ 金乡镇的人文典故 (不是历史发展)
民国报人徐世康
徐世康(1911-1952),出生于今苍南县金乡镇西门大街,毕业于浙江省立十中(今温州中学)与上海东吴大学,少年起就关心国家大事,尤喜爱鲁迅的杂文,不时还收听电讯,写了不少文章刊于报刊,显露出才华。
大学毕业后,徐世康带着一大箱书籍回到家乡,走上了新闻战线。当时温州的报纸有《瓯江日报》《温州晨报》《温州快报》《艺报》《温州新报》等,发行量都不大,起不了很大影响。唯有1930年9月创刊的《温区民国日报》是温州报业史上第一家规模较大、人员较多、经营较好的大型综合性日报,徐世康便到该报任职。1934年9月,《温区民国日报》改名为《浙瓯日报》,徐世康升为总编辑,次年秋兼任社长,事业心很强的他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主持该报工作。
为了加强通讯联络,他在市区府学巷创办了浙瓯通讯社,先后在瑞安、平阳、乐清、泰顺、玉环、永临等地设立分社或支社。1935年通过考试,还招收了两名女新闻记者,引起社会的注目。根据读者情况,他将对开大报改为四开小报,版面也很活跃,有国际新闻、国内电讯、社论、本地商情、各界新闻、各行各业广告,还有“提倡国货”“家庭常识”“法坛”等专版,以及文艺副刊《红尘》等。由于报道面广,热心为大众服务,报业蒸蒸日上,1935年至1936年,每天通常出12版(3张)或14版(三张半),最多时每天出16版,发行量也日益增加。
徐世康身为总编辑,非常善于撰写社论,就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阐明编辑部的看法。那时几乎每天都有社论或评论,他除了约请社会贤达、行家学者撰写外,大半还出于他自己之手。他写新闻、社论文思敏捷,表达流畅,有时为了紧密配合时代潮流,甚至在报纸付印前还在赶写社论。
开辟专刊专辑,宣传抗战救亡
l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徐世康与《浙瓯日报》同仁们全力投入抗日救亡工作。是年12月,当选为永嘉县监察委员的徐世康赴各区推进乡村救国运动,大力报道乡村抗日救亡新闻。徐世康妻子徐秀清时任《浙瓯日报》校对,也以县妇女会理事的身份在城区各镇举办讲座,主讲抗日意义,动员妇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12月,旧温属联立中学女学生梅爱文控诉其父大汉奸梅思平投靠日寇的卖国罪行,印发《我不愿做汉奸的女儿,我要打倒我的爸爸》的庄严宣言,《浙瓯日报》也全文刊登,作了详尽报道,一时轰动全国。
抗日战争爆发一周年时,温州各界举行多种纪念活动:中山公园中正纪念堂举行追悼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全市鸣钟致敬,举行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城区举办两万人火炬游行。《浙瓯日报》接连出了数期纪念导刊。徐世康还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象刊发专辑,1940年4月在副刊《永嘉青年》中出了“革命人生观”专辑,鼓励青年奋勇抗日;在《永嘉妇女》中刊出“妇女要回家庭去吗”专辑,在副刊《展望》中广泛特约我市已故诗人马骅(莫洛)、唐湜等文教界人士及抗战工作干部撰稿,连载缪天华抗敌鼓词《新娘叹》,以及邹伯宗等人的抗战歌曲。《浙瓯日报》还主办《浙瓯儿童》周刊,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报道各地儿童抗敌故事以及报道逃难儿童状况。刊出准时,深得各界支持与同情。在日军疯狂轰炸,伤亡惨重,生产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徐世康更是重视报道经济建设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浙瓯日报》特辟《经济建设》副刊,刊发朱馥生“论增产粮食”、项锦掌(项骧之子)经济专稿等等。
八年抗战,温州沦陷三次。《浙瓯日报》几经搬迁,曾搬到瑞安高楼,每日出对开报两版,所载多为国内外简要电讯及温州各地消息,还特辟副刊《高楼》,发表各地抗战通讯,漫谈敌占区近况及敌后山乡生活,以及连载抗日版画歌曲等,很受读者喜爱。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浙瓯日报》收到电讯是夜8时许。徐世康随即组织全社人员和家属大小上街游行,高举写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大字方牌为前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高呼口号。游行队伍从南大街、五马街直至西门,市民们闻讯,有的加入游行队伍,有的在原地欢呼放鞭炮。
次日,《浙瓯日报》以两个版面的通栏刊出特大标题:“日本已宣告屈膝,接受无条件投降”。徐世康长子、温中二年级15岁的学生徐行,在《浙瓯日报》刊发《狂欢之夜》一文写道:“许多青年和小孩跟在我们队伍后面,大人们买了成千发的鞭炮在燃放,顷刻间,大家都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徐世康第二个儿子、瓯江小学六年级l2岁的学生徐游也在《浙瓯日报》副刊短文中写道:“归家的时候已是午夜了,街上人少了一些,但仍听到爆竹声、锣鼓声和隐隐的欢呼声。”
