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极拳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然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当今绝大多数拳家亦以现传的各式太极拳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 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这些矛盾的双方既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转化。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一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刚柔相机济,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机应变。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年 (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 ,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 (大架)。当时人称 “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陈耕耘、杨露禅。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2. 练气功一般要练多少年
你信气功?
3. 气功热大概是指哪个年代
气功一词是解放后的叫法,现代称之为“气功”的大概涵盖古代的“静坐”专“吐纳”“导引”“辟属谷”等古老的健身、养生方法。“气功”修炼方法多而庞杂。简单说来大约分属于道、释、儒、医。也有属于宗教方面的玩意儿,如“符箓”等。对于“气功”的盲从和简单的否定,都是无知的表现。
“气功”的锻炼,在民间、在武术界、在宗教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事实证明,正确地运用这一传统锻炼方法,是可以取得治病、强身的效果。解放以后,政府对这一传统的强身方法,是颇为重视的。解放初期有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属于佛家的修炼法门。在五十年代刘贵珍的气功疗养院,后有马礼堂的“六字诀”他们以医家的八段锦、五禽戏为主要方法;进入八十年代,所谓“气功热”开始出现,功法门类极多,有多年密而不传的传统功法现世;也有今人自编的功法。总之,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一时难辨真假。当时练过气功的人,心知肚明。草民不敢妄加评论。“气功”和“易经”等被放在一锅砸碎里给煮了,难求其真,呜呼!
4. 请问气功在我国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气功和太极拳一样么若不同请问有何不同
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古称气功为吐纳、导引、行气、内服气、食气、练气、静坐、作容禅或内功等。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著名的内家拳种之一,由来已久。它是一种既有益于健康,又能抗暴自卫,并具有极高哲理、生理和技击力学原理的拳术。著名的有陈、杨、吴、武、孙等各种流派。
(具体异同)
http://big5.jkw.cn/jkzx/healthcare/7/1405333106.html
气功其实是一种中国古人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一种修炼方法,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到黄帝时期就已经相当精深了,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关于修炼气功治疗疾病的确切方法.
而太极拳就算从张三丰开始算起,也只是宋代的事情.要是按陈家的说法,从陈王庭算,是明代,差的更远了
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古称气功为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作禅或内功等。国外也有类似气功的活动,如瑜珈等。
我国的气功已经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
5. 武术在中国有多少年的历史
1、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回,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答在原始社会主要是用于自保。
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2、演变:
夏、商、周:拳勇 手搏 角力 斗勇
春秋战国:技击 相搏 手战
秦汉三国:武艺 角抵 手格
两晋、南北朝:讲武 武艺 相扑 拳法
隋唐:拳捷 试扑
宋、元:摔跤 打套子
明、清:白打 使拳 使艺 拳法 把式 对力 对拳
近代:国术 武术国技 把式 功夫
3、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是物质文明的保障。
武术,止戈的技术,消停战事的技术,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武术分别体现在国家的国防实力、和个人的安全防卫方面,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形式的应用。
功夫,英文Kung fu,又称中国功夫、中国传统武术,是在中国清末出现的、关于“武术”的别称,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和造诣,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和个人修为。
6. 气功到底有多厉害 是谁发明的
气功历抄史
悬赏分:袭0 - 解决时间:2005-12-14 16:30
提问者: MrWisdom - 助理 三级
最佳答案
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古称气功为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作禅或内功等。国外也有类似气功的活动,如瑜珈等。
我国的气功已经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论述气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经考证是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实物。《庄子》中也有关于气功的论述,中国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上古天真论》光于气功的论述很详细。另外,古代不少著名著作中也都涉及到气功,如老子的《道德经》、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等等。
气功的内容非常广泛,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的主观努力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主要包括调身、调心、调息、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气功的功法繁多,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站桩功和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保健按摩等。
中国气功流派很多,一般分为医、儒、释、道、武术等五大门派。
7. 气功养生的发展史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道家的老子、庄子,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气功,如《老子》中的“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均是讲练功的。现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锻炼的,要数战国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气玉佩铭》。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如《素间·刺法论》的“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后下津令无数”等。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时许逊《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当前在应用的动静功法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两宋金元时代,道教内丹术兴起,古代气功开始融合其中某些部分,这是该时期气功发展的特点《圣济总录》是北宋政和中官修的方书,卷帙浩大。原书未有咽津、导引、服气三部分,是专论气功的。进入明清时代,古代气功发展的特点是更广泛地为医家所掌握、所应用,气功养生的专著各在60余种以上。如《保生秘要》列述了近四十种病症的导引运动方法。明朝名医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记载了一些练功方法,提出了“内景坠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的练功体会。清朝汪切庵所著《医方集解》中,记载了调息功的详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政府的中医政策指引下,气功疗法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
8. 历史上真的有气功吗
气功(炁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以呼吸的调整、内身体活动的调整和容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主要讲究调整自然之气和先天之气和谐的关系,中国气功中先天之气是禀赋于父母、循环在人体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中的元真气。
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
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
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静坐也包含气功。气功常配合武术或静坐一起练习。练针灸的中医也常透过练习气功来增进疗效。
9. 气功的起源
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见直接的文献资料,目前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推测的。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的记载。《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骨关节病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1975年在青海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的马家窑时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个练气功站桩的人形,说明中华气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气功在医学、健身、武术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中国古代气功从一开始就用于治病和健身。气功所以能够治病,主要是因为它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异常反应有纠正作用,对腹腔器官有一种按摩作用,对自身生理机能可起到自我控制作用等。练功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绪的干扰,让人体的生理、生化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气功中的放松、入静和呼吸可缓解大脑皮层对整体的应急性反应准备,为机体的休息、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对机体的扰乱,降低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减弱“六欲”的危害;经过缓慢调整,使整体耗能减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另外,只要领悟了气功的要决,任何人都能练成气功。
10. 气功的历史
气功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最初以"舞蹈"的形式来疏导和宣泄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近年在青海省大通县孙家...由此我们知道,原始的"舞蹈"即是气功的"雏形".但是,这还不算"自发动功,要想追溯"自发动功"的源头,我们还得从人类蒙昧时代谈起. 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里,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及繁衍,不得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凶猛的飞禽走兽进行斗争,当他们身染疾患时,只有坐以待毙.然而在听天由命的'坐待之中,必将会产生静极生动的规律,我们知道,人类原始社会的信息量与当今社会的信息爆炸的反差是不言而喻的.正是由于原始人类的大脑中信息量极少,因而很容易进入到万念俱无的气功高境界.因此,也就能很快地产生不由自主的自发动.这种情况又能解释为什么现在的气功热潮中,文化层次低的人或是文盲和儿童,能很快地产生'自发动的道理.另外,就是目前农村出现较多的仙姑.巫婆,神汉之类的情况.这些人从未练过气功及学习过气功理论知识.然而自然会作法.这些法都可以归纳到自发功的范畴.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由于接受的信息量较多,很少有这样的异人出现.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最早的气功是"无为功"(自发功)而不是"有为功". 2."无为功"的产生是人体生理上的一种本能,不受任何学说影响. 3.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也就产生了最早的有为功---舞蹈. 4.中国气功的历史如果不从有为功开始计算的话,还可上溯到舞蹈时代的前期. 一言蔽之,气功源于无为,流于有为,从源还是从流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