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辽阳是古城吗有什么文化遗产吗还有古建筑什么的
是古城.有塞外第一城的 称号. 有句古话叫 现有辽阳后有沈阳.辽阳白塔有2000年的历史.还有世界瞩目的 木雕包金大佛 坐落在广佑寺
⑵ 古城辽阳都有哪些文化遗产啊古建筑什么的!!
辽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古称襄平,从公元前3世纪版到公元17世纪中权叶,这里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明代辽阳城周长近1.2万米,高10多米;南北城共有9座城门,其规模宏大,城池坚固为东北第一辽阳现仍保留努尔哈赤所建都城东京城部份城垣。
在辽阳发现汉魏时期的墓群壁画比敦煌壁画还早500多年,全市共发现绘有彩色壁画的墓葬15座,其中9座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汉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辽代的白塔为全国六大著名古塔之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世界文学巨匠曹雪芹祖籍被中国红学会认定在辽阳
⑶ 辽阳被称为古城```到底哪里古老呢
因为努儿哈赤最早在辽阳定都~早期的时候那里很繁荣~历史有2400年所以是历史古城哦~
⑷ 辽阳的历史
C
辽阳市总面积4741平方千米。总人口181万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驻白塔区民主路38号,专邮编:111000。代属码:211000。区号:0419。拼音:Liaoyang Shi。
辽阳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是一座有着24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新兴的现代石化轻纺工业基地,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⑸ 辽阳地名的来历
辽阳古称抄襄平。辽阳名称始于汉代。据《汉书·地理志》载:“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指辽河)莽曰辽阳”(小辽)水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小辽水即现在的浑河。“水北曰阳”,汉代的辽阳(今辽中县茨榆坨公社偏堡子古城址)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曰辽阳。辽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建置。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重镇。辽阳一名,始见于唐朝晚期,最早的称谓见于《史记》,名曰襄平。以后曾先后易名为昌平、辽东、辽州、东平、铁凤、天福、南京、东京等名称。
⑹ 辽阳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古称
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是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是沈专阳经济区属副中心城市,是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新兴的现代石化轻纺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
辽阳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是一座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前期,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
⑺ 辽阳的起源和历史
辽阳
辽阳市总面积4741平方千米。总人口181万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驻白塔区民主路38号,邮编:111000。代码:211000。区号:0419。拼音:Liaoyang Shi。
辽阳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是一座有着24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新兴的现代石化轻纺工业基地,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辽阳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辽阳市 面积4741平方千米,人口181万人(2004年)。
白塔区 面积 24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111000。区人民政府驻民主路33号。
文圣区 面积 38平方千米,人口18万。邮政编码111000。区人民政府驻新运大街165号。
宏伟区 面积 59平方千米,人口11万。邮政编码111003。区人民政府驻健康路9号。
弓长岭区 面积 288平方千米,人口 9万。邮政编码111008。区人民政府驻新开路。
太子河区 面积 148平方千米,人口12万。邮政编码111000。区人民政府驻青年大街57号。
灯塔市 面积1331平方千米,人口51万。邮政编码111300。市人民政府驻兆麟东路2号。
辽阳县 面积2853平方千米,人口59万。邮政编码111200。县人民政府驻首山镇人民街。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历史上的辽阳
辽阳历史悠久,据考古证明,远在六七千年之前,辽阳地区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开发。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末期,开始出现国家行政区意义的行政建制,并一直到十七世纪,始终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军事重镇。
夏·商·周时代
春秋之前,辽阳地区为东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之地,据《尚书》载,夏、商时辽阳属营州地域,这只是自然分区,不具有国家行政区意义;周代辽阳为箕氏朝鲜侯国的属地;公元前248至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国遗大将秦开进击东胡和箕氏朝鲜,“取地二千里”,在辽河流域,设辽东郡,同时设襄平县。郡、县治地襄平城(今辽阳市老城区)。
