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中医存废之争的历史是什么

中医存废之争的历史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03 05:45:05

㈠ 我特别痛恨中医,想请教取缔中医的办法

中医西医都有医疗事故,中医毁了你一辈子。你想为取缔中医做一点贡献。版可以理解。现在有关中医权存废之争已有百年的历史,现在还没有结果。你想取缔中医就要说明中医的关键的问题,只要你能够证明经络确实是不存在,你就会达到目的。

㈡ 1929年国民政府废除中医是怎么回事有了解的吗

在五四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知识界批评中医愚昧落后之声日渐高涨。1914年(民国回3年)初,中医界纠合各地答同业组成“医药救亡请愿团”向北京政府请愿,希望保存中医中药,但遭到了北京政府的拒绝。

1929年(民国18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中央卫生会议最后通过之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

该议案规定了废止中医之三条原则: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为止;乙:禁止旧医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

(2)中医存废之争的历史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科学主义高扬的时代洪流中,只要中医理论在科学上没有根据,中医理论不能以科学来解释,也就无法得到科学的承认。得不到科学承认的中医,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便会受到怀疑,中医的生存危机便难以得到根本消除。

故此,在围绕中医存废之论争中,中医不合科学之特性已被充分揭示出来,政府及西医界以中医需要改良、中医需要科学化为由,向中医界施加强大压力,迫使中医向科学化迈进。

㈢ 1.请结合“中医存废风波”,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理论创新的问题

中医的科学性无可厚非,经过5千多年的历史验证。所谓理论创新那是在遵循规律下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今天人们走的路子,违背自然规律而大谈创新,那是没有根基也是没有前途的一些奇异而已。说中医不科学的人,犯了几个错误。1不懂得科学与科技的定义,把科技等同于科学 2把中医生等同于中医 3没有真正去接触中医而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在古代的理论创新是值得我们景仰的,它的创新远高于现在一些所谓大师的一篇文章。按照历史顺序,神农氏而尝百草著有《神农本草经》,接着到了黄帝时期出现了第一轮创新《黄帝内经》紧接着针灸理论创新《难经》诊断创新《伤寒杂病论》。。。。。
中国古代并不缺少科学也不缺少创新,之所以造成今天所谓落后那是因为古人按照自然规律生活而西方人不按照自然规律生活而已。今天我们之所以说中医不科学,那是被西化后可怜地叫骂祖宗。如果按照传统我们这些叫骂传统要求废除中医的人是不孝子孙,也是古代人说不科学不按照规律办事的说法而已。我们在判断一个东西错对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我们的标准是不是正确的。
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那是必然的。只因为每个经过学校学习的人都会体验过学校那种升学主义学分主义的感受。那种从根源来说,学习目的已经走错了,学习完全是为了功利。小中学为了成绩,大学为了学分为了就业。从根本来说就已经走错了。人生的必要过程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做人。做人的的基本是道德,道德的基本是孝。而现在学校不推崇五伦大道而去鼓励学生去争名夺利追求自私自利。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在的学校永远培养不出鲁班、屈原、司马迁、张衡、李白、苏东坡等杰出人才。那是因为路子走错了,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另外,社会的浮躁之分通过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体影响学生。学生沾染社会不良风气自然学不成。现在的家庭的价值观不是让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而是在乎孩子是否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能让自己得到多少利益。这种变相的家庭教育观扭曲了整个社会也把学校给扭曲掉了。
纵观,中国人把根丢掉了去捡外国人的剩饭,自然不能理论创新。中国人把根丢了去追求枝末自然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切都得从因寻找啊,那个真正的因就是我们的根。也就是我们的传统。只要我们能够秉承传统的知识,找回传统的根,那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㈣ 有人说废除中医的理由是什么

没什么
不用管这些
不管别人怎样说
中医存在几千年
人生不过百年
中医经过历史回的沉淀下来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答合理

我们做好自身就足够了
治病救人是我们的目的
别人在那里闹中医存废于我们何干呢?
明知道废除是不可能的
明知道这样的行为最终是没意义的
那我们何苦与他们争吵呢

㈤ 中医各家学派嬗变时期是处于什么时期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废除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之障碍案》。他在“废止中医案”中提出了6项逐步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一、处置现有旧医;二、对已登记的旧医实行补充教育;三、不准中医诊治法定传染病和出具死亡诊断书;四、禁止新闻杂志进行非科学医学之宣传;六、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2006年,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公开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使中医存废之争进入高潮。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医学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技术和理论的科学性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显现出来。因而复兴传统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在这种争鸣中,各种主张下的学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医学与所有学科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端倪。
中医的五个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别是:1、坚持传统,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医。2、坚决辩证施治,一切辩证施治,走新中国学院派的道路。3、走中西医相结合道路。4、中医现代化:用现代医学来理解和解释中医,甚至解释经络。5、现代中医学:用中医方法分析各种医学资料,努力解除疾病。所有的学科都在分化,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中医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变的形式,而追求解决问题,也许更好一些。五篇网上文章可以直接查询:1、《何足道先生书:就“八老上书”致朱镕基总理》 2、《邓铁涛再谈辨证论治》 3、《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之路》 4、《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5、《现代中医学主张》。五个方向的倡导者:中医现代化曾经是卫生部努力倡导的方向,容纳了当今众多院士;中西医结合方向,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济院士;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何足道、贾谦等;坚持辩证施治的学院中医最初方向,代表人物是邓铁涛;现代中医学代表人物是聂文涛、邓宇等。
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医学的依据。