吸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浙瓯日报》在徐世康的主持下,吸纳了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参与报业活动。
老共产党员吴明允1942年被捕,是徐世康出面保释,安排在《浙瓯日报》工作。徐世康将妻子徐秀清校对这个位置让给吴明允。l947年,曾是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的王思翔(张禹)从台湾回来,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找到徐世康,徐就让他进入《浙瓯日报》,先当校对,后当编辑、主笔。王思翔等人办的《民主》期刊也是在徐世康支持下得以顺利出版发行的。
新中国成立后任温州市市长的地下党员胡景瑊,一直把《浙瓯日报》作为党联系进步人士的纽带,有时化名在报上发表文章。徐与胡私谊较深。由于一些见报稿里有不少倾向革命与进步言论,当局曾打算抓人,徐世康以大义为重,据理力争,全力保护,使作者免遭劫难,进步分子不致连累。为了支援浙南地下党办报,经过王思翔等人精密策划,《浙瓯日报》曾将一部二号印刷机和一套新铸的铅字,对外说是以多少两黄金拍卖,实际上是悄悄地运到瑞安革命游击区郑嘉顺、胡景瑊那里去。
马骅与徐世康交往颇深,曾对笔者说:“多少年来,我想写一篇关于徐世康的纪念文章。”吴明允和王思翔更认为,徐世康真是当时新闻战线上的大好人,如果没有他的保护,不知会遭到什么境地,哪来有如今这样美好的晚景。当代新版《苍南县志》为此在人物卷里为其立传。
内容摘自苍南新闻网,望采纳,谢谢。
Ⅶ 这三十年金乡的变化
具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的金乡大蒜,在全国创下一系列中华之最,即种植面积最大,常年达50万亩;总产量最高,达60万吨;单产最高,平均亩产1200公斤,最高亩产3000多公斤;单个蒜头最大,6公分以上的甲级蒜占70%,最大蒜头直径达18厘米,重620克;出口量最大;出口合格率最高,达90%。据中科院有关专家研究测算,金乡大蒜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最高;92年在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金乡大蒜荣获中国白皮蒜类唯一最高奖——银质奖;96年1月被国家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96年3月金乡县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96年10月又获得A级绿色食品证书。“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成为广泛共识,全县大蒜已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县委、县政府又作出由“大蒜农业”向“大蒜工业”迅速转变的战略决策,依靠“金乡大蒜”知名品牌,由“以农富民”向“以工强县”目标迈进。
金乡不仅盛产大蒜,而且拥有2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目前,年产蔬菜5亿公斤,有圆葱、芹菜、黄瓜、辣椒等30多个品种常年应市。引进种植美国、日本系列圆葱10万亩,1996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圆葱之乡”。金乡人民培育的“金谷”牌小米色泽金黄,性粘汤浓,悬而不浮,油而不腻,是明清两代贡品,位居中华“四大名米”之首,被载入《辞海》,1996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谷之乡”。
全县拥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筑起了以机械、化工、电器、酿酒、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10大工业体系。亚洲最大的干式变压器生产厂家金曼克电气集团坐落于此。金乡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区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10千伏级干式变压器、万吨甲醇、菲律宾独资蔬菜精深加工等项目正在兴建。金乡拥有专业批发市场42处,年经销金乡及周边省市大蒜260多万吨,“国际大蒜商贸城”年交易额25亿元,1998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菜篮子工程”定点鲜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县有11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海关、商检、动植物检疫部门在金乡设立了“三检”驻金办事处,年自营出口创6000多万美元。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健全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为金乡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Ⅷ 金乡县来历
