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你们越扯越远,假如是广义的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没有办法知道源头;假如是狭义的历史,就是由人类记载,可供翻阅的历史,那就是有了人类以后,有口述、有结绳记事、有文字记录等等。 补充: 你问的很深,其实想想都清楚的,肯定先有物质,才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也是 马克思 辩证唯物主义 的一个基本原理。就像我前面回答的,我们需要认识的是狭义的历史,可供我们借鉴的也只有这种,而广义的历史根本无从得知,也就没有知道的必要了。除非有 时光机器 吧~多啦A梦 追问: 所谓真即是“常”、“一”的意思。常就是东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期,能让我们感受到的存在。一就是:独立存在,永恒的意思。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呢?显然是没有的。一切物质都是 因缘和合 而成的,都在无常变化,都是互相 依存 的,没有一样东西能自己单独、无条件地存在。 假设 金刚石 是“永恒”的,那么如果没有一个 虚空 来承载它,它还能够存在不?又假如说,你是独立的、唯一的,那么,你是否需要我来陪衬? 我们知道梦是假的,因为无论我们在梦中见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受到何种伤害,一醒就一切归零,都不存在了。所以,针对于“存在性”而言,梦不可以说是真的。对于自己来说,梦中的那些喜、怒、哀、乐,痛、爽等体会与现实比较,却是一模一样。所以,针对于“体会性”来说,梦不可以说是假的。现实中,我们被刀砍了,伤口一定会痛,而且还得经历一段时间伤口才不痛,所以这不是假的。但被砍的伤口却不会“停留”在那里不变,因为一定会“变”,所以,现实(伤口)又不可以说是真的。我们之所以说梦是假的,那是在说它的“存在性”;我们之所以觉得现实是真的,那是在说它的“ 感受性 ”,在讨论现实与梦的真假性时,不知不觉中,我们自己已经偷换了概念。通过这个科学分析就会发现——对于存在性而言,梦与现实都不是真的;对于感受性来说梦与现实都是真的。因此,如果站在同样的角度上来界定梦与现实的真假,那么只能说:如果现实是真的,那么梦也就是真的;如果梦是假的,那么现实也就是假的。 一切事情都不可以说是真的,也不可以说是假的,说有真或假,那是主观的,客观上并没有绝对的真或假,真与假都只是个概念,世上根本就找不出一样“真”,也没有一样“对”。真与假本来就只是“概念”,是事物的某种“程度”,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的 思维习惯 。我们的思维设定了“真”才跟着有“假”,没有真时假也就消失。哪里有单独的真或假这回事呢? ! 如果硬要找一样“真实不变”的事情,那么也只能方便地说:唯有变是不变的。 用这个真假的概念来分析我们的生命,就会显得很有趣——如果说生命是真的,那么我死后就一定还存在,因为真的东西一定是永恒的。(死后,构成身体的物质确实不会消失,它只是转换成其他物质而已。那么,精神会去哪里?);如果说生命是假的,那么现在我的这个精神它是由“谁”生出来的? 生命是何时从哪里开始的——非真非假的东西怎么会有开始?! 追问: 您的答案是最全面的,起码你已经分析到广义与侠义了,也肯定地说出“没办法知道源头”。 辩证唯物主义 是一种比较被现代人认可的“哲理”,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知道但它不是真理。说到哲理,我以为,道家的“ 无极生 太极”的原理比 辩证法 并不逊色多少呢。
Ⅱ “历史”是什么意思
提要: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人的历史认识。本文论述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区别,并阐述了历史科学概论课程的结构。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历史”这个词,在我们口里和笔下不知出现过多少遍。但是,我们真的清楚“历史”这个词的意思吗?我们清楚地想过“历史”是什么吗?
什么是历史?