秦·汉时代
公元222年(始皇二十五年),秦灭燕,统一地方行建置,废封建,置郡县,襄平县仍隶属辽东郡。汉承秦制,西汉辽东郡郡府仍设在襄平县。郡辖18县,其中:襄平、居就、辽队三县在现辽阳境内;东汉末,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置平州,治襄平。其孙公孙渊执政后,自立为平州王,不久称藩于东吴。
魏晋·南北朝
公元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马懿灭公孙氏,辽东郡纳入魏国版图,设平州,下辖辽东五郡,在襄平设东夷校尉。其后,平州合并于幽州。公元274年(晋武帝秦始十年)复置平州,治襄平。辖辽东、玄菟、昌黎三郡。其中辽东郡辖八县,襄平为首县。不久司马蕤为辽东王,辽东郡一度称辽东国,仍治襄平。自此之后的前燕、前秦、后燕等几个地方政权均属辽东郡,治襄平。东晋末年,高句丽部族兴起,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占据辽东,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城一名由燕国始称,至此废除。
隋·唐
隋代辽东仍为高句丽所占据,隋王朝不容忍割据势力存在,曾三次出兵辽东,均遭失败。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征讨高句丽,攻克辽东城,置辽州,第二年罢辽州,设安东都护府。公元676年(仪凤元年),安东都护府移治辽东城。
辽·金
十世纪初,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国。公元918年(辽神册三年),辽太祖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第二年修葺旧城,改为东平郡;公元928年(天显三年),改辽阳府为南京,并迁东丹国首都于辽阳。作为辽国的陪都,五京之一,东丹国在辽阳存在50余年。公元1116年,新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克辽东京辽阳府,金袭辽制,以辽阳为东京,仍为国之陪都,以后改东京道辽阳府为东京路辽阳府,路、府均治辽阳老城。辽阳府辖四县一镇:辽阳县、鹤野县、宜丰县、石城县、长宜镇(隶属鹤野)。
元·明·清
元朝建立后,公元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行省直辖七路一府,省、路治所均在辽阳城;辽阳路领辽阳、盖州、懿州三县。明代在辽东废州县,实行军卫制。公元1384年(洪武十七年)置定辽中卫、治辽阳城。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亦在辽阳。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二州,其辖区相当今辽宁省的大部。公元1621年(后金天命元年),辽阳为后金攻克。当年努尔哈赤便定都辽阳,在太子河东岸建了新城——东京城,三年后又迁都沈阳。公元年(清顺治十年),辽阳设府,下辖辽阳、海城两县,府、县均治辽阳老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阳。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属奉天府管辖。此建制延续至清末。
中华民国
民国三年(1914年),辽阳改为县,属辽沈道,1929年属辽宁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辽阳属伪奉天省。1937年八月设辽阳市。1945年建立辽宁省人民政府。辽阳市属第一行政监察专员公署,公署驻辽阳市,辽阳县为辖县之一。国民党时期,1946年10月,裁辽阳市并入辽阳县,属辽宁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阳解放后,1948年7月,属辽宁省一专署,专署驻辽阳市,辽阳县为辖县之一。1949年属辽东省,辽阳县变为省属县。1956年,置辽阳专区,公署驻辽阳市,辽阳县属辽阳专区。1959年,撤专区建制,辽阳县并入辽阳市。1960年,复建辽阳县,属鞍山。1965年,辽阳县改属辽南专署,辽阳市改属省辖市。1975年,辽阳市辖文圣、白塔两个市区和沙岭、灯塔、兰家三个农村区。1980年,恢复辽阳县制,驻首山镇,设灯塔县,驻灯塔镇。1982年以来,又先后设立了宏伟区、弓长岭区,并将辽阳市郊区更名为太子河区,1996年,灯塔撤县设市。至此辽阳市辖两县(市)五区,即:辽阳县、灯塔市、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
辽阳是一座有着24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历史上先后曾有6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立国号,定都辽阳。唐太宗、清圣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青史留名的帝王文士留下的吟咏辽阳的诗文达百余篇。旅游的地方有辽阳汉魏壁画墓群,白塔公园,东京城、东京陵,辽阳博物馆,燕州城,清风寺,曹雪芹纪念馆,冷热地公园,华表山、通明山、铧子林场、龙峰山、龙顶山、石洞沟
⑻ 辽阳地名的由来
历史上的辽阳
辽阳历史悠久,据考古证明,远在六七千年之前,辽阳地区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开发。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末期,开始出现国家行政区意义的行政建制,并一直到十七世纪,始终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军事重镇。
夏·商·周时代
春秋之前,辽阳地区为东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之地,据《尚书》载,夏、商时辽阳属营州地域,这只是自然分区,不具有国家行政区意义;周代辽阳为箕氏朝鲜侯国的属地;公元前248至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国遗大将秦开进击东胡和箕氏朝鲜,“取地二千里”,在辽河流域,设辽东郡,同时设襄平县。郡、县治地襄平城(今辽阳市老城区)。
秦·汉时代
公元222年(始皇二十五年),秦灭燕,统一地方行建置,废封建,置郡县,襄平县仍隶属辽东郡。汉承秦制,西汉辽东郡郡府仍设在襄平县。郡辖18县,其中:襄平、居就、辽队三县在现辽阳境内;东汉末,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置平州,治襄平。其孙公孙渊执政后,自立为平州王,不久称藩于东吴。
