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上说的传胪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说的传胪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1-03-03 11:28:42

中国历史问答题

“进士”在唐代属于哪一层次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诗人考中进士说明什么。。。。

就唐朝而言,考进士需要诗赋,明经等,这也就是说诗人中了进士,可以说明他对明经科也是比较擅长的。这个问题太怪了,还有诗人的鉴定是怎么说??会做的就算??还是名垂千古的?会做的话,基本所有的秀才级别的都能做的。。。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难得一见啊。所以如果是一个人中了进士(唐朝的科举分很多种类的,我在下边帮你引用下吧)的话,说明此人在诗赋和明经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选入京或外放。

至于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多方面考察,比较现在的考试制度要完善,但在实用上可能比现在的差些,比如现在的考试关于数理,天文,地理等的学习又是唐朝不可比的,毕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嘛。

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这个问题不应该是咱们应该考虑的,既然你说到了,那我谈下自己的浅见吧。
现在的考试制度,我认为,他的初期目标是提高全国平均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质才会诞生更多的人才,才能为下一部的学习奠定基础,才不会再战争后出现人才断流。
据我了解,德国在1860年左右就已经达到了我国现在的水平,这也是德国经历两次战败后仍然能够崛起的原因,其他瑞士,美国紧随其后,当然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为大家都从德国身上血刀了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国家才会在明明知道,大学生就业难得前提下,还有扩招了。
在全国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那么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才将是真正的人才选拔,而且,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教育体制上也会改进很多的(说句实话,我们其实就是国家的实验品,本来就没想着有什么成就,出了什么人才固然好,没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又涉及了中国官场,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学习什么的,其实到了这个第二阶段的话,那大学也会是好进难出的,并不是中国现在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国情所限制。
再之后的话,那就是培养使用性人才,象现在的西方英美等国,名校出现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开的原因了。
再下一阶段,我没见到过,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更科学地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公平竞争的原则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不管是谁,都不会那么做,只会那么说。你想,要拉拢人心,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当然是朋亲故旧了,其次就是送礼的了,呵呵。所以绝对的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对其他人你确实强非常多,而且得会“做人”。
更科学地得到人才,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只在报告里见过,现实没见过。但我想相对的做法可以来实比,只要真实的比拼一下就会出来你说的原则的,但不会有人提出这种做法的,也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赞同的,因为你在逆势而为,一切都清澈见底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决,那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历史上的汉奸就是内部的私心得不到解决,水至清则无鱼。

㈡ 古代科举考试最后三名应该是怎么说的呢或者古代有什么委婉表达最后三名的词语吗

“榜上末名是孙山,我名位列孙山后。”所以,最后一名叫“孙山”倒数第二名、第三名就不知道了。坏笑……

㈢ 什么是状元、探花、榜眼、进士、举人,他们有什么关系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㈣ 在古代时期时,对于士子来说“蟾宫折桂”究竟是意味这什么呢

“花钱起源于西汉,清末民初都有铸造,这种钱其实是货币文化的一种衍生物,可以说是古代的纪念币,有不少与科考高中有关的"吉语钱"。” 陈晓友表示,像这枚花钱上的“独占鳌头”图案,也是古代科举取士制度的生动写照。明清时,有亲友会将这样的花钱挂在小孩帐前,用于激励小孩学业精进,将来能金榜题名。

“其貌不扬的金蟾,被古人赋于美好寓意"蟾宫折桂"意为旧时科举考试。相传,嫦娥偷吃后羿之仙丹飞升月宫,先为蟾蜍后折月中之桂才羽化成月宫之仙,借此预祝考生们蟾宫折桂。”

陈晓友介绍,还有螃蟹属于壳甲类,壳甲谐音科甲,科举时代常被读书人讨口彩,又因螃蟹时常用两只大螯夹住东西,取其谐音“二甲”, 清代进士二甲第一名传称为“传胪”,所以螃蟹又被赋予了“二甲传胪”的吉庆寓意。因此,金蟾、螃蟹也常被应用到镇纸、挂饰等配件中。