我们常说、常写、常想的“历史”这个词,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但我们常常不大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随手举几个词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词典》有九种解释;中文的“历史”,《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有四种解释;《辞海》和台湾的《中文大词典》、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均有二种,我们不去一一列举了。我们通常的用法中,“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 先说第一种,历史是过去的事。
这种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占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不仅限于人类,大至宇宙(现在认为它有120—150亿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就是人类的历史了(个人、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世界)。
雇佣劳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说的不是一个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种现象,一种关系。
这座房子的历史不长——物体。
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个人某些方面的状况。
历史的经验——从人们对某些历史事实的认识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总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样的事物都在时间中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地位,在时间已经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最早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区别()。史、事相连。甲骨文中有“历”字,作“”,指经历、历法,表示经历的一段时间,下面是一个人脚印,似乎是指人的经历,即今天繁体字的“历”。历、史连用,事再注入时间观念,成了一个词“历史”,指经过的事。历、史合为一辞,似乎晚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和历史,意思一样,但史的意思更宽一些,还包括了写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记事的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这个记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说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不错,但并没有完全表述“历史”的内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历史中有头有尾,轮廓清楚而且是显眼的东西。但历史中的有些东西不好说是事件,例如关系、现象、心态、过程等等。所以说历史是过去的事,应该包括了过去的事件、事物(物体现象)、事态(形态、结构、过程)、事情(包括非物质的心理现象)等等。
但是,这样讲也许还不够,尽管历史的“历”已经显示了时间的因素,但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过去的它是什么”,而不一定注意到“过去的它是什么”,即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它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常是从静态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样看历史事物,而不是从动态的角度如同看电影那样看历史事物。换言之,历史的事物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活动,而不仅是 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着。因此,我想,比较更确切的提法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物活动的过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但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也许更应当说: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
这里包括了大至社会形态、国家、民族,小至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的无穷无尽的、各色各样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态、事情的形成、发展、转换、变化、结束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来的历史”(历史是不是客观地存在过,是不是仅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就这样认定了,也有人会反对,这里先不去讨论)。说它叫“本来的历史”,那就有“非本来的历史”,下边马上就会讲到。“非本来的历史”与“本来的历史”是相对而言,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还要注意,这个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处在过去的时间段上,时间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转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们无法使它再现(这也是一个问题,历史会不会重演?这到以后再谈)。换句话说,对我们来说,那个客观存在过的“本来的历史”已经不再存在了。(这又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本来的历史不存在了,但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还以这样那样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是我们认识过去历史的一种极重要的资料和手段。这点我们下边再说)。我们必需也只能依据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它的“载体”(不是它本身),或者说,经过一种中介来认识它。这就是有关历史的记述及今天留下来的过去的遗存。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文字记载下来的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写的历史”。这样,我们就有了不是本来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的“非本来的历史”。这是“历史”一词的第二种意思。即:
(2) 历史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
或者说,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的记载。
这种用法,例如:
我们读历史。
我们在上历史课。
