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国史书如何记载中国的古代史和近代史有什么具体资料
外国史书只关心自己本国历史,对于其他国家的历史关心很少。
对于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也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大的史实,很少关注细节。
Ⅱ 历史的记忆,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禅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2)周围国家的历史怎么记载中国扩展阅读
干支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简化后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若干恒星、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Ⅲ 历史记载最完整的国家是中国吗我很搜
不完整。起码夏复商周之制前是断了的。国家因此有“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些就成了传说,比如黄帝、蚩尤就没有太多的证据。不过,再往秦汉唐等朝代,相对就很完整了。而其他几个古国,就更别提了,比如古印度,研究者的成果,主要在中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其实(开玩笑说),就单个国家而言,记载最全的应是美国,它才几百年历史,属于“近现代国家”,记载相比老祖父式的中国,记载当然比较完整,因此时间短,历史一目了然。
Ⅳ 蒙古国历史怎么记载与中国关系
蒙古国历史怎么记载与中国关系?统治中国100年,被中国统治了2年
中国和蒙古以前长期是一家,拥有着共同的,漫长的历史,如成吉思汗,还有元朝。但是,现在关于历史的记载,因立场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观点更是不同。那么在蒙古国历史教科书中,是怎么讲述古代与中国的历史的呢?在蒙古的教科书里面,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或者可以说四个时期。
关于成吉思汗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元朝是不是中国的朝代,争论已久。
从蒙古国教科书上发现,蒙古国是统治了中国一百年,而中国汉族政权只是统治了蒙古两年,其他时间,两国基本上处于争夺草原的战争时期。而我们为之骄傲的成吉思汗,是属于古蒙古帝国的骄傲。
Ⅳ 哪些国家的文字历史情况,只能依靠中国的历史文献查到
一些历史上曾来深受古中原文化源影响、并与中原交往频繁的周边国家,后来随历史变迁被湮灭吞并了的,如夜郎、僰国、西夏、大宛等。其现存历史资料的绝大多数都在中国,但是并非是完全都在中国,也不可能都在中国。毕竟是国家就有周边交流,而并交流不只限于中国。
你说的那个叫吴哥古迹(群),是过去东南亚最大的半封建半奴隶制国家高棉王朝所遗留的古迹,包括女王宫、吴哥窟等,但是并不是你所说的什么“中国元代一个官员的墓中找到了当时那个国家的介绍”,而是当时的殖民者在深入东南亚的时候发现的(当地导游语)。
极少有当地没有任何历史遗留,却只能在中国历史记载上找到踪迹的异国历史记录,因为我国自唐宋之后逐渐闭塞自大,从大明那次国家组织的远航之后(实际上民间远航贸易在此前很频繁,不然就没有泉州的兴起),就是靖海令兴起的时代----片板不准入海、沿海民疍内迁。
Ⅵ 中国周边各国家自春秋时期至今的发展史谁详细就给谁
朝鲜
中国史籍中有“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东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其认定范围也随之更改。从黄帝时期的山东,河南一带,到中国东北,再到日后秦汉时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朝鲜和韩国认为: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朝鲜半岛据说有五千年历史,但是因为缺少直接证据,中国以及日本史学界并不予以承认。朝鲜历史根据传说最远可以追溯至檀君建国。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韩国和朝鲜史学家猜想朝鲜人原来是
生活
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北部而衍变而来,从公元前4世纪,在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史称古朝鲜。而在半岛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琛⒙砗?、辰韩、弁韩。后来马韩统一三韩,称辰国。
传说中的檀君朝鲜
根据传说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传说记载于《三国遗事》之内。
箕子朝鲜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做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其后代箕准逃至南方,与三韩合流。据说三韩中的“辰韩”便是箕子后代。
高丽,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是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目前没能够考古学的考证,在朝鲜、韩国历史学界上不承认箕子王朝的存在。
卫氏朝鲜
根据史记,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目前没能够考古学的考证对卫氏朝鲜的建国过程。
汉四郡与三韩时代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功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
公元前82年,因为古朝鲜人和当地部族的抵抗,废止临屯和真番的两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迁移到辽东。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北部迁移很多次,王莽政权的新朝时乐浪独立,在公元30年东汉(后汉)朝廷收复乐浪郡。
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三国演义》中有公孙渊)分乐浪郡南部设带方郡,
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土著的韩人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同时存在伽??等小国,并且接受南迁的古朝鲜人,包括了卫氏朝鲜的遗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三国时代
由于汉朝解体,进入三国及后来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大战乱,虽然西晋,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过原来汉朝在朝鲜北部的领地,但最终还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争夺而逐渐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于是,在中国东北南部形成了高句丽王国,并逐渐强大,最强盛时曾控制中国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原”汉四郡“地区;与此同时前1世纪中叶,辰国也开始解体。其旧领内出现的新罗、百济开始日渐强盛,公元4世纪,朝鲜形成 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前三国时期”