金乡历史悠久,远源流长;据考古发现,距今约万年前金乡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古人版类;山东省考古队在权1981年春考古调查时,在金乡卜集乡缗城堌堆胡集镇的刘庄遗址先后发掘出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及骨器。此后东夷文化、周文化时期,它又随着历史的发展留下了厚厚的印证,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灿烂辉煌篇章。 氏族部落时期,为有缗氏聚居的地方。夏商时代为有缗国。周设缗邑,属宋国。秦置东缗县,治今金乡镇,属砀郡。西汉属山阳郡,东汉于县北别置金乡县,治所在今嘉祥县阿城铺,因境内金乡山得名,金乡县名始见,属山阳郡。西晋废东缗县。北魏徙金乡县治于原东缗县城,县名始与今地吻合,属高平郡。隋属济阴郡。唐属兖州。宋,今属济州。元属济宁路。明属兖州府。清属济宁州。1914年属济宁道。1925年属兖济道。1928年道废直属于
文渊阁
省。1936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0年建立抗日民族政权,属湖西专区。1943年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专区。1949年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2年划入山东省,后属济宁专区(1953年),济宁地区(1967年),济宁市(1983年)。
Ⅸ 苍南金乡的历史
苍南金乡历史:
金乡镇,现属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据苍南县志记载,今之苍南,春秋时为东越瓯人地。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秦时隶属闽中部。汉代至晋康前,先后属闽越国、东海王辖地及回浦、章安、康宁、罗阳、安阳、安固等县。太康四年(283)后,除很短时间属安固、永嘉外,均属平阳县。平阳初名始阳,后曾称横阳,梁乾化四年(914)改名平阳。
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成城垣,置金乡卫,为浙南海防要地,下辖蒲门、壮士、沙园3个所。金乡镇名,最早见于明隆庆(1567-1572)《平阳县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乡等沿海居民内迁十余里。康熙九年(1670)复金乡界,居民陆迁回。宣统三年(1911),易名金镇乡。民国二十一年(1932),称金乡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属江南区,民国二十九年属宜山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南区,1950年5月属金乡区。1958年3月称管理区,同年9月改称大队,属金乡人民公社。1962年1月易名人民公社,属金乡区。1984年2月,建立金乡镇,辖大渔、石砰、炎亭、湖里、老城、郊外6乡。1985年2月属金乡区。1987年2月,为县直属镇,辖湖里、老城、郊外3个办事处。2005年辖城区、郊外、老城、湖里4个办事处,61个行政村。全镇总户数20022户,73105人。
2011年,撤销炎亭镇、大渔镇、石砰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调整后,金乡镇辖7个居民区、79个行政村。镇政府本驻迎旭路,后因建造原因部分迁至五一村。
金乡濒海,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海洋。后随海岸线的外移,逐浮出水面,首先浮出水面的是瀛岭(今狮山)。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筑城时发现的一块碑碣中有“大地原从海上来”之谶语,也准确而艺术地道出了自然界沧海桑田之变迁。
金乡古称瀛州,瀛洲系三国时代周瑜训练水军的“横屿船屯”范围之内,属“回浦地”。“小金乡”浮起于唐末。250年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建置了金舟乡,隶属于平阳县。至于为什么叫金舟乡,有人说是金舟乡从海面浮起时,有沉船之骸附金银珠宝;有人认为是因为金舟乡南面有金字山和复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从涌泉寺的兴衰、黄泥岙的石马、石翁仲陪葬饰物及梅岭的摩崖石刻,可知唐末至宋期间已商贾云集,逐渐繁荣。金乡地域在三国时期,隶属“罗阳县”。清光绪廿年(1894),云岩乡鲸头村村民在山麓挖掘墓圹时发现“朱曼妻地莂”,石质,刻有文字。“莂”就是“契约”和“合同”的古代用语,也就是朱曼买地安葬亡妻的地契。朱曼是晋咸康四年(294)的立节都尉,可以推断他当时是驻在鲸头本附近的的。鲸头离金乡不过30多里地,可见晋时,这一带地方已有人居住。此外,1997年6月调查发现了钱库镇桐桥村有古代石棚墓群。石棚墓又称支石墓,普遍出现在新石器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这就佐证了远在商周之前,已有先民在江南一带生息,繁衍,把金乡周边地区的历史向古代远溯了上千年。至于现在的金乡城内,那时是否时有海水冲击或者时不时地被淹没,无文字可考。