㈤ 三甲第一名也叫“传胪”。为什么三甲第一名和二甲第一名同名 难道说二甲第二名没有三甲第一名优秀吗

三甲里面一个三个人,三个人也是有名次的,第一到第三名都是甲等,但是也有名次之分的。

㈥ 古代科举第四名,第五名分别叫什么

古代科举第四名,第五名都被称为传胪。

在明代以前,对科举考试中的第四名、第五名没有特别的称谓。从明代开始,人们把获得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和获得三甲第一名即第五名的举子都称为传胪。

清代的制度多承袭明制,在科举制度方面也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清代传胪的范围缩小了,只有二甲第 一名(第四名)才能称为传胪。

(6)历史上说的传胪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科举制度,并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从隋炀帝大业五年开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废除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持续了1300年的时间。

现在,我们经常把科举和高考相提并论。实际上,科举的考试和高考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类考试。现代的高考其实决定的是你进哪一所大学,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科举不是这样,它认定了你教育的环节已经完成了,现在参加科举的人是要进入官僚队伍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考试可以说更为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我们知道唐代的科举制度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时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进。我们会看到宋代的科举考试基本是一个三级考试的制度。

三级考试制度中第一级或者说最为基础的一级,就是乡试。乡试就是在家乡参加考试,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苏州人就在苏州考。乡试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目标是要取“解”,实际上就是得到文状,文状就证明你通过了考试。你拿到 “解”以后,就可以到首都去参加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

从唐代开始,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就是由尚书省主持的,所以叫做省试。省试通过了以后,可以去参加殿试,殿试原则上就是由皇帝主持。在乡试里面能够得到第一名,即在“取解”这个考试里面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解元”,省试里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省元”,殿试里面得到第一名的就叫“状元”。

宋代的宰相中,许多人都是科举出身。而也有大量的宋代下层官员由“荫补”选拔而来。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做了高官,儿子就有一个进入官僚队伍实习的机会,实习年满之后他就有可能转为正式的官员,这种就叫荫补。

宰相很多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从不同的背景下晋升到当时的官僚高层。《宋史》里面会说到,宋代有很多宰相都是所谓起自孤身的,由于某种机遇参加科举考试,考得不错,这样进入到官僚队伍里头,最终能够升晋到宰相的位置上来。

宋代跟唐代比较起来,科举制度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的。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一下,可以说它是走向严密与开放。通常我们会说,一个制度很严密就不开放,如果我们强调开放,它就不会很严密,但是,宋代的科举制度让我们看到一种制度通过它自身的严密化,反而能够更加的开放。

㈦ 三甲第一名也叫“传胪”。为什么三甲第一名和二甲第一名同名 难道说二甲第二名没有三甲第一名优秀吗

出身不同。
二甲是进士出身,三甲就同进士出身。
其实就是说不够进士,但逸强认同你是个进士。
最后后期仅二甲头名称传胪,或亚元。三甲就不叫了。
士人都有要了面子,自己什么身份心里都都有数。

㈧ 金殿传胪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由皇帝亲回自主持在太和殿前进答行的属国家最高一级的国家考试,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和笼络知识分子,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明 “殿试”,在太和殿。清代在保和殿。
这种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时间一般在春季农历三月。只有取得贡士资格才能进宫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获得前十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过目,考中的被赐予进士。
列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列第一甲第二名叫“榜眼”,列第一甲第三名的是“探花”。