在公元前后(《三国史记》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中),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三大政权:新罗(前57年-935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在半岛南端还有伽??等政权。各国互相攻伐,同时也出现了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
百济是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百济依靠向中国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贡的方式,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
关于伽??/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弁韩(今庆尚南道)地区的伽??等政权是当时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鲜半岛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岛三国中的百济为抵御高句丽和新罗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借由日本牵制两国。日本则企图利用此一形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势力。由此导致了四世纪时大和朝廷出兵新罗,占领弁韩,设置日本府进行统治。
512年,百济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让任那四县以补偿被高句丽占领的北部领土。当时的大和朝廷因无力继续统治朝鲜南部地区,不得不答应百济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
而在朝鲜和韩国方面,很多学者否认当时在朝鲜半岛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们认为在日本列岛上存在着许多被百济,伽??和新罗统治的小国,在半岛各国相互争雄之时也曾竞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岛各属国的力量。
在日本,根据“高天原神话”(记纪神话),有过倭国统治任那的见解。从1960年代开始,在韩国朝鲜再验证记纪神话上的有关任那日本府的记述,结果否认记纪神话的可靠性,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历史学界也得到大概同样的结论。 某一年的微软网络全书即因为此一问题而招致部分韩国学者的抗议。同样的三国关于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读也存在很多争论,甚至有朝鲜学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旧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篡改。
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则以向唐朝称臣的条件与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时,唐朝大军于公元660年联合新罗功灭百济,又于668年和借道新罗和百济故地南北夹击并功灭高句丽,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由于出现反抗以及当时唐朝还要防御突厥的威胁,676年唐军从百济故地撤退并将该地转交新罗,新罗最终得以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朝鲜后三国时期”。
新罗935年亡于高丽,新罗时代结束。
在韩国、朝鲜和日本的历史学家把渤海国历史也纳入朝鲜史范畴,故他们也将此时代称为南北国时代。但中国大陆很多历史学家都反对。
高丽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
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跨台,国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沙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蒙古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在高丽首都派遣“达鲁花赤”控制高丽国政,高丽国王只能住在江华岛上。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李氏朝鲜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丽朝贡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进攻原东北元朝属地,但是高丽国内仍然支持蒙古残余势力,但朝内一直都有争论是否应该归顺明朝。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于是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称臣,遵照?b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阳。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对此朝鲜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01年,太宗开始接受从明朝的册封成为“朝鲜国王”。正式确立与中国保持到近代的属国关系。
1443年,世宗国王创立朝鲜语字母“训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明朝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该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是应之子即位,史称高宗,李是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 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因而发生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清朝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而向清朝求援。于是,6月6日清朝援军在牙山登陆,而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
1894年日本进攻驻朝鲜的清军,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清军失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同意放弃朝鲜的宗主权,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朝廷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同年,日本暗杀了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