这里不是指我们在读那一去不复返的客观存在过的历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没有法子读的。我们读的是记载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书。或者是听教师讲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课。
又如:
《史记》、《宋史》,信史。
这里指的是某一历史著作,有当时人写的,也有后世人乃至现代人写的。被西方人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他的关于希腊波斯战争的著作就叫《历史》,西汉司马迁写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中国通史名字就叫《史记》[2](历史记载)。《孟子·离娄上》:“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即用文字把齐桓晋文之事记载下来,这种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文字记载就是史,象《春秋》之类。前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书》,“博览书传历史”,这里历史和书传一样,都是“览”的,指的是书,即历史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和历史记载是一个词,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则是不同的词,称过去发生的事为“Geschichte”(历史),而撰写的历史则为“Historie”(历史记述)。
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就是根据对过去历史的记载来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过去历史的,是通过别人对历史的认识来认识过去的历史的。这是一种间接的认识,即通过一种载体、中介来认识本来的历史。
说我们是通过历史记载来认识历史,如果仅仅指文字还不够全面、准确,还需要做三点补充。
第一,我们说的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图象和语言,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光盘、数码等等。
这种历史的记载,除了有目的的以历史为对象的记述外,还应当
包括当时人们并非以传述历史为目的而是应现实生活需要而记录的东西,如档案、帐册、公文、契约、书信、日记,乃至书籍、文章、文学、艺术作品,它们有的以原来的实物形式留存下来,有的以传抄、印刷、复制的形式传留下来,这些东西是当时人作的,而不是后人写的,也没有经过后人意识的加工,与专记历史的书不一样。它们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上,往往超过后来对历史的撰述,即属于所谓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等。这些东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图象,那就兼具记述和实物两种作用了。留存的历史实物,不是那活着、运动着的过去历史,但可以反映那活着的过去历史的某些东西,也是认识过去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除了上述两类,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通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认识能力、认识方法和认识技术,这些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是历史地积累形成的。这里先不讲它,以后在讲历史认识论时还要提到。在这里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历史的东西,它们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它们又确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存留、延续和变形,这是我们可以直接接触、认识和体验的。可是,谈认识历史时常常容易忽略了这点,以为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就只是来自过去历史的东西。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容易讲清楚,我们到讲历史认识论时再说,这里只提一下。
这样,过去历史的“载体”或认识过去的“中介”,就从“写的历史”或“历史记述”扩大到包括过去遗留的实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东西,即把记载的“载”,不仅理解为文字的记述,而含有“载体”的意思。它们都是认识历史的凭借资料,可以说它们都是“史料”。
我们是生活在历史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历史的经历,这是我们自己记忆中的历史
Ⅲ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是什么历史与历史学有什么区别
历史:history historical 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内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容 历史学: 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Ⅳ 人类真实历史是什么.华夏真正历史又是什么.上古中国是逆天的存在
人类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你真的以为石器时代的古人很落后吗
你回知道人类的答正常寿命是多少吗
正常人~即没修炼过身识的凡人~最起码应该活到175岁左右
敢不敢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名大爷露出精装的膀子向小伙子们炫耀“看!爷锻炼了100年的肌肉!你有的比吗?”
为什么现代人活不到175岁?
因为我们进化了~进化错了方向 武王伐纣
姜子牙封神榜只是些小说人物吗
那些仙人异人真的没有存在过吗
为什么历史上每一个一统江山的大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文化一刀
秦始皇焚书坑儒~毛革了文化的十年的命
这些是大家知道的~不知道的呢
秦始皇烧的到底是什么书~毛破除的到底是什么封建
文化的断层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重现
我们失去了什么
老子李耳宅在家里看了20年书~自悟得道~出关之日紫气冲天
关令尹喜当即称赞其为博大真人并致死追随
老子看的是什么书
孔子家贫无父~童年丧母~身世如此杯具~但就因读书三年~17岁遍扬名六国~后人尊其为圣人
孔子读的又是什么书
Ⅳ 关于历史 到底存不存在
三国演义本来来就是小源说书胡遍的 其他的其实每个朝代都会设置有史官的 历史上有名的如司马迁 他就编写了《史记》一书阐述了当时的历史 其实最早记录在历史只能追溯到商朝吧 夏朝还有之前什么的有点神话传说了不可信 而且历史是有胜利者编写的 对于他们推翻的前朝肯定要摸黑 最近的你看看蒋某某就很悲催的人物 历史过去很久了 真不真实就看你自己去认识了
Ⅵ 什么是历史 为什么说历史是人类经历过的客观存在
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因为严肃的历史必须是
确实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有它的客观规律
研究历史只能实事求是
Ⅶ 历史的是什么意思
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人的历史认识。本文论述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区别,并阐述了历史科学概论课程的结构。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历史”这个词,在我们口里和笔下不知出现过多少遍。但是,我们真的清楚“历史”这个词的意思吗?我们清楚地想过“历史”是什么吗?
什么是历史?
