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上为什么要闯关东

历史上为什么要闯关东

发布时间:2021-03-03 10:52:24

Ⅰ 闯关东和走西口历史上都是怎么回事啊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是时,义和团乱,帝国主义乘机瓜分中国,俄国获得了东北地区大量特权,而日本经过日俄战争,迫使俄国把特权转让给日本。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1)历史上为什么要闯关东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拓北庭”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六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Ⅱ 请详细解释一下"闯关东"的历史

闯关东有空间上的广义和时间上的狭义这两个概念。空间上的广义主要是以山海关为标准划分为关内关外人口流动的情况,时间上的狭义主要是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中原百姓的人口迁移,一般来讲,咱们说的闯关东都是狭义上的。

中原的气候比东北要舒适一些,冬天也没有那么寒冷的天气,更为重要的是中原人讲究落叶归根,背井离乡的确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根据史书概括闯关东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黄河下游泛滥逃荒者甚繁。

清政府以前是不允许中原人随便出关的,这与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因为振兴关外的政治导向才把山海关打开允许人口流动,这次流动流动的不仅是人口还有中原文化,尤其是孔孟思想也对今日东北“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由于黄河下游的持续泛滥也让很多灾民流离失所,所以就会为了生计重新考虑栖息地。


(2)历史上为什么要闯关东扩展阅读

很多人选择东北,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南地区的原因如下:

1、政策支持:在清朝时期东北地区被视为是龙兴之地满人发源的地方,所以不允许内地人擅入,在十九世纪中叶为了振兴关外发展开放山海关鼓励内地人外迁,很多逃荒者为了自赎而流向了东北。而江南地区经济政策的地域贸易保护特别严重不利于外地人发展。

2、江浙机会有限:江苏浙江虽然富庶,但是人口密度也很大土地有限,加之之前很多外地人的迁入,所以机会相对来说很少,竞争却很大。

3、东北空旷:与富庶的江浙地区相比,东北土地空旷而且物产丰富更适合逃荒者的栖息。

Ⅲ 历史上,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而不选择去富庶的江南

其实当时富庶的江南人口比较多,再加上当时的关东的资源非常多,才会有这样的事情。

Ⅳ 历史上闯关东的原因

问题一: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雍正说“朕夷狄之君”“非中国人”。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山东人-清代分三个时期:(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 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闯关东,由于东北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殖民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殖民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伪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最,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辛亥革命东北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问题三:“关东”指东北,当然在山东的北方。

问题四: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时期,山东人可以通过水、陆两种方式到达“关东”?

Ⅳ 在历史上,山东人出现“闯关东”的原因是为什么

不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更多的是激扬澎湃,上下不定的。在中国古代一直到近代有很多次人口大迁徙,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闯关东下南洋等等,这不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谋生的艰难,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的坚毅和勇敢。那么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生存的缘故,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推动。

三、文化方面的原因

其实历史上还有一次闯关东是在清朝之前,那一次主要是因为辽东以及今天的省为清朝的满读文化所统治,所以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割裂。所以那个时候的闯关东,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汉文化所迫,而实际上就是不想被承受曾经所鄙视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屈辱。不过我认识,因为生活上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统治阶层的原因,受苦的都是底层的老百姓,可以闯关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逃难,希望如今社会不会再次上演。

Ⅵ 当年,山东人为何要闯关东

说到闯关东,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是清朝末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当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前往东北地区讨生活。其中山东人占据了将近一半,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山东人外出讨生活,为何选择前往江南,而不是富庶的江南呢?其实,江南虽然富裕,但也有很多的问题。与之相比,东北地区更适合中原百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王朝一般都专心经验中原和江南地区。至于东北地区,即使能进行控制,主要作用也是作为军事要塞,抵御北方的各个游牧民族。这一模式始终没有改变,在明朝时期,北方边境分为九边重镇,其中就有辽东镇。在明朝末期,清朝的主要地盘就是东北地区。当时,清朝的首都是沈阳。不过请注意,作为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当时东北地区的人口并不多。公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统治。

当时,清朝把东北地区当做自己的龙兴之地。而且清朝一直有返回东北地区的计划,因此,清朝高层严禁中原地区的百姓进入东北,封关令长达百余年。在这段时间里,东北地区的人口很少。截止鸦片战争爆发时,东北地区的总人口也只有300余万,还不到中原各个大省的零头。在清朝的末期,天灾人祸连接不断。干旱水涝连续出现,其他自然灾害比比皆是。但朝廷的赋税越来越重,百姓的生活很难维持。

尤其是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些地区均人口众多,土地数量却是有限的。久而久之,出现了大量的无地百姓。为了讨生活,这些人开始外出寻找出路,其中大部分选择了东北地区。选择东北地区的原因很多,首先,东北地区的人口少,到达东北之后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第二,清朝在东北地区的管理机构比较松散,便于到达东北之后的生活。第三就是地理条件,山东地区的百姓前往东北十分方便。

当时,很多山东地区的百姓都是漂洋过海到达东北的。根据数据统计,1840年,山东地区只有300余万人口。到了1910年,也就是清朝末期,东北地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800万。其实清朝也明白已经无力禁止百姓进入东北,在1897年,清朝解除了封关令。到了建国之初,东北地区的人口已经接近4000万。其中,山东籍达到了1830多万。所以说,很多东北人的祖籍都是山东。

尤其是清朝解除封关令之后,几乎每年都有几十万山东百姓进入东北。百姓们选择背井离乡,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为何没有选择进入江南呢?很简单,江南地区虽然富庶,但是经济模式已经成型。进入江南之后,很难得到属于自己的耕地。生活压力非常大,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清朝对江南地区的管理十分严格,想进入江南地区很不容易。

Ⅶ 历史上为什么有闯关东一说

"关"指的是山海关,“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实际指的是整个东版北地区。

近代以前权,清政府讲东北地区视作自留地,看成是自己的老家,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不允许内地人随意进入东北。

清朝末年,由于受到日本、俄国的威胁,东北眼看难以保住,清政府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此后一直到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

由于进入自然条件恶劣、路途遥远,且缺乏保障,造成移民过程非常辛苦、困难,所以当时人成为“闯”,可能会发家致富,也可能会倾家荡产,也可能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总之风险很大。

“闯关东”客观上促使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东北地区汉族占据了绝对多数,尽管后经历俄国人、日本人屡次入侵,即使有内外无数敌人搞什么“满蒙独立”运动、“满洲国”等,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都没有改变满洲成为中国东北的事实“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

与历史上为什么要闯关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