至陈后主祯明年间(587——589),金乡北郊灵峰建有“金鳌寺”,俗名外寺,是金乡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寺院;据乾隆年间县志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在灵峰建凌云寺(俗称东寺)。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的金乡梅峰涌泉寺和“四顾屏尼庵”,据传,历史上曾有过“一千和尚、八百尼姑”的鼎盛而名闻遐迩,后在清顺治时焚毁于一旦。近期为保护历史文物,已予以重新修建。在迁移古代墓圹时,发现被烧的尸骨,可作为“焚毁于一旦”之物证。可见金乡周围地势较高的一些地区在商、周至晋、南北朝、隋、唐时,就陆续有人居住,至宋代已相当繁荣了。梅峰古道上的马相公摩崖石刻确凿地证明了那时有众多商贾过往。
北宋时,县以下置乡、都。从北宋末至南宋金石文字等有关著述,已见“金舟乡”,隶属于平阳县,是为“金乡”之名由来之始。至于为何叫“金舟乡”,据说是金乡地域从海面浮起时,有沉船之骸附金银珠宝;也有人猜度是“金舟乡”南面有金字山和复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为抗御倭寇侵扰,命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实行“禁海迁界”政策,金乡蒲门一带居民内迁十里,扦木为界,界外沿海房屋全部烧毁,居民一律从界外迁至界内。被迁之处,哀鸿遍野,渔盐之利尽失。康熙九年(1670),朝廷下令“展界”,恢复金乡等界外地,并称金乡卫为“金乡寨”。后至清道光年间,有李庚的“金镇图记”。可见在清代时,并无“金乡镇”的名称。
民国时,始有“金乡镇”之称谓,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不变。1981年,“平阳县”析县,新建“苍南县”,金乡镇隶属“苍南县”。
金乡镇自北至东至南至西依次有巴艚、炎亭、石砰、大渔、小渔诸多渔港。鳗苗、对虾、鲥鱼、蝤蛑、黄花鱼、梭子蟹等,应有尽有,以至于最名贵的黄唇鱼(俗称黄干)也时有在菜市场出现(现在已极罕见)。海涂还有蛏子、花蛤、跳鱼、岩奶、黄泥螺等鲜活味美的海产品。“涂头跳鱼烧菜干”“清水蝤蛑爬菜篮”等顺口民言,是海产品丰盛的真实写照。
金乡是抗倭的历史名城。虽然,抗倭战争的高潮掀起于明代中叶的嘉靖年间,其代表人物为戚继光。而序幕则在明代初叶的洪武年间,其代表人物即为汤和。汤和早于戚继光160余年。
抗倭,这是一场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长期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
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在日本国内混战中失败的武士沦为海盗,他们在一部分封建主与寺院大地主的支持下,勾结我国的土豪、流氓、海盗,频频进行走私劫掠,成为我国沿海人民的一大祸害。
从史书上看,早在明代初年即有倭寇来犯的记载,明代中叶尤甚,其中嘉靖三十一年以后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杀害的达数十万人。沿海地区以江苏、浙江、福建受害最烈,波及山东、广东。
面对着倭寇的侵犯,沿海军民奋起抗倭,演出了一幕幕威武悲壮的活剧,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明代初年,对于外敌的入侵,在朝廷上层人物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出于民族大义,坚决予以抵御,例如汤和。另一种则企图利用外部的敌对势力,为一己的私利和政治阴谋服务,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就是一例。胡惟庸引狼入室的可耻行径,更加衬托出汤和抗倭的凛然正气。
信国公汤和设计并监督建成的金乡卫城有两大特点:一是军卫化;二是按刘基建南京紫禁城的“八卦乾坤布局。”
朱洪武建国后的定国方针是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战略国策,也是朱元璋命令汤和“并海置卫”,在浙江沿海置五十九卫的历史背景。南京紫禁城的布城格局与金乡的格局如出一辙,也就是刘基的八卦城格局。南京有“玄武门”、“玄武湖”,就是采用八卦中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作为城门称谓的命名方式。
所以,金乡“掘田河”已巳年改建成池,金乡中学教师夏守安命名为“坎池”,也是取八卦中“南离北坎”之义,又暗含消防之意,亦遵循了金乡是八卦城的宗旨。
古镇金乡,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称卫以来,至今已六百余年。历经时世变乱,清代顺治年间的十里迁界,卫城曾成为一片榛莽之地。后康熙时“展界”重建,主建筑逐渐恢复。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明代的金乡卫,统率平阳县所有的水陆关寨,南至蒲门、壮士千户所;北至沙园(现属瑞安)、宁村(现属于瓯海)、海安(现属乐清)千户所。
金乡卫共设十一寨、十五堠。
十一寨为:庙后寨、屿门寨、巴艚寨、大岙寨、炎亭寨、大镬寨、小镬寨、石塘寨、石坪寨、大渔寨、小渔寨。
十五堠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马迹堠、凤凰堠、猴头堠、上洋堠、毕湾堠、东冈堠、岭门堠、东山堠、蒙湾堠、兰头堠、巴艚山堠、奠山堠。