我们常说、常写、常想的“历史”这个词,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但我们常常不大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随手举几个词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词典》有九种解释;中文的“历史”,《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有四种解释;《辞海》和台湾的《中文大词典》、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均有二种,我们不去一一列举了。我们通常的用法中,“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 先说第一种,历史是过去的事。
这种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占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不仅限于人类,大至宇宙(现在认为它有120—150亿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就是人类的历史了(个人、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世界)。
雇佣劳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说的不是一个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种现象,一种关系。
这座房子的历史不长——物体。
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个人某些方面的状况。
历史的经验——从人们对某些历史事实的认识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总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样的事物都在时间中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地位,在时间已经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最早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区别()。史、事相连。甲骨文中有“历”字,作“”,指经历、历法,表示经历的一段时间,下面是一个人脚印,似乎是指人的经历,即今天繁体字的“历”。历、史连用,事再注入时间观念,成了一个词“历史”,指经过的事。历、史合为一辞,似乎晚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和历史,意思一样,但史的意思更宽一些,还包括了写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记事的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这个记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说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不错,但并没有完全表述“历史”的内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历史中有头有尾,轮廓清楚而且是显眼的东西。但历史中的有些东西不好说是事件,例如关系、现象、心态、过程等等。所以说历史是过去的事,应该包括了过去的事件、事物(物体现象)、事态(形态、结构、过程)、事情(包括非物质的心理现象)等等。
但是,这样讲也许还不够,尽管历史的“历”已经显示了时间的因素,但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过去的它是什么”,而不一定注意到“过去的它是什么”,即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它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常是从静态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样看历史事物,而不是从动态的角度如同看电影那样看历史事物。换言之,历史的事物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活动,而不仅是 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着。因此,我想,比较更确切的提法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物活动的过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但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也许更应当说: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
这里包括了大至社会形态、国家、民族,小至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的无穷无尽的、各色各样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态、事情的形成、发展、转换、变化、结束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来的历史”(历史是不是客观地存在过,是不是仅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就这样认定了,也有人会反对,这里先不去讨论)。说它叫“本来的历史”,那就有“非本来的历史”,下边马上就会讲到。“非本来的历史”与“本来的历史”是相对而言,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还要注意,这个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处在过去的时间段上,时间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转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们无法使它再现(这也是一个问题,历史会不会重演?这到以后再谈)。换句话说,对我们来说,那个客观存在过的“本来的历史”已经不再存在了。(这又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本来的历史不存在了,但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还以这样那样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是我们认识过去历史的一种极重要的资料和手段。这点我们下边再说)。我们必需也只能依据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它的“载体”(不是它本身),或者说,经过一种中介来认识它。这就是有关历史的记述及今天留下来的过去的遗存。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文字记载下来的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写的历史”。这样,我们就有了不是本来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的“非本来的历史”。这是“历史”一词的第二种意思。即:
(2) 历史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
或者说,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的记载。