㈥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中医存废之争

中医存废之争,归根结底,其实是传统文化的扬弃之争。如果中医最终被废弃,也代表版着我们丢弃了传统文权化,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文化消亡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终也会消亡。
毋庸置疑,中医发展到现在,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但我们不能从根本上废弃中医。囿于中国封建制度,医学归于杂学,从来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中医精粹也慢慢流失了。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花费百倍千倍的精力与物力,去重建中医的辉煌,并世世代代发扬光大。中医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土之根,它根源于中国人的身体与思想,已经浸入我们华夏民族的血液,是我们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废弃中医,我们文化的版图就会支离破碎,我们的精神文明也会陷入无边的黑暗,而缺少了维护我们健康千万年的中医,我们就如同飘零的落叶,最终不知走向何方。为了民族的健康,为了国家的未来,要完善我们的中医,发展我们中医,让它永远守护着我们华夏民族。

㈦ 关于《无知与偏见:百年中医存废之争》这本书里提到一个外国人检验针灸是否科学的故事,具体如何那外国人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
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
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争论。
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时的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并于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前后颁布两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都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法令》的颁布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中医界纷纷表示抗议。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发出抗议:“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京师医学会的代表们曾冲进教育部,要求教育部解释并为“北京医学会”立案,被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汪大燮明确拒绝。
1913年颁布的第二个《法令》依然把中医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同年10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代表赴京请愿,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
对此,北洋政府认为中西医“致难兼采”,只能“先其所急”,而“专取西法”是“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依然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但为了抚慰中医界的情绪,又称“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
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此事报请教育部批准时,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便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在议案及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公布后,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抗,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
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汪企张等,纷纷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回应中医界的批评。双方的争论已经由学理讨论泛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争论。
面对全国中医界发起的强大舆论压力,当时的卫生部长薛笃弼处于风口浪尖上,急于化解与中医界的冲突,所以一再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在面对中医请愿代表时,当面表态:“本部长对于行政方针,以中国各情为左右,对于中西医并无歧视。”并且承诺“我当一天部长,决不容许这个提案获得实行”。
不久,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但是,仍然禁止中医参用西法西药,禁止中医学校立案,禁止中医开设医院。各地中医学校改成中医传习所,次年又改称中医学社。此举又引起中医界的抗争。废存双方的争论一直持续。1934年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的发表,又在舆论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趋于平和。
中医科学化之争
建国初期,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又一次拉开中西医论争的帷幕。1950年,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草案将“废止”变成“改造”,提出将中医改造成西医。
50年代初,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规定不许中医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包括解剖学等等。同时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因为政府和毛泽东大力扶持中医,最终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诚被撤职。但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
“文革”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同时,医学界提出一个口号:中医药现代化。
“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了新时期中医存废争论双方的焦点。支持中医的认为,“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证明”,而反对者则认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是“伪科学”。在民间,双方的争论一直存在。
今年,中南大学的张功耀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以及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的签名,卫生部发言人表示明确反对,新一轮的中医存废争论又掀起波澜。

㈧ 中医存废之争的目录

第一章存废之争前的中医
一、中医有没有解剖学?
二、中华人文因素影响回下的中医学术特色
三、答历代中医学地位的起落及其影响
四、近代中医医生的负面形象及其影响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近现代历程:中医存废之争的思想文化背景
一、对传统文化自信心的丧失
二、近现代几项文化举措及其对中医的影响
第三章近现代中医存废之争
一、进化论思想对近代中西医论争的影响
二、近代对中医的批判
三、废止中医言论及行动
四、从民国时期京剧的境遇谈近代名人对中医的态度
五、维护中医药的抗争运动
六、民国时期中医存废之争中的中医疗效问题
七、对梁启超“错割好肾”事件的再认识
八、近现代文化名人评判中医的言论片断摘录
九、近现代中医存废之争备忘录
第四章当代中医发展探讨
一、中医是科学吗?
二、失语的中医
三、重视中医传统的必要性
四、从“五老上书”论坚持中医教育的主体性
五、“言必称希腊”:看看国外中医药发展状况
结语
中医学的现代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㈨ 废止中医案的历史意义

余岩为代表的西医废止旧医之最重要理由,乃为中医不合近代科学。在科学主义高扬的时代洪流中,只要中医理论在科学上没有根据,中医理论不能以科学来解释,也就无法得到科学的承认。得不到科学承认的中医,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便会受到怀疑,中医的生存危机便难以得到根本消除。故此,在围绕中医存废之论争中,中医不合科学之特性已被充分揭示出来,政府及西医界以中医需要改良、中医需要科学化为由,向中医界施加强大压力,迫使中医向科学化迈进。即使是那些不赞同废止中医者,也多主张中医应该改良、整顿、革新,应该科学化。经历了此次生死抗争的中医界不少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中医革新、中医科学化的迫切性。
这样,在这次生存抗争中幸存下来的中医界,为了谋求自身之生存,不得不开始对中医理论进行革新和改良,不得不接受中医科学化主张,自觉地进行中医科学化尝试。同时,西医界在这次论争中尽管未能达到废止旧医之目的,但却迫使中医自身进行改良,并开始走上科学化道路,未尝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中医科学化的实质,就是用近代西方科学方法及科学原则整理中医理论,将中医纳入到近代科学体系中。由于中医理论体系的不可证伪性,中医科学化的道路是狭窄的,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中医中药,几乎没有在国际学术界得到认同,作为药品在注册的中药品种数量在目前仍是零 。

㈩ 中医存废之争的介绍

内容抄提要当前,中医袭存废的话题已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深层次来说更是一个哲学问题、文化问题。一百多年前,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国门轰然打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随之统进行不遗余力的地批判,甚至要全盘西化的地步。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学自然也难逃此厄运,废止中医的现象亦在此列。那么,现在是谁在取消中医呢?本书对中医的存废之争进行了探讨,供读者阅读参考。

阅读全文

与中医存废之争的历史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