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极,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为韩国。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
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
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统治时期
韩合并
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韩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让高宗退位,拥立顺宗。
临时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子在今日汉城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引起国民的反抗,并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中国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朝鲜共产党武装
从1932年起,朝鲜共产党人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镇,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现代 朝鲜战争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双方爆发朝鲜战争,北朝鲜军期初一路胜利,将南韩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美国决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录,朝鲜军面临懒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这使得中国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而美国至今仍有军队驻扎在韩国。
公元前194年: 燕国人卫满推翻箕子朝鲜,建立卫氏朝鲜。这是历史上第二个王朝。
公元前108年后: 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设立了乐浪、带方、真蕃、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统治着朝鲜间岛中北部。而朝鲜半岛的南部出现了以“三韩”族--马韩、辰韩、弁韩为中心的辰国。此外还存在着伽等小国。
公元前100年左右: 朝鲜半岛上形成了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新罗(公元前57-公元935)三国鼎立的局面。
668-935年(统一新罗时代): 公元668年,唐罗联军灭亡高句丽和百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在8世纪中叶国力达到了极盛。935年亡于高丽 。
918-1392年(高丽时代): 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朝鲜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将王国定名为“高丽”。
1392-1910(朝鲜时代): 1392年,高丽的将军李成桂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1443年:朝鲜王朝创立朝鲜语字母“训民正音”。
1592-1598年: 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史称“壬辰倭乱”。中国明朝派军援朝,中朝联军将日军赶出朝鲜半岛。
1882年: 日本发动壬午事变,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为进一步侵略朝鲜半岛作好准备。
1894年: 日本发动旨在于吞并朝鲜的“甲午战争”,中国驻朝鲜军队被迫应战。
1895年4月: 甲午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日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朝鲜“独立”。1897年: “独立”后的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朝鲜改为韩国。
1910年8月: 日本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1919年3月1日: 朝鲜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史称“3.1独立活动”。
1948年: 8月半岛南部宣布成立大韩民国。9月北部宣告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正式分裂,形成对峙局面。
950的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1953年7月27日: 中朝联军同联合国军签定了停战协议。一条与北纬38度相交的S形军事分界将朝鲜半岛分为南北双方。
1953年10月26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
俄罗斯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在它的领导下,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尼泊尔简史:
公元前6世纪建立王朝。
1769年廓尔喀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征服马拉王朝三个公国,统一了尼泊尔。建立了沙阿王朝,延续至今。
1814年英国入侵,尼泊尔被迫割让大片领土给英属印度,外交受英监督。
1846年至1950年,拉纳家族依靠英国人的支持夺取军政大权,并获世袭首相的地位,使国王成为傀儡。
1923年,英承认尼泊尔独立。
1950年11月,尼泊尔大会党等发起反拉纳的斗争,结束了拉纳的统治,并实行君主立宪制。
1959年2月马亨德拉颁布尼泊尔第一部宪法。
1962年颁布新宪法。
1972年比兰德拉国王即位。
1990年4月16日,比兰德拉国王解散全国评议会,同年11月颁布第三部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多党制。
哈萨克斯坦简史:
公元6世纪中叶—8世纪建立了突厥汗国。
9—12世纪曾建奥古兹族国、哈拉汗国。
11—13世纪契丹人和蒙古鞑靼人侵入。
15世纪末成立哈萨克汗国,分为大帐、中帐、小帐。
16世纪初基本形成哈萨克部族。
18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帐和中帐并入俄国。
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0年8月26日建立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25年4月19日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36年12月5日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1990年10月25日,哈萨克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