魏晋·南北朝
公元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马懿灭公孙氏,辽东郡纳入魏国版图,设平州,下辖辽东五郡,在襄平设东夷校尉。其后,平州合并于幽州。公元274年(晋武帝秦始十年)复置平州,治襄平。辖辽东、玄菟、昌黎三郡。其中辽东郡辖八县,襄平为首县。不久司马蕤为辽东王,辽东郡一度称辽东国,仍治襄平。自此之后的前燕、前秦、后燕等几个地方政权均属辽东郡,治襄平。东晋末年,高句丽部族兴起,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占据辽东,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城一名由燕国始称,至此废除。
隋·唐
隋代辽东仍为高句丽所占据,隋王朝不容忍割据势力存在,曾三次出兵辽东,均遭失败。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征讨高句丽,攻克辽东城,置辽州,第二年罢辽州,设安东都护府。公元676年(仪凤元年),安东都护府移治辽东城。
辽·金
十世纪初,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国。公元918年(辽神册三年),辽太祖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第二年修葺旧城,改为东平郡;公元928年(天显三年),改辽阳府为南京,并迁东丹国首都于辽阳。作为辽国的陪都,五京之一,东丹国在辽阳存在50余年。公元1116年,新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克辽东京辽阳府,金袭辽制,以辽阳为东京,仍为国之陪都,以后改东京道辽阳府为东京路辽阳府,路、府均治辽阳老城。辽阳府辖四县一镇:辽阳县、鹤野县、宜丰县、石城县、长宜镇(隶属鹤野)。
元·明·清
元朝建立后,公元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行省直辖七路一府,省、路治所均在辽阳城;辽阳路领辽阳、盖州、懿州三县。明代在辽东废州县,实行军卫制。公元1384年(洪武十七年)置定辽中卫、治辽阳城。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亦在辽阳。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二州,其辖区相当今辽宁省的大部。公元1621年(后金天命元年),辽阳为后金攻克。当年努尔哈赤便定都辽阳,在太子河东岸建了新城——东京城,三年后又迁都沈阳。公元年(清顺治十年),辽阳设府,下辖辽阳、海城两县,府、县均治辽阳老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阳。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属奉天府管辖。此建制延续至清末。
中华民国
民国三年(1914年),辽阳改为县,属辽沈道,1929年属辽宁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辽阳属伪奉天省。1937年八月设辽阳市。1945年建立辽宁省人民政府。辽阳市属第一行政监察专员公署,公署驻辽阳市,辽阳县为辖县之一。国民党时期,1946年10月,裁辽阳市并入辽阳县,属辽宁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阳解放后,1948年7月,属辽宁省一专署,专署驻辽阳市,辽阳县为辖县之一。1949年属辽东省,辽阳县变为省属县。1956年,置辽阳专区,公署驻辽阳市,辽阳县属辽阳专区。1959年,撤专区建制,辽阳县并入辽阳市。1960年,复建辽阳县,属鞍山。1965年,辽阳县改属辽南专署,辽阳市改属省辖市。1975年,辽阳市辖文圣、白塔两个市区和沙岭、灯塔、兰家三个农村区。1980年,恢复辽阳县制,驻首山镇,设灯塔县,驻灯塔镇。1982年以来,又先后设立了宏伟区、弓长岭区,并将辽阳市郊区更名为太子河区,1996年,灯塔撤县设市。至此辽阳市辖两县(市)五区,即:辽阳县、灯塔市、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
辽阳是一座有着24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历史上先后曾有6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立国号,定都辽阳。唐太宗、清圣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青史留名的帝王文士留下的吟咏辽阳的诗文达百余篇。旅游的地方有辽阳汉魏壁画墓群,白塔公园,东京城、东京陵,辽阳博物馆,燕州城,清风寺,曹雪芹纪念馆,冷热地公园,华表山、通明山、铧子林场、龙峰山、龙顶山、石洞沟
⑼ 辽阳以前叫什么
辽阳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是一座有着24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新兴的现代石化轻纺工回业基地,2004年被国家旅答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辽阳古称襄平。辽阳名称始于汉代。据《汉书·地理志》载:“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指辽河)莽曰辽阳”(小辽)水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小辽水即现在的浑河。“水北曰阳”,汉代的辽阳(今辽中县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址)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曰辽阳。
辽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建置。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重镇。辽阳一名,始见于唐朝晚期,最早的称谓见于《史记》,名曰襄平。以后曾先后易名为昌平、辽东、辽州、东平、铁凤、天福、南京、东京等名称。。
⑽ 辽阳是哪朝古都
您好,
辽阳是七朝古都(燕国、公孙氏
辽东属国、耶律倍东丹国、大延
琳兴辽国、蒲鲜万奴东真国、高
永昌大渤海国、努尔哈赤的后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