堠下还有许多墩。 如现存的大烟墩山古烟墩,位于大渔镇小岙村墩山巅,海拔约250米系明代抗倭的报警设施,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高约7米,极目海天,颇为壮观。现保存基本完整,是明代抗倭斗争的珍贵实物。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金乡卫城墙周长9里30步,计1420余丈,墙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窝铺43座。有城门四座,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各设城楼。水门原有四座,现剩两座。城体结构用不规则条石垒迭,内夯黄土和砾石。因历史变故,今仅存部分城基、北、西城门和南、西水门及西水门之上的魁星阁。城墙外有完整的30至50米宽的护城河围绕。城内小河通过水门与护城河相通。护城河上有吊桥。
卫城内卫厅前面有广济大仓和小仓,计廒二十余间,收支卫所俸粮。卫厅在卫山(即狮山)上,设有了望台,既远眺海防,又近廒仓。仓前仓后还设土地庙,意为土地公公保佑仓储大事,平安无恙。
从金舟乡始,至金乡建卫,有数百年的历史。建卫筑城至今又有600多年的历史。十里迁界,“渔盐之利尽失”,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康熙九年“展界”后,金乡人民逐渐恢复生计,主要从事于农业、商业、手工业和渔业。
在农业方面,宋元的自然灾害,或大风雨、或大水海溢,人们与自然界的抗争,集中在筑堤埭、建陡门上。
南宋孝淳熙八年(1181),金舟乡廿二都夏口林仲彝主持兴建“乌屿陡门”,这是有志可考的最早陡门,地点在灵峰东北、马鞍山以南的乌屿山麓。并有铭文镌刻于乌屿山岩石上:“陵谷变迁、沧海桑田;人用智力,复归其天。潴之为渊,决之为川;泽润斯民,于斯万年。”二十七年之后,县令汪季良偕同林仲彝之子林居雅,兴筑著名的阴均陡门,影响更为久远。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建“阴匀庙”、立汪季良像以奉祀。
林居雅继承父愿,舍己居筑堤,防盐潮水涝,为耕耘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城墙建成后的600多历史中,金乡很长一段时间,是个以农业为基础,“工农商学兵”皆有的城镇。城内的农民的其本良田均在城外四周,但由于人多地少,所以城内居民,除了务农,还有不少从事其他行业。
Ⅹ 金乡县的名人
1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末年山阳郡高平(今金乡县)人。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官至侍中。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王粲出身于显贵家庭,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史称他和同时代的陈琳、徐干、阮?、孔融、应?、刘祯为“建安七子”,王粲成就最高。《初征》、《登楼》、《槐赋》、《七哀诗》等诗赋是王粲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性作品。《登楼赋》被《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称之为“魏晋之赋首”。
2王叔和(180-261),名熙,高平(今金乡县西)人。东汉名医张仲景弟子,魏晋著名医学家。他曾整理编辑了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等书。还对秦汉以来诸家切脉经验进行了总结,著作《脉经》十卷。对我国的临床诊断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元261(魏元帝景元二年),王叔和去世,葬于湖北省麻城县老爷山。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后人在山上建有药王庙,其附近的一个村庄改名为药王冲,以示纪念。
3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高平(今金乡县)人。据《金乡县志・舆地》记载,金乡县城北门内西即有“王弼注《易》处”。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王弼的一生只有24岁,毛泽东在读史时多次赞誉王弼是早熟的才子。王弼虽然只活了24岁,但其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在这些著作中,王弼继承发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构筑了一个“以无为本”的玄学体系。
王弼对儒学经典的注释,改变了以往汉儒的繁琐方法,着重阐发哲理,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周易注》、《老子注》均被后世人当作标准注释。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思想体系和论证方法,创立了一代学风――正始玄学。当时正始玄学以“新学”的面貌出现,呈现出代替两汉经学之势,代表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