这种用法,例如:
我们读历史。
我们在上历史课。
这里不是指我们在读那一去不复返的客观存在过的历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没有法子读的。我们读的是记载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书。或者是听教师讲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课。
又如:
《史记》、《宋史》,信史。
这里指的是某一历史著作,有当时人写的,也有后世人乃至现代人写的。被西方人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他的关于希腊波斯战争的著作就叫《历史》,西汉司马迁写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中国通史名字就叫《史记》[2](历史记载)。《孟子·离娄上》:“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即用文字把齐桓晋文之事记载下来,这种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文字记载就是史,象《春秋》之类。前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书》,“博览书传历史”,这里历史和书传一样,都是“览”的,指的是书,即历史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和历史记载是一个词,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则是不同的词,称过去发生的事为“Geschichte”(历史),而撰写的历史则为“Historie”(历史记述)。
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就是根据对过去历史的记载来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过去历史的,是通过别人对历史的认识来认识过去的历史的。这是一种间接的认识,即通过一种载体、中介来认识本来的历史。
说我们是通过历史记载来认识历史,如果仅仅指文字还不够全面、准确,还需要做三点补充。
第一,我们说的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图象和语言,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光盘、数码等等。
这种历史的记载,除了有目的的以历史为对象的记述外,还应当
包括当时人们并非以传述历史为目的而是应现实生活需要而记录的东西,如档案、帐册、公文、契约、书信、日记,乃至书籍、文章、文学、艺术作品,它们有的以原来的实物形式留存下来,有的以传抄、印刷、复制的形式传留下来,这些东西是当时人作的,而不是后人写的,也没有经过后人意识的加工,与专记历史的书不一样。它们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上,往往超过后来对历史的撰述,即属于所谓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等。这些东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图象,那就兼具记述和实物两种作用了。留存的历史实物,不是那活着、运动着的过去历史,但可以反映那活着的过去历史的某些东西,也是认识过去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除了上述两类,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通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认识能力、认识方法和认识技术,这些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是历史地积累形成的。这里先不讲它,以后在讲历史认识论时还要提到。在这里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历史的东西,它们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它们又确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存留、延续和变形,这是我们可以直接接触、认识和体验的。可是,谈认识历史时常常容易忽略了这点,以为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就只是来自过去历史的东西。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容易讲清楚,我们到讲历史认识论时再说,这里只提一下。
这样,过去历史的“载体”或认识过去的“中介”,就从“写的历史”或“历史记述”扩大到包括过去遗留的实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东西,即把记载的“载”,不仅理解为文字的记述,而含有“载体”的意思。它们都是认识历史的凭借资料,可以说它们都是“史料”。
我们是生活在历史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历史的经历,这是我们自己记忆中的历史
Ⅷ 巨毋霸究竟是什么,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
巨毋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汉朝王莽时期的一位力大无比巨人,他能役使虎豹豺狼虎豹猛兽,并用他们助威开路,攻打敌人军队。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专政的第四个年头,群雄纷起,天下大乱,内有风起云涌的穷民起义,外有少数民族匈奴侵扰,王莽急得焦头烂额,询问平定办法,时任太守的韩博向王莽推荐了一名大将:“有 奇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 北昭如海濒,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即日以车四马,建虎旗,载霸谐阙。霸卧则枕 鼓,以铁箸食,此皇天所以辅新室也。愿陛下作大甲高车,贲、育之衣,遣大将一人与 虎贲百人迎之于道。京师门户不容者,开高大之,以视百蛮,镇安天下。” 韩博的说法大意是,有个奇人巨毋霸,身高一丈,腰围十围,一般车子他坐不下,三匹马拉他拉不动,一般的门他也进不去,他能役使虎豹豺狼虎豹打仗,平定内忧外患。
根据《汉书.王莽传下》记载韩博被杀,但是,巨毋霸还是被留下,被安置在新丰县,还被改名成“巨母氏”,就是文母太后(王政君)的恩德,才降生此人。这等于把巨毋霸和韩博的关系,割离开了,而且,后来他还被王莽起用了。根据《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卷》,巨毋霸不但身材高大,还会驱使猛兽作战,但是在昆阳之战遇到刘秀,新朝军一败涂地,巨毋霸不知所踪。
Ⅸ 历史是什么
看你怎么看。如果是广义的历史,那便是过去有记载有传承且对社会有影响而发生的一切。有专些东西不是属历史,比如明朝有个老百姓今天吃了一碗面,这件事对历史没有作用性,又比如明朝皇帝挂掉了,这就叫历史。
从学术上看,历史,其实就是“当代史”。即,以今天的眼光、今天的角度去看待过去发生的事件。这就将过去现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比如,满族入关,在当时,是外族入侵,跟日寇侵华时一个性质,但是由于后来满族在中国的通知达三百年之久,而今天满族也是我们56个民族之一,从今天的角度看,当时的满清入关,只是内部战争罢了。 同时,“历史”还具有政治性,所谓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刘邦称帝,就说项羽如何残暴,说自己如何仁义,就是这个道理。
纯手打,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