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州的历史沿革
常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贰』 江苏省常州市历史。详细介绍。
请参看网络常州词条
http://ke..com/view/5198.html?wtp=tt
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武进市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建置
延陵邑: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
毗陵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毗陵郡:东汉建武元年。
晋陵县: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
常州:隋开皇九年(589年)。
常州望(全国十望之一):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 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
常州市:1949年。
常州市(地级):1983年3月1日。
『叁』 常州地方历史
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县。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长春、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3)常州有着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网平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扼江南地理要冲,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
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2、地形地貌
常州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为天目山余脉,西为茅山山脉,北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3、气候条件
常州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气温度常达36℃以上,冬季空气湿润,气候阴冷。
『肆』 常州的历史
常州是一个历抄史悠久袭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县。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1961年3月,武进县由镇江专区划归常州市领导。1962年6月,常州市又改名为省辖市,10月武进县复归镇江专区领导。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除辖5区外,增管武进、金坛、溧阳3县。1996年,常州市辖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区、郊区、武进区、金坛市、溧阳市。
『伍』 常州历史简介
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县。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长春、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5)常州有着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网平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扼江南地理要冲,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
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2、地形地貌
常州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为天目山余脉,西为茅山山脉,北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3、气候条件
常州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气温度常达36℃以上,冬季空气湿润,气候阴冷。
『陆』 常州有多少年历史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专家在淹城出土的独木舟测定为2900年,故淹城应也有2900年历史),又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
『柒』 常州的历史背景
常州历史沿革 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武进市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http://wenku..com/link?url=n_44vZGkLV_r-7djXF__
『捌』 常州的历史,主要是春秋时期的!!急
常州历史沿革
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武进市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建置
延陵邑: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 毗陵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毗陵郡:东汉建武元年。 晋陵县: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 常州:隋开皇九年(589年)。 常州望(全国十望之一):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 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 常州市:1949年。 常州市(地级):1983年3月1日。
『玖』 常州到底有多少历史文化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版片,构成苏权锡常都市圈。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1949年设市,经度:119.95 ,纬度:31.78。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37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为4591972人。
http://ke..com/view/5198.htm 网络
希望能帮到你。
『拾』 常州历史概况
【历史背景】
延陵,作为常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发展】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县。
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尝州、武进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
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
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往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文化特色】
常州,别称“龙城”。自西晋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
民间工艺:
根雕、金坛刻纸、木梳、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
风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时节尝三鲜
二月十二"花朝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
冬至大如年
"岁朝春"与"踏双忙"
"送灶"与"接灶"
"三尸神"与掸檐尘
"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