㈨ 古代的“榜眼”是啥意思

就是第二。
榜眼,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在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榜或者叫“金榜”。排在首位的叫“状元”。
自唐朝以来,这个称谓就已经存在了,虽然也有过“状头”、“榜首”等不同叫法,但是得以传承的还是“状元”。而榜眼就不一样了,宋朝之前从未听说。据记载:“宋苏老泉(苏洵号老泉)曰:今进士三人之中,释褐之日,天下望为卿相。不十余年,未有不为两制者。是时,一甲无定额,不止三人,而以三人为贵。然未言一甲二、三名为榜眼、探花。”就这个说法,张惟骧做案注:“《宋史》陈思让传,思让子钦祚,钦祚子若拙,太平兴国初进士,以第二人及第。时号第二及第者为榜眼。又李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一甲三名,人称三世。探花郎昭遘,宋初宰相李窻孙。是宋初已有榜眼、探花之称矣。丙寅孟秋惟骧又识。”由此可知,北宋时宋仁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有“榜眼”的称号。
在历史上,宋代科举制度最引人兴趣的特征之一,是往往用丰富多彩的词汇来代替比较枯燥无味的制度术语。“榜眼”就是这些科举文化语汇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很多:“贡院”指考生参加考试的厅堂,“乡贡”是指在贡院中选拔的举人。其次,是在某些场合、环境里,用通俗易懂的考试术语来强调成功的荣耀。而“榜眼”就很有这种韵味。类似的还有不少,殿试第一名有时称为“龙首”,有时称作“大魁”;而对列出登第者姓名的叫作“榜”,有时也叫“桂籍”。另外,在一些名词里也流露出科举考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形象地称呼科考试院为“棘闱”,强调了应试者的艰难。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中云:“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㈩ 古代中举的依次叫什么

十年寒窗人不识,一朝成名天下知。

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这历史传承之长,仅此一项。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寒子弟,都希望通过苦读来改变一生的命运,学而优则供仕,此观念深入人心。

人生的四件喜事,金榜提名时,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能考得上状元的自然是排在首位。

但是,一介书生,要考取状元那真的太难了,全国读书人无数,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经过层层筛选,到了竞争最后一位的时候,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此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状元

那么“状元”这个词,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全国前三名叫什么?

也许,有些人还真知道,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吗?

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叫状元、榜眼、探花吗?别急,下面为您解答!

追溯科举的起源:科举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科举意在选才,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罢废于晚清,历时1300多年。

但科举考试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是从南宋末年才开始叫的,也被称为三鼎甲。怎么来的呢?状元,咱首先得说这“状”字,现在咱们都知道参加高考之前不得填那个表吗?填写自己的基本状况,填完之后进行申请,通过之后给你发准考证。

过去也是一样,在参加科举之前这些人得写个“名状”,说白了就是申请表,把自己情况填上,这个东西叫做“名状”。

那么科举考完之后根据名次先后把这个名状作为档案依次排开,谁考了第一他的名状就在前面,把这个叫“状头”,也叫“状元”。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约产生了500多名状元。到了现代,没有了科举,不过却有了高考,虽然不是同一形势的考试,不过很多人仍然拿古代的称呼来说高考的第一名,不过都是无差别的叫状元,学校第一叫学校状元,市第一叫市状元,省第一叫省状元,当然没有全国第一,因为高考不是全国统一命题,所以没有可比性。

状元匾额欣赏

一匾一额,字间有乾坤。科举之历,史中话变迁。

匾额之中,一字一句都在诉说着1300年来中国科举制度的变迁。“古匾横陈,端庄厚重,榜书势如洪,写尽千秋科举,中华文脉”,“蚕蛾高悬,典雅肃穆,博科雄胜斗,彰显百代贤良,民族精神”。

史上流传下来不少由当时科举状元题写的匾额。下面,我们选取一些供大家欣赏: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

吴其濬(1789-1847),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清朝植物学家。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人,卒于故乡。嘉庆进士,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吴其濬是清代河南唯一状元。

章鋆(1820-1875)浙江鄞县人。字酡芝,号采南。清咸丰二年(1852)状元。章鋆少好学,擅长诗文。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侍奉上书房。咸丰五年出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咸丰九年,充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

洪钧 (1839-1893) 清末外交家。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年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说的传胪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