1991年12月10日更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16日通过《哈萨克国家独立法》,正式宣布独立,21日加入独联体。
蒙古国简史:
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
吉尔吉斯斯坦简史:
吉尔吉斯斯坦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已有文字记载。
其前身是公元6世纪建立的吉尔吉斯汗国。
15世纪后半叶吉尔吉斯民族基本形成。
16世纪,自叶尼塞河上游迁居至现居住地。
19世纪前半叶,西部属浩罕汗国。
1876年并入俄国。
1917年,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4年成为一个自治州,1936年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Ⅶ 中国的史料对周边国家历史研究有多大作用
有很大作用。有些国家的历史就是一团乱麻,有些国家和民族根本没有历史。
比如印专度的历属史就很混乱,历史和传说、神话糅杂在一起,正史也常常以“从前,有一个国王……”来开头,几乎没有时间概念,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有明确历史时间、地点和人物,一查就能和公元时间对照起来,所以这一段的历史清清楚楚,但是之前,以及之后的历史又是一团乱麻。
比如西域中亚的历史、以及匈奴突厥和蒙古的历史,早期历史根本就没有文字,完全依靠中国史料,今天的人才知道还有这一段历史。北匈奴脱离中华文明圈后,因为周边没有文明民族和社会,他们此后的历史就完全隐没在历史长河中,今天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北匈奴西去后到了哪里,以及今天谁是北匈奴人的后代,只能依靠基因学、人类学来推测。蒙古最古老的记载全部来源于《蒙古秘史》,这是一部以汉语为注音的历史,也是唯一一部研究蒙古早期历史的文献。还有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也是这个情况,后期有自己的记载,但是早期历史基本只能依靠中国史料中零星的一点记载。
Ⅷ 中国的历史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记载的
从商朝的时候开始记载的:
因为商代的甲骨文已经定型,已经大量的用于版记载。
目前发现权有大约15万片甲骨 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商代甲骨文上面不仅仅记载了商代祭祀占卜的卜辞,同时也记载了很多商代对周边民族用兵的事实。
总之在15万片的甲骨文中,对商代的历史描写的还是很丰满的。
当然也有学者提到夏代或者更早的部落时期已经有了文字的记载,但是那些只是一些噪音而已,从数量以及表意上面,大多数的刻画符号不具有以上特征。
Ⅸ 其他国家有像中国那样留下几千年的详细历史记载的吗
最近看了本相关的书,正好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造纸术的发明属于中国,自然我们记载的历史比其它所有国家都详细。
欧洲的羊皮成本很高而且不容易保存,埃及的泥板和石头记载的文字又非常有限,印度早期的历史是写在树叶上的,所以有关这些文明的记载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比清晰,就是留存下来的文字数量有限而不够详尽。
现在所说的有详细历史记载的文明,都是在学会低成本造纸之后。
印刷术的传播路线是解开你的问题的关键,这么回答可以么?
呵呵~~
Ⅹ 中国周边国家的历史
中国周边国家人口最稠密
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聚居了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全世界有9个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其中5个在中国周边地区。印度10亿人口,印尼2.2亿,俄罗斯1.5亿,日本1.2亿,巴基斯坦1.2亿,加上中国12.5亿、6个人口大国总计28.6亿人。如果把上千万人口的国家和地区计算在内,已超过30亿,占世界60亿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国周边地区的人口,与发达国家周边地区尤其是欧洲、北美国家周边地区的人口素质相比,不仅数量过多,而且素质较低。人口过多,人口稠密、素质低,人口压力大,就业难,这就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四邻不稳,中国不安。邻居的日子过不好、不好过,中国也担惊受怕。像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中国周边地区历史和现实矛盾最突出
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历史遗留问题多,政情复杂,现实矛盾突出,麻烦不断。历史遗留问题多,例如领土划界,领海划界,战争遗留问题,国内战争问题等。目前世界上几个最突出的热点,大多数集在中国周边地区。像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南亚地区的印巴冲突、阿富汗问题、中亚地区的问题、还有中国的台湾问题等。从原因上讲,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有政治、军事原因,也有经济、文化、宗教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总体而言,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大小霸权主义欺负、侵略中国和周边国家造成的,或由它们直接制造的,或由它们强加的,或由它们的内外政策引发的。
中国周边国家之间差异性最大
中国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从社会制度上看,有搞资本主义的,有搞社会主义的,也有搞封建制的;从意识形态上看,有的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有的是西方的价值观、人权观,有的是民族主义的价值观等;从文化上看,有东方文明,有欧洲文明,有日本文明,有印度文明等;宗教观上有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等;从发展程度上看,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像“四小龙”、东南亚的“小虎”等,有迅速发展、正在崛起和走向复兴的最大和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多次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像阿富汗、尼泊尔、不丹、蒙古、缅甸等。中国周边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是任何国家周边地区的差异性所不能比拟的。这种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化,一方面带来很多矛盾、麻烦和问题,决定了向一体化发展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它又客观地提供了本地区国家之间经济上较强的互补性和互渗性,文化上的互赏性和交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